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5

合集下载

前外国新闻史总论传播史五大里程碑(15章)

前外国新闻史总论传播史五大里程碑(15章)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 瑞典 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09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 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 尔和乔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 诺·厄奎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 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 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 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 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 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 理学奖的另一半奖金。
2021/8/26
外国新闻传播史-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付庆军
4
学习注意事项
新闻业发展规律与各国政治经济 变化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发展 史)
新闻传播史构成:新闻事件、新 闻人物、新闻媒体、新闻制度
共性:近代报业(英法美)经历 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党报纸 时期、廉价报纸时期三个阶段。
2021/8/26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
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
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高锟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17:01:3017:01:3017:018/26/2021 5:01:30 PM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617:01:3017:01Aug-2126-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7:01:3017:01:3017:01Thursday, August 26, 2021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中外新闻传播史-PPT精选文档

中外新闻传播史-PPT精选文档
崔林 clwood263 Cucs
中外新闻传播史
手机——接近人类最本初的传播
绪论 WHAT WHY HOW
什么是新闻?
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人咬狗,狗咬人” 采写(录 摄)、 编(播)、 评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 董桥
重要的是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整体脉络和 主导倾向,理解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 作用的基本因素。
绪论
古代新闻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报业 政党报刊西方现代包哦也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金林 高教 外国新闻事业史 邓超然等 人大
推荐:
“古之时,本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 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 之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则求食,饱则 弃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班固《白虎通·号》
传播是人类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上古时 期已有传播结果存在,如舜任命龙为纳言 之官。
口语传播已有非常严密的编码系统,语 言,艺术都已非常成熟,如诗经,荷马史 诗。 口语传播的特点: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 相同的时间空间,反馈非常及时。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 (反馈)
历史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
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口语传播对空间束缚的突破 身势语言 语气 语调 突破时空。从口语到文字的过渡形态: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简介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是一门探讨新闻传播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和实践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闻传播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闻传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里程碑,探讨新闻媒体的出现和演变对社会的影响。

2. 中外新闻传播制度比较: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政策,探讨其对新闻自由、媒体监管和新闻报道的影响。

3. 新闻传播技术的演进:讲解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探讨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的改变。

4. 新闻传播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探讨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和挑战。

5. 文化差异与新闻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和问题,包括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新闻报道的文化差异。

6. 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探讨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新闻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责任。

通过学习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制度,培养对新闻传播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中外新闻传播史-PPT资料

中外新闻传播史-PPT资料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 (反馈)
历史是什么?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
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为什么要学新闻传播史?
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学习新闻传播史是为了理解现在新闻业 的发展状况,并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服务 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坐标
强调两点:
更重要的是方法,而不是知识。要学会的 是如何用历史的方法(也就是历史性的分 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 以及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标。
媒介是人自身,利用了人发言的能力,以 及将声音传递出去的能量;
传播符号:口头语言,对口头要素进行编 码的智慧;
基于口语的人际传播播 组织传播(按层级体系来传播) 大 众传播
借助一个职业(专业)媒介机构向 全社会公众传递信息。
口语传播局限
《美国新闻史》 爱默生 新华 《西方媒介史》 让纳内 广师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三联(重点推 荐) 《历史研究》 汤英比 商务
课后思考
学习新闻传播史的意义是什么? 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媒介的基本理想是什么?
古代传播:从口语到文字
口语传播:人类传播的第一个高峰 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的欲求
口语传播对空间束缚的突破 身势语言 语气 语调 突破时空。从口语到文字的过渡形态:
1.时间型媒介:绘画媒介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德国科学家斯巴恩 在巴西河岸上看到土人画的一条鱼,按 图索骥,在河中打到了鱼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五章第一节黄色新闻浪潮的兴衰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五章第一节黄色新闻浪潮的兴衰

