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合集下载

浅谈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浅谈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1. 引言1.1 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宿舍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学习和休息的空间,还能促进社交关系的形成,增强责任感和自理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宿舍环境的质量和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宿舍环境,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宿舍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住宿场所,更是一个可以影响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宿舍环境,努力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氛围,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茁壮成长。

2. 正文2.1 1. 提供学习和休息空间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于其提供了学习和休息空间。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宿舍内应该配备适合学习的桌椅等家具,确保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宿舍还应该提供足够的电源插座和网络连接,方便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学习和研究。

除了学习空间,宿舍也是大学生休息放松的场所。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舒适的卧室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宿舍内应该配备舒适的床铺和床上用品,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睡眠质量。

宿舍还可以设置休闲区域,供学生进行娱乐放松,放松心情。

2.2 2. 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在大学生宿舍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宿舍是大学生活中与同龄人最为密切接触的地方,宿舍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相处关系。

在宿舍中,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分享生活感悟,建立起友谊和信任。

通过与室友的交流互动,大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培养出宽容和包容的心态。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6篇(优秀版)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6篇(优秀版)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我们经常谈到要环境保护,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

我们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受到各种污染的侵袭:废物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

首先,我们就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

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最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

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二):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屡见不鲜,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培养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纵观人类礼貌的演变过程,我们共经历了三个礼貌时期。

从最初刀耕火种的原始礼貌发展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礼貌再到之后的以机械化、电气化为标志的工业礼貌。

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礼貌的演变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原始礼貌时期,人类把大自然当作崇敬的对象。

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浅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浅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措施

建筑设计275产 城浅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环境保护的措施李国忱摘要: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

如果水质差,受到污染,鱼将失去生存条件,最终死亡。

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无法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那么人类的末日就注定与失去生存条件的鱼一样,不能再在地球上生存了。

因此,加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本文论述了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为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要性;措施1 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环保理念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国家有关部门也逐步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制定了一些详细的环保措施和政策。

以一些小事为突破口,让群众主动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

比如对废旧电池实行分类处理和专项处理,不应直接丢弃,进而避免形成环境污染。

在超市购物时,尽量使用那些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以减少一次性购物袋的数量。

外出就餐时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然而,如果我们把它养成一种习惯,并且坚持多年,我们就能纠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行为,使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可以说,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做好环境保护就是保护自己。

政府环保部门需要从群众的思想认识出发,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明白环保工作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

只要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就能对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保障,进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2 人类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2.1 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是陆地,而在这一小部分土地上,除了高山、沙漠、冰川覆盖的土地、沼泽外,剩下的适合耕作的土壤面积可以说非常小。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遭到破坏和占用。

随着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基本上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衣食住行的绿色生活

衣食住行的绿色生活

衣食住行的绿色生活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绿色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
最基本的需求,而如何在这些方面过上绿色生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衣。

选择绿色的衣物意味着选择环保的面料和生产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有机棉、竹纤维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衣物,这些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同时也更舒适和健康。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购买二手衣物或者进行衣物的再利用,减少浪费,延长衣物的使用寿命。

接着是食。

选择绿色的食物意味着选择有机食品和少加工食品。

有机食品的生
产过程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更小。

同时,少加工食品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更有益于健康。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本地食材,减少食物运输的碳排放。

然后是住。

选择绿色的住宅意味着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

我们
可以选择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生活舒适度。

最后是行。

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意味着选择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
者使用电动汽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这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减少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利于个人健康。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在这些方面过上绿色生活,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绿色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共同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衣食住行做起,过上绿色的生活,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浅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浅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

