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翻译与文化信息传递

合集下载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概念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分析,探讨了文化与异化的关系并从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丰富和异化翻译对源语文化的传播两方面阐述了异化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异化翻译源语文化译入语文化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文化交流的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流问题进行探讨,对翻译的异化给予了重新审视和广泛关注。

1.文化1.1文化的定义中国对于文化的定义,可以追溯回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1]"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文化学家对文化的定义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文化"一词的界定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梁漱溟先生1920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文化所下的定义。

梁漱溟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梁漱溟把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

1920年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并列举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事。

[2]然而,最早把"文化"最为术语进行定义的是英国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如艾迪生·维斯理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一特殊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信仰和创造的艺术、音乐及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应用语言学研究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文月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传播;异化[摘 要]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译文化。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异化能忠实反映源语文化,有效促进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并给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带来积极影响,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首选翻译策略,且具有极其广阔的运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06)02-0069-04近30年来,随着新的文化现象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注重从文化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

在这种翻译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对归化、异化与文化翻译之间关系的讨论异常激烈。

许多学者撰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后几乎都采取折中调和的办法,缺乏坚定的立场。

笔者认为,虽然归化在历史上一直占着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完成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异化。

异化翻译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首选翻译策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一、文化与异化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学者泰勒(E .B .Ty lor),他在 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 英汉辞海(上)!则把文化分为了两种:人类的文化和特种文化。

前者是指∀人类行为及其产品的总和:体现于思想、言论、行动和制品,并依赖着人类通过使用工具、语言和抽象思想的体系,以学习知识和把知识传给后代的能力#;后者是指∀某一种族、宗教或社会组织中,其传统的独特结构,所含有的惯常信仰、社会礼仪和生活特性的总体。

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讲,关于社会最有趣的事是它的文化∃∃那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意见、宗教、迷信和艺术在内的复杂的总体。

#[2]艾迪生%维斯理则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一特殊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信仰和创造的艺术、音乐及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开始着眼于文本语言之间的不同,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展开翻译研究。

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是今天被许多翻译学者所接受与应用的,它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语言的观点,来指导翻译过程。

顺应理论是在1980年代末,由翻译学家米勒鲁贝洛克(Mireille Bérubé)提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属文本转换,其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把语言A中的信息转换到语言B中,以便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内容。

顺应理论表明,翻译过程是一个交互过程,一种文本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以通讯某些信息,而另一种文本则以其他形式重建这些信息,这种文本之间的转换是有意识的,并且需要改变原有的文本表达形式来实现。

因此,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就是一种翻译形式,它把源语言中的文本表达形式用于目标语言中,语言的转换是以不同的“外形”来完成的,即采用异化的形式传达文化信息。

顺应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异化翻译而言,它的目的就是保持源语言中文本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而不是把源语言的内容完全覆盖掉,如果这样做,就会导致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损失,从而影响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异化翻译更多的是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对文本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具体地说,异化翻译的重点在文字上,非文字的内容则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翻译,比如图像内容,音乐,发音等。

同时,对文字进行异化翻译时,要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把结构,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使得不同语言的文本表达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此外,顺应理论也强调了源语言文本整体的重要性,而这一点也是异化翻译的核心。

换句话说,要想做到异化翻译,就要把源语言的文本整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局部翻译,这样才能把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以新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技巧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文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归化是指将外
语的表达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和规范,尽可能地融入到中文中,使译文更
加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可
能地保持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在进行翻译时,如果选择归化策略,翻译者会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性
和易读性,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翻译者可能会使用一些常见
的汉语表达方式、习语和俗语,以使译文更加地贴近汉语的表达习惯。


种策略适用于一些地名、人名、时间、日期等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词汇。

而如果选择异化策略,翻译者则会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术语、文化背景相关的词汇等,翻译者可能会选择直
接使用原文或者模仿原文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策
略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口头禅、谚语等需要传达原文情感和表达
方式的词汇。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翻译者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求选择使用归化或
异化策略。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平衡二者的使用,以达到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和表达原意的目的。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精)

关于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论文摘要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更是翻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异化翻译则能忠实反映原语文化,有效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现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异化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文化交流翻译是不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

