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观测误差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及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及控制措施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材料和结构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对于建筑材料和结构进行试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甚至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构成威胁。
对于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及其控制措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误差:在试验检测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可能存在精度不足、老化损坏等问题,导致试验结果产生偏差。
2. 操作误差:试验检测人员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疏忽大意等情况,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3. 环境因素:试验检测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都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
4. 样品不均匀性:在进行试验检测时,样品的不均匀性也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二、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控制措施为了降低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 设备管理:对试验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
2. 人员培训:对试验检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减少操作误差。
3. 环境监测:对试验检测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环境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小化。
4. 样品处理:在进行试验检测时,对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和均匀处理,降低样品不均匀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三、建筑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误差评定和报告在进行建筑工程试验检测时,我们需要对试验结果的误差进行评定和报告,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对于试验结果的误差评定,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误差分析:对试验结果的误差进行分析,找出误差的来源和影响程度。
2. 误差标定:对试验结果的误差进行标定,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3. 误差报告:将试验结果的误差情况进行报告,以便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核查和处理。
工程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规避

工程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规避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的放样精度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工程测量中出现了放样误差,将可能导致开挖、立模、打桩和钢筋捆扎等作业错误施工,带来较大的损失。
1.放样测量中误差产生的原因1.1 人员观测的影响观测人员的测量经验和熟练程度对测量结果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精密工程,仪器操作水平的高低是产生误差的重要来源,甚至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
1.2 环境因素的影响测量作业环境对测量放样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建筑阻挡视线、大气的折射、卫星星率和磁场对GPS 观测的影响等。
由于精密工程对测量放样的精度较高,因此,某些环境因素所带来的测量误差可能达到或超过工程本身要求的测量精度。
1.3 施测方法的影响不同的施测方法对测量放样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
如全站仪的自由设站后方交会方法测放中线点、改化后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等,它们精简了测量环节(如不需对中、不需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等),提高了测量精度。
1.4 仪器因素的影响仪器本身的精度及测量状态对精密工程放样非常重要,如全站仪的测距误差、i 角产生的垂直角测量误差等。
精度高、状况良好的测量设备不仅能够较好地保证放样精度,而且还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2 .放样测量中误差规避的主要措施工程测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有些是被允许的,而有些则会给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必须进行重新测量予以消除,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程测量的速度,进而拖慢整个项目的进程。
因此,最大程度避免误差的出现就成了提高测量速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2.1 合理安置测量仪器在安放测量仪器时应选择那些地势平坦、通视效果好的地段,注意避开车流和人流,如果因条件限制确实无法避开,至少要保证地面的坚实。
不要将仪器架设在井盖或过于光滑的地面上,在大风天气要注意将仪器放低,在冬季作业时应预先将附近的积雪清除。
总之,只有将测量仪器平稳、牢固的安置后方可进行工程测量,从而保证测量精度。
工程测量观测误差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

Ab t a t t s i e i b e ta b ev t n eT r ma c u h rc s fe gn e n u v y T e oi i s d r e r m t r e 8 - sr c :I i n vt l h t s ra i lo s y O c ri te p o e s o n ie r g s r e . h r n i e i d fo h e 8 a o o n i g v p cs i cu ig i s u n sa d e up n , a ua o d t n n u n fco s Ho o t lte o s r ain eT ' oe i n t h e t ,n ld n t me t n q i me t n t rl n i o sa d h ma tr . w t c nr h b e v t l  ̄t l n r c i a o o o m mi aet e
在工程测 量 中, 观测 者 是 通 过 测量 仪 器 没 备 获取 观 测数 据的 , 而每 台测 量 仪 器 又都 有 其一 定 的精 密度 和 使 用要求 , 同样 会 使 观测 成 果 受 到影 响 。要 根 据所 测 量 项 目的技术 要求 选择 不 同类别 型号 的仪 器 设 备 , 低等 级 仪
if e c n s r e ig a h e e ns a d i c e s h u e i g a c r c ,h r be ft e t r e a p c s s o l e a ay e n n l n e o u v yn c iv me t n n ra e t e s r y n c u a y t e p o lms o h h e s e t h u d b n lz d a d u v
