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一+文本3+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 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二篇文本,标示为必读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之一,因其作品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讲述了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从主人公贝尔曼身上感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2. 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情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片常春藤叶,粘贴在黑板上,同时播放歌曲《最后的一片枫叶》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简介作者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乡镇医师家里,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一 珍爱生命 文本3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一 珍爱生命 文本3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 苏教版必修2

文本3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

2.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描写手法及人物精神。

3.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及妙处。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昵.称( ) ②苔藓.( ) ③出殡.( )④馋.嘴( ) ⑤咆哮.( ) ⑥瞥.着( )⑦矮墩.墩( ) ⑧蹑.手蹑脚( ) ⑨一筹.莫展( )答案 ①nì ②xiǎn ③bìn ④chán ⑤xiào ⑥piē ⑦dūn ⑧niè ⑨chóu(2)多音字①艾⎩⎪⎨⎪⎧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 ②巷⎩⎪⎨⎪⎧ 巷.道( )巷.子( ) ③抹⎩⎪⎨⎪⎧抹.布( )转弯抹.角()抹.杀( )答案 ①ài/yì ②hànɡ/xiànɡ ③mā/mò/mǒ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缅( )腼( )湎( ) (2)⎩⎪⎨⎪⎧ 账( )帐( )伥( )(3)⎩⎪⎨⎪⎧ 倦( )绻( )蜷( ) (4)⎩⎪⎨⎪⎧ 辑( )揖( )缉( )答案 (1)缅怀/腼腆/沉湎 (2)账款/帐篷/为虎作伥(3)孜孜不倦/缱绻/蜷缩 (4)编辑/作揖/缉拿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转弯抹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速之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风苦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弱济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②形容路弯弯曲曲;③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_《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3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_《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作者的重要文学常识。

2、梳理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体悟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欧•亨利独特的写作特色。

4、感悟生活和生命,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观。

【学习重点】品味小说语言,体悟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感悟生活和生命,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命观。

【教学步骤】点击作者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颇多困顿,因而比较同情受苦受难的贫穷者,他的小说大多表现小人物悲苦命运。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但仔细咀嚼却又在情理之中;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最后的常春藤叶》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00字以内,要求包含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等信息)●点拨:琼珊身染肺炎,情况严重,窗外的常春藤成为她活下去的支柱,可藤叶却不断掉落,老贝尔曼为了挽救琼珊的生命,顶风冒雨,用画笔留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琼珊痊愈了,可老贝尔曼却因此得肺炎去世。

2、“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点拨:“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着它展开。

3、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有的版本用“最后一片叶子”,你认为哪个更好?说说看。

●点拨:“常春藤”顾名思义,应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文本中却描写到“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

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常春藤凋零了,这似乎预示着一种无法抗争的自然力,身染重疾的琼珊看到这一切,数着一片一片的落叶,由无奈转向失望,甚至绝望,渴望死亡。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鸟鸣欧•亨利教学步骤:一、课前延伸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二、课内探究(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文本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

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

课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特别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语言风趣幽默,值得玩味;主题深刻,展现小人物的人性光辉。

【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在前几节课上,我们在史铁生的地坛里徜徉,感悟不屈的生命,触摸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伟大作家的灵魂,今天我们要走出地坛,走进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笔下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来看看这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会带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

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完这篇文章,和在座的同学们一样,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

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面对难以逃遁的人生宿命,我们仍然需要坚强地活着,乐观开朗地活着,为了自己,为了他人。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之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课文写了画家琼珊生了重病,看着窗外墙上的叶子不断被风吹落,她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掉落代表她生命的终结。

老画家贝尔曼在听完苏艾讲述她的事情后,在暴风雨的夜里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琼珊有了活下去的信念,而自己却患上肺炎离开人世。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2.1【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下的“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二篇文本,标示为必读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之一,因其作品被称为“含泪的微笑”,讲述了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从主人公贝尔曼身上感悟到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2. 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情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欧·亨利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片常春藤叶,粘贴在黑板上,同时播放歌曲《最后的一片枫叶》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简介作者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一个贫寒的乡镇医师家里,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3 苏教版 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3.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4.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总结字音、字形、字义二、课堂教学(一)导语设计利用“情景创设法”,多媒体播放《正大综艺》主题曲《爱》:“爱是love ,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能带给你快乐和健康……”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

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

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二)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昵.称( ) 馋.嘴( ) 绅.士( ) 锡镴.( ) 茎.上( ) 瞥.着( ) 出殡.( ) 对瞅.( ) 烘.锅( ) 冥.冥( ) 咆.哮( ) 矮墩.( )【答案】 nì chán shēn là jīnɡ piē bìn chǒu hōnɡ mínɡ páo dūn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1)槛⎩⎪⎨⎪⎧ 兽槛. 门槛.(2)号⎩⎪⎨⎪⎧ 怒号.号.令(3)幢⎩⎪⎨⎪⎧一幢.人影幢.幢 (4)巷⎩⎪⎨⎪⎧ 巷.子 巷.道(5)铺⎩⎪⎨⎪⎧ 铺.平 床铺.(6)熬⎩⎪⎨⎪⎧熬.时间 熬.白菜(7)撒⎩⎪⎨⎪⎧撒.腿 撒.种(8)苔⎩⎪⎨⎪⎧苔.藓 舌苔.【答案】 (1)jiàn kǎn (2)háo hào (3)zhuànɡ chuánɡ (4)xiànɡ hànɡ (5)pū pù (6)áo āo (7)sā sǎ (8)tái tāi 2.语境辨析法(9)她手里拿着一块抹.( )布,转弯抹.( )角地来到宿舍,对着镜子把抹.( )在脸上的灰擦掉。

