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合集下载

【书法知识】书法作品常见的传统形制主题

【书法知识】书法作品常见的传统形制主题

【书法知识】书法作品常见的传统形制主题一件书法作品何以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除了从内容透露出难以言喻的情采风韵之外,表现的形式通常是最主要因素。

笔法、字法、章法三者为书法最核心的表现形式,书家幽微的心境都要透过这三者来显现,不管是方笔圆笔、楷书草书、蔬朗密实等等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风味。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同样关系到整个欣赏书法作品趣味的问题,那就是书法形制。

一般而言,书家在创作之前,首先必须确定书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确定书写的形制。

以下分别介绍中国书法作品常见的传统形制。

1中堂原指传统对称形式建筑中的正中厅堂,而书法形式的中堂是指悬挂在客厅中间的大幅竖式作品。

它的长宽尺寸比例一般是二比一,书写内容、书体与字数不限,多少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管是诗、词、名言、警句或是一字、二字的作品,只要完整独立皆可。

中堂是书法最常用的幅式,作品的尺寸以整张宣纸最常见,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之分。

2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或条对。

最早的对联是贴在门前的,一边贴一张,这就是「对联」称谓的由来,因此它的特点是成双成对。

对联的内容为对偶句,对句要工巧、词意对仗,字数伸缩性比较大。

常见的对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有多至几十甚至上百言的长联。

对联的书法形式,可分为普通对联,琴对和龙门对。

普通对联最为常见。

琴对是一种对语在上,落款在下的表现形式,它很像中国的古琴而得名。

龙门对一般为长联,一行无法写完,而以分二行以上完成。

它的上联从右往左写,下联从左往右写,落款分别在上联的左下角,下联的右下角,整体看来像是“门”字而得名。

3条幅一般是整张宣纸竖向对开的书法作品,呈直长方形,故又有长条、单条之称。

这种形式,自上而下,给人以纵势美。

其书写内容较为广泛,尤以行、草书多采用。

4条屏又称联屏,由几个相同尺寸的条幅组合而成。

条屏一般都是偶数组成,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条屏等等。

条屏的内容可以每个条幅独立也可不独立,但都以相关的表现内容为主。

百体书法——四十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三

百体书法——四十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三

百体书法——四十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三百体书法——四十种常见篆书书体之三郭谦第二十一种篆书:覆载文覆载文,也称复载文篆。

据传是“文字”始祖仓颉按照天地覆载之形所创的古文字之一。

这种书体斜笔成叉,尖细露锋,一撇一捺上多次复笔,字形古朴罕见,过去常在摹印中出现。

(孙秀枝《百体千字文》中覆载文书法)第二十二种篆书:垂芒篆垂芒篆,据传是东汉书法大家蔡邕入嵩山学书时,见石室内有八角垂芒之形状,而创造此书体。

书写之前也需要在底纸上画长八角形图案,放置在宣纸下,以便随形而书。

(孙秀枝《百体千字文》中垂芒篆书法)第二十三种篆书:剪刀篆剪刀篆,以篆字笔画摹仿剪刀形状的一种篆体字,能为喜爱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赏、临摹之用。

字犹如花娘的剪刀握在手中,剪刃之上,有力剪铁断之感;剪刃之下,鋒尖有威。

韦诞(179-253年),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

善草书、楷书。

创制剪刀篆,亦称金错书。

其事见《文章叙录》、《四体书势》、《平欣能书人名》、《水经注》、《书断》、《梦英十八体书》、《书林纪事》等。

(宋代剪刀篆铜钱)(唐代剪刀篆墓志碑刻)第二十四种篆书:奇字篆奇字篆,汉代六体书之一。

张怀瓘《书断》说:“即籀篆也。

其迹有石鼓文在焉。

”萧子良又谓:“丰定大篆为奇字“。

西汉杨雄,著名辞赋家。

他对先秦古文奇字即异体字,情有独钟,成为书写奇字的高手。

汉王莽时期的国师刘歆的儿子刘棻也曾经跟他学习。

之后杨雄的奇字篆广为传播。

在宋道肯《32篆书金刚经》、清乾隆《32体御赐盛京赋》中都有专门的奇字篆单册作品。

(郭谦奇字篆书法)第二十五种篆书:蚊脚书蚊脚书,书体名。

宋陈思《书苑菁华》:“蚊脚书,尚书诏版用之。

其字体侧行垂下,有似蚊脚”,故名。

如楚王酓肯盤铭文,每字多作长脚下垂。

唐韦续纂五十六种书,有这个名目,他说:“其字体侧纤垂下,有似蚊脚,因以为名”。

当代书家胡秉仁(静阳)将它与“鸟兽篆”与“蚊脚书”结合创作。

这种书体线条优美精细,布局结构严谨,也是书中一绝。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书法的形制主要是指书法作品的形式和样式。

