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招聘备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是指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挑战。

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但也可以适用于成年人的生命周期。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依赖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来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他们会形成信任感;如果他们经历了忽视或虐待,他们会形成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性与怀疑(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试图独立完成一些任务。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自主性;如果他们经历了过度的限制和批评,他们会形成怀疑感。

第三阶段:倡导与罪恶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开始与同龄人互动。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鼓励和认可,他们会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如果他们经历了严格的惩罚或批评,他们会形成罪恶感。

第四阶段:勤劳与自卑(6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并开始与更广泛的社会互动。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勤劳和自信;如果他们经历了失败或批评,他们会形成自卑感。

第五阶段:身份与角色混淆(12岁至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身份感和自我意识;如果他们经历了身份混淆或不确定性,他们会形成角色混淆感。

第六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18岁至40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职业和事业。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亲密关系和社会联系;如果他们经历了孤独和隔离,他们会形成孤独感。

第七阶段:生产力与停滞(40岁至65岁)在这个阶段,成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并开始考虑自己的遗产和影响力。

如果他们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会形成生产力和成就感;如果他们经历了停滞和无所事事,他们会形成无能感和失落感。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前五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8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岁;第二阶段从3岁到11、 12岁;第三阶段从11、 12岁到成年早期;第四阶段是成年中期;第五阶段是从青春期到老年;第六阶段是老年期;第七阶段是退休期;第八阶段是临终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包括以下内容: 1。

前习俗时期(3— 6岁)。

这个时期是幼儿自我中心的“活动”阶段。

儿童的主要活动是自娱自乐和与他人一起玩耍,但不能解决冲突。

父母对儿童的唯一影响就是使他们活动得愉快,避免不愉快的刺激。

这个时期幼儿还缺乏对行为后果的考虑,而且往往过分看重父母的需要,忽视自己的需要。

此外,幼儿在该时期也缺乏社会性行为。

2。

习俗水平( 6— 10岁)或称“典型”水平。

此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和他人作为社会成员来看待,开始形成自己对别人和对事物的态度,开始掌握基本的道德概念,并逐渐懂得遵守群体规则。

这时,儿童所形成的自我观念和对别人的观念,比较具有现实性,因而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能控制的环境的看法也较现实。

同时,对自己和对他人都表现出很高的控制欲。

这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他律阶段。

七。

依从水平( 10— 12岁)。

此阶段是儿童进入“个人的相互关系”阶段。

儿童的交往在亲子之间和儿童与成人之间扩大。

他们在与成人及其他儿童的关系中,获得了道德情感,并把它们带到学校去。

在儿童与同伴的关系中,他们的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试图了解他们与同伴关系的意义,在交往中作出调整。

在依从阶段,儿童的自我发展趋向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4。

主动性或“自我同一性”阶段(12— 15岁)。

这是“自我指导的相互关系”阶段。

六。

勤奋水平(15— 18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日益成熟,自我意识也更加发展。

他们希望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同时,他们也对别人的评价更敏感,也开始体验到同龄人的感受。

这一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他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l~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在组织发展领域,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是一个广泛接受并被应用的发展模型。

本文将对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任务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个体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和满足基本需求。

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对主要照顾者的信任感,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婴儿通过吸吮、摸索等方式探索世界,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在幼儿期,孩子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对主要照顾者的自主性,并开始建立基本的社交技能。

幼儿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模拟成人行为,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第三阶段:学龄前期(3-6岁)在学龄前期,孩子开始接受更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渐了解自己的性别身份。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对主要照顾者的倡导感,并开始发展基本的社交技能。

学龄前儿童通过参与游戏和集体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第四阶段:中学期(6-12岁)在中学期,孩子开始追求学业成就,并开始与同伴建立较为紧密的关系。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展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并学会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适应。

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学术竞争,建立自信和社会地位。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在青少年期,个体面对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挑战,并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规划。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和职业定位,并与家庭和同伴保持稳定的关系。

青少年通过参与社会团体和追求爱情关系来探索自我和他人。

第六阶段:早成年期(18-29岁)在早成年期,个体正式进入成年,并面临婚姻、事业和家庭责任等重要决策。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确定个人目标和职业发展,并建立稳定的家庭和社会角色。

