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合集下载

第2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2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
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⑶ 分析分组
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某乡某种农作物的耕作深度与收获率的关系
耕作深度分组(cm) 地块数 平均收获率(斤/亩) 10-12 12-14 14-16 16-18 18-20 7 10 16 12 5 400 460 540 620 680
⑴ 类型分组
揭露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反映各类型的特点。 揭露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反映各类型的特点。

类 型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合 计 1999年 14 106.2 886.3 6 997.6 2 539.0 24 519.1 2000年 13 873.6 936.5 7 393.1 2 712.6 24 915.8 2001年
所以,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所以,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它实 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标志表现(标志值)向总体综合指标的过渡, 现了从个别单位的标志表现(标志值)向总体综合指标的过渡, 在统计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重要的作用。 在统计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重要的作用。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国民经济按产业分组: 人口按性别分组: 国民经济按产业分组: 人口按性别分组: 第一产业 男性 第二产业 女性 第三产业
用文字 来表示 各组性 质上的 差别
.
.
数量分组
数量分组的概念 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 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应注意的问题
.
.
数量分组的概念
数量分组是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数量分组是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是按数量标志进行的分组 例如,学生按考分分组( 例如,学生按考分分组(分)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辅导):统计(一)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辅导):统计(一)

第⼗讲统计(⼀)⼀、内容提要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统计与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数据特征的测度三部分。

知识结构:统计这⼀部分包括六章:(⼀)统计与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三)数据特征的测度(四)时间序列(五)统计指数(六)相关与回归整体来看,可以分成两⼤块,前三章主要讲统计数据,这是统计的基础;后三章更进⼀步,讲到了序列、指数、相关与回归关系。

时间序列就是把某⼀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指数单从形式上看就是两个数值对⽐形成的相对数;相关与回归也是衡量数据之间的联系。

总之,后三章实际上是⼀种对数据的⾼级处理⽅法,基础还是数据。

第⼀章统计与统计数据,主要是对统计数据所做的概述,包括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类型、来源及质量。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是2005年新加的⼀节,不可忽视,但内容⽐较简单;重点是掌握数据的类型,定量数据,由定距和定⽐尺度形成,就指数值型数据;定性数据包括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由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形成。

还有⼀点是掌握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之间的区分。

第⼆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分别讲述对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整理,对定性数据,主要是频数分布表的编制;对定量数据,主要掌握数据分组⽅法。

第三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包括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两个相反的⽅⾯。

要概括地描述⼀组数据,也就是描述清楚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第四章时间序列,对时间序列的分析包括⽔平分析和速度分析两⽅⾯。

⽔平分析包括发展⽔平与平均发展⽔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速度分析包括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增长1%的绝对值这样三个知识点。

需要掌握各⾃的定义及计算。

第五章统计指数,需要清楚是根据基期加权还是根据报告期加权,重点是指数体系的分析。

第六章相关与回归,要能够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相关关系的程度;掌握⼀元线性回归⽅程正误的判断。

本部分是容易出计算题的部分,除了搞清楚基本概念外,必须多做练习,掌握基本题型的解题步骤,提⾼计算的准确性。

2015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辅导讲义-第22章

2015年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辅导讲义-第22章

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一星)1.概念: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信息资料的过程。

2.分类:(1)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原始统计数据):尚待汇总整理的――主要目的(2)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两星)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全面统计报表、普查非全面调查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

如工厂的产品生产、原材料的投入等不连续调查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

如生产设备拥有量、耕地面积等【例题-多】(2008)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E.全面报表【答案】ABC【解析】选项DE属于全面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三星)我国统计调查的方式主要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统计报表1.定义: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调查方式。

2.四统一: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时间、统一的报送程序3.分类: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目前的大多数统计报表都是全面报表。

普查1.定义: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2.示例: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

3.适用情形:适合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

4.特点:(1)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2)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免数据重复或遗漏(3)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抽样调查1.地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2.定义: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统计学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统计学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组数
组中值:各组中点位置所对应的变量值。其计算公式为:
01
或= (适用上开口组)
03
组中值= (适用所有闭口组)
02
或= (适用下开口组)
表3—2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中国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2003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1998—2002年,GDP年均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之年均增加2.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8.0%。反映在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从1997年的19.1%下降到2002年的14.5%,下降了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50%提高到51.8%,上升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30.9%提高到33.7%,上升了2.8个百分点。它反映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过程。
举例说明:
1
某工厂生产车间30人工人日产量原始数据如下: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本章主要内容




