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文学类阅读理解1

合集下载

[全国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1]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3.下列格局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2010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答案:(1)踏(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3)答案:A(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二、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安徽卷)[唐]杜甫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g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案: 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案: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年高考语文真题(Word版)——新课标卷(试题 答案解析)-(7439)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臵。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及解析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

[高考真题]2010年新课标语文解析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Ⅰ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原文并没有说“金”、“石”、“画”占有同样的地位.属于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B.2.【答案】A【解析】据原文第二段“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可知,A项错在“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和“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属于偷换概念.【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3.【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可知,此项逆推错误,原文是推断不出“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的,同时,前后也不是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和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解析】通假字,通“趋”赶紧.【考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5.【答案】B【解析】②写贼众的惊呼,④写城陷,花云被俘后宁死不屈.⑥写花云被俘后,勇敢无畏.考生先判断是否写华云,再判断是否表现了他艺高人胆大.据此分步筛选.【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6.【答案】A【解析】“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错,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文逊战死后才破城.此处张冠李戴.【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7.【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 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解析】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1)“乘涨”,趁着涨水(的机会);“堞”,城墙的垛口.(2)“弃(之于)江中”的省略,“莲实”,莲子.【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句子.能力层级B(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解析】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找出意象(对象).这首诗选取了“雨雪”、“狐迹”、“马蹄”、“旗彩”、“鼓声”等意象,营造了悲凉、荒凉的氛围.显然,“别路”就是“从军”之人别离家乡的路.【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能力层级D9.【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解析】“坏”、“低”,“天寒”、“地暗”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写,表现了戍卒们低沉的心境.他们内心低沉的原因是思乡.【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D (三)名篇名句默写10.【答案】(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而伯乐不常有骈死于槽枥之间(3)丰年留客足鸡豚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注意“骈”、“槽枥”、“豚”几个字的写法.默写难度不大,六空中有四空出自初中课文.【考点】考查默写名篇名句.能力层级A.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案】CDE【解析】C给三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2.【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解析】人物形象通过他的言谈举止,通过情节,通过别人的评价和议论(包括作者的看法)来体现.结合第(1)小题CDE三项基本上可以做出判断.【考点】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3.【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解析】插叙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至少有三:补充交代人物的性格、身份等;丰富故事情节,使故事曲折、生动;推动情节发展.【考点】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4.【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解析】考生要留意题干“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是让读者选取一个方面进行综合鉴赏.鉴赏时一定要观点鲜明(先亮出观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F.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答案】CBE【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2.【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解析】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于“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D.3.【答案】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解析】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考点】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F.4.【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①斯瓦米纳森层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解析】考生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考点】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F.五、语言文字运用13.【答案】B【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多.此处用错对象,不能形容“橙子”多.【考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E14.【答案】D【解析】A项:“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的”错,杂糅,保留“最主要的原因是……”或“……造成的”.B项““抚慰金”不对,应为“赔偿”才能与前面的“提出了”搭配.C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并列不当,属于逻辑错误.“道路”属于“交通”行业,可直接改写为“道路交通”.【考点】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层级E15.【答案】C【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语段.爱听、看新闻报刊的读者都知道,首先交代其地理位置,确定⑤,即可排除所有答案.【考点】考查排序.能力层级E.16.【答案】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刀切”的模式反而会试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析】根据前文的“质疑”可推断第一空应当是对“洗脚”行动的反对.句末的问号可确定此句为反问句.根据“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和“只是简单地采取”可推知后面的空格里的大意是不管青红皂白.根据“涉及到很多方面”,结合上下文可推知,最后一空的大意是各方面协调努力.【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连贯.17.【答案】示例:小溪如果害怕大海,那它永远不能澎湃;流星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闪耀;巨轮如果害怕骇浪,那它永远不能出海.【解析】句式为“……如果害怕……,那它远远不能……”,修辞上是排比.内容上有一定哲理.考生首先要求得“形似”,即句式上、修辞上一致,再力求有深度或高度.【考点】考查仿写和修辞.。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全国高考辽宁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及答案解析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

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

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

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

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高三2010-06-14 10:37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全国1(河北、河南、山西、广西)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全国卷2(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详解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文学类阅读理解1高三2010-06-20 15:23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文学类阅读理解1课标全国卷1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

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

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

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

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

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到: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

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

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 (据郝运译文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

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

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2)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①补充叙事,集中解释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①以小见大,接喽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多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个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第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第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一朵午荷洛夫这是去夏九月问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茏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

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

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

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

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

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

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

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

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

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

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

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

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

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竞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

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

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

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答: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分)答: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答:19.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答案16、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17 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