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几个常见的发病原因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二是病原菌感染。
在防控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环境因素:
1. 饲养水质管理:及时清理饲养场的杂物和污物,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避免过度负荷。
2. 控制饲养密度:适量增加饲养场的面积,减少河蟹在同一空间内的密度。
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3. 维持水温稳定:保持饲养场水温适宜,避免大幅度的温度变化。
高温会导致河蟹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其感染病原体的几率。
二、病原菌感染:
1. 病原菌筛查:定期对饲养场的水质和河蟹进行病原菌的检测。
发现病原菌感染情况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扩散。
2. 疫苗接种:对河蟹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提高河蟹的免疫力,减少疾病感染的几率。
3. 隔离治疗:对发现感染病原菌的河蟹,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疾病传播给健康的蟹苗。
4. 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疾病大范围传播。
5. 加强消毒措施:定期对饲养场、设备、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菌,减少感染几率。
河蟹发病原因主要与环境因素和病原菌感染有关,为了防控河蟹的疾病,可从改善饲养水质、控制饲养密度、维持水温稳定、病原菌筛查、疫苗接种、隔离治疗、加强消毒措施等方面入手。
这些对策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河蟹的免疫力,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者:出处: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2005年09月20日【关闭】一、腐壳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
胸部岀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
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2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cm,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20g /立方米兑水全池泼洒;④用漂白粉2g/立方米全池泼洒,并每千克饵料中加磺胺类药物0 • 1 —0 • 2克,连喂3—5天;⑤用5%—10%食盐水溶液浸洗病蟹3—5分钟,连续1周。
二、黑鳃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诱发。
病蟹鳃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
2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塘底有淤泥5—10cm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发病后用生石灰15—20g /立方米全池泼洒,连续1—2次;④病蟹放入吱喃唑酮2 —3g/立方米浸洗3— 4 次。
三、烂肢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由捕捞、运输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或同类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减少基至拒食,活动迟缓,终致无法蜕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②放养前用咲喃唑酮2g/立方米浸泡数分钟;③发病后用土霉素或咲喃西林0 • 5—1g /立方米全池泼洒;④用吱喃唑酮O. 1 —O. 2g/立方米全池泼洒;⑤用生石灰 1 —。
20g / 立方米全池泼洒,连施 2 —3次。
四、水肿病1 •病因与病症:此病是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
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匍匐在池边、拒食,最后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近年来,河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投入品(苗种、饲料、肥料、药物等)持续增多,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也聚集增加,造成池塘养殖环境恶化,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大量繁殖,受到感染、侵袭的河蟹极易发病,轻则影响河蟹生长,重则导致河蟹死亡,给养蟹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对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的探讨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将相关技术简介如下,供养蟹者借鉴参考。
