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空间化转向论文

合集下载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

诗性突围——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研究本文试从背景、方法、意义三个角度来对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一部分讨论巴什拉提出空间诗学理论的必要性。

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创作语境下,《空间的诗学》一书的创作可以说是巴什拉对于现代诗学困境的一次突围。

他从空间的维度重新探讨了诗学重焕生机的可能。

第二部分分析巴什拉空间诗学的实现方法。

巴什拉弃精神分析而选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剖析空间形象在想象机制下如何与主体相互建构进而迸发出充满生机的诗性与灵性。

最后的部分探讨巴什拉空间诗学的意义与影响。

其理论试图在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找到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空间与实现路径,具备现实与美学的双重意义。

标签:巴什拉、空间、诗学、想象、现代性引言加斯东·巴什拉的思想理论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科学的认识论是巴什拉早期研究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提出的“认识论的断裂”巴什拉于1938年提出,“前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种种“断裂”,这种“断裂“导致了“认识论的障碍”,从而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详见《科学精神的形成》一书。

这一著名论断影响了后世许多学者。

正是基于对“断裂”的思考,巴什拉后期的研究重心转向了诗学与梦想。

其学术理念横跨科学与幻想两个世界。

其对认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空间形象、物质想象的开拓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布尔迪厄、列斐伏尔、福柯以及美国的建筑学界。

他们将巴什拉的理论带入社会文化批判与建筑学领域当中,并于巴什拉的理论土壤中又各自生发出富有创见的新成果。

本文以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一书为主要分析对象。

顾名思义,巴什拉从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空间中抽取和概括出一组组对立统一的、或实际或抽象的空间形象,并加以分析。

在巴什拉看来,空间不再只是物质占有的场所,而是人类意识栖息的居所。

人在建构着空间的同时,空间也在建构着人。

在这样的相互建构中,私密的家宅空间与广阔的自然空间相互渗透。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空 间 是 一 个 非 常 复 杂 的 概 念 , 至 于 对 其 进 行 以
界 定 变 得 非 常 困 难 。 大 卫 -哈 维 说 : 空 间 ’ 词 … 一
学 、 史 学 、 市 学 、 会 学 的 思 考 和 研 究 范 式 , 成 历 城 社 形
了 2 0世 纪 后 期 的 空 间 转 向 。 空 间 转 向 不 仅 仅 意 味
时 空 是 世 界 和 宇 宙 的 基 本 构 成 要 素 , 空 观 念 时 是 人类 思维 的起 点 。人类 很 早 就 思 考空 间 的问题 , 但 事 物 的空 间 向 度 却 没 有 在 研 究 中展 开 , 直 处 于 一
方 式 、 释 方 式 、 维 方 式 的 转 换 。 在 空 间 转 向 的视 阐 思 阈 下 , 学 研 究 者 开 始 进 入 到 文 学 空 间 之 中 。 文 学 文 空 间 , 仅 仅 指 文 学 作 品所 再 现 的地 理 空 间 , 包 括 不 也 由 文 学 想 象 的 事 物 所 建 构 的 文 化 空 间 。 空 间 转 向 下 的 文 学 空 间 理 论 突 破 了文 学 研 究 过 分 注 重 时 间 向度
变 了传统文学理论 的言说方式 、 开拓了文 学研究 的视 阈 、 扩大了文学的研究范围 , 为文 学研究增添 了新 的学术增 长 极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 间理论是对文学研究本体化 、 中心化的排斥 , 它不应再成为新 的本质化和中心化的理论。
[ 关键词]空 间转 向; 阈 ; 视 中国现当代文学
[ 中图分类号]I 0 . [ 6 6 文献标识码 ]A [ 2 文章编号]10 —14 2 1 ) l 0 60 023 9 ( 0 2 0 - 6 -6 0

文学文本审美的异化空间摭谈

文学文本审美的异化空间摭谈

摘要:文学文本的异化空间是指文本中的某人或某物独具的特点被异化成他人或他物的性质,形成一种万事万物相通相融的形态空间,具有反常性、跳跃性、人情性的特点,构造、理解和鉴赏异化空间可根据其特点来进行。

关键词:文学文本;异化空间;理解鉴赏作者简介:陈剑泉,四川省双流中学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对口支教先进个人,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优秀科研人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委会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教师教育国培特聘教师。

(四川成都610200)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0)34-0003-04文学文本审美的异化空间摭谈□陈剑泉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审美素养缺乏明确的认识,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借鉴,在大学时又很少受到这方面的培训,他们急于寻求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文学文本以塑造形象来感染读者,“形象”就是读者阅读文本时所感受到的对象,感受对象又处于延伸和扩展的空间状态中,这种延伸、扩展的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异化空间。

本专题从语文审美中的文本空间审美入手,对文本审美中的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异化空间进行了系统探索,回答了文本审美空间的内涵、审美空间如何鉴赏、审美空间如何构造、审美空间如何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为审美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示范。