测绘工程中的常见误差与校正方法

测绘工程中的常见误差与校正方法导言测绘工程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它涉及到土地界址的确定、地图绘制、地形勘测、建筑设计等领域。
然而,在测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会对工程的精度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和校正这些误差成为了测绘工程师的重要任务。
一、仪器误差1. 刻度误差仪器上的刻度通常用来测量长度或角度。
然而,由于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刻度可能会出现误差。
这种误差通常可以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来消除或减小。
校准包括对刻度进行调整或更换,并使用已知长度或角度进行检验。
2. 指示误差指示误差是指测量仪器指针或显示器的读数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这种误差可能由仪器的精度不足或指针的漂移引起。
要校正指示误差,需要进行精确的校准,并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修正因子。
二、环境误差1. 温度误差温度变化会导致仪器和测量对象的体积改变,进而产生测量错误。
为了校正这种误差,可以使用温度补偿装置或者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温度校正。
2. 大气压力误差地面测量中,大气压力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的读数偏差。
为了校正这种误差,需要进行大气压力的测量,并使用修正因子进行校正。
三、观测误差1. 粗差粗差是指测量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较大的异常数据,通常是由于人为失误或设备故障引起的。
为了排除这种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检查和重复测量,并排除异常值。
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引起的不可预测的误差,它通常呈正态分布。
为了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可以进行多次观测并取平均值,或者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3.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操作方法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相对固定的误差。
为了校正系统误差,可以使用校正模型或修正公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计算。
四、校正方法1. 内部校正内部校正是指在测量过程中使用已知的校正元素进行校正。
例如,在角度测量中,可以使用标准角度进行校准;在距离测量中,可以使用已知的基线长度进行校正。
测量误差基础知识—认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工程测量)

➢ 外界环境的影响 测量工作进行时所处的外界环境中的空气温度、气压、风力、日光照射、 大气折光、烟雾等情况时刻在变化,也会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例如,气温和气压变化使光电测距差生误差,风力和日光照射使仪器的安 置不稳定,大气折光使在望远镜中的目标瞄准上、下或左、右的偏差等。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人、仪器和环境是测量工作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这三者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对测量精度的不利因素,因此,测量成果 中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 凡是观测条件相同的同类观测(如:测角或测距),称为等精度观测,观 测条件不同的同类观测,则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工程测量课件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测量工作的实践表明,对于某一客观存在的量(如:地面某两点间的距离 或高差、某三点之间连线构成的水平角等),尽管采用了合格的测量仪器 和合理的观测方法,测量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认真负责的,但多次重复观 测的结果总是有差异,这说明观测值中存在测量误差,或者说,测量误差 是不可避免的。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 一、仪器的原因 二、人的原因
三、外界环境的影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 仪器的原因 测量工作是需要使用测量仪器进行的,测量仪器尽管在不断地改进,但总 是受到前科技和生产水平的限制而只具有一定的精确度,因此,使测量 结果受其影响。 例如,一般测量仪器的度盘分划误差可能达到±2″,由此使所测的角度也产 生误差。仪器结构的不完善,例如,测量仪器轴线位置不准确,也会引起 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 人的原因 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存在局限性,所以在操作仪器过程中的 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都会产生误差。 例如,在厘米分划的水准尺上,由观测者估读毫米数,则1mm左右的读数 误差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观测者的技术熟练度也会给观测成果带来不 同程度的影响。
高程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排除方法

高程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排除方法引言高程测量是工程测量中的重要环节,用于确定地面或物体的垂直位置。
然而,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引入一定的误差,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误差分析与排除方法的研究对于保证高程测量的精度至关重要。
一、误差来源1.仪器误差:仪器精度、零位偏差等因素会引入误差。
为了减小仪器误差,可以选择精度更高的仪器,并进行校准和调试。
2.观测误差:观测者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如不稳定的手持姿势、不准确的读数等。
通过培训和规范操作程序,可以提高观测的准确性。
3.大气因素: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都会对高程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消除大气因素引起的误差,可以进行气压校正和气温修正等工作。
二、误差分析方法1.误差理论:误差理论是一种定量描述误差的方法,通过确定误差类型、计算误差的大小及其传播等,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常用的误差理论包括误差传播定律、标准差法等。
2.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点或同一线段,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测量值。
通过计算平均值、方差等指标,可以估计出测量误差的大小。
3.比较测量法:比较测量法是利用两个或多个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测量误差的估计。
例如,在高程测量中,可以选择已知高程的控制点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差值来评估测量误差。
三、误差排除方法1.数据处理:在高程测量中,可以运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例如,利用平差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消除一部分随机误差。
