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能够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矿产资源分布的科学方法。
它是勘查地理资源的一种基础性技术,对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测、环境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的地球物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力和磁性分析领域。
20世纪初,地震测量技术逐渐成熟,成为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50年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得到了空间技术的支持,如航空和卫星地球物理测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到了21世纪,新兴技术,如超声波、电磁波和地震电磁学等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国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达,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公司和机构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内,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开展研究和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研究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主要有地震探测、重力测量、磁力测量、地电测量、电磁波探测等方法。
下面就对几种常见的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通常,采用地震波源和地震接收器进行地震勘探。
地震波源可以是炸药、震源机或振动器。
地震接收器通常是一些地震检波器,常用于检测地震波速。
通过对地震波的形态、到达时间和衰减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获取有关地下地形、地层厚度和物性等信息。
2. 重力测量重力测量广泛用于勘探油气和矿产资源。
通过重力测量,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密度变化的信息。
测量时,将重力计放置在测点上,进行重力定位,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物质的密度变化,从而判断地下矿产资源和油气储藏区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3. 磁力测量磁力测量是测量地下矿产资源的一种方法。
测量时,采用磁力计仪、磁力钻头等设备来记录地下磁场的变化。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与展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种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探测地下结构、矿藏、水文地质、构造等信息的技术。
在石油、天然气、矿藏等领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本文将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和展望进行探讨。
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1.1 电法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是通过电流在地下的传输和分布情况,判断地下的电性差异,推断出地下岩层的组合、厚度等信息,从而实现勘探目的。
目前,该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如CSAMT、MT、TEM、VLF等新颖方法的出现,更是增强了电法勘探的深部探测能力。
1.2 重力勘探技术重力勘探技术是根据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断地下岩石体的密度差异,从而判断其成分和构造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随着重力仪直接读数和数字化后的出现,该技术的精度和解析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1.3 磁法勘探技术磁法勘探技术是根据地球磁场变化情况推断地下岩石体的磁性差异,从而判断其成分和构造特征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近年来,磁法勘探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于自然场HFM法、坐标绕平面地磁法等方法的出现,使得磁法勘探技术更加的快速、准确、高效。
1.4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在地下注入一定能量,测定地下波动、振动的发生、传播、传递情况,获取地下物质性质和构造等信息,从而实现勘探目的。
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已经涵盖了石油、天然气、地热能产业,尤其是在油气勘探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展望2.1 数据采集技术的升级与创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逐步实现了从以数据产品为主的传统勘探方式转向以数据采集和处理为核心的勘探方式。
未来,数据采集技术还将进一步升级,如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多传感器多元数据采集技术的创新将使数据采集更加快速、准确、全面,从而提升勘探效率。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对地球物质内部的介质性质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观测和分析,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和变化过程的一种技术。
目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主要有电磁法、重力法、磁法、地震勘探等多种。
其中,电磁法在地下水勘探、矿产勘探、环境监测和工程地质等领域应用广泛。
重力法主要应用于勘探地下油气资源,了解地球内部密度分布情况。
磁法则主要应用于矿产和地质勘探;而地震勘探则主要用于勘探石油等油气资源,以及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变化规律等。
电磁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应用较广,特别是反演算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磁法在勘探深部地下资源、水文地质、环境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磁法的采集仪器和测量手段在不断改进和升级,从传统的感应式电磁测量,到脉冲式、直流、交流四极系、矩铁矢量分析等多种方法,为深入探寻地球内部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技术的应用也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而得到改善和升级。
目前,地震勘探技术在勘探油气资源等领域仍处于核心地位。