纵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形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

如东晋时期的行书手札,就是书法作品最传统的一种形制。

手札达到一定长度,就形成了横幅和手卷。

这种横向展开的形制沿用千余年。

至明代,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大尺幅纸张,书法作品的形制出现了对联和条幅、中堂等等。

至当代,书法作品的形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丰富。

在书法创作中,不同形制为书家提供了多种表现方式:长卷可满足人们展阅把玩的需求,有延绵接续之感;中堂和条幅用于悬挂,庄重而沉稳;对联富有文学色彩和视觉的对称性;手札可玩味于指掌,富含书卷气;横披的延展给人以宽阔庄重的气象,适合书写名言警句。

横幅横幅,又叫横披。

尺幅上横长于高,非常适合现代居室悬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横幅的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

由于横幅每行较短,换行频率高,前后距离长,所以小字多行的章法要注意行气的贯通。

大字榜书虽然单行单字,字字独立,同样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呼应。

横幅的落款也有多种变化,比如只有数字的榜书横批,有在正文后落款的,也有在正文下落款的。

有只落穷款的;也有用数行小字落款,和正文形成大小疏密的变化。

手卷手卷是长的横幅,不便于悬挂,只便于边展开、边观赏、边卷合,所以叫“手卷”,也叫“横卷”或“长卷”。

手卷的内容可以是—篇完整的文章,如《兰亭序》、怀素《自叙帖》;可以是一首或一组诗词,如王铎《行楷王维诗卷》。

手卷也可以由同一作者多件独立的作品连接而成,也可以由多个作者的作品组合而成。

手卷的尺寸,短的有几米,长的有几十米,高度一般为30至50厘米之间。

手卷装裱成件,前有引首,可题字;后有题跋,可由多人作跋。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

作为一种文体和书法形制,对联由诗词演变而来,由两个对称的条幅组合而成。

对联的联语字数长短皆可,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八言联,多字对联比较著名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90字。

中国五大书体介绍

中国五大书体介绍

石门颂Biblioteka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从汉末和魏晋时起直至今,是我国现代的书体, 是第三大书体。 楷书特点: 字体端正、笔画工整、书写起来比较慢。





































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唐) 《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
柳公权(唐) 《玄秘塔碑》
隶书
曹 全 碑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 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 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 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基本笔画特点
不同风格隶书欣赏
礼器碑
张迁碑
(局部)
颜真卿(唐) 《颜勤礼碑》
(局部)
赵孟頫(元) 《三门记》
(局部)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 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 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晋 王羲之兰亭序 (冯承素本 三希堂法帖)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 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 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书法风格100种

书法风格100种

书法风格100种1. 隶书: 隶书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风格,笔画弯曲、线条优美,常用于大标题和碑文的书写。

2. 楷书: 楷书是一种规范的汉字字体,笔画工整、直线多用,用于书写文章、书信和书籍。

3. 行书: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中间形式,书写迅速、流畅,一般用于速记和摘录。

4. 草书: 草书是一种自由潇洒的书写风格,笔画简略、连续,常用于书法艺术创作。

5. 隶变楷: 隶变楷是将隶书的笔画结构融入楷书中,形成了新的字体风格。

6. 碑体: 碑体是模拟古代碑铭的字体风格,笔画刚劲、方正,常用于刻石和碑文的书写。

7. 篆书: 篆书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古老字体风格,笔画古朴、方正,常用于刻印和印章的制作。

8. 隶仿楷: 隶仿楷是将隶书的笔画特点融入楷书中,形成了一种过渡的字体风格。

9. 隶仿行: 隶仿行是将隶书的线条结构融入行书中,书写迅速,形成一种新的书写风格。

10. 草仿行: 草仿行是将草书的自由潇洒融入行书中,书写流畅、变体多。

11. 章草: 章草是一种特殊的草书风格,笔画简略、结构均匀,常用于书法签名和印章的制作。

12. 双廓书法: 双廓书法是指在每个笔画的两侧留有一定的边距,形成一种清晰的字体效果。

13. 齐白石行草: 齐白石行草是一种独特的草书字体风格,书写狂放奔放、线条简洁。

14. 古篆: 古篆是古代篆书的一种字体风格,笔画刚劲有力、线条方正,常用于装饰艺术和刻印制作。

15. 黑体: 黑体是一种笔画粗黑、线条粗犷的字体风格,常用于突出标题和强调文字。

...(以下为例示,仅列举部分书法风格)99. 新书法: 新书法是指现代书法家创造的新颖字体风格,借鉴传统书法并加入个人创意。

100. 创意书法: 创意书法是指以创新的方式书写汉字,突破传统书法的限制,追求独特、个性化的表现。

这是一份简要介绍100种书法风格的文档。

书法风格多种多样,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每种书法风格都有其魅力所在,可以通过练习和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中国书法八大书体