【最新】浅谈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_城市生态学第一次实习报告_城市规划刘畅 0___3实习目的.内容:增进同学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实习线路:北大逸夫二楼门前——图书馆——燕南园——静园——翻尾石鱼——北大西门——蔚秀园——畅春园——畅春园文体公园——万全河——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西堤——昆明湖北岸——万寿山实习时间:_年4月5日实习〝明细〞:我们在北大逸夫二楼门前面集合,在等待老师的时间里,我注意到了楼前那个置了块大石的花坛(准确大概要说〝草坛〞吧)里面种的是什么,我至今不知,只是大家议论纷纷,竟然有人说是萝卜,有人说是灰菜……可见它就不是普通观念里应该种在花坛里的草种,但一棵一棵倒是很有野趣.逸夫二楼位于北大东校门内侧,东门进入,便有一条宽柏油路直插入校园里,到图书馆前的台阶上,路南侧是理科楼群,与马路几乎没有过渡性的人行路,更不要提行道树了,路北侧是正在兴建的又一理科楼群,工地外围着铁板,整条马路两旁绿化效果不好,只有零星保留下的树木,以及理科楼群中间的一小块草地.让人感觉不到与〝绿色〞的亲近,这条校园中的马路给我的感觉是有些死板,还有一些不安全感.图书馆新楼的建筑风格很大气,正面在建筑体与其前面南北走向的道路之间有约二.三十米的过渡,设计有廊.石子小路……,铺设需要维护的整齐草坪,看上去,很整齐干净的感觉,不知道这种大片的空旷是否也是为了不影响那种大气.但这样,似乎整个过渡区域只是人们进图书馆的必经之路,人们至多会为整齐的草坪.大花盘里的花投下匆匆一瞥,而不大会愿意在其中漫步或休憩吧.行至燕南园,老师说那里是北大校园里的桃源,身入其中,果然感觉到环境的优雅.清静.燕南园中的建筑风格是差别的统一,有纯粹北京民居,也有些带有西方风格的二层小楼……,但几乎家家都有屋前屋后的一块地.植物的种类就很多了,有自家种的,比如一畦葱,几行叫不出名字的花,一代架起的藤……,的是自生自灭的野草,规模上是尉为可观,比之人栽植物简直有过之无不及;成片的野草,种类更是繁多,蒲公英.鸢尾.车前.堇菜……有的同学数了,在也就1平方米地上,大概能分辨出_种野草呢.众多的野草并不都长在同一季.同一时,因此能延续园中的绿意.没有人工草坪的整齐规矩,但凌乱得自然,颇具情趣,带给人丰富长久的绿色,与天然的美丽.每个单元之间的小路,走上去也很惬意,只是泥土和沙,朴素得可爱.园中有鸟筑巢,有雀觅食,连野猫也总出没其间.漫步在那里的人们绝少行色匆匆者,我想这样的环境才是人们喜欢并适合的.一位搬到燕南园十一年的中年男子说他从没想到要搬走,那里好在安静,而在回答我们问题时,他正在伺弄墙外的十几盆花草,神色安然.另一位六十几岁的老教授说〝这里夏天也好,那么多树.草,夏天呀一点都不热.〞他还说他家里基本上是维持了40几年前搬入时的样貌,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另外,我也注意到老教授的另一番话,他说他喜欢这里,也因为家里老人喜欢静,这里相对人口密度小,有〝私人空间〞.还遇见一位白发满头的老人,据说在燕南园住了50年,她本人的行行止止,也像这园子一样平和.宁静,不知是她受了这园的影响,抑或是她及像她一样的人影响着这园子的风格.似乎静园这种供人们休憩的草坪是每个大学里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听说原是苹果园的地方就变成了静园草坪.草地是特意选种的几种,不大需要人工维护,也是相对耐践踏的草种,只是不知道选择萱草是为了什么,视觉效果不错,只是好像一个隔离带,让人接近不得,既然供人踩踏.玩乐于其上,何必设这样的隔离?静园是〝宽容的〞,容许很多野草的生长,这样的草坪在我看来是生动的,令人在心理上愿意接近的.静园草坪上零散的安插了几棵玉兰.海棠.松树……,舍弃曾经的苹果树林,大概是匠心所至,要造出些浪漫吧,只是感觉上稍有些做作. 静园草坪上的萱草在古建筑颇多的校西侧,环境也整治的不错,常能看见树上鸟巢累叠,只是鸟对建筑物而言,虽说能营造更加生态化的环境;也有一害,鸟的粪便等物对建筑物的腐蚀也不容忽视,尤其古建筑的维护就更加不易了.这种矛盾,却不知如何解决.蔚秀园.畅春园都是北大教职工的住宅区,两园中都有湖,也就由湖扩散出了花园式的休息场所,但这里因住房需求就多是楼房了,人口密度也比较大.一位57年就住到蔚秀园的老人略带玩笑的说:〝这里的环境若是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脏.乱.差.〞尽管小区管理不到导致了〝脏乱差〞,但这位老人仍表示不愿搬走,毕竟有山有水,人们对于〝山水〞的需求,可见一斑.蔚秀园有一中心花园,其中包括一个〝康乐园〞,有各式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是附近居民的健身去处.让人欣慰的是适于儿童玩耍的设施周围地面都换成了软毡,虽然在一众水泥地面中略显突兀,也算是一大改进了.挨着畅春园是畅春园文体公园,地方不大,主要的设施是健身设施,分儿童娱乐区,残疾人康乐区和老年健身区,甚至把卵石半嵌入地面而成的足底按摩区,吸引很多人在那里活动.公园里主体部分是一土坡,上面草皮也不用很整的草坪,任杂草生长,只是树比较少.途中经过万泉河,见到河道中唯余污浊泥水,这得归咎于河岸修成了与周边自然环境完全割裂的形式,少了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大量污水排入的情况下,河流水质变坏,逐渐导致干涸.