传统的地震探测方法主要是使用地震仪来记录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但是这种方法易受到地震波的干扰和噪音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地震采集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例如,介质成像技术、反演算法等技术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对勘探难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国近年来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多项地震科学研究项目,包括实施了中国地震台网工程计划、地震预警系统等项目,提高了中国地震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
同时,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还开展了众多地球物理勘探项目,加快了中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
此外,我国还在推进深海勘探和天文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0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挑战和机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面临的挑战
复杂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多变地区的应用受到限制。
高精度要求:随着资源开采向深部发展,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数据处理难度大: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产生的数据量大、维度高,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和专业的数据 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重点
智能化:利用人 工智能和大数据 技术提高勘探精 度和效率
综合化:结合多 种勘探方法,实 现更全面、准确 的地球物理信息 获取
绿色环保:发展 低能耗、低污染 的勘探技术,降 低对环境的影响
国际化:加强国 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地球物 理勘探技术的发 展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手段,通过地震勘探、 重力勘探和磁力勘探等技术手段,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分布。
矿产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可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探,通过地磁场、地电场和放 射性等方法,确定矿体的位置和形态。
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如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等,通过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结构的变化,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
及发展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概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现状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挑战和机遇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实践应用案例
0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概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定义:利用地球物理场理论和测量技术,通过对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变化特征的研究,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形态 和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石油物探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石油物探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摘要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也是世界争夺异常激烈的能源,其价格的小小变动就能影响整个世界经济。
目前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0亿吨,约占我国资源量的20%。
随着国内资源勘探的逐步深入和公司海外油气业务的范围和领域快速扩大,对物探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对目前国内石油物探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石油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油;物探技术;现状;发展方向1常用的石油物探技术根据勘探技术手段的不同,油气勘探主要分为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两大类。
其中以物理勘探为主要手段。
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
化学勘探指的是地球化学勘探。
目前各油气田勘探经常使用的主要是物理勘探中的地震勘探。
2我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勘探工作者应用重力、磁力、电法和光点地震仪进行勘探为新疆油田和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和70年代用磁带模拟地震勘探方法为辽河、胜利、大港、华北、江汉、江苏、河南等一系列东部油田的发现贡献了力量;80年代以后用数字地震仪在中西部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等盆地进行勘探,使一批大型油气田区得以发现和扩大;近十几年来随着物探技术的进步,多道遥测数字仪和大面积三维地震等一系列新技术投入应用,使前陆盆地、冲断带复杂圈闭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海相特殊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有了重大突破,使东西部一些老油田有了新的发现。
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通过引进、开发和研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1)三维地震已成为主要勘探方法。
在渤海湾地区,三维地震已经覆盖了所有油田。
在西部地区,在含油气构造上也都做了三维地震。
目前已完成三维地震接近10万km2。
三维地震已经成为钻井见工业油气流后进行储量评价和油气田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查明复杂构造,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的有效方法。
