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高考复习

合集下载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
期而不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
综合 表述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 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PA R T. 0 1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一、熟悉 文体
添加标题
转承句——承上启 下,过渡,承接上 文,引出下文;
添加标题
中心句——点明中 心、揭示主旨;
添加标题
点睛句——点明全文 中心,统领全文;句 子含义深刻,耐人寻 味,读后能给人以启 迪。
添加标题
情感句——从字面上看 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 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 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 解。
3.修辞技巧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
富。
3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增加
语势,增强说服力;抒情,可淋漓尽致 。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
气氛
5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
感。
6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感染力强。
审题,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进行筛选。
第二步:分析筛选出的内容,进行摘要。
(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 秘莫测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 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 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 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 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他的琴 声,神奇地领悟他弹奏出来的情 思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100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犬之死[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是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街角的那个上了年纪的女乞丐已经在她的西瓜上睡着了。

阳光似乎在空气中嗡嗡作响,衰老的猎狗弗拉希靠街上阴凉的一边,顺着它所熟悉的道路,跨着碎步向市场的方向跑去。

整个市场阳光耀眼,到处都是凉篷、小摊和色彩艳丽的遮阳伞。

女贩们坐在水果筐旁,鸽子拍打着翅膀,钟声在响个不停,马鞭声辞啪作响。

佛罗伦萨的各色杂种狗在市场里跑来跑去,这儿嗅嗅,那儿叽叽。

整个市场就像蜂房一样热闹,又像火炉一样灼人。

弗拉希到处寻找阴凉的地方。

它跑到它的朋友卡特琳娜身边,躺卧在她那大筐子的阴影里。

一个装着红黄两色鲜花的褐色水罐在边上投下了一道影子,它的头顶上是一座右手伸向前方的雕像,雕像的影子投下来,加深了这一片阴影,使它成了紫色D弗拉希躺在阴影里,观望着小狗们嬉戏玩耍。

它们叫着、咬着,伸懒腰打滚,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欢乐;它们互相追逐,跑来跑去,兜着圈子,就像它曾经追逐胡同里的那条西班尼尔狗一样。

有那么一阵,弗拉希的思绪又回到了雷丁。

它想起了帕先生的西班尼尔狗,想起了它的第一个恋人,想起了它青春的狂热和天真。

是呵,它有过自己春风得意的日子,它并不妒嫉它们。

它已经充分地享受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快乐,现在已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女贩伸手到它身背后搔了搔。

弗拉希过去经常偷吃她的葡萄,或干些别的坏事,为此它没少挨她的巴掌。

可现在弗拉希老了,她也已不年轻,弗拉希替她看西瓜,她就替它搔耳朵;现在她在织毛衣,弗拉希则在打瞌睡。

剖开的大西瓜露出粉红色的瓜瓤,引得苍蝇嗡嗡地围着西瓜直打转儿。

阳光透过百合花的叶缝,透过那些五颜六色的阳伞惬意地照射下来。

大理石雕像减弱了阳光的热度,使它变得像香槟酒一样凉爽、清新。

弗拉希躺在那儿,任凭阳光穿过它那稀疏的毛发,直晒在它裸露的皮肢上。

市场里的人们一直在叽叽喳喳地讨价还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清明两忆(节选)(肖复兴)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

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

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

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

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

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

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

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

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

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⑥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

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

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

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

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内衣,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

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

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问题
• (1)“再去那荷田,就只剩下一旋儿叹息 不同: 了”和“残荷老了……忏悔与叹息了吧”两 A、错过了赏花佳期 句中,①其中两个“叹息”的内容是否相同? ②含义是什么? B、人们认为荷花叹息 •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老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荷花老了 ②展示生存的睿智 • (2)“那几茎残荷……向我传递最后的信息 了”一句中,这“最后的信息”指的是什么? ③残荷是最富有的
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 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坚持性,并且能清楚地勾 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 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 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此前,我只知 道普希金喜欢画画,这次却看到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
你可能看不懂但必须看懂的句子
实践操作
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语句是( ) ①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会削弱理论的指导意义。②这种担心是多余的。③凡 是科学的真科学、伪理 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现代文阅读复习
《考试说明》规定内容: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散文)
(二)实用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
人物通讯、新闻消息、人物评论、人 物传记、人物访谈、工程设计、调查 报告、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论 文等都属于实用类文本
一、实用类文本高考考点展示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3、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意思概括 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 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 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的发掘 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

2025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讲解课件: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之高考真题

2025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题讲解课件:专题二 文学性文本阅读之高考真题

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 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 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 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 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地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 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 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 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 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 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 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 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 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 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 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 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 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及诗歌答题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及诗歌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Ⅰ一、选择题常见八大陷阱①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或外延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表面上与原文说法一致,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不相同。

②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③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④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⑤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⑥因果混乱(包含强加因果):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

还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的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

⑦混淆是非: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⑧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

新高考现代文文阅读常考题型总结01【题型一】诗化(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①环境描写:多有自然景物、民情风俗描写,人、景、情虚实相生,场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③人物形象:淡化人物的典型性,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

④主题表达:如人与自然和谐(抗争)关系、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人性的美好……⑤语言风格:具有抒情意味,清新自然,蕴含意象美、诗意美。

【注】如果同学们嫌太多记不住,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口诀: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味浓 。

02【题型二】外国小说中的一些热门手法。

答:①“显示”: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②“讲述”: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流露出对人与事的感情。

③表面虚构,内在真实: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④节制: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反,适当的节制和隐忍,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具有更大的情感张力。

⑤延迟: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例 1 】([奥地利]卡夫卡《煤桶骑士》)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重新处理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结合本文,谈谈卡夫卡是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