外国新闻传播史
27
3、日本的黄色报刊
(1)早期的黄色报刊 黑岩泪香的《万朝报》:眼中无王侯,手中有斧钺 简单、痛快、明了揭丑报道:名人蓄妾连载50期; 秋山定辅的《二六新报》:妓女自由罢工、揭露烟 草大王
外国新闻传播史
28
(2)现代的黄色报纸 非主流地位的黄色报纸 《邮便报知新闻》,早期大报的沦落
3、高质量的社论版,鼓吹社 但是近年来,还没有人像
会改革;
普利策那样广泛使用。他
4、大量使用插画,连环画; 5、大篇幅、低报价;
的成功引起了模仿。人们 认为这在新闻事业是一种 灾难的趋向,使普利策的
6、重视报纸的推销。
建设性工作显得白费了。”
—引自《美国新闻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
13
普利策的遗产
普利策奖金的设置
外国新闻传播史
德《 夫纽 人约 被每 电日 刑新 处闻 死》 的关 报于 道斯

22
三、其他国家的黄色新闻
1、英国的黄色新闻 2、俄国的黄色新闻 3、日本的黄色新闻 4、中国的黄色新闻 5、如何评价黄色新闻
外国新闻传播史
23
1、英国的黄色新闻
北岩勋爵的《每日镜报》 (DAILY Mirror)
创刊于1903年。典型的黄色 报纸。
1924年,麦克法登创办。 赫斯特集团的血统,
极端耸人听闻和夸张
创办于1924年。
煽动性大标题
第一人称写作的消息
外国新闻传播史
21
关于斯奈德夫人被处死的报道
每日写真报的新闻预报 “不要错过看明天的《每日
写真报》。惊心动魄,刺 穿人心!揭开露丝·斯奈德 夫人在人世最后的想法, 使人看后脉搏加快。请想 一想,就在她被带到烙干 烧焦的电刑刑具之前,一 个女人最后的想法,她在 最后时刻说的话。明天 《每日写真报》的独家新 闻”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变化中的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章信息社会: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一、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丹尼尔·贝尔前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阿尔文·托夫勒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奈斯比特我们正处在工业时代后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伦理道德变革的原动力,它把世界历史带入一个大调整大转折时期,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1.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信息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2.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5)信息全球化伴着这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面临新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

3.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初级信息化大众传媒高度普及个人媒介工具开始多样化高级信息化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上星开始国际化,以CNN为始新媒介出现,蓬勃发展从智者-阿帕1985年,美国科研主干网NSFnet1990年,万维网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8年,联合国提出“第四媒体”概念(特点)网络新闻的类型:复制传统媒体新闻加工整合自采独创网络新闻发展的制约因素:权威性和可信性质量原创性和采访权4.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交流、融合、冲突全球化政治层面:民族国家及其职能的削弱而相互见的倚赖加强经济层面:跨国公司与跨国金融的大规模运行从而使资源在全球化范围得到优化配制文化层面:信息传递的空前活跃以及以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的盛行二、全球传播与文化霸权(一)全球传播:国际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播主体多元化媒介手段多样化内容多元与共性并存(二)传播差距和文化霸权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媒体数量、质量和受众数量方面传媒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国际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三、全球传播时代的文化批判(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新世界信息秩序”(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的论争《阿尔及尔宣言》1973年为起点,1978年UNESCO发表<<大众传媒宣言>>,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时期;2.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争论走向激化的时期。

3.美英退出UNESCO之八九十年代之交,交流处于困难时期,关于全球文化冲突的研究增多。

4.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教科文组织提出“交流新秩序”。

1991年5月,纳米比亚会议通过《温得和克宣言》,提出促进媒体独立、经营自由和多元化(二)信息主权一个国家对本国信息的传播系统进行自管理的权利。

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三)文化帝国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那样一种权力,可以把他们的文化转置到别的国家。

具体来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全球扩张有机结合的文化现象,如宣扬或隐含西方意识形态的大众传播、消费主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文化传统的瓦解和民族认同的危机等,这层含义侧重于事实层面。