一、发病原因1.种质退化。
由于野生蟹种资源的匮乏,人工育苗已成为当前河蟹养殖的主要蟹种来源。
但这些年,有的育苗公司为降低成本,用一年生发育不充分的早熟蟹作繁殖亲本或用个体较小的成蟹充数;有的育苗场用同一池塘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亲本近亲交配。
上述育苗公司(场)的做法,使得相当一部分河蟹种质发生严重退化劣变,从而造成所繁殖的后代不仅个体一年比一年小,而且抗病力也一年比一年差,直接导致“一代不如一代”的恶性循环。
2.水质恶化。
池中过多残饵、粪便、腐殖质等有机物沉积腐败分解,水草、藻类老化,加、换水不及时,造成池水自净功能减弱;多年不清池底,是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超标,溶氧下降,水质(底质)日趋恶化的“罪魁祸首”。
在正常生化反应受阻,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恶劣水环境中,不但会造成河蟹机体组织缺氧,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而且还会助推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随着毒性增强,甚至产生致命性的病原体。
3.投饵不当。
投喂的饵料中某一物质的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河蟹相关机能的紊乱、失调,导致河蟹发病。
不注意补充钙、镁、磷等无机盐,使得河蟹脱壳难,并出现软壳蟹等症状。
投饵不足,不能满足河蟹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使得河蟹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抗逆力下降,发病率上升;投饵过多,尤其是投喂动物性饵料,使得河蟹营养过剩,造成性早熟,导致河蟹提早死亡。
4.密度过高。
随着河蟹养殖水平的提高,如今放养密度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养蟹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有限的水体内无限地增加养殖密度,养殖量超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破坏了水域的生态平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不断地投饵和施肥,池中残饵、粪便等有养殖天地机物质的积聚必然增多,增加了水体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河蟹的免疫力下降,相互传染而导致的发病机率上升。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发病原因与防控对策
河蟹是一种常见的农产品,但是近年来却经常出现疫情,严重影响了河蟹的质量和产量。
河蟹发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河蟹生长的环境主要是水,如果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河蟹的健康和生长。
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养殖废水等。
这些污染物被河蟹摄入后,容易导致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2. 温度变化
河蟹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如果气温变化过大,就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和免疫力。
特别是冬季气温骤降,容易导致河蟹冻死或者生病。
3. 养殖方式
如果河蟹的养殖方式不合理,也容易引发疫情。
例如,养殖密度过大、水流不畅、饲料不卫生等都会增加河蟹感染病毒的风险。
针对以上几个原因,下面介绍一些防控对策:
保持河蟹生长的水质干净是防止疫情的基础。
要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排污,可以开展河蟹养殖水质监测、处理和保护,确保河蟹生长环境的良好状态。
2. 稳定养殖环境
要根据河蟹的生长规律,合理安排养殖密度、增加水流量、保持水质清洁,保持河蟹生长的温度和空气湿度适宜。
3. 加强预防接种
要求经过专业机构的疫苗预防接种,定期进行检疫和治疗,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处理。
4. 管理养殖场
要严格规范养殖场的管理,实施动物防疫制度,完善动物疫病报告监测机制,避免引起传染病传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总之,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才能够保障河蟹的质量和产量,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河蟹常见病及其防治

素C 1 o 0~2 0 0 克。
不摄食 , 轻压腹部 , 病蟹 口吐黄水 ,打
开背 甲时有大量腹水 。防治方法 :每立
方米水体用土霉素 0 . 5—1 克对水全池泼
