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分析、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3、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加强诵读,理解第1、

3、4则的大意,感知庄子寓言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

二、析“无端崖之辞”

——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请七位同学朗读。(及时正音)

四、讲读第1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如“运斤成风”)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

(1)奇,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2)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

(3)奇,木匠挥动斧头,速度极快,任意砍下,尘土全部砍了下去,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这是木匠的高妙之处,也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4)奇,斧头从自己鼻子尖上砍过去,郢人岿然站立面不改色。这是郢人的高妙之处,又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5)奇,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为文的根本)。

其实,《庄子》这里不是单说匠石的高妙,也不是单说郢人的高妙,其根本是在说二人搭档

配合的高妙。换一个木匠,郢人断不会如此安然地承受这一砍;换一个对象,匠石也不可能砍得如此准确无误。

所以宋元公佐要匠石试着表演一下砍去鼻子尖上的尘泥,殊不知没有郢人,匠石根本不能发挥如此高超的技艺。

庄子说到这里,一般人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于是他点破其中的寓意,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4、结合文本思考: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睹物思人,感慨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

在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感慨自从惠子死了以后,自己已经没有谈话的对象了,自己已经没有谁可以说话了。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

(2)拓展延伸:“知音何处寻”(请写出四组类似“庄子与惠子”关系的朋友)

参考:伯牙与钟子期、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柳宗元与刘禹锡等等。

5、小结

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极为笃厚。常人描述这种关系,可能不过尔尔。而在《庄子》一书中,惠子与庄子的关系,竟是如此奇特。

这一则中,庄子用匠石和郢人之间搭档配合的高妙来类比自己和惠子之间的不断争论又极为深厚的朋友关系。

五、讲读第2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

一奇:拉满了弓弦,安放一杯水在他的胳膊肘上,把箭射了出去。

二奇:第一支箭刚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又搭在了弦上,第二支箭刚刚射出去,第三支箭又搭在了弦上。

三奇:伯昏无人提出更换射箭的场地。

四奇:伯昏无人背对深渊,脚掌大部悬空,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用意:伯昏无人是用“至人”的精神境界和列御寇进行对比。

4.、小结:“至人”的精神标准——“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奇不变”。

六、讲读第3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

柳宗元曾以种植树木为喻谈为官治民的道理,用郭橐驼种树来表达“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这样一个主题,已经够奇特的了,可是庄子则是奇上加奇。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位神,即南海之神儵,北海之神忽,中间地方的神浑沌。“儵”“忽”和“浑沌”三个名字,就包含了多种寓意:“儵”、“忽”意思是指急速,一方面比喻有为,一方面也直观地说明了南海、北海之神何以能够经常相遇于中央之神浑沌之地;“浑沌”一名一方面透露了中央之帝没有七窍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譬喻天性淳朴未被破坏。

儵与忽常常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会面,浑沌待他们非常好,所以儵与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儵、忽、浑沌三方的关系是积极的友善的,儵与忽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

他们如何报答呢?世间众生皆有七窍,浑沌偏偏没有,所以儵与忽很自然也很善意地要为他开凿七窍。

再看这报恩的结果:儵与忽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下来而七窍成,浑沌也一命呜呼了。

4、小结:庄子的意思跟柳宗元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说明违背人民性命之理的作为,即便是出自善意,也必将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然而,由于庄子是通过南海北海二神为浑沌开凿七窍而致其毙命的故事来表达的,不仅写得更为简洁,而且写得更为神奇,所以更有震撼力,更具独创性。

联系历史上的“大跃进”、“文革”,现在不少地方盲目地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等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5、讨论:从这则选文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地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评价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七、板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知音何处寻?

“至人”的精神标准

千万别好心办坏事!

八、作业:复习1—3则,详读第4、6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第4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本则较多)后口译。

3、解读

钓鱼的事情太常见了,可是《庄子》所写的钓鱼却让天下人叹为观止。

任国公子钓鱼,奇:1)鱼钩之大、钓绳之巨、钓饵之多、钓竿投放之远、钓鱼时间之长都堪称奇特!——任公子了不起。

2)上钩之鱼形体之大、威势之猛、声音之响、鱼肉之多、饱人之众也堪称奇特!——表面在说鱼之大,实则仍是说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3)才小识浅的道听途说之辈听说了任公子之事,惊恐且奔走相告——烘托任公子了不起。