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酒泉油田的发现、吉林大面积低渗透油田的开发都得益于三维地震技术。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_撒利明

2014年6月第49卷 第3期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
Email:gld@petrochina.com.cn本文于2013年10月10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2014年4月19日收到。
·综述·文章编号:1000-7210(2014)03-0611-16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撒利明① 甘利灯*② 黄旭日③ 陈小宏④ 李凌高②(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100007;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③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1;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撒利明,甘利灯,黄旭日,陈小宏,李凌高.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3):611-626.摘要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定量解释、井筒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时移地震、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微地震监测和应力场模拟等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发展历程 技术需求 技术现状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历程中,地球物理技术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勘探、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和油藏地球物理三个发展阶段,其研究任务由构造成像与岩性预测发展为储层孔渗特征描述、油藏流体场的静态描述和动态监测等。
当前,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正不断向油气田开发和工程领域延伸,已成为发现剩余油气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因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需求而兴起。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探这一先进技术在我国各类工程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当前能源勘探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现阶段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仅供参考。
标签:技术地质工程物探0引言物探技术是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不言而喻,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在地质找矿、军事工程、工程物探、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工程方面,物探技术更是和工程如影随形,在工程选址、工程质量检测方面,都应用十分广泛。
其中地震勘探作为一种主要的物探方法我们更要加以重视和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对于工作的展开也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技术人员要在掌握理论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1现阶段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1.13D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就是把描述地下岩层的物性特点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图形,以方便人们观察到不可观察的结构,并运用颜色、透视、动画等实时改变的表现形式,观察岩石内部结构,方法包括以图形为基础和以可视体为基础的可视化,在以体可视化为基础的勘探过程中,每一个采集到的采样数据都会被转化为一个3D像素大小的面元间隔,体可视化允许解释人员直接对地层岩石解释,分辨出地震相、改进油藏特征描述。
体可视化通过数据的立体化显示,能够使工作人员在岩石的构造方面、地层的岩性等方面进行交互解释,对于解释后的记过会在立体空间里显示,极大的提高了解释后资料的完善、提高解释的质量。
1.2复杂山地地震技术复杂山地在地表的高度比较大,最大高差能够达到2000m以上,有的岩石在地表出露,有的岩石在地下逆掩构造,断裂构造等,针对特殊的地表结构特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勘探结构模式,即基于卫片的变观设计,优选泡点,综合表观调查等,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复杂山地地震测试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现状及常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要点

一、国内外现状
地球物理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采集技术 地震处理技术 地震解释技术
解释技术更加体现物探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他 的进步与信号分析、图形图像、地质理论、数学、计算 机装备等技术进步密不可分,软件作为解释技术的载体 进步很快,同时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发展的许多技术值得 我们关注,我们面临的地质问题特殊而复杂,解释技术 涉及面也很广。
浅层分辨率较高,视主频可达到100Hz以上,2s以上视主频达到80Hz以上;断层清晰准确, 中生界构造成像较原资料有较大提高。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未来的一体化模式
是面向油藏 的一体化技 术解决方案
西方公司的Q-land地震勘探技术
一体化技术
Q-Land工作流程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传统的物探技术是单个技术的组合
控制放炮
编译码器
常规检波器
可控震源系统
采集接收系统
物探新技术正在向集成一体化发展
震源自由放炮,仪器记录 炮点位置和激发参数信息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国外海上已得到普及,国内开展部分试验
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烃类检测技术
天然气地震识别达国际先进水平
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
国外已获生产应用,国内开始试验
多波地震勘探技术
离国际水平差距较大
井中地震技术 时间推移地震技术
国外普及,国内小规模应用 北海获较大规模应用,国内小规模试验