这种河道设计在规划中是极不可取的.同样的是颐和园外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98年以前,是自然覆岸,现在都已修成了石砌河岸,它有无万泉河的后果尚不可知,但河边的钓鱼人却表示在这样的河岸钓鱼还是有些不方便,不舒服.这大概或多或少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吧.海淀展览馆前面有很大一片草坪,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片草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而若要给这样一块地植上绿色,似乎大可以采用耐性好的普通树种来种植,而草地上仅有的几棵树居然还包括杜仲,可笑的是为防止杜仲的树皮被刮去,每棵树的下半部分都要用铁丝网围住,很是影响外观.不知为什么要种杜仲这不大常见的树种,反倒添了麻烦.走过六郎庄时,几乎没有人有心情细细观察,大都匆匆而行,似乎想要快些走出这逼仄.肮脏.杂乱的地方.这附近曾是有名的京西稻区,但建设部门竟因农业耗水多,而将稻田一律清除,这样一来,留下的是今天看到的尘土飞扬.脏乱落后.现在又在大动干戈的建设绿化隔离带,不知道具体的恢复植被的方法,但实际上依靠自然地从这种恶劣环境中长起来的野草来恢复植被,就已经能达到绿化的生态要求.又想到在颐和园的西堤行走所见.傍堤有一片湿地,听老师说长的是茭白和芦苇,这种滨水生长的植物除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净化作用.曾见到向昆明湖中排放污水的管道,这些植物无疑能帮助提高水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不停的削减湿地面积,却又不得不利用人力来清理净化湖水,真是舍本逐末.昆明湖西堤边的湿地昆明湖好像在修整,围拦之后,西侧只剩极少水.意外见在那边浅浅的并不清澈的小水湾边也有孩子们玩耍.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可观湖光山色的昆明湖,也需要可以让小孩子们摸鱼嬉戏,而父母可以放心任之的浅流.万寿山是自然成山,现在看,山路两侧的山坡,一侧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已经种了人工草坪,另一侧虽然还保持自然风貌,改种人工草坪据说也在计划之中.然而事实是,人工草坪不仅比不上古时候修成的鱼鳞状坡面保持水土功能强,还能导致一连串的环境问题,比如草皮层与地面之间的积水最终导致滑坡;径流量加大稀释土壤碱性,影响喜碱性土壤的侧柏的生长……有些可能是多年后才能显现的问题,这样不考虑或者根本看不到长远利益的做法,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进一步思考:以上是整个实习过程所想,回头看看,大多数是从〝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因此就想就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这个方面来谈谈这次实习之后的思考.这里讨论基本上是针对城市人群居住区.首先,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实习明细〞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情境.燕南园的建筑风格纯朴而没有浮华之感,给人美的感受与归属感.由于人口密度小,少有人往来其中,环境幽静,舒适.前面也已经提到,园中的动.植物众多,能让居于其中的人们不出家门就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这些优越之处是在园中住户的话中得到体现的,这里的自然环境是他们喜欢住在这里的最重要的原因.我看燕南园中的问题,其一是缺少交流空间.园中几乎没有便于人们交流的公共休息场所,这自然减少了人们的交流,换句话说,人们交流的需求在园中得不到满足.园中的建筑太强调独立性了,而有些忽略园子的整体性.或许这与园中住户的身份等状况有关,但交流是人的本性,特定的人群可能交流比较少,作为住宅区设计,却不应该忽视交流空间.而园中与周边似乎更是缺少交流,主要是指精神交流,燕南园的外墙似乎是个绝对的隔离.在未来,这种空间隔离是不可取的,人的交往圈子被墙限制,无形中缩小.但是,靠近北大〝繁华〞处,为了维持一分宁静,似乎也别无他法.作为校园中的一部分,燕南园也不能完全体现居住区的各种独立功能,它应该融入这个校园的大环境,从这一点说,墙的隔断也似乎太过突兀.不近人情.其二,我们采访过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园中心的那块有花坛的地方,文革以前是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言下之意对于缺了那样一块宝贵的玩乐之地,而多了个毫无用处的花坛甚是遗憾,可见人们对于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并且这类场所又往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好地方.