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A、在理气关系方面: 、在理气关系方面: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但其中 。(即万物之理虽各不相同 都包含共同的“太极”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都包含共同的“太极”。故“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B、理学的修养论: 、理学的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 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 境界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要有对社会的 责任感。 责任感。 C、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理学家费力研究理论的目的是重建儒家 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 信仰,而重建儒家信仰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干预现实政治。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致良知” 致良知” 致良知 对儒家“ 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 步发挥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的影响
• 消极影响: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消极影响:压抑、 • 积极影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积极影响: 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注重气节、 注重气节、品德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作用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 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朱子语类》
形而上者无影无形,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 有状,是此器(气)。
—《朱子语类》卷九
理是世界的本原(法则、规律)

(理学核心思想)
材料一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 碍作用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2、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的阴阳变化。
如何才能不违背“理”呢?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B、修养论:
①区分“小学”和“大学”(格物致知) ②“仁”是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
然…
③仁者境界不仅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心
程朱理学的影响
消极: 提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观念等;用三纲五 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对塑造中华民族 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 南心宋学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阳明先生,明代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必修三宋明理学

必修三宋明理学

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学习延伸
宋明理学的可取之外: ①和谐意识 ②忧患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④强调力行
宋明理学的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 ②重男轻女 ③因循守旧 ④重利轻义 ⑤重礼轻法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A.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 B.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
本课小结
背景: 三教合一
“理”是万物的本

程朱理学: 原
格物致知。
明 流派:
“存天理,灭人欲”
理 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
知”
影响: 消极 积极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理”。 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 国际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盛行,被称为“朱子学”; 观念的是
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 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2、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首先先解释一下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高二必修三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们形成的背景是三教合一。

我就按必修3的内容来说了。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

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这些必修3教材上并未做过多解释。

宋明理学这一章主要把握这俩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它的影响跟评价。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背景: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北宋时,儒家 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家体系。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 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 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 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 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内容: “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他们所说的“理”都是指封建的 伦理纲常。
共同点:
影响: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尊卑等级、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极 影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

阻碍中国社会历史进步。
2.影响:
(1)积极: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 了积极影响。
(2)消极: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①尊卑等级观念;
材料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
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
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12
(2)南宋:
朱 子 高
于 孔 子

眼 珠 子 , 鼻 孔 子 ,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材料四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 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 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 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 — 摘自《朱子语类》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4.影响:
(1)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 积 哲学; 极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
(2)王阳明(1472—1528), 名守仁,号阳明先生,浙江余 姚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 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①思想主张: “心即理”(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②原因:明超朝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 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只有 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展示
目标导航
考纲要求 考点聚焦
列举宋明理学的 宋明时期儒 理学人性论、、理学对 代表人物,说明 学的发展及 儒学的发展、心学 宋明时期儒学的 影响 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 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 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 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 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 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 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陆九渊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第4课:宋明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A.从君民关系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第4课:宋明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 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2: “所谓天理,复是
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第4课:宋明理学
即事亲便是心一外物无;物意,在心于事外君无,理即事君便是一
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
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王阳明《传习录》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理” 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 循的普遍原则。 (2)“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 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 人欲”。 (4)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
基础巩固
1、理学兴起的背景(注意角度)
2、程朱理学的主张
3、陆王心学的主张
4、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深化理解
一、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材料一: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 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 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 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 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概括材料观点,比较两者不同
1、理论来源: 更多的吸收了佛教、道教的 思想
材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 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 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 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 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相同点:
1、内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本质:
都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们 的自然欲求,以维护专制统治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 3、影响: 极影响。
二、宋明理学的特点: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温家宝同志在哈佛 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引 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 话来说明自己的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学以致用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 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 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 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 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 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 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据材料分析,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时代
春秋 战国 秦
主要内容
仁,礼,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 仁义,君舟民水
地位
不被重视
原因
不适应统治阶级 的需要
崇尚法家,实行 暴政 董仲舒对入学的改造适应 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需要;汉武帝的支持 汉代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佛教、道教的冲击 儒学的发展更好 地适应统治需要
受压制
西汉 魏晋 宋明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三纲五常
知识回顾: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
时代
春秋 战国 秦
主要内容
仁,礼,为政以德 仁政,民贵君轻 仁义,君舟民水
地位
不被重视
原因
不适应统治阶级 的需要
崇尚法家,实行 暴政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 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需要;汉武帝的支持
受压制
西汉 魏晋 宋明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三纲五常
独尊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3、哲学范畴
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 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 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材料三:“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 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 而存天理” ——朱熹
独尊
危机 “理” 重新确立 正统地位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 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材料三 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遏人欲而存天理”内容:更加强调儒家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三、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 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 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 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 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材料一:“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 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 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文集卷七讲习大纪
材料二:“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 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四: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 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2、儒学哲学化:回答了世界本原的问题
新发展:理学将伦理、物理、心理之理混同; 以一切知识去证实儒家伦理道德;将天理与 人欲对立起来;抹杀了个人私利观;以“卫 道”为目的 影响:理学不仅影响了宋以后的封建社会, 如为加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 影响了近代社会,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观念, 阻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3、哲学范畴
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汉代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危机 佛教、道教的冲击
第4 课 宋 明 理 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认识宋明理学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 位。
命题角度:全国课标卷主要考查对宋明理学 内容、特点的判断理解,以材料题为主,哲学 色彩明显;自主命题省份主要从宋明理学家 的思想主张、影响及中外思想家的对比等角 度命题 命题动向:仍然重视对程朱理学、陆王心 学的内容及影响的考查,同时适当延伸考 查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要特别注 意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角度,理解认 识儒学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