答:①作者采用了“表面虚构”而“内在真实”的法则来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超然客公众号②表面虚构:作者虚构了一个“骑着空煤桶飞翔讨煤”的穷汉形象;小说采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③内在真实:情节发展与穷人处境悲惨、富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实高度吻合,作者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等的细致描写,极其真实。

【注】这里的答题结构,同学们可以学习一下,首先综述,然后分条答,注意一定要标序号,那样你的答案会让阅卷人看得一清二楚,得分点更容易看到。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学案七体会意图,探究构思,理解小说特征、主旨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必备知识图解】【必备知识学习】一、小说的文本特征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

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虚构性与真实性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甚至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的特质是想象、夸张、怪诞和荒谬。

小说家是专业“说谎者”。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显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

【典题赏读】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于博《黄豆飘香》)答案: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

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都是真实的。

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教时
二、词语的语境义
1.根据语境,选择多义词义项中的一种意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多义词 义项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 围、中心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
2.其他词的语境义:
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与多 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 其意义就不存在。
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 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 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 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 拟义、讳饰义、反语义) 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
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 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 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 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也 就是要看词语所在的句子,而关键看与这 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 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
一般地说, 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 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 • 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 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 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 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 ⑥有修辞的词语; • 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 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 ⑨多义词语
“正视事实”的“事实”指什么?
可以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人生的纵切面
“纵切面”指的是什么?
主人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段生活
例3: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 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 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 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 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 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 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 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 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 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 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 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1996) 上文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 )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C、等待机会,破除习惯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小结】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此”指代—— A、说现代人的语言 B、 多选些文言文 C、反对写文言文 D 、用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 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 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 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
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1、 文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例2: 穿越颞(niè)孔的咀嚼肌像兽孔那样直接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
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例3 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 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 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 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 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 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1990)
例1:对下面各句中“文字”恰当的理解是: ①古代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②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③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还在不断丰 富现代汉语 A.写作运用的语言;B.记录语言的符号 C.连缀成篇的文章
句①中的“文字”指A或C 句②中的“文字”指B;
句③中的“文字”指A。
例2: 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处: A、六神无主 C、浑然不觉 B、不以为然 D、茫然若失
现 代 文 阅 读(二)
衡阳县一中
聂仲生
09 . 04 .15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考点解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 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 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 读分析过程中都同时起作用。 什么是语境呢 ?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 境”,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 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 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 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 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 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很 难准确地把握文意。
例(05全国题1)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 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 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 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 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语境义的理解:
一个原则: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 方法技巧:
例1: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当时任大学助教,母亲在工厂任中层干部, 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百出头些。在那百物腾贵(普 通麻饼被称为高级饼,要买到数元一只,且还要凭票) 的时期,靠这点钱养活一家五口,其拮据可以想见了。 父亲想到自力更生了。他在大杂院井台边,沿墙 种了十多株丝瓜。起先,我还帮助他浇水,且天天跑 去看几次,一直看到丝瓜蔓爬满围墙,丝瓜花变成了 一条条嫩生生的丝瓜,丝瓜变成餐桌上香喷喷的丝瓜 汤或者炒丝瓜。其间我不知流了多少馋涎呵 !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 语的含义; 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 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 隐含的深层含义。
一、指代词意义的理解
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
代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 和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
历史的文物。
(19字以内)
例7、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发展而能保持,没有
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
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
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
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
就事物的演变。(1994)
“相机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1.代词的指代义:
①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 ②在语境(上文)中,理解寻找。
③代入原文,检验合适与否。
④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
例1:但我们当下有些报刊,连那时的文化品格也不如 了。其一是过于看中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 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寻找话题。二呢,炒作公众人物, 将平凡的公众形象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 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 子,惟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 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作为报人, 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
2、从释句处入手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 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 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 语言环境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 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 , 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 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去找答案, 由近及远地去找。
例1 ……一个老实人得坦白承认,大量这类文献的探讨 并无相应的大量收获。好多是陈言加空话,只能算作者 礼节性的表了个态。叶燮论诗文选本,曾慨叹说:“名 为‘文选’,实则人选。”一般“名为”文艺评论史也 “实质”是“历史文艺界名人发言纪要”,人物个个有 名气,言论常常无实质,倒是诗、词、随笔里,小说、 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 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 理论很有贡献。也许有人说,这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不成 气候,值不得搜采和表彰,充其量是孤立的、自发的偶 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 问:“言论常常无实质”中的“实质”是
例2:表现生活的横断面,曾经被视为短篇小 说区别于中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是 文艺实践早已证明,描写人生的纵切面,同 样可以运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茅盾是比 较主张短篇小说表现横断面的。但是,他正 视事实,公正地指出:把主人公在相当长时 期内的一段生活概括地写出来,也是短篇小 说的“一种表现方法”。
例6: 塔布土拉罕在呼和浩特市东北35公里,大 青山的南麓。古城作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 周围约六里。在内城的地面上到处可以看到汉代 的绳纹陶片。在城的附近有五个大土堆,塔布土 拉罕就是五个大土堆的意思。这五个大土堆,可 能是五个大封土墓,如果把这五个大封土墓打开, 很有可能发现这个古城的历史档案。(《内蒙访 古》) 能够说明当时 历史档案:
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贯穿
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
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
是创作,是以述为作。
整齐: 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取舍材料

例5:在四千余年古老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 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翻开桐城派正宗的 ①指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 《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 ……一直 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可真富丽错综 ,活像一部 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 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 ②指事物内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 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 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 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不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 面的衣服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来与 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 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辨体。于是乎近世 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 ③指文章语言的表达方 理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写实、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 式 的。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