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课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5.诗五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那个地点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那个地点指杜少府立即赴任的地点。

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际:天边,那个地点比喻极远的地点。

比邻:近邻。

酬:酬答,那个地点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那个地点指被贬谪。

翻似:倒看起来。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朝气蓬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因此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来宾、秘书监。

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猛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楚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第二课时《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吟读诗歌,阅读注释,自行译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发展:忧愤悲苦——以死明志(讨论)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每人用一句概括自己赏析所得。

(可以从修辞,情感,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颔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发言,鼓励有不同发看法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可请C 类学生背诵并大加鼓励。

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品质,以及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气概。

作品直抒胸臆,豪气纵横,实乃千古名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句诗中的“惶恐”“零丁”一语双关,对仗工整,一方面是指两个地名,另一方面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现在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这两句诗不但表现了诗人出众的才华,而且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忠贞爱国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气势磅礴,情调高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首诗是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它一直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5课《诗词五首》(五首齐全)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25课《诗词五首》(五首齐全)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风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 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写南山傍 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居之乐, 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 趣。

心 远
心 远
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返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2、南山:课文指庐山。 译: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 中看见了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气:气象,景色。 2、日夕:接近黄昏的时候。 3、相与:一起。
译: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一起回巢。
• [原因: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 、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 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 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 陶渊明当地方小官期间,每逢上级来地方巡 视,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他很厌烦这 种情形。 当他41岁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 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 “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 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 的决心,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 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 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五册25课诗词五首第一课:《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登上鹳雀楼后所感受到的壮美景色。

通过描绘山河的壮丽和远景的宽广,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第二课:《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创作的《静夜思》。

诗中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在夜晚凝视明亮的月光,引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情感的深入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第三课:《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杜甫创作的《登高》。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高时听到风声和猿啼,看到江水奔流和鸟儿翱翔的景象。

通过对大自然中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生无常和短暂的感慨。

第四课:《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是王维创作的《送友人》。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朋友出行的祝福。

通过描绘山川和水流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孤单寂寥,但依然憧憬着友谊和归乡的希望。

第五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通过表达友人离去的景象和长江的宽广,诗人表达了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痛苦。

以上是五册25课中的五首诗词。

这些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艺术作品。

25课诗词曲五首

25课诗词曲五首
高处不胜寒:人在高位,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面对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来尽情起舞,又 哪里像似在人间发生的事呢。
分析:“人间”,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 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是 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小结:
上片: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 矛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翻译: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 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 年了。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 定下全诗基调:辛酸、愤懑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 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 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点睛之笔,回应题目,点明酬赠题意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悲痛、怅惘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比喻 豁达、进取
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 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 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 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怀旧空吟闻笛赋”表达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 * “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 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 认为周瑜的成功在于东风之便。 • 暗含自己怀才不遇、无处借“东风” 的不平。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25课诗词五首

第五、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篱笆下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庐山。 •赏析:展现诗人悠然自 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 界的千古名句。
诗中“见”字用得好,为什 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不 经意间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能否把“见”字改为“望” 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 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 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 眼帘的状态。
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 以抒发情怀。
陶渊明,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被合称为“陶谢”。
陶渊明(365-427)名 潜,字 渊明, 一字 元亮 , 东晋 时期著名 的山水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
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
第七、八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傍晚山色秀丽,飞鸟成群结伴而还。 •赏析:南山暮景图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万物自由自在,随 性而动,正如诗人摆脱官场世俗的束缚, 回归田园,悠然自得。 •借飞鸟知倦而归喻自己
的辞官归隐。
第九、十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 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 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散文首推《 桃花源记 》
写作背景
•《饮酒》诗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 这组诗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 兴抒怀,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 的喜爱,并非单咏饮酒。
•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是历来传诵 的名篇,写作时间大约是诗人归田后十二 年(417)。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沙中心学校“预研+分层+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___语文_________设计人:肖岚备课组:八年级审核:
25课《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学(第一课时)
(1)注音
闻笛赋()烂柯人()折戟()销()
干戈()絮()寥落()惶恐()
宫阙()绮()婵娟()踌躇()(2)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课堂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________抒发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______________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发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 7
第二课时
一、默写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
1、读一读《过零丁洋》《水调歌头》
2、合作研讨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颔联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尾联表明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上片极具浪漫色彩,主要写词人“欢饮”时的___________,同时寄寓了很深的政治感慨。

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作者思想的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语则表现了他对“仙家”生活的否定;下片现实的成分有所增加,着重叙述词
人“____________”时的心理活动,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化用前人诗句,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3、名句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了序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语。

三拓展检测(第三课时)
1、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沉舟则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7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文学常识填空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②《赤壁》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_____。

③《过零丁洋》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________朝爱国诗人
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号
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__________,弟____________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______代_____家
4、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是:运用双关修辞手法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表达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出地势险要,暗示此处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下列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分别说说你的理解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3/ 7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阅读《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1.这是一首词,"水调歌头"是( ),"徐州中秋"是( )
2.翻译句子
①离别一何久
②明月不胜愁
3、“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一句指什么事情?“岂意”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表达了词人与长兄苏轼( )的心情.
4.“但恐同王粲,相对用登楼”一句什么深刻的含义?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4/ 7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