5. 3D3C VSP展 示了良 好 的地震 成像 效 果 。Schlumberger、Paulson 、Baker Atlas和VS Fusion 都在研发VSP 处理软件包。在成像技术上,Schlumberger的技术 仍然是最可靠、最过硬的,关键在于矢量波场分离,年会上发布的采用逆行时偏移进 行波场分离的方法,值得关注。三维三分量VSP已被应用到裂缝分析,衰减因子计算 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第45卷 第5期*北京市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100011本文于2009年11月30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2010年5月5日收到。
综述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王喜双*曾 忠易维启董世泰张 研 张 玮 邓志文(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10001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1)王喜双,曾忠,易维启,董世泰,张研,张玮,邓志文.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5):768~777摘要 本文系统介绍了五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技术攻关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在攻关中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的一系列地球物理新技术,如高密度、全数字、拓频处理、新老资料融合处理、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叠前储层预测、烃类检测、碳酸盐岩缝洞精细雕刻及多波地震等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技术适用性和下步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石油集团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地球物理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发展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天然气地球物理三大技术系列的任务和发展思路,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中国石油集团 地球物理勘探 技术攻关 油气勘探地球物理 油藏地球物理 天然气地球物理1 引言中国石油集团是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优势的综合性国际能源企业。
为确保中国油气资源的持续增长,中国石油集团提出未来3~8年在国内组织实施 三大工程 :以探寻陆上油气勘探接替领域为核心的 储量高峰期工程 ;以高含水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为核心的 二次开发工程 ;以天然气产能建设为核心的 天然气大发展工程 。
这 三大工程 各有侧重,并贯穿油气勘探生产全过程,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复杂高陡构造区、岩性 地层、深层碳酸盐岩及火山岩、老油区挖潜和二次开发等领域。
在实施 三大工程 过程中,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石油60多年的油气勘探历史表明,应用地球物理技术不仅能查明含油气盆地的边界、划分盆地构造单元、圈定有利圈闭,而且可以预测最佳的油气藏位置、储层的厚度及其分布形态。
此外,根据高精度地球物理资料,还能确定岩石物性及剩余油的分布。
但是,当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面临更大的挑战,不仅研究对象日益复杂,对研究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和油价波动的新形势,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因此针对不同探区、不同阶段、不同地质目标所具有的特点,对中国石油集团现有的地球物理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技术适用性进行系统分析,研发有针对性的适用技术,是完成 三大工程 、推进油气勘探开发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2 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效果分析自2006年以来,在能源需求压力不断增加和勘探开发对象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石油集团转变经营理念,加大了对物探技术攻关的力度,先后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二连及吐哈等中国大中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针对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油气藏和火山岩等复杂勘探对象开展了持续技术攻关,创新集成并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带动了一批重点勘探区带的突破: 在复杂高陡构造的攻关中,通过创第45卷 第5期王喜双等: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769新应用宽线大组合联合观测采集技术、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技术和盐构造建模解释技术,发现和落实了一批复杂构造,在库车拗陷大北1、大北3、克深2等构造和准噶尔盆地南缘玛纳斯构造、柴达木盆地柴西狮南2号构造、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七泉湖构造等连续获得重大勘探发现; 在碳酸盐岩储层攻关中,形成了从地震资料目标采集到针对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高精度保幅成像的配套技术系列,清晰反映了地下地质体的宏观结构和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精细刻画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的 串珠状 强反射以及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二叠系礁体和三叠系飞仙关储层的 强振幅 亮点反射,有效指导了勘探开发目标的圈定和井位的优选; 在大面积低渗透气藏叠前描述攻关中,通过开展地震资料叠前保真处理、低渗透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技术研究,在四川盆地广安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利用地球物理技术进行含气储层预测,符合率达到70%以上; 在火山岩储层描述攻关中,以落实有利火山岩相带及构造特征为目标,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火山岩勘探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配套技术方法,提高了深层火山岩复杂地质结构的成像精度,完善了火山岩储层预测方法,实现火山岩岩性气藏的有效识别,发现并探明了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和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气田[1,2]。