中国书法八大书体

中国书法八大书体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八大书体是指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魏碑、钟鼎、隶变。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大书体的特点与魅力。

一、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规范、端庄的一种字体。

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明确的笔画顺序。

楷书的特点是端正、秀丽、庄重,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书体,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书体。

二、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中使用的一种字体,笔画简洁、直线明快。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笔画刚劲有力,给人一种古朴、刚劲的感觉。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早的一种字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行书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结合了二者的特点。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简洁、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一种自由、舒展的感觉。

行书是书法家在书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既能表达书法家的个性特点,又能保持字体的整体美感。

四、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一种字体,笔画激荡、线条弯曲。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奔放、结构松散、书写速度很快,给人一种自由、激情的感觉。

草书是书法家在书写中的一种发泄和表达方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五、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最早用于刻在青铜器上。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线条匀称、结构严谨,给人一种庄重、古朴的感觉。

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古老、庄重的一种字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六、魏碑魏碑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一种字体,线条粗壮、笔画力度强。

魏碑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简洁明快,给人一种刚毅、豪迈的感觉。

魏碑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字体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钟鼎钟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字体,线条流畅、笔画丰满。

钟鼎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丰满、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

钟鼎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字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隶变隶变是隶书的演变形式,结合了其他书体的特点。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及代表人物详解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及代表人物详解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及代表人物详解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

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2:隶书艺术(1)介绍: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丰富多样,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书体,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几种中国古代书法常见的字体:
1.篆书(Zhuan Shu):篆书是最早的书法字体之一,起源于商代和西周时
期。

它的特点是方正、线条刚劲,笔画粗细有力,较为古朴。

2.隶书(Li Shu):隶书出现于秦汉时期,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字体。

其特
点是笔画精细而流畅,线条清晰、工整,适合用于刻石或书写文书。

3.楷书(Kai Shu):楷书是汉朝后期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书法的基础。

它的笔画稳健流畅,线条清晰,结构端庄,是最为常见的书写字体。

4.行书(Xing Shu):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流畅而不失秩序,笔画连贯,
形似行云流水,书写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艺术感。

5.草书(Cao Shu):草书是书法中最自由、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字体。

笔画
奔放激荡,形象变幻,具有浓厚的艺术感和审美特色。

以上列举的书体只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几种主要类型,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历史价值。

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形制大全(珍藏版)
书法的形制主要是指书法作品的形式和样式。

纵观历代书法经典,作品的形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

如东晋时期的行书手札,就是书法作品最传统的一种形制。

手札达到一定长度,就形成了横幅和手卷。

这种横向展开的形制沿用千余年。

至明代,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大尺幅纸张,书法作品的形制出现了对联和条幅、中堂等等。

至当代,书法作品的形制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丰富。

在书法创作中,不同形制为书家提供了多种表现方式:长卷可满足人们展阅把玩的需求,有延绵接续之感;中堂和条幅用于悬挂,庄重而沉稳;对联富有文学色彩和视觉的对称性;手札可玩味于指掌,富含书卷气;横披的延展给人以宽阔庄重的气象,适合书写名言警句。

横幅
横幅,又叫横披。

尺幅上横长于高,非常适合现代居室悬挂,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横幅的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

由于横幅每行较短,换行频率高,前后距离长,所以小字多行的章法要注意行气的贯通。

大字榜书虽然单行单字,字字独立,同样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呼应。

横幅的落款也有多种变化,比如只有数字的榜书横批,有在正文后落款的,也有在正文下
落款的。

有只落穷款的;也有用数行小字落款,和正文形成大小疏密的变化。

手卷
手卷是长的横幅,不便于悬挂,只便于边展开、边观赏、边卷合,所以叫“手卷”,也叫“横卷”或“长卷”。

手卷的内容可以是—篇完整的文章,如《兰亭序》、怀素《自叙帖》;可以是一首或一组诗词,如王铎《行楷王维诗卷》。

手卷也可以由同一作者多件独立的作品连接而成,也可以由多个作者的作品组合而成。

手卷的尺寸,短的有几米,长的有几十米,高度一般为30至50厘米之间。

手卷装裱成件,前有引首,可题字;后有题跋,可由多人作跋。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

作为一种文体和书法形制,对联由诗词演变而来,由两个对称的条幅组合而成。

对联的联语字数长短皆可,常见的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八言联,多字对联比较著名的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下联各90字。