(10)他穿着一件单薄的灰色夹.( )袄站在雪地上,夹.( )肢窝里夹.( )着一把硕大的扫帚。

【答案】 (9)mā mò mǒ (10)jiá ɡā jiā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困缩(2)⎩⎪⎨⎪⎧pénɡ松乌pénɡ 船(3)⎩⎪⎨⎪⎧不骄不 热聒(4)⎩⎪⎨⎪⎧划田躇(5)⎩⎪⎨⎪⎧zhànɡ本惆chànɡ帷zhànɡ(6)⎩⎪⎨⎪⎧栏来迟瑚【答案】 (1)倦 蜷 (2)蓬 篷 (3)躁 燥 噪 (4)筹 畴 踌 (5)账 怅 帐 (6)栅 姗 姗 珊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1)不速之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风苦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目张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错综复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昵.称( ) ②苔藓.( ) ③出殡.( ) ④馋.嘴( ) ⑤咆哮.( ) ⑥瞥.着 ( ) ⑦矮墩.墩( ) ⑧蹑.手蹑脚( ) ⑨一筹.莫展( ) (2)多音字①艾⎩⎪⎨⎪⎧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 ②巷⎩⎪⎨⎪⎧巷.道( )巷.子( ) ③抹⎩⎪⎨⎪⎧ 抹.布( )转弯抹.角( )抹.杀(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缅( )腼( )湎( )(2)⎩⎪⎨⎪⎧ 账( )帐( )伥( ) (3)⎩⎪⎨⎪⎧ 倦( )绻( )蜷( )(4)⎩⎪⎨⎪⎧ 辑( )揖( )缉(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转弯抹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速之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凄风苦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筹莫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弱济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大家磕磕撞撞,转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了要采访的那户人家。

()(2)冬季凄风苦雨....,却是磨砺我们勤奋苦学的好时机。

()(3)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

()(4)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5)扶弱济困....、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正在草地上玩耍的她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

()辨词填空(1)暗淡·黯淡暗淡:形容词,昏暗不明亮,侧重于光线与色彩。

黯淡:形容词,昏暗不明亮,主要指心理压抑、郁闷;也可指前途或前景渺茫,不理想。

①受缺气和气价上涨等因素困扰,并且这些因素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天然气化工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只见沿线多处公交站内,广告灯箱灯光四溢;而公交站牌却________无光,乘客须贴近站牌才能看清站点信息。

(2)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①有的火锅店的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____________,称使用液化气罐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每天都会检查,所以“越危险越安全”。

②针对我的观点,他耸了耸肩膀,摇了摇头,表现出一副____________的样子。

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2)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3)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华盛顿(4)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

——卢梭(5)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19世纪末美国杰出的作家。

他的小说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现实,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创作独树一帜,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背景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加剧,贫富差距拉大。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一小撮亿万富翁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亨利作为一个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自然流露出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对下层小人物的强烈同情,故而激发他拿起笔,写下了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赞美了其间蕴涵的真情。

三、文学常识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结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一般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做些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守秘密;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始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真实过程、人物性格、行为品质以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欧·亨利式结尾的作用: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结局却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能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能使主题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外结局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典型代表,留给读者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判断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最后的常春藤叶》叙述了一个老画家贝尔曼为了帮助年轻画家琼珊画常春藤叶而突发肺炎死去的故事。

()(2)小说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苏艾、琼珊、贝尔曼。

从篇幅上来说,琼珊的描写占着主要部分,因而她是小说的主人公。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琼珊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暗线是贝尔曼因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引发的遭遇。

()(4)小说明线的开端是琼珊感染肺炎病重;发展是琼珊丧失生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飘落;高潮是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没有飘落,琼珊重拾生活的信心;结局是琼珊脱离危险。

()(5)小说暗线的开端是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发展是贝尔曼生病;高潮是贝尔曼病危被送到医院;结局是贝尔曼去世。

()1.结合全文,说说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如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贝尔曼老说自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只是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甚至替人当模特,以此维持生计。

他最终画出杰作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贝尔曼无疑是本文最主要的人物,但苏艾同样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象。

请分析苏艾的性格特征及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的常春藤叶”有什么样的含义?从由这片叶子联系的三个人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的结尾有何特色?为什么这种结尾在情理之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论话题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曼,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琼珊,有人认为是贝尔曼和琼珊、苏艾共同担负了表达主题的重任。

你认为呢?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当琼珊失去了生的希望时,她觉得自己就是可怜的树叶,会随着狂风暴雨的洗礼而逝去。

当最后一片叶子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暴之后仍顽强地依附在藤枝上时,琼珊又充满了生的渴望。

琼珊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支柱的缺失和求生意识的萌发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运用示例希望是死对生的一种企盼,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生命垂危的琼珊从病房里看见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望着萧萧落叶,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

她说:“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用彩笔将一片叶子永远留在了墙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来。

只因生命中的这一抹绿,琼珊奇迹般活下来了。

每每看到这里,都不禁感言:有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二、课外素材对手互相搀扶跑向终点2016年里约奥运会田径女子5 000米预赛中,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和新西兰选手汉布林互相帮助的一幕让人感动。

当时,原本跑在前面的汉布林不慎跌倒,将紧跟在后的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绊倒,达戈斯蒂诺起身后,并没有急着跑走,而是转身将汉布林扶起,两人互相鼓励着完成了比赛。

最终两人以倒数一、二名的成绩回到终点,汉布林是16分43秒61,达戈斯蒂诺则是17分10秒02,不过奥委会仍然宣布让两人晋级决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