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苏州园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当我们想到园林,很容易想到苏州园林,因为苏州园林无疑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我们为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了一堂园林课。

一、课堂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获得欣赏园林所需的基本语言和表达技能。

3. 通过欣赏苏州园林,感受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

二、课前准备1. 图片和视频资料:准备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2.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与苏州园林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为后续课堂提供素材。

3. 课前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前就苏州园林的背景和历史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课堂安排1. 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他们了解到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园林艺术的理解,以及苏州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学习园林的基本语言要欣赏园林,必须先了解园林的基本语言。

这包括树、草、水、石、建筑等元素。

老师可以用组合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一些园林的基本构成,如“草木在石”、“亭台楼阁”。

学习时,老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想象,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描述这些园林语言。

3. 欣赏苏州园林在学习了苏州园林的历史和基本语言后,要让学生通过欣赏真实的苏州园林来感受其美。

老师可以选取一两个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展示和解说。

在欣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园林中的元素,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园林的美。

4. 以苏州园林为素材撰写文章鼓励学生以苏州园林为素材撰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游园感受、园林元素的体验,也可以是对苏州园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在写作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园林语言,注重情感表达,以及逻辑线条的清晰度,达到自我表达和自我提升的效果。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苏州园林》(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导读: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语言通俗但艺术情趣和审美品味都很高的说明文。

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苏州园林在不同中的共同点,再现它的画意美,赞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三、教学目标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的美丽风貌。

2、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具体的感观,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五、教学难点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说明文。

这是初一年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先让学生们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在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为学习本单元的说明文作铺垫。

)七、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做积累字词知识的读书摘录卡。

②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或上网查阅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获得直观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园林”吗?“园林”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

我国江苏的苏州以“园林城市”的美称闻名天下,曾有人赞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有谁去过苏州园林吗?(让同学们说)记得03年老师去苏州开会,游览了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展现在老师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有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曲径幽深,常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真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我深深地赞叹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苏州园林》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苏州园林》语文版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的能力。
预习内容
一、设计问题,帮助学生预习本课:
思考: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学习生字词。
轩榭(xuān xi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琢磨(Zhuó)
2、学生的感受。
3、学生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感想,引入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二)范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世上还有许多人类的智慧构建的景观,它们巧夺天工,堪称人间奇迹。
2、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3、简介作者。了解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方面。(课件展示)
教学内容(展示交流、知识建构)
精讲与点拨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欣赏美景,感受画意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欣赏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课件展示)
(4)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5、课文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苏州园林》精品教案 语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精品教案语文版教学重点: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3、字词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苏州园林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苏州园林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自主预习案】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hè()轩xiè()相间()对称()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因地制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标本:__________ ④败笔:________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①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②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

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学习目标(见上)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园林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后,思考: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以一位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最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欣赏园林3.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山堆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的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语文版七年级下《苏州园林》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苏州园林》教案

黔之驴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一则笑话。

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

(板书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

(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3)驴的结局如何?(4)你如何来评价驴和老虎?(5)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评价7、提问: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

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

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

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

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提供者王明珍课时 2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也是初中说明文的起始课。

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这篇文章语言浅显典雅,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教师组织、引导、适当点拨,同时让学生通过读、说,培养语感、美感,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事物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还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知识目标: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会我国江南园林的建筑风貌。

3.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4.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见识较狭窄,孤陋寡闻;(2)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相关的文体知识似懂非懂。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5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5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5篇)苏州园林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

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读完课文,思考1、__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2、__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3、那么苏州园林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感知的道理呢?——具体存在的事物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三、自主式阅读课文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2、采取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四、合作式解读课文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

)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归纳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小结和启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
第2课时
(一)复习结构导入
1第一部分 1—2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3)①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设计理念)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讲究”,涉及苏州园林的总的设计原则,又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极好的领起了下面几段的分别说明。

(二)精读课文,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3—6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1)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3—6),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3段,思考:
(1)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精讲)
(1)苏州园林是怎样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的?(学生默读第四节)分假山和池沼两种景色加以说明。

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

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

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2)教师追问:为什么游览者攀登假山时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明确: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和“技术”两个词恰切地解说了原因。

艺术,指能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

苏州园林假山堆叠是一种创造美的劳动,决不是机械的堆叠。

(3)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明确: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布置景物;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并点缀一些石头或花草;池沼里既养鱼又植莲。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2)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

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

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

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1)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四)分析第二层(7—9)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
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提问:第7、8、9三节也在于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什么在第2节不加提示(如四个“讲究”)?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第一层的内容在第二节用四个“讲究”作提示以示重要,比较起来,这一层比较次要,这样安排显得主次分明。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

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

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3先叫学生思考:第7节主要是讲什么?用什么方法说明?
归纳:着重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例子
教师追问:举了几例?为什么读的时候感到不呆板?
三例:“阶砌旁边……”,“墙上……”,窗前……。

举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

一个“栽”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即使是阶砌小处也不放过;“蔓延”一词表现爬山虎或蔷薇木香虎虎有生气,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一个“补”字,足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齐读
4指名学生朗读第8节。

明确:这一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以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一句中的那几个词是用得恰切的。

“尽量”表示工细的程度;“决”表示“一定”的意思,对否定“庸俗”就显得更加坚决。

“即使”是表示假设加让步的连词,用它虚写一笔往往是为了强调后边的结论。

这几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能。

5第9节说明了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归纳:主要说明屋室装饰的色彩美,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
(五)第10自然段,最后的结束语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不尽。

让学生齐读这一结束语,体会文意。

(六)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