统计整理及其类型 统计整理: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包括(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2)对现成的综合统计资料的整理。本章指的是第一种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数据整理概述
3.历史资料的审核:在利用历史资料(或其他间接资料)时,应审核资料的可靠程度、指标含义、所属时间与空间范围、计算方法和分组条件与规定的要求是否一致。一般可以从调查资料的历史背景、调查者搜集资料的目的以及资料来源等,来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也可以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指标的变动趋势来检查它的正确性。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1)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1)
• 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 ——在多个标志中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标志 ——注意不同时代标志的意义变化
分组的原则:穷尽和互斥
1.按品质标志分组或按数量标志分组,或用两 种标志结合分组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
标 按性别分组
志 男性 女性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研究其特征和规律性
表1 我国近几年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类型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农业 11884.6 13539.8 13866.9 14099.3
林业
709.9
778 817.8 848.7
牧业
6044.9 7083 7620.3 7729.8
如:某校按学生人数分组,其组限为: 100人以下 101—200 201—300 301人以上
组距分组中,上述分组都是等距分组,即各组组 距相等,其特点是:
由于各组组距相等,各组次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 小的影响,它消除了组距对其分布的影响,与次数 密度的分布是一致的,一般呈正态分布。
同时也存在不等距分组即只要有一组组距不相等的 分组,也称异距分组。例如学生年龄18岁以下,1920,21-24,25岁以上等。其特点是:
60—70
—60
70以上等
61人以上等
我们把这种分组形式称为开口组。“以下”称之 为下开口,“以上”称之为上开口。
下开口的组中值=本组上限-(1/2)*相邻组 的组距
上开口的组中值=本组下限+(1/2)*相邻组 的组距
例如结合上面学生成绩的分布计算其组中值 下开口组中值=60-(1/2)×(70-60)=55 上开口组中值=70+(1/2)×(70-60)=75

基础统计实务项目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基础统计实务项目三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基础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3.1.1统计整理的程序
(1)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整理汇总方案 统计汇总方案的设计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于总体的处理方法。 二是确定用哪些统计指标来说明总体。 (2)汇总前对统计数据资料的审核 (3)对数据资料的分组与汇总 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根据调查资料的性质与特点,划分为若干组,并 加总,计算出各组的单位数和合计数,计算出各组指标和综合指标的数值。分 组和汇总是统计数据整理的中心工作。 (4)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将整理结果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形式反映出来,它可清晰地、简明扼要地表述 统计资料的内容。 (5)统计资料的积累和保管
1260
1350
930
1420
1080
1010
1050
1250
1160
830
1380
1310
1270
880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上述资料比较零乱,不易直接看出其基本特征,若将这些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可得到如下的阵列:
780 1050 1170 1250 1370 830 1070 1170 1250 1380 860 1080 1180 1260 1380 870 1080 1180 1260 1410 880 1100 1190 1270 1420 930 1100 1200 1270 1420 1010 1130 1210 1310 1460 1010 1140 1230 1320 1510 1030 1150 1230 1350 1580 1050 1160 1250 1360 1680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许多场合,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即先按一 个标志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第二个标志分小组,又 再层叠地按第三个标志分成更小的组,这称为复合分 组。复合分组形成复合分组体系。例如,固定资产投 资项目,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投资规模分组,形 成如图3-1所示的复合分组。

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统计学概述、基础知识和统计调查

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统计学概述、基础知识和统计调查

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专题7统计学概述统计学基础知识一、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学科,概括来讲,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学有两个分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统计描述的内容包括:(1)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2)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3)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2.推断统计: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

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1)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2)假设检验: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假设是否成立。

【提示】某公司要评测顾客满意度,从中随机抽取一部分顾客,调查他们对该公司的质量感知、满意状况和忠诚度等信息,再对公司顾客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估计;验证满意度高的客户更倾向于成为忠诚客。

☆快速检测☆【真题·多选】下列统计处理中,属于描述统计的有()。

(2019年真题)A.利用折线图展示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变化B.利用圆形图展示居民消费支出构成C.利用图形展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本走势D.在某个城市随机抽取一部分居民住户对该城市居民收入进行估计E.根据1%人口抽样数据推算我国总人口【答案】ABC【解析】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性特征。

选项ABC属于描述统计,选项DE属于推断统计。

【真题·单选】下列统计处理中,属于推断统计的是()。

(2021年真题)A.利用统计表展示2020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B.利用抽样调查数据估计粮食产量C.利用直方图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D.利用圆形图显示居民生活支出构成【答案】B【解析】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其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大类。

故选B。

统计学课件讲义 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学课件讲义 第4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第4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统计数据整理1、概念:统计整理,就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经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2、作用:它是从对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开始,是这个过程的连续点,并为这个过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3、整理汇总必须遵守的原则:在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最基本、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数据加工整理。

4、数据整理的程序: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案→对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审核{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对二手数据进行审核数据筛选→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和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编码、汇总和计算→对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再次进行审核,改正在汇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差错→将汇总整理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简明扼要地表明现象的数量特征→积累、公布和管理统计数据注:对原始资料的审核包括准确性审核、及时性审核和完整性审核对二手数据的审核包括完整性审核、准确性审核、重审数据的适用性和时效性5、统计汇总是整理的核心其组织形式基本有3种:集中汇总、逐级汇总和综合汇总,统计汇总的技术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2种。

