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明确: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一、导入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的地方,就连唐代诗人杜牧看到赤壁之景也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曾经发生过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周瑜在这里大败曹操,一举改写东吴的历史。
后人评价此战,似乎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周瑜一方,但是诗人杜牧的观点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了解作者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全班齐读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四、合作探究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明确:折戟沉沙铁未销。
】【借物起兴】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3.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杜牧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8下5第25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案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2.分析3.欣赏4.了解用典,双关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调歌头》《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导入:同学们,人生是一场漫旅。
每个人前行的道路中必然会遭遇坎坷:也许你正在重阳节里漂泊异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许你发现追逐理想的道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许你正遭受国破家亡的巨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该如何走出这思念,这失意,这痛苦呢?看看三位大诗人做出的回答。
学习本课诗歌,同学们请注意: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2.理清诗人情绪变化线索,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分析变化原因3.体会诗歌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走进苏轼(二)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诵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阅读时注意这些字词(多媒体展示)现在,我们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和注释理解诗句,(多媒体展示)把握诗歌基本情绪再读课文,这次争取这次争取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认为这首诗歌需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阅读呢?生:应该是思念师:同学们刚才读的怎么样?现在我们来听听老师的范读自己仔细揣摩。
(三)深入探讨一、理清课文思路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边听范读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表示词人行为,情绪变化的词语,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范读1、对照课本看,老师刚才的范读缺了哪部分呢?(小序)(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找得很认真)2.从序言部分找一找,诗歌创作的的时间?(丙辰中秋)中秋佳节,月亮又圆又亮,我们常和家人一起(板书:赏月)3.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状态?(板书:醉);4.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板书:怀)。
二、研读上阕内容1、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词人为何在中秋佳节饮酒大醉?(词人仕途失意,手足离散,可能是借酒浇愁,渴望解脱。
)2、大醉后的词人,做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波澜?同学们从上阕中找到哪些关键词?(板书:问欲恐似)A词人为何举杯问月?表达了对天上世界怎样的情感?明确:现实世界,孤单落寞,仰望空中,中秋月色如此怡人,由明月到月中宫阙,我们从词人的连连追问中读出了赞叹向往之意。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6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
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朗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⑴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刘禹锡写此诗回赠。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第二课时《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吟读诗歌,阅读注释,自行译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发展:忧愤悲苦——以死明志(讨论)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每人用一句概括自己赏析所得。
(可以从修辞,情感,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颔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发言,鼓励有不同发看法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可请C 类学生背诵并大加鼓励。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教学重点:诵背诗词曲,并能默写,领会诗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每首诗中名句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提高诗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借景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方法指导:通过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自由品读、互相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音律美。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情境导读重点提示拓展巩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过程:导入:有位哲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个人肚子里有许多“墨水”,名篇佳句,烂熟于心,言谈举止之中自然会透出一股股书卷气,让人感觉他的阅历,以及他非凡的气度,感受到他有着多高的文化品味。
所以我给大家提个建议,让我们走进古诗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
粗读,感知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生齐读。
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
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2、师范读,学生思考:A、画出押韵的字。
B、分析这五首诗是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明确:课题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画出押韵的字身、人、春、神销、朝、乔经、星、萍、丁、青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路、躇、土、苦体裁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词元曲对偶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河破碎风飘浮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课题诗词曲五首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 体味诗情, 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 反复朗读, 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 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 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2.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一、导入新课: 杜牧, 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和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 往往立意高远, 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 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 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 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 指导学1、一、前置作业展示:2、简介作者与背景3、杜牧的诗, 往往立意高远, 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 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 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 而且性格豪俊, 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 都影响他的诗风。
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
6.小结:《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示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王立民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教学过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
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
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1.朗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⑴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刘禹锡写此诗回赠。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阅读理解要求参照注解,解释诗歌内容:“巴山蜀水”本是一片荒僻的地方,二十三年被贬到这里,如同被弃一样,痛苦与孤独。
想到常常怀念亡友,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
沉船侧畔有千艘船只竞相进发,病树前头有万棵树木萌春。
今天听您吟罢这首诗,举酒干杯振作了我的精神。
4.师生共同读品诗句研读赏析:①首联:交代了什么?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明确: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
首联:刘禹锡因为参加顺宗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郎州,连州,夔州,和州,郎州在战国是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②颔联:此联用了什么手法?意在传达什么心情?明确:用典。
“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 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颔联:“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何理解?明确:“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用这些具体的景物形象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在客观上饱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
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 这一哲理。
④尾联:结尾有什么用意?明确: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尾联: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
5.背诵这首诗。
三、《赤壁》: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此“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
3.思考探究: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③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过零丁洋》: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冲天豪情。
1.朗读古诗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讨论探究:①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用了什么修辞?两句有何联系?明确:“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5.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明确:“双关”。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明确: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明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四、小结:背诵这些精品,犹如在诗海的沙滩拾到美丽的贝壳,把它放进你的箱箧吧,终身受益。
五、板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杜牧:牧之唐代诗人文天祥:履善号文山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齐背、复习巩固。
二、《水调歌头》: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先了解作者。
1.朗读全词,扫除文障: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2.作者背景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