2.控制环境:为了减小误差的产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测量环境。
例如,在户外测量时,避免测量仪器暴露在直射阳光下,以减少温度变化的影响。
3.质量控制:在高程测量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测量仪器、操作流程进行监控,可以有效地排除误差。
结论高程测量中的误差分析与排除方法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浅谈建筑工程测量误差及应对措施

浅谈建筑工程测量误差及应对措施摘要:在建筑工程中测量误差时时刻刻都存在着。
由于受到仪器、人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工程测量误差不容易控制。
如果出现不易发现的错误,致使错误产生导致测量值不准确,直接影响工程施工,造成经济、时间的损失。
为了提高测量值的精度,需要研究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误差来源、性质、大小和规律,从而制定出消除或减弱这些误差的原则和方法。
将对影响测量精度和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或减弱其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工程测量,测量误差,应对措施误差的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当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总会有差异,测量工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外界环境的变化、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和仪器本身构造的不完善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
测量学上通常把外界环境、测量仪器和观测者的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不理想和不定性,是产生测量误差的根本原因。
通常把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误差的来源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分三个方面:1. 仪器误差由于仪器精度上的限制和构造不可能十分完美的缺陷,虽然事前已经校正了仪器但尚有误差未完全消除,仪器误差分为设计原理误差和制造误差。
(1)设计原理误差:仪器在设计时,经常采用近似的实际工作原理来代替理论的工作原理,其所造成的测量误差,称为设计原理误差。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一般在仪器设计时都要求进行修正。
(2)制造误差:测量仪器一般是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在制造和安装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即为制造误差。
因此,在测量时,要选择测量误差小的测量器具或带有修正值的测量器具,以减小测量误差。
水准仪在构造上有几个轴线,仪器竖轴、圆水准器轴、视准轴、管水准器轴等。
这些轴线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水准仪才可以正常使用,水准仪在使用或搬运过程中对这些轴线间的关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使仪器不能满足正确的几何关系,产生仪器误差,而这些误差中对测量影响最大的是视准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平行关系被破坏后产生的误差。
工程测量第三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29
0.134
21
0.097
20
0.092
15
0.069
18
0.083
14
0.065
16
0.073
12
0.055
10
0.046
8
0.037
8
0.037
5
0.023
6
0.028
2
0.009
2
0.009
1
0.005
0
0
0
0
0
0
108
0.498
109
0.502
合 个 数k
59 41 33 30 22 16 11 4 1 0 217
i =1
误差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 N (0,σ 2 )
概率密度函数:
f (Δ) =
1
e−
Δ2 2σ 2
σ 2π
f (Δ)
方差:
σ
2
=
lim
Δ
2 1
+
Δ
2 2
+
n→∞
n
+
Δ
2 n
=
lim [Δ 2 ]
n→∞ n
标准差: σ = lim [ΔΔ]
n→∞ n
Δ
−σ
0
+σ
观测条件
误差分布
精度:一组观测值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计 频 率 k/n
0.272 0.189 0.152 0.138 0.101 0.074 0.051 0.018 0.005
0 1.000
频率直方图
k/n dΔ
Δ
-27 -21 -15 -9 -3 0 +3 +9 +15 +21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期2010年2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 TICS &SPA T I AL I N FORMA TI ON TECHNOLOGYVol .33,No .1Feb .,2010收稿日期:2009-05-30作者简介:张铁斌(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工程师,本科学历,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经济干部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城市测量工作。
工程测量观测误差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张铁斌(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摘要:工程测量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观测误差,主要来自仪器设备、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若要提高测绘成果的精准性,就要从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加以完善。
关键词:观测误差的成因;处理方法;精准性中图分类号:P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0)01-0200-02The For mati on Reasons and Soluti ons of Observati on Errorsi n Engi n eeri n g SurveyZHANG Tie -bin(Harb i n Survey i n g and M app i n g I n stitute,Harb i n 150010,Ch i n a)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hat observati on err ors may occur in the p r ocess of engineering survey .The origin is derived fr om three as 2pects,including instru ments and equi pment,natural conditi ons and hu man fact ors .How t o contr ol the observati on err ors t o eli m inate the influence on surveying achieve ments and increase the surveying accuracy,the p r oble m s of the three as pects should be analyzed and s olved .Key words:for mati on reas on of observati on err ors;s oluti ons;accuracy1 观测中误差形成的原因1.1 仪器设备的影响在工程测量中,观测者是通过测量仪器设备获取观测数据的,而每台测量仪器又都有其一定的精密度和使用要求,同样会使观测成果受到影响。
要根据所测量项目的技术要求选择不同类别型号的仪器设备,低等级仪器很难完成高级的测量任务。
