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

合集下载

《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如“无端崖”、“辞令”、“诡辩”等。

(2)能够分析并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说服和辩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和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 分析并阐述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

3. 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说服和辩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理解《无端崖之辞》全文。

(2)收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

(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无端崖之辞》全文。

(2)查阅相关的成语和词语解释。

(3)准备笔记本和笔,做好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无端崖之辞》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的感悟和疑问。

2. 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无端崖之辞》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3. 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思想和观点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 写作和演讲:(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无端崖之辞》 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 导学案

《无端崖之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把握庄子的思想。

2、难点(1)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善用寓言的艺术特色。

(2)对庄子思想的辩证认识和思考。

三、知识链接1、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 369 年—约公元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他蔑视礼法权贵,鄙夷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

2、《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集,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多采用寓言、神话、故事等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本解读1、原文及译文(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有个郢地人,白色的尘土弄脏了他的鼻尖,那尘土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位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头砍掉它。

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人站在那里也神色不变。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把匠石叫来说:“你也替我试试砍掉鼻尖上的白泥。

”匠石说:“我曾经确实能够砍掉鼻尖上的白泥。

尽管如此,我可以砍的对象已经死了很久了。

”(2)“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第五则
益:更加。 更加。 屦:泛指鞋子。 泛指鞋子。 悟:使动用法。 顾:回头看 活:使动用法 激:引
虚词
焉:兼词 乃:竟然
第七则
相:动词,做相。 动词,做相。 国:都城。 都城。
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 往先焉, 愿以境内累矣! 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 子持竿不顾, 吾闻楚有神龟, 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读音si四声 四声,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读音 四声, 盛饭食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盛饭食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而藏之庙 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 吾将曳尾于涂中。 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先:先行致意 累:使动用法 巾笥: 巾笥:名词活用为动词
庄子选择了濮水清波, 庄子选择了濮水清波,姜太公选择了 只钓王和侯” 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 “只钓王和侯”,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
无 端 崖 之
庄 子

一、无端崖之辞
语出《庄子·天下 天下》 解题:语出《庄子 天下》:“ 以谬 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 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 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 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 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 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 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 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一、无端崖之辞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一、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讲了七个小故事,思想高远,手法奇特。庄子善于 讲故事,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藏在这些故事里面。庄子善用各种修 辞手法,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 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现。我们学 习时要重点体味故事的内涵,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
1.词语理解
语言积累
(1)通假字
①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通“_瞬___”,“__恂__目__”__,__眨__眼__、__眼__睛__转__动___
②牵巨钩, 没而下 通“_陷___”,__沉__陷___ ③骛扬而奋鬐 通“_鳍__”,_鱼__鳍__ ④苍梧已北 同“_以___”,_自____
⑤趣灌渎 通“_趋___”,_趋__向__、__奔__向___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_我__昨__天__来__的__时__候__,__道__中__有__呼__救__的___声__音__。__我__回__头__看__看__路__上__车__ _轮__辗__过__的__小__坑__洼__处__,__有__条__鲫__鱼__在__那__里__挣__扎__。__ (6)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译文:我__将__要__到__南__方__去__游__说__吴__国__越__国__国__王__,__引__蜀__江__的__水__来__迎__接__你__,__ _行__吧__?__ (7)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我__失__去___了__我__平__日__相__处__的__水__,__我__没__有___安__身__的__地__方__。__眼__下__我__能__ _得__到__斗__升__之__水__就__可__以__活__命__了__。_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原文+译文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

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1、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2、赵括(纸上谈兵) 3、蒋干(群英会蒋干中计) 4、马谡(失街亭) „„
思考讨论
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有何不同 ? 【提示】《孟子》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 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 背离现实生活。 如五十步笑百步、邻人攘鸡、揠苗助长等。 【提示】《庄子》寓言则倾向于对现实做超现 实的夸张,形成了新奇的文风。 如庄周梦蝶、《秋水》中的自大的河伯等。
庄周梦蝶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
任公垂钓
【寓意】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 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 治理世事。 大钩巨缁 五十犗 大鱼 会稽、东海
大志向、大抱负
经于世
拓展延伸
从第3则来看,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如何 是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 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 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 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 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 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 则,即便出发点是对的,愿 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 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 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奇 悟文 人 生


无 端 崖 之 辞
学习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4、体会庄子散文想象奇特的特点。

