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组思考探究。
学生说一说下阕最后两句包含的意思。
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学生自由读,并划分层次。
体会最后一句蕴含的感情。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课外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教学札记
5、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思考探究
(1)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愿?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显现了苏轼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 》教案初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五、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疑问探究: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学目的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背诵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背诵《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并加以鉴赏。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情景激趣唐代著名诗人X禹锡从小爱下围棋。

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

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X禹锡当监察御史。

X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到连州,好容易等到10年后,他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X郎去后栽。

”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以“轻薄桃花”讽刺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

X禹锡因诗获罪,再次被贬到更荒远的播州去当刺史。

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X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

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X又遭贬谪。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是X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某某,途经某某与被罢某某刺史后也回归某某的白居易相会。

两人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X二十八使君》相赠。

醉赠X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中自居易对X遭贬表示了同情和不平,X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诗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诗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名句,导入新课: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3、思考探究:教师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教师点拨: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一)导人新课。

(二)学习《过零丁洋》1.分小组学习古诗:你们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5  诗词曲五首  教案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并默写。
四、小结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后小计
二、朗读
1、指名朗读2、纠错再读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4、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四、探究
1.本曲的曲牌名是?题目是?
(山坡羊,潼关怀古。)
2.就描写的感觉角度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3. “山河表里”分别指的地方是那里?
(潼关外的黄河潼关内的华山。)
4.曲中哪几句写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三、掌握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人教语文八下25《诗词曲五首》教案4

人教语文八下25《诗词曲五首》教案4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情感与价值目标:5、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重点: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学习难点:对古诗经典名句进出简单的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学习过程:一:预习作业:1、课前将课文自由读几遍;2、调动自己的资源,搜集有关作者或诗作的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上介绍之用;二、小组探究:1、初读第一首诗,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小组检查试读,同桌对读,并说说为何这样朗读的理由,并用一句话概括诗的大意。

2、分小组阅读剩下四首诗词曲3、同桌交流:探读诗文,说说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可以选择全诗,也可以选择某句进理解;4、名句赏析: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探究诗歌的内涵:同桌或小组共同探讨在五首诗词曲中的名句及其内涵,并说出现实意义。

三.语文活动全班以积分的形式按小组展开比赛。

赛前确定评委(一)爱国诗歌赛诗会1.读诗每小组推选代表,有感情地朗诵五首诗词曲中的任一首。

2.背诗以抢答形式进行内容为同学课前收集的诗歌。

主持人出诗题,先背出者得分。

3.赏诗在自己所收集的诗中,选择一首群策群力,作出评点。

4、习诗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肯定更爱我们的祖国,请作诗一首,抒发你内心的爱国情怀。

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二)、诗词接龙:1、将全班按小组比赛,每组同排之间进行诗词接龙比赛;接不上者淘汰出局,直至决出冠军2、妙手丹青绘诗意每组推举一名选手将指定诗句画成一幅画,质优者为胜3、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从五首诗词曲中抽签决定改写对象,改写时间为8分钟,字数不限,字数多且质量高者为优胜者;四、分级练习:C级:一、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词曲,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字数400字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首是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疑问探究: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
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它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四、学生自主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1、《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尤其巧妙,不是承接上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

这是极妙的曲笔。

从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含义:
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它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形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
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

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五、小结: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表达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虽为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课堂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背诵第一、二、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壁
杜牧
咏史诗。

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八、背景知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苏东坡同样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清朝词论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这首词,领会词的内容。

2、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3、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疑问探究:
1、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

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呢?
2、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说明]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

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

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

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既然如此,就不必悲
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说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有不同见解。

五、自主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说明]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

作者的认识难能可贵。

六、小结: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作者爱旷达乐观的胸怀。

2、《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曲。

2、研讨与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意踌躇: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兴亡百姓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