相比较之下,蔚秀园.畅春园的配套设施就做得较好.蔚秀园中建了一个〝康乐园〞,如前文所提;与之相邻是供休息的小花园,绿荫.长椅,人们闲暇时可以使用健身器材,也可坐在长椅上交谈.休息.这样的设计为人们释放心情等需求提供了空间.畅春园住宅区则在紧挨着它的地方建了一个〝畅春园文体公园〞.空间大了,设施多了,环境设计的施放空间也大了.如前所述,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设备,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于人们要求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人们会感受到一种细致的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背景环境带给人的是愉悦.从这些实例与人们的话中都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究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如何呢?先来说说人的需求.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揭示了这方面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它指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及休息等的需求,这类需求如不被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因此是最强烈的需求.安全需求是人们要求避免各种物理.社会.心理等方面伤害的一种需求.社交需求是人们渴望得到相关人群的爱护.关怀.友谊.爱情的心理需求,此外,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自尊的需求一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独立自由;二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尊重,认同.自我实现需求的含义是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表现个人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意志等,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虽然不必都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这个层面上体现,但大部后记:实习基本按照预想,沿途观察.记录,询问路上所遇行人与当地居民.只是有些地方走得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味.感受和调查,并且也许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实习吧,在实习过程头脑中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凌乱一片.所以做的记录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耙子〞.询问路人与当地居民时的问题也是抓不住重点,显得有些无序,也没有什么中心,好在被询问的人大多很配合,很乐于回答我们的问题,也很愿意主动对我们谈论他们自己的感受,为我们发现问题带来很大空间.不同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人们对于问题看法与认识的多样与丰富是我始料不及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生活的渐染中所得到的体悟才是真正深刻而真实的,是他们的话给我启发,让我从一个角度窥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又记:今天又去了燕南园一趟,漫步其中,看到一块块地上长得快要溢出的紫色小花,闻到馥郁的香气,听到不下六.七种鸟鸣,又看到似乎不经意又很精心的小路,齐整又与周围〝和谐相处〞的柏墙……一切都是那样和谐.自然的存在,安安静静地体现着一种自然美.一种人文气息.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思考还是那样的肤浅,还远远不够踏实,对于设计与自然的交融,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只有把它当作自己长久的任务来不断学习.思考了.。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6篇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16篇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我们经常谈到要环境保护,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头等大事。