4)三言两语写了另一种人物、另一种钓鱼,此等人事,无一不与任公子有天壤之别——对比突出任公子了不起。

寓言特点:奇特的夸张、大胆的想象,对比、衬托的手法,雄浑壮阔的描写,极尽写作之能事

《庄子》用意:借钓鱼之事,表达“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的主张。

启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联想:南郭先生、赵括、蒋干、马谡。

4、小结:这样一种主旨,用平常的钓鱼之事来从正面和反面类比,真是奇妙极了;而任公子钓大鱼作为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写得惊天动地。

三、讲读第5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

曹商:小人得志、猖狂得意、本质下劣对比:处境、所作所为

庄子:鄙夷阿谀奉承、崇尚自由讽刺

四、讲读第6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如“涸辙之鲋”、“活”的使动用法等)后口译。

3、解读

鲫鱼忿然作色和庄子忿然作色的原因相同。

看似鲫鱼对庄子说的话,实则是庄子想对监理河道的官员说的话。

寓意:借虚拟故事讽刺监河侯吝啬、狡猾、不愿意帮助他人的本性。

五、讲读第7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

对比:惠子,听信谗言、无端猜忌;

庄子,坦荡勇敢、鄙视功名

比喻:庄子——鹓鶵,鹓鶵高飞远行,品格超俗;

惠子——鸱,鸱则以腐鼠为食,贪求权欲,品格卑劣。

寓意:讽刺惠子无端猜忌、醉心功名富贵的性格,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超旷态度。

六、分析本文特色(板书)

1、艺术表现形式奇特、

2、人物形象对照鲜明、

3、善于使用比喻夸张

七、课后“思考与练习”提示

一、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提示:可以就《庄子》和《孟子》两书的寓言来作对比。

《孟子》的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实生活。《庄子》的寓言倾向于对现实经验做超现实的夸张。

参阅教材《孟子》选读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和本课的“相关链接”部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体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以及“运斤成风”这则寓言的奇妙。

提示:从《庄子》一书看来,庄子和惠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喜欢互相批评,喜

欢在一起争辩。可是如前人所云,“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两人相争,正是棋逢对手,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

在本节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奇哉妙哉,常人断难想象得出。

八、作业

预习《鹏之徙于南冥》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点、难点

1、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篇幅很短,内容理解简单,因此,可以用一节课时完成(45分钟),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一小段) 2、提问: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平、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以前,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无端崖之辞

《庄子》选读 之一:无端崖之辞(没有什么依据的论断)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一说安徽省蒙城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 影胶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了解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 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 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 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 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 韵,韵脚有 “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

最新《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 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1、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预习法。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 2、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 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读。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无端崖之辞

科目: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无端崖之辞 高二年级主备人:徐华时间:2016年3 月日任课教师:徐华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庄子》;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所选的7个文段;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3.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链接】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气势壮阔。《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想像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文风上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文言知识】 1.读准字音 郢.(yǐnɡ)人垩.(a)漫斫.(zhuó)之逡.(qūn)巡怵.(chù)然恂.(shùn)目儵(shū) 巨缁.(zī)犗(jia) 会.(kuài)稽侔.(móu) 辁.(quán)才灌渎.(dú) 鲵.(ní)鲋.(fù)黄馘.(xù) 溃痤.(cuó)舐.(shì)痔鹓(yuān)刍鸟(chú)鸱.(chī) 2.通假字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牵巨钩,没而下 骛扬而奋鬐 莫不厌若鱼者 趣灌渎 王说之 夫处穷闾阨巷 3.一词多义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省教学能手 市特级教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省教学能手市特级教师 教学园地 11-22 1224 :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淄博十七中王淑英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课文。陶渊明。这篇文章也是2003年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时我抽到的课题。根据文本特点和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本文如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 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 (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 (2)重要虚词:以 (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5.1《无端崖之辞》word学案

《无端崖之辞》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顾、质、措、逡巡、相与、期年、趣、肆)、词类活用现象(发、进、上、下、腊、短、长、悟、破、溃、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说、反、阨)、古今异义词(虽然、于是、小说)、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过程与方法: (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一)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三)准确把握《无端崖之辞》中七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二、预习成果检验: (一)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面的字注音: (1)郢人垩漫其鼻端(;) (2) 使匠石斫之()

(3)逡巡() (4)怵然() (6) 五十犗以为饵( ) (7)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8) 趣灌渎,守鲵鲋( ;;; ) (9)黄馘() (10) 破痈溃痤( ; ) (11) 非醴泉不饮()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2)巨鉤,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 () (3)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 (4)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6)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1)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2)揖御寇而进之()(3)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4)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5)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 (6)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也( ) (7)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8)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无端崖之辞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作者远远瞧见家门便“载欣载奔”,可见因为能购归隐田园心中着实高兴。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然而文章欢愉的气氛中却不时跳出一两句让人恻然的言语,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怀良辰以孤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等。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叹,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 二、说教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无端崖之辞赏析