庄子《无端崖之辞》

庄子《无端崖之辞》

第6则:
庄周借粮时遭遇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这个故事既 反映了庄周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也讽刺了富裕者(统治者) 为富不仁且虚伪的本相。
鲋鱼————————斗升之水
活之
庄子—————————斗升之米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 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通:隘)巷,困 窘织屦(ju),槁项黄馘(xu)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 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 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 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 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 矣!‛
学习第2则、第3,措杯水其 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 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 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 若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 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 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 (通:瞬)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不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无端崖之辞
宝鸡中学 王超
一、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庄子的洒脱,我们在《逍遥游》里边了解过,庄子追求“无所待”的绝对自由 ,心灵不受约束困扰。 一般认为孔孟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遁世。 鲍鹏山认为先秦的士子可以分为三类:1、张义苏秦,他们唯利禄是图,头悬梁锥刺 股,朝秦暮楚,左右时局。2、孔孟之类,奔走乎告,不受用而著书立说。两者相同 点是都是爱热闹之人,都积极入世,期望从治于人实现治人的目的。不同点:1无节 操2有节操。第三类便是老庄。 诸子中最热爱生活的是庄子。庄子哲学“专在破执”,无论是1类人单纯求富,还是 2类人“达”而“济”天下,都是对成功世俗价值的执念。庄子“专在破执”一语道 破很多我们执着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作用? 因此,庄子的洒脱是痛苦挣扎之后的洒脱。

无端崖之辞-庄子原文

无端崖之辞-庄子原文

无端崖之辞|庄子原文《无端崖之辞》原文和《先秦诸子选读》《》【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墁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

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原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尝与汝登高,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列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译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

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

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面对百丈的深渊,那时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端崖之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分析、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3、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加强诵读,理解第1、3、4则的大意,感知庄子寓言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导入: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二、析“无端崖之辞”——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

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请七位同学朗读。

(及时正音)四、讲读第1则1、齐读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如“运斤成风”)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1)奇,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2)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3)奇,木匠挥动斧头,速度极快,任意砍下,尘土全部砍了下去,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这是木匠的高妙之处,也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4)奇,斧头从自己鼻子尖上砍过去,郢人岿然站立面不改色。

这是郢人的高妙之处,又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5)奇,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为文的根本)。

其实,《庄子》这里不是单说匠石的高妙,也不是单说郢人的高妙,其根本是在说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

换一个木匠,郢人断不会如此安然地承受这一砍;换一个对象,匠石也不可能砍得如此准确无误。

所以宋元公佐要匠石试着表演一下砍去鼻子尖上的尘泥,殊不知没有郢人,匠石根本不能发挥如此高超的技艺。

庄子说到这里,一般人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于是他点破其中的寓意,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4、结合文本思考:(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睹物思人,感慨知音难寻,要好好珍惜)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所以,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却极为笃厚,就像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

在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感慨自从惠子死了以后,自己已经没有谈话的对象了,自己已经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

(2)拓展延伸:“知音何处寻”(请写出四组类似“庄子与惠子”关系的朋友)参考:伯牙与钟子期、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柳宗元与刘禹锡等等。

5、小结人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极为笃厚。

常人描述这种关系,可能不过尔尔。

而在《庄子》一书中,惠子与庄子的关系,竟是如此奇特。

这一则中,庄子用匠石和郢人之间搭档配合的高妙来类比自己和惠子之间的不断争论又极为深厚的朋友关系。

五、讲读第2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一奇:拉满了弓弦,安放一杯水在他的胳膊肘上,把箭射了出去。

二奇:第一支箭刚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又搭在了弦上,第二支箭刚刚射出去,第三支箭又搭在了弦上。

三奇:伯昏无人提出更换射箭的场地。

四奇:伯昏无人背对深渊,脚掌大部悬空,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用意:伯昏无人是用“至人”的精神境界和列御寇进行对比。

4.、小结:“至人”的精神标准——“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奇不变”。

六、讲读第3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柳宗元曾以种植树木为喻谈为官治民的道理,用郭橐驼种树来表达“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这样一个主题,已经够奇特的了,可是庄子则是奇上加奇。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位神,即南海之神儵,北海之神忽,中间地方的神浑沌。