早成年人通过追求学业和职业成功,以及建立亲密的恋爱关系来实现成熟。

第七阶段:中年期(30-64岁)在中年期,个体需要处理家庭和工作等多重角色的平衡,并回顾自己的成就和失望。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在事业、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实现满意度,并发展对下一代的关注。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主要内容(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概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是由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个人身份的核心。

第一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期(出生至1岁)是个体发展中的开始阶段。

•婴儿需要依赖母亲和主要抚养者的照料和关爱。

•若婴儿得到满足的照料,他们会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婴儿经历缺乏关爱和满足的环境,他们可能会形成对人类的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自主与怀疑(幼儿期)•幼儿期(1岁至3岁)是个体掌握自主能力和独立意识的阶段。

•幼儿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主动做出选择。

•如果幼儿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认可,他们会培养出自主和自信的态度。

•若幼儿受到批评和限制,他们可能形成自我怀疑的态度。

第三阶段:目标导向与内疚感(学龄前期)•学龄前期(3岁至6岁)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社交技能的阶段。

•孩子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成功实现目标会带来成就感和自豪感。

•若孩子受到过多的约束和惩罚,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感(儿童期)•儿童期(6岁至12岁)是培养持久的努力和学业成就的阶段。

•孩子开始面对学校和同伴的挑战。

•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成功的孩子会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若孩子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第五阶段:认同与角色困惑(青少年期)•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是个体形成身份认同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并努力寻找自我身份。

•若青少年得到愿望的支持和接受,他们会培养出稳定的自我认同感。

•如果青少年无法找到适合的角色,他们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

第六阶段:亲密关系与孤独感(早期成年期)•早期成年期(18岁至40岁)是培养稳定的感情关系和家庭生活的阶段。

•个体开始建立亲密的关系,并投入到家庭、职业和社会活动中。

•成功建立亲密关系的个体会感受到归属和爱的满足感。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标题: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一、引言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生八阶段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二、生命各阶段及其特点1. 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婴儿在这个阶段需要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将学会信任他人。

2. 儿童早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探索世界,并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如果父母或照顾者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儿童将会形成自我控制和自主性。

3. 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获得成就感。

如果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他们将培养出主动性和责任感。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并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

如果他们能成功地完成学业任务,他们将建立起勤奋和能力感;反之,则可能产生自卑感。

5. 青少年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确立自己的身份,他们将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反之,则可能出现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的人们开始寻找深度的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等。

如果他们能够成功地建立稳定的关系,他们将体验到亲密感;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孤独。

7. 中年期(40-65岁):繁衍对停滞中年人在这个阶段需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贡献和成就。

如果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响和价值,他们将感受到繁衍的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感到停滞和空虚。

8. 老年期(65岁以上):完善对绝望老年人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会复习到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般在考试中呢不全是大题考察的,多为细碎的小知识点的选择题考察。

那么如何能够更容易地记住这方面的理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一)、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婴儿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所以当他们饿了或者难受的时候就会哭闹,这种哭闹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希望”这一品质,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啊、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觉到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于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么如果家人没有及时出现,孩子发出的希望信号无人理会,那么这个环境就无法信任了,所以冲突没有解决好获得的是不信任的话以后一旦去了陌生环境中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但是如果幼儿主动行为结束后却受到了负面的反馈(如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在这里,咱们来区分下上面的儿童早期和学龄初期。

学龄早期是孩子做了这件事后获得的反馈,而,儿童早期呢是说,我还没做,家长就干预或者包办,所以我们用下面这个截图帮大家区分。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如孩子在学习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是老师多次批评)。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否则这个孩子以后干事呢就会畏缩,不自信。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同一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谁,我能干什么”等这些问题在自己回答的时候如果和别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那么他就是获得了自我同一性。

反之,这些问题很困扰自己,那么就是出现的暂时的角色混乱导致生活会感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三)、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这个时候对应于咱们上大学时期,按照各位同学自己的经历,我们的父母经常会鼓励我们“找对象要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还会给我们恋爱经费鼓励恋爱,其实就是鼓励我们在这个阶段干该干的事儿--获得亲密感。

7、成年期(25~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完善感与绝望期的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完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实、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们回顾这一辈子“开枝散叶,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在回到埃里克森这里,他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如果解决好了那么就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顺利解决,那么就有消极作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以上就是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分析,我们在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下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甚至也可以给我们增加育儿经验,看看,考试复习的内容还是挺有趣味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