无端崖之辞赏析 庄子《无端崖之辞》这一课讲了七则寓言故事,有离奇的任公子钓鱼;有捧腹的曹商受训;有悲惨的混沌之死。有匠石运斤成风;有列御寇表演射箭;有惠子痴守腐鼠。外加一则有名的涸辙之鲋。 人活一世,转瞬百年,首先得有一个郢人做你的“质”。 匠石运斤成风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知己难求。匠石质死,不复运斤。庄子过惠子墓对随从的人说,我的对手惠子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和我说话了。这是一代贤者的孤独呓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自此之后可能真的没人跟他好好说话了,即使是谩骂。 惠子守着自己的“合同异”,灿烂着庄子的生命。 他们的友谊要从古人的谈天说地讲起。那时没有手机,人的生活反而更充实,那个时代的大家们都是喜欢思考的,惠子经常在树下思考,庄子也就去树下思考。他们高谈阔论,累了就睡在树下。自然变化是他们智慧的源泉,在桥头,他们讨论鱼是否快乐的问题,在河边,他们讨论大葫芦是否有用的问题,在树旁,他们讨论无用为大用的问题。也许惠子是庄子眼中的智者,可与庄语,但他比庄子活得世俗。 惠子相梁,庄子前去看望他。这个故事应该发生的他们论道的早期。在战国,庄子的名声是很大的,庄子去找惠子,惠子当然会紧张,尤其是跑到人家的工作单位,单位领导看到了就不好了,要知道,请到庄子做相,还是蛮不错的。惠子在国都搜捕庄子几天几夜,庄子对这奇葩事是很不屑的,他又不是孙膑,不可能被庞涓害到。他主动去给惠子上了一堂什么叫鹓鶵的伦理课,顺便讽刺惠子这只猫头鹰以小

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对,想做国相,还用得着跟他抢,何况此时的梁国,已不是令人生畏的魏。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你是想拿你的“梁国”呵斥我吗?振聋发聩的反击。你的梁国不过是一只死老鼠罢了,何况我庄周还是一只凤凰。 这则寓言故事讲惠子一类的人贪图功名利禄,而庄子像凤凰一样高洁,对世俗的功名是不屑的。用比喻的手法,道出庄子对功名的态度。 惠子的关注点是有问题的。后来张仪取代惠子成为梁国国相,约纵连横,叱咤一时。 惠子为了名利忘了庄子只不过是个追求自由的穷疯子,也忘了,他是自己的朋友,也许到死他都不知道庄子把他当做郢人,是可以默契一生的挚友。 庄子真的不求名利,用现代人的说法活得很空洞,很不现实,庄子不求名利,就像苏格拉底不求生一样,不求名但也要吃饭的,一家老小经常饿着肚子,他就去监河侯那借,监河侯假意推脱,庄子把自己比喻成涸辙之鲋,希望求得斗升之水活命。燃眉之急。我理解庄子委婉的谩骂,不理解做圣贤为什么一定要贫穷,也许这就是圣贤的独特之处。 我任逍遥自来去,管他笑傲定乾坤。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说课稿 陈宁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课时、教学过程、小节、作业设计、板书十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予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本必修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文本,鉴赏这篇千古美文,通过语言来把握文章的奥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掌握陶渊明诗文语言“平淡自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授、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热爱田园生 活的欣喜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 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积累文言常识和把握文章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两大重点。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教学提纲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无端崖之辞 原文+译文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一,无端崖之辞原文+译文 1.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2.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3.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饨。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我的十分钟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章行文思路。 4、了解坐着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 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设置要求,我将主要运用诵读法、问答法和点拨教学法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回答在欣赏这首古筝曲时讲述了一种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接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陶渊明所做的定位来引入,回顾学过的田园诗文代表作(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题目,介绍“辞”的文学知识。 3、诵读课文,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共同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4、划分段落,思考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及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品味作品之美。(1)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 解读第一段:“心为形役”,注意本段文言知识点(胡、奚、是、非等)。 ——归去的原因: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2)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解读二、三段:分组思考,合作学习。 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为一幅画面,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归去的生活:闲适宁静,悠然自得。 (3)作者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解读第四段:由木欣欣以向荣,作者心生悲叹,抒发的人生感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