“儵”“忽”和“浑沌”三个名字,就包含了多种寓意:“儵”、“忽”意思是指急速,一方面比喻有为,一方面也直观地说明了南海、北海之神何以能够经常相遇于中央之神浑沌之地;“浑沌”一名一方面透露了中央之帝没有七窍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譬喻天性淳朴未被破坏。

儵与忽常常到中央之帝浑沌那里会面,浑沌待他们非常好,所以儵与忽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

儵、忽、浑沌三方的关系是积极的友善的,儵与忽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在情理之中。

他们如何报答呢?世间众生皆有七窍,浑沌偏偏没有,所以儵与忽很自然也很善意地要为他开凿七窍。

再看这报恩的结果:儵与忽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下来而七窍成,浑沌也一命呜呼了。

4、小结:庄子的意思跟柳宗元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说明违背人民性命之理的作为,即便是出自善意,也必将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然而,由于庄子是通过南海北海二神为浑沌开凿七窍而致其毙命的故事来表达的,不仅写得更为简洁,而且写得更为神奇,所以更有震撼力,更具独创性。

联系历史上的“大跃进”、“文革”,现在不少地方盲目地建设“开发区”、“招商引资”等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5、讨论:从这则选文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

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所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地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评价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七、板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知音何处寻?“至人”的精神标准千万别好心办坏事!八、作业:复习1—3则,详读第4、6则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讲读第4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本则较多)后口译。

3、解读钓鱼的事情太常见了,可是《庄子》所写的钓鱼却让天下人叹为观止。

任国公子钓鱼,奇:1)鱼钩之大、钓绳之巨、钓饵之多、钓竿投放之远、钓鱼时间之长都堪称奇特!——任公子了不起。

2)上钩之鱼形体之大、威势之猛、声音之响、鱼肉之多、饱人之众也堪称奇特!——表面在说鱼之大,实则仍是说任公子是多么了不起。

3)才小识浅的道听途说之辈听说了任公子之事,惊恐且奔走相告——烘托任公子了不起。

4)三言两语写了另一种人物、另一种钓鱼,此等人事,无一不与任公子有天壤之别——对比突出任公子了不起。

寓言特点:奇特的夸张、大胆的想象,对比、衬托的手法,雄浑壮阔的描写,极尽写作之能事《庄子》用意:借钓鱼之事,表达“只有具备大才能、大思想、大学说、大抱负、大作为的人才能参与治理世事”的主张。

启发: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联想:南郭先生、赵括、蒋干、马谡。

4、小结:这样一种主旨,用平常的钓鱼之事来从正面和反面类比,真是奇妙极了;而任公子钓大鱼作为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写得惊天动地。

三、讲读第5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曹商:小人得志、猖狂得意、本质下劣对比:处境、所作所为庄子:鄙夷阿谀奉承、崇尚自由讽刺四、讲读第6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

如“涸辙之鲋”、“活”的使动用法等)后口译。

3、解读鲫鱼忿然作色和庄子忿然作色的原因相同。

看似鲫鱼对庄子说的话,实则是庄子想对监理河道的官员说的话。

寓意:借虚拟故事讽刺监河侯吝啬、狡猾、不愿意帮助他人的本性。

五、讲读第7则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后口译。

3、解读对比:惠子,听信谗言、无端猜忌;庄子,坦荡勇敢、鄙视功名比喻:庄子——鹓鶵,鹓鶵高飞远行,品格超俗;惠子——鸱,鸱则以腐鼠为食,贪求权欲,品格卑劣。

寓意:讽刺惠子无端猜忌、醉心功名富贵的性格,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禄的超旷态度。

六、分析本文特色(板书)1、艺术表现形式奇特、2、人物形象对照鲜明、3、善于使用比喻夸张七、课后“思考与练习”提示一、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提示:可以就《庄子》和《孟子》两书的寓言来作对比。

《孟子》的寓言虽然有夸饰,但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事件、情节基本上不背离现实生活。

《庄子》的寓言倾向于对现实经验做超现实的夸张。

参阅教材《孟子》选读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和本课的“相关链接”部分。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体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以及“运斤成风”这则寓言的奇妙。

提示:从《庄子》一书看来,庄子和惠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喜欢互相批评,喜欢在一起争辩。

可是如前人所云,“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

两人相争,正是棋逢对手,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

在本节选文中,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了这样的对手产生无尽的悲凉情怀,所以拿匠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奇哉妙哉,常人断难想象得出。

八、作业预习《鹏之徙于南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