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海洋石油开发概况

海冰对海上设施的影响
海冰对海上设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冰增加了设施所需要 承受的荷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在风及潮流的作用下,大面积冰层移动对钻采 装置产生挤压力;
二流冰期间,大小冰块撞击钻采装置的冲击力,冰 覆盖层对钻采装置的磨损作用;
海洋石油开发特点
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海上油气田开发与陆 上油气田开发有相当大的差异,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有很大的 不同,这主要是由客观环境的截然不同所决定的。主要有以 下十个显著的特点:
六、人员素质要求高; 七、油气田寿命周期短; 八、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与陆地完全不同; 九、陆地基地的支持保障及海上应急救助的特殊需求; 十、海上生产设施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比陆上要求高。
陆丰22-1 流花11-1
东方1-1
西江30-2 崖城13-1
惠州26-1 惠州32-2/3
海洋石油开发概述 海洋石油开发特点 海上钻井 海洋油田开发建设 海上作业安全环保
海洋石油开发特点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大约比世界 海洋石油的发展晚了70多年。
20世纪60年代正式决定“下海”的时候,沿袭的是陆地 找油的思路。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大海找油就是“陆地加水”, 想的是如何将陆地的钻探经验和办法往海上搬,名之曰“以陆 推海”。
全球石油资源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 海洋石油储量占45%,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
为什么海洋石油资源 大部分在大陆架上?
根据石油海生理论, 大河出口具有大量的海 生物,容易形成石油原 生物,而大陆架往往是 大河出口的主要沉积区 域。
英国、挪威 之间的北海
西伯利亚
中国 近海
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工程百年发展历程王树勇按我国石油生产的专业和管理的门类划分,石油工程领域覆盖了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储运工程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工程领域。
石油工程覆盖了石油开发生产的全过程,是石油生产的主体部分。
我国的石油生产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建国前的历史时期)近代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是从1859年开始的。
作为动力资源,石油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
1867年美国开始向我国出口“洋油”。
随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洋油”。
在列强向我国输入的商品中,石油产品量列为鸦片、棉纱之后第三位的大宗商品。
“洋油”的倾销垄断了中国市场,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为抵制倾销,中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石油工业。
在台湾苗栗(1878年钻成,这是中国第一口用近代钻机钻成的油井)、陕西延长(1907年钻成“延1井”,我国大陆第一口近代油井)、新疆独山子钻成了近代油井。
这些油井都是采用机械设备钻成的,标志着中国古代以来的手工操作和以畜力为动力的石油开发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古代石油事业因此发展到近代石油工业阶段。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19世纪后半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1949年年产天然石油不到7万吨。
在1904~1948年的45年中,旧中国的累计生产原油只有278.5万吨,而同期进口“洋油”2800万吨。
中国是外国油品的倾销市场。
二、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60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以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已发现油田的陕、甘地区为勘探重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陕西、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作。
解放后,玉门油矿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艰苦历程起始于1957年4月,在海军和渔民的协助下,石油工作者潜水调查了莺歌海海滨村浅海油气苗,取得了储油岩样和气样。
1959年,我国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在青岛组建,开始在渤海进行地震和重力、电磁测量。
1960年我国用驳船安装冲击钻,在海南莺歌海盐场水道口浅海钻了两口井,井深26米,首次获得重质原油150公斤。
1964年,在浮筒沉垫式简易平台上安装陆用钻机,在莺歌海岸边水深15米处钻了3口井,井深388米,获原油10公斤。
虽然是微小的发现,党和国家却非常重视,当时中南局第一书记和广东省省长都亲自到现场视察和祝贺。
1966年,我国在渤海建成我国第一座钢质导管架桩基平台,并于1967年6月成功地钻探了第一口海上具有工业油流的油井,井深2441米,试油结果为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米,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为此还发来了贺电。
1971年,我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先后建立了两座平台,年高峰产油量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海上油田。
1957年至1979年是我国早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走过的一段历程,在这22年中,共钻井127口,发现含油构造14个,获石油储量1.3亿吨,建成原油年产能力17万吨,共累积采油96万吨。
我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开始于1979年,同年就与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从此全面辅开了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工作,世界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加快了海上的找油速度。
1980年就发现了一大批有利的局部构造:珠江口盆地169个、莺—琼盆地47个、南黄海盆地74个。
接着在渤海发现BZ28—1油田、BZ34—2油田,在北部湾发现W10—3油田、在琼东南发现崖城13—1大气田。
在1984年至1988年间在珠江口陆续发现了惠州21—1油田、流花11—1大油田、惠州26—1油田、西江30—2油田,在渤海又发现锦州20—2凝析气田、绥中36—1大油田等。
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题词

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题词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已成为国家战略。
海洋石油是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回顾我国海洋石油的开发历程,分析现状,探讨挑战与对策,并对未来发展展望。
二、我国海洋石油的开发历程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从勘探到开发,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化品种,我国海洋石油产业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特别是在21世纪初,我国海洋石油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海洋石油生产国。
三、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现状当前,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海洋石油产量逐年攀升,约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3。
海域范围覆盖近海、深海、边际海等多种类型。
此外,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技术不断提高,具备了独立开发深海油气资源的能力。
四、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其次,海洋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加大了海洋石油开发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确保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发展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海洋石油开发,提高能源自给率。