洒治疗 。 7 . 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弧菌、 产气单胞菌等 。病蟹反应迟钝 。摄食减 少或 不摄食 ,多趴 在浅水处或 水草上 。 防 治 方 法 :每 立 方 米 水 体 用 生 石 灰
河 蟹 常见 病 及 其 防治
1 . 颤抖 病 。病 原疑 为球 状 病毒 或 其他不 明原 因导致 。病蟹典型症状为步 足颤抖 、爪尖着地 、腹部离开地面甚至 饲 料 中添加 2 . 5 千克 板蓝 根和 1 5 0克氟
苯 尼考 治疗 。数 天后 ,每立方米水体用
硝化细 菌 0 . 3 克对水全池 泼洒消 毒 ,也 可选用 二溴海 因 、三 氧化氯 、三氯异氰
溃疡 ,严重还会 导致 死亡 。因此 ,鸡舍
不宜直接用 生石灰 消毒 ,需将生石灰溶 解 于水 中 ,对 鸡 舍地 面 和周 围环 境消 毒。
6 . 使 用 阿托 品解 百毒 。有 的养鸡 户不论是饲料 中毒还是农 药中毒都 给鸡
注射阿托品解毒。实际上 ,阿托 品的解
吸道 疾病 ;生石 灰使 用过 多 ,被鸡 踩
菌 。病蟹摄食减少 、肠 胃发炎 、轻压肛
门有 黄 色黏 液 流 出 。该 病 全年 均 可发
态 弧菌和 副溶 血弧 菌等混合感 染引起 。 病蟹行动迟缓 ,多数爬 至岸边或水草上
生 。防治方法 :①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 用二溴海 因0 . 2 克 溶 于水 全 池 泼 洒 消
毒 ,同时每 1 0 0 千克饲料 中添加克菌灵 5 0 0克 ,连续投喂 3 ~5日。②预 防可定 期使用海因类消毒剂消毒水体 ,同时定
河蟹的疾病防治

河蟹的疾病防治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第3期李杰朱丽娅一、肠炎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症状蟹摄食不振,行动缓慢,轻圧肛门,可见黄色黏液流出。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投喂新鲜饲料,治疗时外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次,并在饲料中拌入内服药,每天一次,连续3天。
(二)颤抖病病原:迟钝爱德华菌、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病毒等症状蟹:行动和摄食缓慢、精神不振;发病后期,蟹趴在岸边水草上,失去摄食能力,浑身发抖,不久即死亡,故被人们称为河蟹“抖抖病”。
病蟹肝脏坏死,螯足抱在口腔前,步足环起,站立不稳,不易翻身,发生阵阵抖动。
有的肝脏呈黄色、油状、略带白色,口器中有大量茶褐色液体。
有的肝脏呈灰白色、臭蛋黄状,体内有无色液体,有的伴有鳃水肿。
而处于蜕壳期的蟹发病时,表现为蜕壳无力而死亡。
流行情况:5~10月份,高峰期8~9月份,水温23~33℃。
防治方法:放蟹种前对池塘彻底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以预防为主。
治疗用银翘板蓝根散。
(三)烂鳃病病原:弧菌、产气单胞菌及迟钝爱德华菌症状:蟹鳃丝腐烂多黏液,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局部溃烂,鳃丝有缺痕,病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
病蟹行动迟缓,鳃已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改良水质和底质进行预防。
治疗时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复方氟苯尼考1个疗程。
(四)聚缩虫病病原:聚缩虫症状:蟹的关节,步足、背部、额部、附肢及鳃上附着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严重者常在黎明前死亡。
流行情况:幼蟹和成蟹的各个阶段。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用硫酸铜0.25~0.6mg/L全池泼洒。
(通联:430077,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河蟹养殖相关疾病防控

河蟹养殖相关疾病防控王增明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纤毛虫发病高峰:分3-5月和9月份以后两个时期病因:由于有机质大量沉积,淤泥多,底质环境恶化,温度不稳定,导致大量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寄生滋生附着与河蟹体表引起。
症状:河蟹背壳、步足及鳃部附着絮状虫体,表观观察呈毛茸状,一般很难刮掉。
治疗方案:纤纤净或亮壳宝2-4亩*米/瓶稀释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隔一天再用一次。
防治重点:纤毛虫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定要注意纤毛虫引发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分解有机质、改善底环境方面处理,在杀虫前后建议使用强效底净(强氧化、分解型底改产品)进行改底,对纤毛虫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更加。
2、细菌性腐壳烂肢发病高峰:4-6月病因:由于苗种运输、提苗、择苗、生长过程中受伤感染细菌引起溃疡而发病症状:病蟹背壳或附肢有黄色或黑色的溃疡斑,严重时会形成穿孔。
治疗方案:先用全效底改片(6-8亩/袋)或强效底净(3亩/袋)改底,再用菌毒必克(3亩/瓶)稀释后全池泼洒。