二、统计分组1、概念: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2、原则:组内同质,组间差异原则、穷尽原则、互斥原则3、作用:I.可以区分现象质的差别II.可以分析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结构特征III.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4、种类: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分为品质分组(属性分组)和数量分组(变量分组)。

品质分组:就是按品质标志进行分组。

一般地,对于类别数据,采用品质分组。

数量分组:就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2015中级经济基础预习资料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对品质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在整理分类数据时,除了要列出所分的类别外,还要计算出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百分比,同时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显示。

①分类数据的整理
类别
解 释 1)频数与频数
分布 频数:也称次数,是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

频数分布:也称次数分布,把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就是频数分
布或称次数分布。

将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

2)比例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用于反映总体的
构成或结构。

各部分的比例之和等于l 。

3)百分比 将比例乘以l00就是百分比或百分数,它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
出来的,用%表示。

当分子的数值很小而分母的数值很大时,也可以用千分数(‰)
来表示比例。

4)比率 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

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

比率的比值可能大于l 。

为方便起见,比率可以不用1作为基数,而用100或其
他便于理解的数作为基数。

如经济学中的积累与消费之比,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
等等。

掌握比例与比率的区别:1)比例—部分与总体的关系;2)比率——部分与
部分的关系。

②分类数据的图示——条形图和圆形图。

类型 描 述 例 图
条形图 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

可以横置或纵置,纵置时也称为柱形图
教材182页图23-l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圆形图 也称饼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
图形。

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

教材182页图
23-2
☆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①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 1)累积频数:就是将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

其方法有两种:向上累积和向下累积。

通过累积频数,可以很容易看出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下及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上的频数之和。

2)累积百分比:就是将各类别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也有向上累积和向下累积两种方法。

②顺序数据的图示——累积分布图
根据累积频数或累积频率,可以绘制累积分布图。

2、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①数据的分组:分组的方法
分类方法
定义 适用范围 单 变量值分

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 通常只适合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

组距分组 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
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采用组距分组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分组组数
确定分组组数的要求是:1)划分的组数,既不应太多也不应太少;2)组数的确定,要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与组内资料的同质性;3)采用的分组办法,要能够充分显示客观现象本身存在的状态。

关于统计分组组数问题,斯特基给出的计算公式为:(了解即可)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第三步,求极差,将最大的观察值与最小的观察值相减便得到极差;
第四步,确定各组组距。

在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的确定办法为:
最好把组距取成接近于能被5除尽的一个数。

掌握:组距与组数成反比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组距是每组观察值的最大差,即每组的上限值与下限值之间的差。

组距=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
第五步,确定组限
组限是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或者说是每组观察值变化的范围。

组限有上限与下限之分;上限与下限的差值称为组距;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确定组限时应注意:1)第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2)特别需要或不得已的情况除外,最好不要使用开口组;3)组限应取得美观些,按数字偏好,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且一般要用整数表示。

第六步,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
凡观察值落在某一区间的,就计发生一次,最后统计各组观察值发生的总次数。

采用组距分组时,需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第七步,制作频数分布表,并填上相关的内容,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数值型数据的图示——直方图、折线图
①直方图——直方图是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

在直方图中,我们实际上用矩形的面积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1)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横置时)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表示类别)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2)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

②折线图:也称频数多边形图,它是在直方图的基础上,把直方图顶部的中点(即组中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就是折线图。

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总结
数据类型
数据的整理 数据的显示 分类数据 频数、比例、比率、百分比 条形图、圆形图
顺序数据 频数、比例、比率、百分比、累积频数、累积百分比
条形图、圆形图、累积分布图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数值型数据 频数、比例、比率、百分比、累积频数、累积百分比、分组(单变量分组、组距分组)
条形图、圆形图、累积分布图、
直方图、折线图
3、统计表
①统计表的构成:统计表是用于显示统计数据的基本工具
统计表构成:一般由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1)表头应放在表的上方,它所说明的是统计表的主要内容。

2)行标题和列标题通常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它所表示的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和指标名称,通常也被称为“类”。

3)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必要的说明等内容。

②统计表的设计
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比如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的位置应安排合理。

2.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

总标题应简明确切地概括出统计表的内容,一般需要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数据,即标题内容应满足3W(统计数据的时间、地点、何种数据的简称)要求。

如果表中的全部数据都是同一计量单位,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若各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则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3.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一般用竖线隔开,而行标题之间通常不必用横线隔开。

表中的数据一般是右对齐,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点的位数应统一。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一”表示,一张填好的统计表不应出现空白单元格。

随手关注环球网校官方微信号:hqjingjishi
4.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来源,以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