由于翻译的存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因为,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际转换,更大程度上是传达原语文的文化色彩,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一种文化的再现,所以,翻译应当注意文化传递的问题。

那么翻译中怎样面对文化的传递?在此,笔者试就从蒙汉翻译的角度来作一粗略探讨。

一、“异化”与“归化"概念的提出1813年,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而且对这两种方法做了详细的描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劳伦斯·韦努蒂)在(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把施莱艾尔·马赫提出的两种方法加总结,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把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而他主张异化的翻译,并认为,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译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他进一步指出,原语民族在通过翻译作品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由译作决定,因此,译者必须如实反映原语民族特有的文化因素。

“异化”和“归化”,一个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另一个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韦努蒂还指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既掩盖了译者的辛勤工作,使得译者遭受到“隐形”的不公平待遇,与此同时,把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行施加于原作,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陆军马春芬内容提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茶馆》异化归化20世纪是翻译活动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的世纪。

许多翻译理论家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的重要性。

著名翻译理论家Lambert和Robyns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意即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的变革。

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文化因素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姓名的文化翻译,还是习语和宗教的文化翻译都要求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基础,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霍华和英若诚先后翻译了《茶馆》这部伟大的戏剧。

本文以《茶馆》的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和习语文化两方面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文学作品中离不开人物描写,有人物就离不开姓名称谓,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

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妥善处理文化因素,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分析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简要介绍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明确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接着,本文将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异化与归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这两种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将提出在跨文化翻译中应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异化与归化的定义与特点在跨文化翻译中,异化与归化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异化翻译,顾名思义,倾向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直接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种策略强调源语言文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异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源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留,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拓宽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与异化翻译不同,归化翻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和阅读习惯。

归化翻译倾向于将源语言的文化元素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熟悉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种策略强调目标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普遍性,旨在使源语言作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归化翻译的特点在于其对目标语言读者的考虑和适应,使得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译文,但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分析两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让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它们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归化策略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习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而异化策略则强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展现原文的异域风情。