一是加大勘探力度,挖掘潜力区块。
二是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
三是突破深海油气开发关键技术,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是推进海洋石油产业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海洋石油开发,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石油工程1978至今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工程1978至今发展历程稳定发展时期(1978~1998年)1978年12月,我国做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
此后,原油产量一度下滑。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施开放搞活的措施,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
这一决策迅速收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原油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
由于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石油自给有余,在满足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对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有部分出口,也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创汇曾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
1985年创汇最高,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6.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石油产量每年有所增长,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自1993年开始,原油加成品油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
我国又开始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
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
1998年将石油部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
1989年开始了塔里木会战,1992年中国石油总公司组织了吐哈石油会战。
1997年塔里木产油420.3万吨,吐哈的石油产量达到300.1万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产油870.2万吨。
海洋石油发展及其展望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unday, September 06, 2020
6-Sep-2020.9.6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9.621:38:566 September 202021:38
全部的生产,处理,存储设施都在海上 WHP+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
Offloading ,即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外输系统
半海半陆式开发
原油生产处理设施部分在海上,另外产品通过海底管道输 送到陆地上进行进一步处理 WHP+海底管道+陆上终端
全海式开发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9 月下午9 时38分 20.9.62 1:38Se ptembe r 6,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9 月6日星 期日9 时38分5 6秒21: 38:566 September 2020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下午 9时38 分56秒 下午9时 38分21 :38:562 0.9.6
中国深海油气90%尚未开采,空间巨大!!!
海洋石油开发展望
如果中国未来15年经济增长维持在7%左右, 原油需求将至少以每年4%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此背景下,更多地从海洋开发石油,已成为 中国石油发展的新战略之一。
海洋石油大开发的时代已经来临。
the end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9. 620.9.6 Sunday , September 06, 2020
中国海洋石油历史

中国海洋石油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于南海。
1965年后,重点转移到了中国北方的渤海海域。
在海洋石油工业开拓的初期,使用自制的简易设备,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上述两个海均打出了油气发现井。
从1966年到1972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了3个含油构造,为海上石油勘探积累了经验。
1973年以后开始更新设备,在国内建造和从国外购进了一批自升式钻井船、三用(拖航、起抛锚、供应)工作船和地球物理勘探船等,在渤海进行勘探、开发试验。
1973年2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1978年8月,石油工业部将渤海石油勘探业务从大港油田划出,在塘沽设立了海洋石油勘探局。
从1957年到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石油以前,在中国海洋石油发展20多年的艰苦创业期间,石油、地质单位陆续在南海、渤海、黄海等海区进行重力、磁力普查和部分地震普查。
石油工业部所属单位在渤海和南海的北部湾、海南岛附近海域钻探井111口,有30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在渤海开发了3个小型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100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初期的艰苦创业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但海洋石油工业仍面临着发展瓶颈。
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特点,要求海洋石油工业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全方位对外合作,吸收资金、引进技术、分散风险。
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起步阶段,中国面临着技术落后、经验不足和国际环境限制等多重挑战。
然而,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自主创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逐步发展壮大。
在此期间,中国在沿海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石油勘探和开发活动,发现了一些油田,并开始建设自己的石油炼化厂。
二、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洋石油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引进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石油勘探和开发水平。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国内石油企业的改革,促进了石油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
三、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海洋石油工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包括深海油田开发、液化天然气(LNG)等。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海外油田。
在这一阶段,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产能和产值大幅提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四、创新发展阶段随着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开始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将继续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全球能源市场做出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
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
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
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
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
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