在以上复杂勘探领域的技术攻关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和圈闭的识别能力,为新增探明储量连续多年超过5 108t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借鉴国外地球物理新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了一套有效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全面实施和完成油气勘探开发 三大工程 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 高密度地震技术高密度地震技术是由PGS公司2000年在海上地震勘探中率先推出的一项精细地震勘探技术。
主要通过减少接收线距、道距、炮线距、炮点距实现高密度空间采样,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
目前国际上有两类代表性技术:一类是小道距高成像道密度,如PGS公司的H D3D技术和CGG公司的Eye D技术,所用面元是常规面元的一半;另一类是单点接收室内数字组合高密度,如斯伦贝谢公司的Q技术,即野外采用单点不组合检波接收。
Q技术在中东、非洲等地区已规模化应用[3],Eye D技术在中东卡塔尔采用了3.75m 3.75m面元、24000道接收、500次覆盖,可使盐丘及盐下构造成像更加清楚。
鉴于中国许多油田面对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井间砂体分布预测精度偏低,剩余油呈现出整体上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等问题,需开展提高分辨率、小幅度构造识别和薄储层预测研究。
为此中国石油集团自2004年开始,先后实施9块小面元、高成像道密度试验与生产,其中二维工作量约4500km,三维工作量约3180km2,野外采用组合多道接收(大于3500道)、小面元(小于12.5m 12.5m)和高成像道密度(大于60万道/km2)的采集技术,室内通过地表一致性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和高精度井间地层对比、小断层识别和井震联合高精度反演技术,资料纵、横向的识别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8~2009年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实施的高密度地震采集,采用面元12.5m 12.5m,成像道密度为80~128万道/km2,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常规剖面提高15~20H z。
总体来说经由高密度地震采集的剖面信噪比较高、断面清楚,逆掩断层下方成像改善显著(图1)。
通过高分辨率处理,识别储层厚度的能力显著提高,可识别10m储层和10m断距的断层。
2007~2008年在大庆长垣针对二次开发开展的高密度地震采集,采用的面元为10m 10m,成像道密度为80万道/km2。
新采集的资料分辨率较常规提高15~20H z,各反射目的层的波组特征突出,层间信息丰富,断点、断面清晰;通过高密度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河道刻画清楚,薄储层识别能力明显提高(图2)。
目前高密度地震技术已被公认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
两种类型的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各有优势。
其中小道距高成像道密度(H D3D、Ey e D)要求采集仪器上万道,能与现有设备兼容,适合各类地表条件应用,其高覆盖、高成像道密度的特点对成像贡献突出。
单点接收室内数字组合高密度地震勘探(Q land)野外采用数字检波器,室内数字组合具有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能力,但是DGF专利数字组合技术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地震勘探成本的增加与道密度增加的平方根成正比,高密度地震勘探成本通常为常规地震勘探的1.5~2 0倍。
中国石油集团下属勘探单位目前主要采用的是770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小道距、高成像道密度地震技术,该技术正逐渐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针对高密度采集在精细处理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完善高密度三维压噪、高精度静校正、分方位角资料处理、各向异性处理等技术,加强与井资料的结合,提高薄储层识别精度和非均质储层描述精度,进而提高油藏描述精度。
2.2 全数字地震技术全数字地震技术就是采用数字检波器接收,从检波器输出到仪器记录系统为全数字过程。
此项技第45卷 第5期王喜双等: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771术于1997年问世,2004年开始规模化应用[4]。
目前生产数字检波器的厂家主要有美国的ION 公司和法国的CGG 公司,其中ION 公司的数字检波器为DSU 1、DSU 3两种类型,前者为单分量,后者为三分量;CGG 公司的数字检波器只有三分量,为VectorSeis 3C 。
数字检波器通常采用单点接收,野外不组合,对环境噪声压制较弱,动态范围大(常规为60~70dB,数字为90dB),振幅及相位畸变小、频带宽(常规为5~160H z,数字为0~800H z),传输过程中可抗电磁干扰,属性保真性好等特点,有利于高分辨率处理及叠前反演等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精度的重要手段。
中国石油集团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松辽盆地大庆长垣等地区的储层厚度薄、低孔低渗的特点,以及利用常规地震资料难以解决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的状况,开展了全数字地震采集,已实施二维工作量达6485km,三维工作量为937km 2。
苏里格气田通过开展10m 道距的高精度全数字二维地震技术攻关,地震频带从模拟检波器的10~70H z 拓展到5~90H z 。
2008年在该区完钻56口井,成功率达到69.6%,比攻关前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图3)。
目前单分量的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苏里图3 苏里格地区全数字地震储层和含气性预测结果(a)横波阻抗剖面;(b)泊松比剖面;(c)10 ~30 弹性阻抗交会剖面格气田沙漠覆盖地区的地震勘探主导技术,为含气富集区的优选和井位部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该技术由于采用单点接收,野外抗噪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采用小道距(5~10m )及高覆盖等方法,采集成本约为常规的1.5倍左右,因此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仍局限在地表低降速带较薄、野外背景噪声小、以提高分辨率为重点的地区。
针对全数字地震勘探在压噪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技术发展重点是:在采集方面,开展数字组合、宽频激发、压噪接收等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在数据处理方面,开展数字压噪、保护低频信息、拓宽高频信息;在地震解释方面,开展以多属性交会、叠前与叠后相结合为主体的叠前弹性波反演预测技术研究。
2.3 拓频处理技术拓频处理是近几年提高分辨率处理的一种新思路,与常规地震数据处理中强调压制低频、提升高频的思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