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

我们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受到各种污染的侵袭:废物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等。

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

首先,我们就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等。

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最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

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二):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问题屡见不鲜,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培养环境意识,为环境保护贡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纵观人类礼貌的演变过程,我们共经历了三个礼貌时期。

从最初刀耕火种的原始礼貌发展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礼貌再到之后的以机械化、电气化为标志的工业礼貌。

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礼貌的演变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原始礼貌时期,人类把大自然当作崇敬的对象。

人们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设想演讲稿

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设想演讲稿

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设想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深刻反思,我们对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设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人类居住环境将是一个充满科技感和生态友好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

高楼大厦将不再是单调的混凝土建筑,而是充满绿色植物和太阳能板的生态建筑。

街道两旁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同时,交通工具也将更加智能化和环保,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飞行器将成为我们出行的主要方式,减少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让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未来的居住环境也将更加舒适和智能化。

家里的家电设备将全部联网,通过人工智能的控制,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家庭娱乐和教育领域,让我们在家就能体验到各种奇妙的世界和知识。

最后,未来的人类居住环境也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让地球的美丽景色能够永远被传承下去。

在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设想中,科技和生态将和谐共存,人类的生活将更加便捷和舒适,地球的环境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这样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的舞台,它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它是我们成长的土壤,也是我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所在的社区、所在的城市乃至整个地球。

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我们的家庭是我们最亲近的生活环境。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会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快乐,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则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困扰。

其次,我们所在的社区和城市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一个清洁、宜居的社区和城市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愉快,而一个环境脏乱、治安不好的地方则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和不满。

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需要我们去呵护和保护。

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持环境的整洁和美丽。

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邻居,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社区。

我们应该关心我们所在的城市和地球,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和改变。

生活环境是多变的,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中立于不败。

总之,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应该珍惜和呵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应和改变,以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城市生态学第一次实习报告02城市规划刘畅 00213113实习目的、内容:增进同学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实习线路:北大逸夫二楼门前——图书馆——燕南园——静园——翻尾石鱼——北大西门——蔚秀园——畅春园——畅春园文体公园——万全河——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颐和园南如意门——昆明湖南岸——西堤——昆明湖北岸——万寿山实习时间:2003年4月5日实习“明细”:我们在北大逸夫二楼门前面集合,在等待老师的时间里,我注意到了楼前那个置了块大石的花坛(准确大概要说“草坛”吧)里面种的是什么,我至今不知,只是大家议论纷纷,竟然有人说是萝卜,有人说是灰菜……可见它就不是普通观念里应该种在花坛里的草种,但一棵一棵倒是很有野趣。

逸夫二楼位于北大东校门内侧,东门进入,便有一条宽柏油路直插入校园里,到图书馆前的台阶上,路南侧是理科楼群,与马路几乎没有过渡性的人行路,更不要提行道树了,路北侧是正在兴建的又一理科楼群,工地外围着铁板,整条马路两旁绿化效果不好,只有零星保留下的树木,以及理科楼群中间的一小块草地。

让人感觉不到与“绿色”的亲近,这条校园中的马路给我的感觉是有些死板,还有一些不安全感。

图书馆新楼的建筑风格很大气,正面在建筑体与其前面南北走向的道路之间有约二、三十米的过渡,设计有廊、石子小路……,铺设需要维护的整齐草坪,看上去,很整齐干净的感觉,不知道这种大片的空旷是否也是为了不影响那种大气。

但这样,似乎整个过渡区域只是人们进图书馆的必经之路,人们至多会为整齐的草坪、大花盘里的花投下匆匆一瞥,而不大会愿意在其中漫步或休憩吧。

行至燕南园,老师说那里是北大校园里的桃源,身入其中,果然感觉到环境的优雅、清静。

燕南园中的建筑风格是差别的统一,有纯粹北京民居,也有些带有西方风格的二层小楼……,但几乎家家都有屋前屋后的一块地。

植物的种类就很多了,有自家种的,比如一畦葱,几行叫不出名字的花,一代架起的藤……,更多的是自生自灭的野草,规模上是尉为可观,比之人栽植物简直有过之无不及;成片的野草,种类更是繁多,蒲公英、鸢尾、车前、堇菜……有的同学数了,在也就1平方米地上,大概能分辨出11种野草呢。

众多的野草并不都长在同一季、同一时,因此能延续园中的绿意。

没有人工草坪的整齐规矩,但凌乱得自然,颇具情趣,带给人丰富长久的绿色,与天然的美丽。

每个单元之间的小路,走上去也很惬意,只是泥土和沙,朴素得可爱。

园中有鸟筑巢,有雀觅食,连野猫也总出没其间。

漫步在那里的人们绝少行色匆匆者,我想这样的环境才是人们喜欢并适合的。

一位搬到燕南园十一年的中年男子说他从没想到要搬走,那里好在安静,而在回答我们问题时,他正在伺弄墙外的十几盆花草,神色安然。

另一位六十几岁的老教授说“这里夏天也好,那么多树、草,夏天呀一点都不热。

”他还说他家里基本上是维持了40几年前搬入时的样貌,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另外,我也注意到老教授的另一番话,他说他喜欢这里,也因为家里老人喜欢静,这里相对人口密度小,有更多“私人空间”。