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
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
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
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
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
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
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
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
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
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
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
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
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油气产量为4,766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11%。
共和国的奋斗海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不同于陆上油田,大庆油田式的石油会战同样不适合于海洋。
首先,以中国国情而言,在当前油价(80美圆一桶)下,陆上油井日产原油在3吨左右即可获得较好利润,若是海上油田这样的油井则无开采价值(中海油2009年的桶油主要成本为22.08美元)因此海上石油的成本问题也决定一些油田是否值得开采。
以中石油某油田滩海(水下等深线-5米)开发为例。
该油田为获得百万吨产能,兴建人工端岛等设施,花费10亿左右人民币,若是要在深海形成此等规模开发成本也将是10亿,这10亿则会是美圆。
而海上石油开采正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据测算,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如此算来,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之间,而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至30亿美元。
凡此种种,在开发之前,一个中小油田前期勘探的费用将达到2000万美元。
从寿命上讲,陆上油田开发后期可通过水驱,聚合驱等模式可继续生产若干年,甚至可以通过暂时关井等待地层压力恢复,油价攀升后,继续进行经济开采。
而海上油田基于成本考虑则会选择关井,因此海上油田在寿命上也较短暂。
另外海上石油开采还受油价,汇率的影响.附:海上导管架平台搭建视频:在现实中,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往往对南海深处没有一口中国油井而感到愤慨,进而失去理智,从而引发对政府的诸多微词。
但事实上多数人对于南海石油现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含糊不清,对海洋石油陌生而毫无认识。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石油开采似乎就是在地层里打个眼这般简单。
对于地质条件资料匮乏,勘探数据不明的区域,任何石油公司都无能为力,何况南海南端石油储藏多位于其他国家大陆架附近,在没有军事保障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
事实上海洋石油开发同样涵概了人类迄今掌握的所有科技。
首先海上平台的建造、搭建就是一项艰具的任务,海洋深度越大海情越复杂,对平台设备的要求越高。
此外水下油气管线铺设,水下井口设施,浮式生产平台,水下三维勘探,各种钻探作业,都对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石油装备领域提出挑战。
在任何方面出现短板,都会在国际合作中于不利地位。
既然中国选择了独立的崛起之路,就会在各个方面面临更崎岖的历程与挑战。
我国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
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
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
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近十年来中国海洋石油装备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也取得了大发展,其标志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洋石油981号。
“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我国海洋石油装备造业标志性工程,由我国自行建造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2月26日上午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这座由中国海油投资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具有勘探、钻井、完井与修井作业等多种功能,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平台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自重超过3万吨;从船底到钻井架顶高度为136米,相当于45层楼高;电缆总长度650公里,相当于围绕北京四环路跑10圈。
平台总造价近60亿元,计划在2011年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
海洋石油981顺利出坞的消息一经登报,立刻引起了国内诸多网友的瞩目,很多人也自然联想到海洋石油981与南沙石油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开发仍然围绕珠江口盆地,琼东南,莺歌海等地区展开。
中海油最近在南海的新发现:流花34-2及荔湾3-1构造,水深依旧在300米左右。
而中海油在南海南端的勘探实质上并未有突破。
(虽然有消息说,中国海油曾计划在07年10月底或11月初进行南海深水独立勘探,但之后并无下文)受政治,军事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探索行为一直受到限制。
那么海洋石油981号很可能参与到其他地区的深水油田合作中,至于在某些协议下,与相关南沙争议国合作开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总之中海油建设深水船队的用意既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也是表明国家意志,从而希望争取更多的在海外合作,甚至不排除其所为目的在于为中国在南沙海域石油合作积攒本钱。
事实上,海洋石油981只是中海油深水计划的一环。
在国际上,适合2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钻井船,光租金每天就要40万到50万美元,而且还奇货可居,于是租船显然不如自己造船。
2010年3月31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建造合同签字仪式。
该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船长221.6 米、型宽42米、型深13.3米、下潜深度26.8米,含压载水的装载量为50424吨,总载重量53500吨,是世界上第一艘带动力定位的5万吨级以上的自航式半潜船,载重量在世界上同类船舶中排名第二。
该船计划于2012年2月交付使用,是海油工程战略规划中未来深水船队中的一员。
图片:图片: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制造的FPSO SEVAN300 NO.4 号圆筒型海洋储油平台,该平台是全世界第4座圆桶浮式海洋储油平台。
这座FPSO SEVAN300 NO.4海上浮式储油圆筒式的主船体,直径为65米,高度为64米,重约1.2万吨该平台无需复杂和昂贵的转塔和旋转密封装置,独特的圆筒式设计增强了动力及稳定性,提高了核载量。
该平台竣工后,将于2009年长期系泊于北海英国水域;可日处理液体约8万桶,日加工原油3万桶,每日水处理7万桶,储油能力可达300万桶。
该平台是我国民营船舶企业制造的第一座海上浮式储油平台,也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水平的一个缩影。
近20多年来,我国已有14个海上油田采用了FPSO,(FPSO是英文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 Offloading的缩写,中文翻译“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
它集生产处理、储存外输及生活、动力供应于一体,油气生产装置系统复杂程度和价格远远高出同吨位油船。
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建FPs0数量最多的国家,至今它支持着我国海上石油70%的产能。
从1989年52000吨的渤海友谊号到2009年300000吨的海洋石油117,我国FPSO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描述:曹妃甸11-1/11-2油田FPSO 海洋石油112 图片:描述:渤中25-1/S 油田FPSO 海洋石油113图片:描述:西江23-1油田FPSO 海洋石油115 图片:描述:新文昌油田群FPSO 海洋石油116 图片:描述:蓬莱19-3油田FPSO 海洋石油117 图片:中海油仅在2003年到2009年就分别建造了海洋石油111、海洋石油112、海洋石油113、海洋石油115、海洋石油116、海洋石油117 六艘大型FP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