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环境工程1001 冯振山 2010011385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 自然环境污染一、水污染。
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
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
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大气污染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1、二氧化硫。
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
2、烟尘、粉尘。
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
3、机动车排气污染。
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是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等。
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形成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其次是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一些工业企业不合规排放污水,农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入水体,使得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
固体废物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城市垃圾无序堆放、填埋和焚烧不当导致大量的垃圾无法有效处理,造成土地污染和资源浪费。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我国颁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
我国加大了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整治力度,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控,强化源头治理。
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履行环境责任,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
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理想。
二是环保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但相对于环境污染治理需要,仍存在一定的投入缺口。
三是环境污染跨界问题较多。
环境污染不仅是一个地方性问题,还存在跨地区和跨国界的污染问题,需要加强跨界合作和联动治理。
四是环保技术和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环境污染的概况,并针对环境保护提出一些浅见。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主要由燃煤、机动车排放、工业废气等引起。
燃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但同时也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的一大来源,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交通堵塞现象较为严重,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水污染我国水污染问题主要由工业废水、农村污水和生活污水引起。
工业废水由于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排放后对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影响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农村污水主要由农田灌溉、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排放所引起,其中含有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物质,对地下水和水源地造成严重污染。
而生活污水中则含有各种生活废弃物和有机物,对河流、湖泊等水体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3.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农田和城市建设区域。
工业园区的化学工厂、农田的农药、化肥使用以及城市建设中的垃圾填埋和废弃物处理都造成了土壤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影响农田的产出,还会进一步进入地下水和水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4.固体废物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由于垃圾分类和处理不当,固体废物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建设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有可能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二、环境保护浅见1.加强法律法规和监管我国应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力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环境污染的发现和处理能力。
应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大对环境污染责任人的惩罚力度。
2.加大环保投入我国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特别是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之一、然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治理措施。
首先,中国的空气污染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密集型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空气质量常常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标准。
主要污染物包括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害,尤其是细颗粒物,已经成为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中国的水体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都被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质恶化。
据统计,中国超过70%的河流和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无法直接用作饮用水或灌溉水。
这对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再次,中国的土壤污染也日益严重。
农药、化肥和工业废弃物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中农药残留物质和重金属的积累。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类的食品安全构成了威胁。
针对以上环境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在空气污染方面,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污染物排放减排政策。
除了关停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工厂,还在城市中实施了限制车辆通行、禁煤区域和清洁能源的推广等措施。
其次,在水体污染方面,政府加强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强化了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者的污水排放的监管。
此外,政府还鼓励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
最后,在土壤污染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并加大了对重金属和农药使用的监管力度。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土壤修复工作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尽管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要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本文将从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
其次,大气污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突出现象。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
特别是一些工业区域和大城市,由于工业活动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对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酸雨的发生导致水源的酸化,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土壤污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物的堆放和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由于我国工业废物处理技术和政策的不完善,部分工业废物被直接倾倒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的发生。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使得土壤品质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质量。
同时,土壤污染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以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工业化和农业发展进程中对环境的忽视和过度利用。
普遍存在的环境管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以及对环境保护问题的低认识等,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大气污染当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气中的PM2.5污染严重。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其细小粒径使其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普遍偏高,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
其次,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它们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造成酸雨等环境问题。
另外,工业排放和农村散乱污染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废气排放不达标的问题,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释放。
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污染治理手段,农村散乱污染现象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二、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较快。
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尤其是重工业和能源消耗较高的行业,使得污染物排放难以控制。
其次,传统能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其燃烧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导致了大气环境污染的加剧。
另外,交通运输尾气排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快速增加。
此外,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散乱污染问题严重。
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了农村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三、对策措施为了改善中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首先,加强工业和能源结构调整。
通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比重,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排放。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及主要危害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出现的各种有害气体、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也成为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以及主要危害进行探讨。
一、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1.1 主要污染物在我国的大气污染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和PM10)、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这些污染物来自于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1.2 地区差异大气污染在我国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以北方的大城市为例,由于工业活动集中、能源消耗大,大气污染情况相对较为严重;而南方的一些地区,由于燃煤比例较低,大气污染相对较轻。
1.3 季节影响大气污染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冬季由于采暖需求增加,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地区大气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夏季则受到台风、雷雨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大气污染总体有所减轻。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危害2.1 健康影响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
细颗粒物(PM2.5)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并悬浮在肺泡中,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另外,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等也会导致人体中毒。
2.2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还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它对土壤、植被、水源等造成损害,破坏生态平衡。
2.3 经济损失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由于大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增多,医疗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其次,由于大气污染造成地区形象下降,旅游业、服务业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三、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对策3.1 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有效应对大气污染的必要措施。
加强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推广新能源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中国环境现状

中国环境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环境现状,并分析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工业化、交通拥堵和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
中国许多城市常年被雾霾笼罩,空气质量不佳给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空气污染还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水污染水污染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未经充分处理,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发生水源污染事件,给居民的日常饮用水安全带来了威胁。
水污染还损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土壤污染中国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料的倾倒和农药的使用。
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积累在土壤中,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土壤污染,但问题仍然严峻。
四、生物多样性损失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然而,过度的城市化、工业化和过度开发导致了生境破坏和物种灭绝。
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中国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能源生产和消耗、工业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给农作物、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中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六、环境管理与保护尽管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但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实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以及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等都是中国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举措。
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来解决中国环境问题。
结论中国的环境现状严峻,但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摘要(Abstract)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保压力也在持续加大。
我国的环境污染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关键字:中国环境污染主要污染物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1.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mg/L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mg/L。
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60mg/L)。
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mg/L;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mg/L。
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①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
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
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μm)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μm)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
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
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
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
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
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
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②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
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
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
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矶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
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
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
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
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
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
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
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
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mg/L,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
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
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与此同时,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
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mg/L,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mg/L))。
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
由于在封闭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
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柴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与由吸烟而产生的问题几乎相当。
受室内空气污染损害最大的是妇女和儿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性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
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值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值为3.0时减产21.6%,PH值为2.5时减产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据对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
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
由于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
如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能大大阻碍人体的输氧功能,铅会抑制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肝功能障碍,颗粒物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尾气排放对交通警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有资料表明,交通警的寿命大大低于城市人的平均寿命。
此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在大气中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污染范围更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大。
二、水污染(water pollution)1.污染现状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
长江干流污染较轻。
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
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
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
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
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
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
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
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性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