防治重点:腐壳、烂肢是每年河蟹养殖常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疾病,除弧菌导致的腐壳、烂肢外都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疾病发生机率,就是在可能导致河蟹受伤的操作(如长途运输、转苗、择苗)之后使用超碘或菌毒必克进行全池消毒,减少环境中有害菌的繁殖,同时外泼抗激灵增强河蟹体质。
3、弧菌病发病高峰:6-8月病因:主要由弧菌引起。
水温达到25度以上即可大量爆发。
症状:肝脏开始颜色变淡,并且伴有肠炎,鳃丝轻微肿胀,病蟹爪尖发红,伴有肌肉白浊。
产生原因:池塘底质恶化,连续阴雨,水质浑浊,导致池底氨氮亚盐升高,都会导致弧菌的大量繁殖,当弧菌大量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就会诱发河蟹发病。
同时容易引发河蟹产生弧菌性烂肢、腐壳。
防治重点:从目前的研究程度看,河蟹大部分发病都会伴有弧菌感染,首先我们要定期进行池塘弧菌数量监控,北京水世纪将提供专业的检测实验室和检测设备,为养殖户建立弧菌检测档案,从根本源头控制弧菌病的发生,其次定期使用弧菌天敌可有效控制池塘中的弧菌数量不会大量繁殖,第三,要对水质环境进行及时的调控,定期改底、培养有益菌群都可以间接控制弧菌的繁殖。
养殖河蟹的常见病害防治

养殖河蟹的常见病害防治一、甲壳溃疡病1.症状:蟹的外骨骼发生溃疡性损伤,早期在甲壳上有许多褐色斑点,每个斑点中心呈微红色下凹,晚期斑点边缘呈黑色,中心部分溃疡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2.防治方法:(1)尽量避免蟹体受伤。
(2)保持水质清新,鲜活,并使池塘底有10厘米左右的软泥。
(3)用15*10E-6浓度的生石灰液或1*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每7~10天泼洒一次,连用2~3次。
(4)每公斤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7~10天。
二、黑鳃病1、症状感染部位主要是鳃部,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2、防治方法:(1)每天清除残饵,及时更换死水,将病蟹除去;(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液,浓度为15*10E-6~20*10E-6(3)治疗时用生石灰液连续泼洒2~3次,浓度为20*10E-6。
(4)可将病蟹置于2*10E-6~3*10E-6浓度的呋喃酮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
三、水肿病1.症状病蟹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拒食致死。
2.防治方法:(1)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
(2)经常加注新水,并多喂鲜活饲料和新鲜菜叶。
(3)治疗该病用0.5*10E-6~1*10E-6浓度的土霉素液或呋喃西林液全池泼洒,也可用0.1*10E-6~0.2*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四、纤毛虫病1.症状初期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触角不敏感,体表附肢有滑腻感,镜检可见许多纤毛类寄生虫附着。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2)苗种放养前用20*10E-6浓度的硫酸锌液浸洗1小时。
(3)治疗时用3*10E-6浓度的硫酸锌全池泼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蟹养殖过程中几个常见的发病原因
近两年来,很多塘口都存在河蟹生病现象,生病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大概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养殖塘口缺氧
一般要求水体中溶氧5毫克/升左右,如果低于2豪克/升,河蟹就会死亡,造成水体缺氧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塘内水草腐烂,残饵、排泄物分解发酵,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缺氧,有的是水中枝角类浮游生物太多,消耗水体溶解氧,还有就是螃蟹和鱼类密度太大,增氧措施跟不上导致缺氧。
2、农业和工业废水污染
特别是菊酯和有机磷类农药,即使是很微量也能使河蟹中毒。
据侧:95%晶体敌百虫对河蟹48小时导致死浓度仅为0.5毫克/升。
现在农村很多的养蟹塘口四周都是农田,田水会流到外源水中,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在进外源水时,常常因为不了解情况将含有农药的外源水引入塘中,造成河蟹中毒而死。
3、病毒、病菌感染
河蟹在养殖过程中,常常因为养殖户的管理不善,没有及时消毒以及蟹苗
自身的原因,会被病菌感染而死。
4、养殖密度过大,蟹苗规格大小不一
饲料缺乏,造成河蟹相互残杀。
有的直接死亡,有时受伤后抗病能力减弱,容易被细菌感染而死亡。
5、天气温度不稳定,温差大
使河蟹产生应激反应,食欲不振,体质消瘦。
抗病能力差而生病死亡。
养殖过程艰难漫长,每次脱壳都是损失一些,大家一定要勤改底、勤消
毒、认真对待,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提高螃蟹产量,增加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