文学文本以塑造形象来感染读者,“形象”就是读者阅读文本时所感受到的对象。

感受对象又处于两种状态:一种是感受对象延伸和扩展的空间状态,一种是感受对象流动和变化的时间状态。

文本所构造出来的延伸、扩展的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心理空间和异化空间,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文本的异化空间。

一、异化空间的涵义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空间转向”之后“怎么办”

“空间转向”之后“怎么办”

2017年4月Apr.2017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34卷第2期Vol. 34 N0.2doi:10.3969/j.issn.l672-0598.2017.02.013空间转向”之后“怎么办”赵斌(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摘要:“空间转向”之后的空间叙事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显学”。

但是,当前的空间叙事研究到了 一个瓶颈阶段,原因多种。

“空间转向”的这股后现代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空间转向”的叙事推力功不可没,但后现代历史碎片化、随意切割时间历史的粗暴式学术批评也是不足取的。

所以,首先,必须纠正“空间转向”等同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偏向。

其次,必须 区分出“形式化空间叙事”和“内容性空间叙事”,并且分别加以历史化—“空间再转向”,以结束当前空间叙事研究的破碎化、非历史化倾向。

关键词:“空间转向”;形式化空间叙事;内容性空间叙事;历史化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7)02-0097-07一、空间如何产生意义空间叙事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可以利用空 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舞台,可以利用空间来推动 情节发展,也可以利用空间构置小说结构,等等。

在传统的空间叙事诗学中,“空间常常是作为打断 时间流的‘描述’,或作为情节的静态‘背景’,或作 为小说事件在时间中展开的‘场景’而存在。

”[1]为 了突破传统诗学对空间的禁锢,“空间转向”后的空 间叙事研究一直想方设法脱去空间“他者”的帽子。

空间叙事研究一直关注小说空间是如何由静态向 动态、由客观向主观、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也关注 “空间怎样参与了小说叙事的建构,怎样影响了小 说叙事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还要研究小说里的空 间在参与小说叙事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技巧,以及自身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文化、空间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以严复《天演论》为例

文化、空间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以严复《天演论》为例

文化、空间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以严复《犬演论》为例林继红摘要: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以表达各自的文化意蕴。

严复《天演论》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构建的文化空间想象,引发了晩清志士强烈的空间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激发了民族国家的危机意识。

审视“空间”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以此界定被译介的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空间意义,及其赋予空间的生命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文化空间;被译介的现代性作者简介:林继红,文学博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B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1)1-0221-7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加以表达各自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在空间体验中的理性表现形式,空间意识已成为构建现代性的一个有力维度,因而具有文化的意蕴内涵。

严复《天演论》的译介正是由这一空间意识所导致的。

运用文化空间想象,《天演论》唤醒了国人的民族国家危机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从而达到影响与改造的文化效应。

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的,要想改变社会、改变生活,首先必须改变生活空间,生产出一个合适的社会空间。

①一、空间意识:中国现代性构建的一个有力维度现代性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启蒙时代文化合法化工程的开启,意味着历史的觉醒和社会的改造。

这一特征十分符合晚清以西学译介开启的中国现代性历史征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严复译介的文化空间研究”(项目编号:2018B158)①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ress,1974,p.190.《东南学术》2021年第1期程。

在中华民族遭遇西方殖民侵略面临生存危机时,晚清有识之士将改革弊政作为己任,以翻译为文化利器,反思中华传统文明危机的境况,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背景或场所,而是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后期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叙事、地理文学、城市文学等文学流派中的体现。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空间描绘和空间感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我们的文学审美和文化认知。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反思当前文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并探讨未来文学研究在空间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二、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空间理论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

这一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地理空间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

传统地理空间理论:在20世纪早期,空间大多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

地理学家们将空间视为地表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载体,并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空间的物理属性和地理分布。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性。

社会空间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空间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构造。

社会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这一阶段,空间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塑造的。

文化空间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空间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

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一、概述空间叙事学,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叙事作品中空间元素的作用和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叙事学对时间线性的过度关注,将空间维度纳入叙事分析的核心地位,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叙事结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理解。

空间叙事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文学批评和理论对叙事作品多维度解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认知的不断深化。

从早期的空间被视为故事发生的静态背景,到逐渐认识到空间在构建叙事意义、塑造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空间叙事学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看待叙事作品的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和批评视角。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空间叙事学开始吸收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领域和深度。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不仅丰富了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内涵,也使其在研究实践中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回顾空间叙事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探索和突破中逐步走向成熟。

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拓展,空间叙事学有望在文学批评、创作实践乃至人类文化认知等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简要介绍空间叙事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空间叙事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传统叙事学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叙事学经典理论,提炼各种空间叙事现象,经过融会贯通而形成的。