对联的文字有严格的要求,上下联必须字数相同、句式对称、对仗工稳、平仄协调,而且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对联因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春联、景胜联、修养联、行业联、婚联、
寿联、挽联等。

对联书写时可以使用各种书体,上下联尺寸必须相同。

用于居室悬挂的对联宽度一般在30至50厘米之间,高度与宽度比为4:1以上。

字数少的对联,每联一般只写一行字,字数多的可以写两行或多行。

多行对联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上下联都从右到左,呈“羽”字形;另一种是上联从右到左,下联从左到右,呈“门”字形。

因视觉上更加对称,多字对联以采用“门”字形写法居多,这种对联通常称为“龙门对”。

对联悬挂时一般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扇面
扇面精致小巧,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适合观赏把玩。

扇面一般有折扇和团扇之分。

折扇由于上宽下窄,在章法处理上要错落有致,因势成形。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长短式、平展式、分段式、格景式等等。

一般说,楷、行、草书扇面多用长短式,而篆隶则以上密下空的布局常见。

团扇有圆形及椭圆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章法的安排既可以随形布势,按照扇面的形状将字写满;也可以圆中取方,在扇面中间将内容形式的外廓写成方块形,和扇面外廓形成对比。

册页
册页,一作册叶,是书画作品分页装裱成册的一种形制,主要用来收藏而非张挂。

唐前多兴手卷,因观赏不便,于是有人将手卷切割后装成单页;继而因单页久翻易乱,不易保存,遂将它装裱成册,这便产生了册页。

册页的页数均取偶数,可四页、八页、十二页、十六页、二十四页,甚至更多。

因装裱形式的不同,册页可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等等。

手札
手札,又称信札、尺牍、书札、手简等。

很多历代经典名帖几乎全是手札,因此,手札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读手札的内容,掌握手札书写的规则,对研究古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以及丰富我们当今的书法创作,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古人的手札多是书信,文中的称谓和署款,每个时期也都有其特征与惯用语。

而手札常见的一行长一行短或者空格缺文的格式称为“平缺式”,“平”即行文中提到受书人称谓、涉及受书人情况,或以受书人为对象时,须另起一行,与前行
平头;“缺”系遇到前述情况时,不另起行,而空一至两格再书。

这种格式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

书法史上的手札以行书为最常见,因其都是实用书写,是书家自然性情的流露,这种自然的书写状态,也是手札受到人们研习书法时格外重视的主要原因。

条屏
条屏,是书法作品的一种竖式形制,明清以来尤为盛行。

通常悬挂在厅堂的正面或侧面墙上,也可依序分别挂在中堂的两侧。

因此,条屏的条数应该为偶数,常见的为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也可以更多。

从内容看,条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组成条屏的各条内容各自独立,甚至不是一位作者所书,字体也可以不同;另一种是条屏的内容是一个整体,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

屏条每条的尺寸必须完全相同。

装裱时,条屏的每条可以像条幅那样单独成为个体,也可以每条相接的地方不加边框,悬挂时拼接起来以保持整个作品浑然—体,这种形式叫做通景屏。

中堂
中堂多指用四尺或六尺等整张宣纸书写的作品,高和宽的比例一般为二比一,可用以书写较多的文字内容,气势较为开阔。

它既可单独悬挂,也可与对联相配,是书家常用的形制。

书画同有中堂的的形制,最初由南“帧画”演化而来,其雏形在唐代前就出现了,但直到明代才有了“中堂”的名称,并广泛使用。

中堂的书写内容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文章;字体则各体皆可。

条幅
明清以来,随着大尺幅作品的逐渐出现,条幅成为了书法作品最常用的形制。

它体取纵势,上下伸展,视觉感修长,上下贯通,一气呵成。

尺幅比例为三比一或四比一,甚至更长。

当下,为了增强条幅这一纵长形式的表现力,很多书家在条幅内在形式的变化上作了可贵的探索。

具体如用几个扇面组合成条幅,也有用册页分块式组成条幅,也可采用不同颜色的纸组合在一起以增强视觉感等等。

这些形式借助拼接和装裱,使得作品外观更加丰富多样。

斗方
中堂的一半称为斗方,其规格为正方形。

后来不论大小,凡呈正方形的作品都可归之为斗方。

斗方这一形制出现较晚。

随着现代居室的墙面变矮变窄,在装饰中,斗方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由于斗方四边相等,增加了布局的难度,书写时较难发挥,因为它既不像长卷有连绵千里之势,也没有条幅气贯长虹之感。

所以,我们在创作斗方作品时,要注意在这样有限的空间、中庸的形式里制造出别样的视觉效果,比如可以在空间对比、字体变化上多些考量。

文章转自:《中国书法》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