还遇见一位白发满头的老人,据说在燕南园住了50年,她本人的行行止止,也像这园子一样平和、宁静,不知是她受了这园的影响,抑或是她及像她一样的人影响着这园子的风格。

似乎静园这种供人们休憩的草坪是每个大学里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听说原是苹果园的地方就变成了静园草坪。

草地是特意选种的几种,不大需要人工维护,也是相对耐践踏的草种,只是不知道选择萱草是为了什么,视觉效果不错,只是好像一个隔离带,让人接近不得,既然供人踩踏、玩乐于其上,何必设这样的隔离?静园是“宽容的”,容许很多野草的生长,这样的草坪在我看来是生动的,令人在心理上愿意接近的。

静园草坪上零散的安插了几棵玉兰、海棠、松树……,舍弃曾经的苹果树林,大概是匠心所至,要造出些浪漫吧,只是感觉上稍有些做作。

静园草坪上的萱草在古建筑颇多的校西侧,环境也整治的不错,常能看见树上鸟巢累叠,只是鸟对建筑物而言,虽说能营造更加生态化的环境;也有一害,鸟的粪便等物对建筑物的腐蚀也不容忽视,尤其古建筑的维护就更加不易了。

这种矛盾,却不知如何解决。

蔚秀园、畅春园都是北大教职工的住宅区,两园中都有湖,也就由湖扩散出了花园式的休息场所,但这里因住房需求就多是楼房了,人口密度也比较大。

一位57年就住到蔚秀园的老人略带玩笑的说:“这里的环境若是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脏、乱、差。

”尽管小区管理不到导致了“脏乱差”,但这位老人仍表示不愿搬走,毕竟有山有水,人们对于“山水”的需求,可见一斑。

蔚秀园有一中心花园,其中包括一个“康乐园”,有各式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是附近居民的健身去处。

让人欣慰的是适于儿童玩耍的设施周围地面都换成了软毡,虽然在一众水泥地面中略显突兀,也算是一大改进了。

挨着畅春园是畅春园文体公园,地方不大,主要的设施是健身设施,分儿童娱乐区,残疾人康乐区和老年健身区,甚至把卵石半嵌入地面而成的足底按摩区,吸引很多人在那里活动。

公园里主体部分是一土坡,上面草皮也不用很整的草坪,任杂草生长,只是树比较少。

途中经过万泉河,见到河道中唯余污浊泥水,这得归咎于河岸修成了与周边自然环境完全割裂的形式,少了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河流的自我恢复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在大量污水排入的情况下,河流水质变坏,逐渐导致干涸。

这种河道设计在规划中是极不可取的。

同样的是颐和园外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98年以前,是自然覆岸,现在都已修成了石砌河岸,它有无万泉河的后果尚不可知,但河边的钓鱼人却表示在这样的河岸钓鱼还是有些不方便,不舒服。

这大概或多或少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吧。

海淀展览馆前面有很大一片草坪,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片草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护。

而若要给这样一块地植上绿色,似乎大可以采用耐性好的普通树种来种植,而草地上仅有的几棵树居然还包括杜仲,可笑的是为防止杜仲的树皮被刮去,每棵树的下半部分都要用铁丝网围住,很是影响外观。

不知为什么要种杜仲这不大常见的树种,反倒添了麻烦。

走过六郎庄时,几乎没有人有心情细细观察,大都匆匆而行,似乎想要快些走出这逼仄、肮脏、杂乱的地方。

这附近曾是有名的京西稻区,但建设部门竟因农业耗水多,而将稻田一律清除,这样一来,留下的是今天看到的尘土飞扬、脏乱落后。

现在又在大动干戈的建设绿化隔离带,不知道具体的恢复植被的方法,但实际上依靠自然地从这种恶劣环境中长起来的野草来恢复植被,就已经能达到绿化的生态要求。

又想到在颐和园的西堤行走所见。

傍堤有一片湿地,听老师说长的是茭白和芦苇,这种滨水生长的植物除了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净化作用。