如用6″精度的全站仪做控制导线不如用6″精度仪器测得的成果更精准。
再如水准测量,其主要条件必须是水平,它是利用水准管气泡位置居中来实现。
气泡居中与否是用眼睛观察的,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严格辨别气泡居中位置。
同时,水准管中的液体与管内的曲面有磨擦和粘滞作用,这种误差叫做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
它的大小和水准管的内壁曲面程度有关。
比较两种原因,以后者为主。
此外,测量仪器的配套设备。
比如,梭镜的对中问题,水准尺的刻划问题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影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精密测量仪器不断出现,工程测量所使用的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已逐渐被电子全站仪、数字水准仪所取代。
但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只能提高其精度,仪器设备本身存在的误差不可避免。
我们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
1.2 自然条件的影响在观测过程中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如地形、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射、交通状况等因素都会给观测结果带来各种影响。
而且这些因素随时都有变化,由此对观测结果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变化,必然使观测结果带有误差。
由于地形复杂、周边建筑物较多,通视条件不好就会带来观测误差;温度的高低变化会影响仪器的正常状态,比如气泡居中就会不稳定,而使光线产生不规则的光,大气透明度会影响照准精度;风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仪器的颤动上,立尺者扶不稳扶不直,从而造成观测误差;在城市的主干道、地域繁华的商业街,由于车辆的来回穿梭、人流的涌动,也会影响测量成果的精准性和时间性。
所以说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正确的观测方法,把外界自然条件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1.3 人为因素的影响观测者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进行工作的,由于感觉器官鉴别力的局限性。
比如,当用望远镜的十字丝照准目标时,由于观测者感官不同,照准可能偏左一些也可能偏右一些。
此外,在进行仪器的安置、瞄准、读数、立尺、司镜员梭镜摆放的位置等都会产生误差。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也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1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1)仪器的安置问题摆设仪器尽量选择地面平坦坚硬且通视效果良好的地方进行,避开人流和车流。
如果确实躲避不开也要尽量选择坚实的地方架设仪器,保证能够踩实仪器脚架。
不要将仪器架在井盖或过于光滑的地面上,冬季作业遇到雪地应将积雪消除,春季冰雪消融且忌将仪器架在冰面上。
大风天气应将仪器架设得低一些,以免被刮倒。
总之,一定要将仪器安置牢固、平稳才能开始工作。
2)仪器的检验校正定期对测量仪器和工具进行检验校正,避免造成返工和重测的情况,给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不应有损失和浪费。
3)仪器的维护保养仪器从箱内取出前,必须记住在箱内的位置,以便工作结束后准确地放回原位。
仪器从箱内取出时应轻拿轻放,应拿机座或下盘部分,不要拿望远镜。
仪器取出安装在三角架上后,应及时将仪器和三角架的固定螺旋拧紧,以防仪器摔下。
使用中平稳地转动仪器,不要急剧转动仪器,尤其是带有阻尼功能的仪器。
各种絷动螺旋不可拧得过紧,只要能微动就可以。
如发现仪器工作异常或小问题应及时维修处理,不能带“病”工作。
物镜和目镜表面禁止用手触摸,若有灰尘或污垢要用细毛刷、镜头纸擦拭。
不要用粗布或毛巾擦拭,以免损坏镜面。
定期擦拭仪器、察看仪器箱子锁扣是否牢固,避免提拿设备过程中仪器脱落。
2.2 掌握熟练的观测技巧在测量工作中经常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车流人流的影响,这就需要观测者有熟练的观测技巧,在车流人流闪动的间隙将数据读取出来。
观测者和记录者可以互相交换地进行观测和记录,避免人员走动而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同时要不断提高观测速度,观测速度过慢反而会影响观测质量。
2.3 观测者及对测量工作的态度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这就要看我们每位测量人员的工作态度,因为测绘工作是一个集体完成的任务,无论是观测员、记录员、司镜员还是校核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测绘成果和工程质量,所以,要求我们每位作业员都应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还有这个作业组是否有凝聚力、向心力,是否定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些方面都很重要。
3 结束语实际上,各项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是综合的。
只要按操作规范要求作业,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观测,其综合影响很小,完全能够满足施测精度。
发现观测误差及时消除或减弱其影响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要求作业中的观测者与其他辅助人员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一定能获得详实、准确的测绘成果,无愧为城市建设的排头兵,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1]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陆国胜修订).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2] 《第九届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编辑委员会.第九届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3] 熊梓言.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6):177-179.[责任编辑:王丽欣](上接第199页)可避免地带入了前期的预测误差,可能会导致误差的累积。
这对其后的预测是有影响的。
因此,所谓中长期预测的适应性也是相对的。
预测时间过长,动态模型的预测值也势必会出现数据的发散情况。
这需要以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1] 蒋泽中,陈天利,谢涛.灰色理论在高层建筑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03,30(8):41-43.[2] 陈伟清.灰色预测在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5,30(5):43-45.[3] 翟信德,高飞,徐文兵.新陈代谢G M(1,1)模型在建筑 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08,(3): 136-138.[4]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5] 李日云,王力,张双成.灰色预测模型在高层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1):84-87.[6] 李斌,朱健.非等间隔灰色G M(1,1)模型在沉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7,32(4):1-2.[7] 尹晖.时空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王丽欣]102第1期张铁斌:工程测量观测误差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