空间叙事学的核心概念是利用空间作为叙事的载体,通过空间的构造和组织来讲述故事。

在空间叙事学中,空间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成为叙事的主体,通过空间的布局、结构以及其中的人物行为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空间叙事学在叙事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性。

记忆和想象这两种最重要的创作心理均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这使得作家们在创作叙事作品时,会从心理来源上赋予作品某种空间性。

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家在其小说文本中打破了因果、线性的常规结构,而创造出了特殊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能够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学文本的空间化转向
摘要: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重视,形成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间化转向的文本,范小青小说《城乡简史》就是一部空间化转向的文本。

关键词:空间化转向;空间;时间;城市;农村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22-01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时间而轻视空间,这种“重时轻空”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传统的文学观念。

直至20世纪后半叶人们才关注空间问题,空间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的经验事实,构成了经验现象的表征和知识系统,空间构成了浓缩和聚焦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

范小青的短片小说《城乡简史》就是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的空间转换中,道出了“城乡差别”“城市化进程”等当代社会重大问题。

一、空间化转向的趋势——空间对时间的消解
传统的作家在叙述故事时,往往是时空并行,“时间率领着空间走”“空间时间化了”。

空间中的人物,地点,事件都是在时间的逻辑框架中展开,发展的。

每一个的事件,情节,人物心理,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时间段里被阐释出来。

人们认为文学就是一部编年史,文学文本就是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的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罗列,好的文学文本必须和历史紧密相连。

比如陈忠实的代表作《白
鹿原》就是一部民族的秘史。

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及对历史本质主义的怀疑。

与这种时间叙述方式相对的是空间化叙述方式,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就是这种空间化叙述的文本。

作者用“城乡简史”作为小说题目,而整个文本却没有一处提到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大致发生的年代。

作者有意消解这种宏大的历史叙述,把一部漫长的城乡差距的历史,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消解在具体空间的转移上。

城里人自清在捐书时,不小心把一个账本捐到了贫困的乡村学校,从而引发了从城市到农村去寻书的过程,在那里自清目睹了农村的贫穷和落后。

而农村人王才因为看到了自清账本里“香薰精油”而对城里人生活产生了兴趣,并举家由农村迁到城里。

作者巧妙地将自清从城市到农村,和王才从农村到城市,两个大的空间的转移中罗列了许多的历史事件,比如自清下乡后目睹了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也许因为贫穷,所以才平静”作者这样写道。

王才进城以后,竟然十分偶然住在自清家附近,两家从比较远的“城”“乡”两个空间,拉近到了“城市”一个空间范畴。

二、文学文本的空间化类型
苏嘉认为空间有三种:第一空间是底本的地域上的空间;第二空间是语言空间;第三空间是读者的心理空间。

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就是利用语言文字描述一种有形的地域空间和人物关系,给读者建构了深层次的心理空间。

《城乡简史》大量空间化词语的描写,表现为鲜明的地域空间。

比如“南吃”二字,一个方位词“南”,作者写道“是指在本城的南某饭店吃饭?”“是不是指在带有南字的外地城乡吃饭,比如南方,比如南亚”开头部分“书挤占的人的空间,人在书的缝隙中艰难栖息。

”这样子的例子在文本中真是举不胜举,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是想构建两幅地域图,一幅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图;一幅农村人。

这种描述不仅表现在地域空间结构上,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上。

自清和王才一家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城里勤勤恳恳的工薪阶层,一个是西北偏远小村子的农民,地域上的差距让他们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有交集。

作者通过这种表面化的地域空间和人物关系的描述,通过两个人物的个人生命“简史”,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城乡人民生活的“大历史”,使读者的心理空间扩大化。

三、文学文本中的空间意象
巴什拉的《空间诗学》追踪读者对空生活图间意象的现象学感知。

在范小青《城乡简史》中也有许多原型意象。

比如说“账本”包含多层象征意义。

对于失主自清来说,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于往事的一个纪念,甚至还有“对下一代进行一点传统教育的意义”。

文本中的地域空间也具有某种意象。

王才一家在没得到账本之前是生活在西北偏远的一个小山村,那个叫小王庄的村子离自清居
住的城市是非常遥远的,这种距离的遥远象征了农村和城里的差距的“大”。

而小说结尾,王才一家搬到城里之后,住在自清家附近,这种距离上的拉近,实际上象征的城乡差距正慢慢减小,农民生活会慢慢改善。

因此《城乡简史》无论是在语言叙述上,文本内容上,还是在空间意象上都呈现空间化转向。

这种空间化转向使人们已从单一的时间或时空叙述中,走进了比较复杂的空间化时代。

这种研究视角的改变,拓宽了我们对空间认识的视域,为我们了解空间提供了多重选择,因而对我们正确客观地把握空间概念的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奎英.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j].文史哲,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