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六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对外经济贸易概述

对外经济贸易概述
的情况下,消费者如何选择最优的商品 组合,从而使自己达到效用最大化
一定支出水平上效用最大化——需求函
数(第一,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第 二,需求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给定价格水 平上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消费 数量)
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情况下,随着一种 商品消费数量每一单位的连续增加,所
两个-几十个
中国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1978-2004)
1978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需求曲线
表示在给定收入或预算约束下,消 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时愿 意支付的价格。
在商品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人 们买得越多,边际效用越低,愿 意支付的价格也越低。
从另一方面来解释,需求曲线反映 了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和能够 购买的商品数量。给定收入的偏 好等不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 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越 多,反之则越少。需求曲线的斜
[5] 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 理和贸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 尔德,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
总结
对外经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Sachs)和沃纳(Warner)1995年的一项实 症研究中发现,在决定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开放是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
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递减)
生产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文版课件第6章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文版课件第6章

AC = F/Q + c = n x F/S + c
–行业内厂商数量越多,平均成本越高
(6-6)
不完全竞争理论
图6-3: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成本 C, and 价格, P
CC
AC3
P1
E
P2, AC2
AC1
P3 PP
n1 n2
n3 厂商数量, n
不完全竞争理论
• 厂商数量和价格
– 特定厂商制定的价格是由行业内厂商数量决定的。
不完全竞争理论
– 假设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 Q=A–BxP
– 那么厂商面临的边际收益曲线为:
(6-1)
MR = P – Q/B
(6-2)
•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 平均成本(AC)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 边际成本 (MC) 是指厂商在现有产量下再生产一单位 产出所需要的支出。
不完全竞争理论
– 当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时,边际成本通 常会低于平均成本。
▪ 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型(如李嘉图模型)都包含
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
• 增加生产某商品所需的所有要素的投入会使该产品的
产量同比例增加。
▪ 在现实中,很多产业都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称为
规模报酬递增)。
• 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概述
▪ 在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条件下:
• 产出的增长比例比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高 •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平均成本(单位成本)
不完全竞争理论
图 6-1: 垄断定价和生产决策
成本, C and 价格, P
垄断利润
PM AC
AC
MC MR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二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 特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商品的相对价格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而基本上不涉及商品的名义价格与货币 因素变化的影响。 “货币幻觉” 2、往往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两个部门)、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简单模型开始分析,然后推广 到较为复杂的模型。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二)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拥有 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缺乏任何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生产部门,只要各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各国按照生产成本的比较优 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就能给各国带来 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与政府的层次 企业层次 学生个人这个层次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四、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数学分析基础或数理经济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好本课程的参考方法
要训练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辨能力。 平时应该多做习题。 在课外阅读有关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特别是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概念


(一)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差额与对 外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

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

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

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

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均衡点:⽣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章古典贸易理论第⼆节劳动⽣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绝对(⽐较)优势产品,进⼝绝对(⽐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种互利⾏为。

绝对优势和⽐较优势的⽐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较优势由⼤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较:绝对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产成本更低或劳动⽣产率更⾼。

⽐较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产率更⾼。

判断标准:1)⽣产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相对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产要素在⼀国内可⾃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讲稿

国际经济学讲稿

《国际经济学讲稿》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发展概况及学习方法、意义和基本框架。

重点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发展概况。

难点是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课时数为3学时。

第一节研究对象及特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其研究目的是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与西方经济学相似,国际经济学也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前者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后者则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不过更多的时候国际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按马歇尔观点,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有的学者把国际贸易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微观经济学;把国际金融理论称为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或国际货币经济学或宏观开放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包括贸易基础、贸易影响、贸易所得等内容)和贸易政策理论(贸易限制、贸易鼓励等)。