曾见到向昆明湖中排放污水的管道,这些植物无疑能帮助提高水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不停的削减湿地面积,却又不得不利用人力来清理净化湖水,真是舍本逐末。

昆明湖西堤边的湿地昆明湖好像在修整,围拦之后,西侧只剩极少水。

意外见在那边浅浅的并不清澈的小水湾边也有孩子们玩耍。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可观湖光山色的昆明湖,也需要可以让小孩子们摸鱼嬉戏,而父母可以放心任之的浅流。

万寿山是自然成山,现在看,山路两侧的山坡,一侧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已经种了人工草坪,另一侧虽然还保持自然风貌,改种人工草坪据说也在计划之中。

然而事实是,人工草坪不仅比不上古时候修成的鱼鳞状坡面保持水土功能强,还能导致一连串的环境问题,比如草皮层与地面之间的积水最终导致滑坡;径流量加大稀释土壤碱性,影响喜碱性土壤的侧柏的生长……有些可能是多年后才能显现的问题,这样不考虑或者根本看不到长远利益的做法,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进一步思考:以上是整个实习过程所想,回头看看,大多数是从“人”的角度来想问题,因此就想就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这个方面来谈谈这次实习之后的思考。

这里讨论基本上是针对城市人群居住区。

首先,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实习明细”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情境。

燕南园的建筑风格纯朴而没有浮华之感,给人美的感受与归属感。

由于人口密度小,少有人往来其中,环境幽静,舒适。

前面也已经提到,园中的动、植物众多,能让居于其中的人们不出家门就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这些优越之处是在园中住户的话中得到体现的,这里的自然环境是他们喜欢住在这里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看燕南园中的问题,其一是缺少交流空间。

园中几乎没有便于人们交流的公共休息场所,这自然减少了人们的交流,换句话说,人们交流的需求在园中得不到满足。

园中的建筑太强调独立性了,而有些忽略园子的整体性。

或许这与园中住户的身份等状况有关,但交流是人的本性,特定的人群可能交流比较少,作为住宅区设计,却不应该忽视交流空间。

而园中与周边似乎更是缺少交流,主要是指精神交流,燕南园的外墙似乎是个绝对的隔离。

在未来,这种空间隔离是不可取的,人的交往圈子被墙限制,无形中缩小。

但是,靠近北大“繁华”处,为了维持一分宁静,似乎也别无他法。

作为校园中的一部分,燕南园也不能完全体现居住区的各种独立功能,它应该融入这个校园的大环境,从这一点说,墙的隔断也似乎太过突兀、不近人情。

其二,我们采访过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园中心的那块有花坛的地方,文革以前是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言下之意对于缺了那样一块宝贵的玩乐之地,而多了个毫无用处的花坛甚是遗憾,可见人们对于进行文体活动的场所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并且这类场所又往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个好地方。

相比较之下,蔚秀园、畅春园的配套设施就做得较好。

蔚秀园中建了一个“康乐园”,如前文所提;与之相邻是供休息的小花园,绿荫、长椅,人们闲暇时可以使用健身器材,也可坐在长椅上交谈、休息。

这样的设计为人们释放心情等需求提供了空间。

畅春园住宅区则在紧挨着它的地方建了一个“畅春园文体公园”。

空间大了,设施多了,环境设计的施放空间也大了。

如前所述,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设备,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于人们要求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

人们会感受到一种细致的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背景环境带给人的是愉悦。

从这些实例与人们的话中都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

究竟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如何呢?先来说说人的需求。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揭示了这方面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中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它指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及休息等的需求,这类需求如不被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因此是最强烈的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们要求避免各种物理、社会、心理等方面伤害的一种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们渴望得到相关人群的爱护、关怀、友谊、爱情的心理需求,此外,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

自尊的需求一是希望自己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工作,并要求独立自由;二是希望自己得到他人尊重,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