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②重点句子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

虽为调离实则被贬,有职无事。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材料:多媒体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作者介绍(多媒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doc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doc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1.读:读出文章的韵味,熟读成诵。

2.品:品味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悟:感受作者赏月的复杂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设计此课,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体味作者复杂而微妙的心境,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品析文言文语言及把握作品主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这篇游记仅85字,是一篇文字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作者仅用18个字,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精妙无比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个生活片段。

文未抒发情感,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学情分析】此班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课堂上,少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但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

平时课堂上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小组交流活动。

但语言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够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设计流程】一、诗词引入师:同学们,这节课带大家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你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作者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

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一)朗读正音1、读准字音2、读对节奏3、读出情感(二)自主探究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 小学作文】【篇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彭泽县芙蓉农场中学李龙一、教学内容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在描写承天寺美丽夜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理念:2011版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文是一篇古文教学,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可通过诵读,来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但要读懂作者(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课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思路:古诗联想导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与梳理,整体感知文意——研读赏析(难点突破)从“闲”字入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拓展延伸六、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情感地朗读、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下狱。出狱后,清被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
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淡,雅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参考:
宁静
“闲人”: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苏轼的随笔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与苏轼共赏月色 1.出示图片并欣赏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 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 忍心入睡?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欣赏苏轼绘景的绝妙 文中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 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向往。)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 1)比喻的妙用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 体会作者描绘月色所使用的手法,以及在文中体现的复杂情感。
什么难
难点教学方法
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运用朗读法、练习法、比较法、讨论法,力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 中快乐地学习。
教学环节 导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成就: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吴章琼 语文
单位名 称
年级/册
北流市塘岸镇 第一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八年级(上)教材版本记天寺夜游2020 年 8 月 20 日 统编版
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体会作者描绘月色的绝妙和作者身处逆境的乐观豁达。
什么难
3)、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
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通达乐观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
小结
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月色如水|)比喻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先不出现喻体—月光,写人们
的错觉,用“庭下如积水空明”先声夺人。接着进一步写水中的藻荇,它们的参差错
落,互相交接。这样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迷惑,院子里怎会有“空明”的积
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的
人。
复杂情感(难言的人生况味、感慨)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
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 淡雅、
(侧)(动)
宁静
3)以景映怀
清丽、
心静如水 胸无尘淡俗雅、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宁静
清丽、
三、感悟苏轼情怀淡雅、
2.作者苏轼为何自宁称静“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了解背景 :元丰二空年明,、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
水,又怎会有“交横”的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
过来:原来空明的积水是一泻千里的月色,水中的藻荇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
评价:作者这样状物达情,从大处落笔,抓住瞬间的感觉,把冷月、清光写到了极处。
这样写景,历来被人们认为可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
2)多种手法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