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本文首先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定义、特点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两种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文化交流翻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二、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顾名思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使得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这种翻译策略的核心目的是减少译文中的异质性,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归化翻译中,翻译者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中的对等词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异域元素,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这样做的好处是,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会感到过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并接受译文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归化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翻译者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自然性,可能会导致原文中的某些文化特色或异域风情在译文中被淡化或丢失。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得原文中的文化价值在译文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因此,在使用归化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把握好度,既要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又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切近 的 自然对 等” 的概念 , 并 把译 文读者置 于首位 。这 一 派 的观点是 : 不 同文化 之间 具有 相似 和相通 性 , 这是 翻译 中 可 以采 用归化方法 的 客观依 据。不 同文化 的相 通性 和相 似 性人类作 为生物 中的一个 群体 , 在 漫长 的历 史发 展进 程 中, 在生活 和思 想观念等各方面都有着惊人 的相 似之处 , 这种 相
文 化及 语言 中的信息 以近 乎保持 其本 来面 目的形 式贡献 给
另一种 文化及语 言。在 目的语文 化 中移进 源语文 化将会 丰
富 目的语 文化和 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 , 不仅 为后者带来 了 全新 的成分 , 而且 , 这种成分的大量 涌入 , 促使 后者 内部 发生
各种聚合 和裂变反应 , 从 而最终 导致它 的根本性蜕变 。各个
文化交流的作用 , 而且这也正 中移进源语文 化将 会 丰富 目的语 文化 和 目的语 的语
言表达 形式 ; ( 3 ) 译文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 的现象 , 就 不能 算 是“ 忠 实 于原 作 ” 。N i d a 是 归化 的代 表 人 物。他 提 出了
“ 动笔 之前 , 就先 得解 决一个问题 : 竭力使 它归化还 是尽量保
存洋气 呢? ” 钱钟 书先 生在< 林纾 的 翻译 > 一文 中也 同样 提到
“ 欧化 ” 和“ 汉化” 的问题 。最 近十 多年来 , 在 国 内主要 的 翻 译 期刊上 , 论述归化和异化 的专题论文也越 来越多 了。 V e n u t i 是异化的代表人物 , 他的观点是 : ( 1 ) 翻译应 起到
语文学刊 ・ 外语教育教 学
2 0 1 3年第3 期
异化 翻 译 与 文 化 信 息传 递
0 闵西鸿 刘芹
( 昭通学院 外语系, 云南 昭通 6 5 7 0 0 0 )
[ 摘 要】 归化和异化之争由来已久, 在跨文 化翻译的背景下, 异化翻译成为 保存文化信息的一种有效手
和 目的语文 化之 间取得“ 文化对等 ” 。
在其 发展过程 中其 内涵也在不 断的发生 变化 。但直 到今天 , 翻译 界在关于归化/ 异化问题上 , 仍然没 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 这对术语 由美 国著 名 翻译 家韦 努 蒂 L .V e n u t i 于1 9 9 5 年 在< 译者的 隐身 > (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 J 1 . v / s / b / / / O " ) 中提 出 , 是
是 以把一种文化 中的异质 成分 转化 为另一 种文化 中人们 所 熟 知的 内容 , 并 以牺 牲大量附载信息 为代价的 。如上世 纪末 和本世纪初 , 中国有些 翻译 家在译 介外 国文 学时 , 把外 国作 品中的故事 、 人物、 地点等全部 中国化了 , 它带给人们 的异质 文 化信 息也就大打折扣 了。异化 的译 法则不 同 。 它能把 一种
国家和 民族 文化之 间 的相互融 合也 因此 得到大 大推进 。例 如: 我们的 中文词汇 “ 浮屠 ” ( 救人 一命胜 造七 级浮屠 ) 、 “ 菩
萨” ( 菩萨心肠 ) 、 “ 金 刚” ( 丈二金 刚摸不 着头脑 ) 等都是 印度 佛教文化直译过来 的 , 也 即采用 了。 异化” 这一译法 。直译 的
谓 由来 已久 。我 国古代佛经 翻译 中的“ 文质 ” 之争便是归 化/
异化之争的雏形 , 发展到 2 0世纪 2 o一3 0年代 便有 了“ 直译 ” 。 意译 ” 之争, 一 直到 “ 归化 ~ 异 化” 两个 术 语 的正 式 引用 。
时, 译 者也是。 传播 者” , 从某 种意义上讲 , 译就是在源语文化
广泛运用 , 不但能使某种语言 中的某 些词句成 为另一种文化 和语言 中的有机成分 , 还 能使它们成 为广泛使用 的 国际性成 语, 如人们所熟知 的 T h e r l m j 柚H o r s e ( 特洛伊木马 ) 、 c r o c o d i l e
但是 , 各个 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之 间一直并将继续存 在 巨
大差异 , 这使归化译法所竭力追求 的不 同文化之 间的对 等转 换实际上成 为不 可 能 , 同 时也 就为 异化 译 法提 供 了基本 依
据 。语言翻译 的 目的之一 , 是使每种文化 都能充分地借 鉴和 吸收其他各种文 化的 异质成 分 , 使 自己更加 丰富 , 并焕 发蓬 勃生机 。归化 的译 法 , 固然降低 了读者 阅读 的难度 , 但是 , 它
[ 文章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3 ) 0 3 — 0 0 5 3 — 0 2
达形式 和技 巧上是惊人一致 , 也 正是这种相似使 翻译成为 了
可能 。如果译文 表达 的 内容 和形式 在译 文读者 对现 实世界 了解 的知识 范 围 内, 读 者就 能 更好 地换 成 目的语 文 化 。同
用以表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们的提出基于德国哲学
家斯莱 尔马赫( S c h l e i e r Ma r c h e r ) 的理论 。斯莱 尔马赫认 为 , 翻译有 两种 : 一种 是译者 不 打扰作 者 , 尽可 能让读 者靠 拢作
者; 另一种则是译 者尽 量不 打扰 读者 , 让作 者 靠拢 读者 。其 实, 早在 1 9 3 5 年鲁迅先生便在 < “ 题未定 ” 草> 之二 中提出 了
段, 使 一个 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信 息能够较好地译介到 另一个 国家和 民族 的文化 中, 从 而更好 地发挥翻 译在 文化 传
播 中的作 用。
[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文化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A
归化 和异化作 为一种翻译 策略或者 翻译方 法 , 一直 以来 都是翻译界论述 的热 门话题 。在我国 , 对 于二 者的争论 也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