➢而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这些内容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当然,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题有七大:●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资本市场二、特点⏹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5.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共同决定,是一国过剩供 给曲线与另一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 对价格水平,并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水平之间。 6.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1)贸易利益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 效用水平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 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位置就越偏上,贸易利益也就越大。注意:贸易 虽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国内每个 国民都能从中受益。 (2)交换(消费)利益、专业化(生产)利益 7.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两国相对价格 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八章 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
1.进口关税:小国、大国 (1)局部均衡分析(重点):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含义 (2)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理解关税负担、有效保护与关税结构 2 2.进口配额:小国局部均衡分析 许可证分配方式的不同对进口配额实施国的福利影响 3.出口补贴:小国、大国局部均衡分析 大国福利损失要大于小国 4.商品倾销 (1)倾销及其判断依据 (2)长期性倾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定优势、交易 内部化、区位优势(重点)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重点) 2.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出口、直接投资、 对外发放许可证 企业海外扩张过程(同技术国际转移的周 期理论) 3.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了解)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整
理解四种国际收支调整方法的含义 1.弹性论(重点) (1)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B= PX·X — e ·PM*·M 不确定,由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决定。 (2)马歇尔—勒纳条件 (3)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J曲线的含义及原因 2.吸收论 (1)基本原理:B=Y-A 充分就业与非充分就业时 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 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2)d(B)=dY—dA=(1-a)dY-dA0>0时,货币贬 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保护贸易政策 理论基础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自由贸易政策在历史上多为经济强盛国家所 采用,因而常被称为“强者”的政策
◆英国是最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与英国不同,美国和德国先后实行了保护贸
易政策
6.2.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
超保护贸易政策 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
① 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保护幼稚工
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
2.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 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 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 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形式
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
1.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
通过政府补贴,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
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外贸易总
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或地区政策等。
6.1.2
对外贸易政策的性质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与国家其他经济政策密切配合,如产业
政策、外汇政策、外资政策等。 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从于国家 最高利益,配合外交活动。
6.1.3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 税壁垒
②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
出口。 ③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的管理贸易
6.3 对外贸易政策理论
6.3.1 6.3.2 6.3.3 6.3.4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
6.3.5
其他保护贸易理论
6.3.1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1)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思想 一个国家要在消费廉价产品的“近期利益” 和本国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进行选择。一
国不能只顾追求近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 独立地位。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以使 新建立起来的工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有一支补充队伍,他们为了替英国人服务,扩大英国
的工商业优势,传播英国的文学和语言牺牲自己,长 途跋涉到亚洲或非洲沙漠地带,就在那里沦落一生。
② 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第一,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 第二,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 为目的。
第三,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
然规律。 第四,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④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 在世界围内进行的。
⑤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实际
上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
6.2.5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
(1)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与加强的原因 ① 1974~1975年和1980~1982年两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②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③ 国际货币关系失调 ④ 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肯普:当先行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
具有外部效果时,对它实行保护才是正当的。
小岛清: 不应基于个别企业或产业的利弊得失 要根据要素禀赋比率和比较成本的动态变化,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选择应该发展的幼稚产业。
(4)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操作上难以克服困难: 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 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C S Y C I SI S I Y k I Y Y 1 1 1 k S I S s 1 c Y
对外贸易乘数
4 1 4 1 2 4 1 3 4 1 n Y 200 200 ( ) 200 ( ) 200 ( ) 200 ( ) 5 10 5 10 5 10 5 10 4 1 4 1 2 4 1 3 4 1 n 200 [1 ( ) ( ) ( ) ( )] 5 10 5 10 5 10 5 10 1 1 200 200 4 1 4 1 1 ( ) 1 5 10 5 10 Y k (I X) 1 1 k 1 c m s m
(4)对普雷比什理论的异议
首先是关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适用性、发展 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等问题。 其次,把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交换关系等
同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再次,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是否恶化问题。 最后,关于支持贸易条件恶化的理由。
6.3.4
战略性贸易理论
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核心是非比较优势论。在有
第6 章
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第6 章
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6.1.1
6.1.2
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的性质
6.1.3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6.1.1 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 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制定并实施 的政策,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 指导方针和原则。
(2)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1841年,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 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提出了保护幼稚工
业理论,对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批评,
并论述了不发达国家实行保护贸易的理由和措 施,从而建立起了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的、以 幼稚工业为保护对象、为经济落后国家服务的保 护贸易理论体系。

2.保护本国市场 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 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 ;在一个受保护的国 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6.3.5
其他保护贸易理论
(1)改善国际收支论
(2)改善贸易条件论
(3)增加政府收入论 (4)夕阳产业保护论 (6)保护公平贸易论 (6)社会公平论 (7)国家安全论 (8)民族自尊论
(2)马克卢普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943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
有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对就
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效应。公式为:
K 1
(MPS MPM )
投资乘数
4 4 2 4 3 4 n Y 200 200 200 ( ) 200 ( ) 200 ( ) 5 5 5 5 4 4 2 4 3 4 n 200 [1 ( ) ( ) ( )] 5 5 5 5 1 200 4 1 5 Y k I 1 k 1 c
6.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 重商主义政策 ◆ 理论基础是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 ◆ 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后来在西班牙、葡萄牙和荷
兰实行,最后在英国、法国、德国和俄国实行
6.2.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1)自由贸易政策
理论基础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分工、自 由贸易理论。
李斯特:如何进行贸易保护
◆ 保护对象:幼稚工业 ◆ 保护程度:禁止进口,分步骤进行 ◆ 保护时间:最高期限—30年
(3)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穆勒:如果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或生产率低下,其成本高 于国际市场而无法竞争,该产业在保护措施之下能够在自由贸易 中获利,并自我投资进行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巴斯塔布勒: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 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总和。
① 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第一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
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第二是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
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第三是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
全抹杀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
德国到那时看来对英国世界没有什么贡献,只有 一些儿童玩具、木制的钟、哲学书籍等,或者还可以
1)自由贸易政策:既不鼓励,也不限制
2)保护贸易政策:奖出限入
6.2
6.2.1
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6.2.2
6.2.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
6.2.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
贸易政策
6.2.5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
◆ 经济发展的独立性
◆ 经济发展结构 ◆ 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 ◆ 中心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2)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 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 ◆ 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 ◆ 中心国家的工资刚性得到工会组织的强化
(3)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 分阶段实施: 出口替代、进口替代、制成品的出口替代 ◆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实行保护贸易的性质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 的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
(1)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① 美国的倡导和推动② 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 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④ 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2)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①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
关税; ②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③通过普遍优惠制的实施,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地给予减免关 税的优惠待遇;
CS CI (X M) SM I X S M I X Y k (I X) k (S M) Y 1 1 k S M S M s m Y Y
6.3.3
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1)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6.3.2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1)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
国际贸易顺差可以促进有效需求:一是一国贸易
顺差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二 是通过贸易顺差,可直接影响国内货币的供应量, 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政府干预、保持贸易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 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的手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