另一层含义是指解析这种现象的一整套思考角度、学术探讨、理论观点、价值取向及研究方法等话语体系,其中特别着意于解析大众传播媒介的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所以文化帝国主义常常也被等同于媒介帝国主义,这层含义侧重于认识层面。

特点:以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分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的。

它表现为跨国集中和垄断,以及由此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第四编变化中的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二章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变化一、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1.詹姆逊:资本主义消除危机策略之一体系的扩张第一阶段18世纪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9世纪帝国主义第三阶段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新帝国主义2.詹姆逊:资本主义消除未及策略之二以新技术为基础推出的新型商品蒸汽机技术-一般资本主义电子、内燃机技术-帝国主义原子能、控制论-跨国资本主义、作为后现代标志的全球化3.制度更新:新自由主义国企私有化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分享理论”和阶级调和(二)西方社会的新变化政治:国家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柔性扩张从统治-管理和服务注意舆论操控经济:新兼并浪潮资本急剧扩张社会方面:经济结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社会结构:逆城市化阶级关系:新中间阶层、自由职业者、流动阶层等二、当代的西方媒介政策和媒介结构(一)媒介政策1.国有和公营体制的调整法国国有→国营、私营并存意大利、德国公营→公营、私营并存2.原双轨制国家的调整英国减少政府干预,全面开放广播电视市场3.商业化体制国家的调整美国减少对公共广播的支持,使之商业化放开对广播电视业垄断的管制(二)媒介结构报纸影响力不断下降广播调整后走出低谷电视依然强势网络方兴未艾三、媒介产业化和商业化(一)媒介产业化经营:市场化为导向管理:公司化(二)媒介商业化传播内容的娱乐化:报刊小报盛行电视:新闻娱乐化综艺、脱口秀和新兴的各类节目以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为目标第四编变化中的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三章主要非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调整一、前苏联-俄罗斯新闻传播的调整和转型(一)社会背景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年代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设想1991年,8.19事件,苏联解体叶利钦的俄罗斯休克疗法:经济私有化政治民主化外交亲西方普京的俄罗斯经济上加强政府监管政治上强人管理外交上强调独立自主,全方位外交(二)新闻传播的调整1.历史阶段八十年代的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提倡公开性原则91-98年,多种体制并存,群雄争逐2000年后,有控制的自由主义“鹅掌柜”古辛斯基俄罗斯传媒大亨。

俄罗斯联邦金融寡头七巨头之一。

2.特点政府控制主要媒体,但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政治民主,新闻自由,同时政府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被誉为是俄罗斯“媒体的良心”和最勇敢的记者,在国内和国外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她是车臣战争的猛烈抨击者,其正直敢言得罪了很多军方人士和政府官员,但是她也因此而获得了很多人的信赖和敬重。

二、发展中国家新闻传播的调整(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这一概念诞生于西方近代以来诞生的,具有错综复杂的含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2)“民族主义”一词意味着包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原则或信念;(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4)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

民族主义的历史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崛起和认同二战以来,亚非拉个民族在建立自己国家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觉醒和认同全球化过程中,各民族在新时期对自我的全方位认同(二)新闻传播调整的社会背景原有基础:50-60年代,收回经济主权,土地改革和社会各项事业初步发展60-70年代,开始工业化,经济高速发展,政治上成为国际舞台重要独立的群体,但也出现了地区和贫富分化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新闻传播落后体制国有化、政治性、本土化、非商业化社会新变:80-90年代初,停滞的十年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三)新闻传播的调整变化传媒事业在质和量方面的大发展新闻传播体制的自由化、私有化、商业化和对外开放三、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调整和发展(一)历史背景政治和社会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城市化和文教事业的大发展(二)调整和变化1.新闻理念的更新对新闻的定位-宣传论-两个喉舌-舆论引导-三贴近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商品新闻的社会功能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新闻与信息2.新闻体制的变革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变完全政府拨款为大部分的商业化运作(与西方的商业化不同)市场化在进行之中,部分向民营和外资开放3.新闻事业在规模和质量方面稳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