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市场的风险传染性
国际金融学习题答案(人大陈雨露主编)第五章

三、判断对错练习说明: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在对(T)或错(F)上画圈。
1.证券化趋势是指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的相对重要性超过了中长期国际信贷市场。
答案与解析:选对。
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以证券为工具的融资活动在整个融资活动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逐渐由银行贷款为主转向各类有价证券为主,逐渐形成了证券化趋势。
2.与回购市场相比,同业拆借市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需要抵押品。
答案与解析:选对。
回购市场,是以回购方式进行的证券交易,其实是一种有抵押的贷款:同业拆借市场是一种信用拆借,不需要抵押品。
3.非抛补利率平价要求国家风险溢价和汇率风险溢价都为零,因为条件过于苛刻,因此不大实用。
答案与解析:选错。
非抛补利率平价要求国家风险溢价和汇率风险溢价都为零,但非抛补利率平价考虑了预期的因素,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汇率的变动,因而并不能说非抛补利率不实用。
4.抛补利率平价、非抛补利率平价和实际利率平价的共同特征是通过各国之间资产价格的关系来判断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因此属于价格型评价方法,而储蓄与投资模型则属于数量型评价方法。
答案与解析:选对。
5.机构投资者所带动的巨额资金在国家间的迅速转移,加剧了各国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无法起到丝毫的稳定作用。
答案与解析:选错。
不同的国际投资机构对金融风险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国际间的保险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6.如果各国间证券投资收益的相关性非常高,那么,通过国际组合投资来规避风险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答案与解析:选对。
因为如果各国间证券投资收益的相关性非常高,那么,一国的金融危机就会传染到其他各国。
因此,通过国际组合投资来规避风险的作用就不明显了。
7.国际组合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绝对风险水平降低了。
答案与解析:选错。
一国国内证券组合投资,一般只能分散本国市场上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国际证券组合投资,不仅可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还可以起到降低相对于一国而言的系统性风险的作用。
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分析

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分析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分析1. 引言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本文将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
2. 相关性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相关性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一种统计概念。
在证券市场中,我们经常使用相关系数来度量证券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1表示完全负相关,1表示完全正相关,0表示不相关。
计算两个证券市场的相关系数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二是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适用于两个变量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
3. 中国与国际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证券市场与美国证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两个证券市场,因此我们首先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中国A股市场和美国股市,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中国A股市场的独特性,如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开放度等因素造成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相关性有所提高。
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其他国际证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考察中国与欧洲、东亚等地区的证券市场。
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与欧洲证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而与东亚地区的证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较高。
这与中国与东亚地区国家的地理、文化和经济联系密切有关。
4. 相关性的变化与影响因素证券市场的相关性是动态变化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全球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
例如,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明显上升,表明风险传染效应的存在。
而在经济复苏期间,相关性通常较低。
其次,政策因素也会对相关性产生影响。
政府的干预措施、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监管政策等都会对相关性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增加,相关性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论证券机构的传染性——是否像银行一样具有连锁效应

1 . 证券公司面 临的主要风险 是市场风 险 , 会引发 系统 投资者和客户有什 么不 同,何况这笔费用从总体上看是非常 不 性风 险和 系统, l 生危机 ; 而银行的主要风 险正好相反 , 是系统风 小的 , 完全在市场承受范围之 内。因此 , 一个 国家为防止证券 险和信用风险。 机而对其他证券公 司产生恐慌 。
异议 。然而 , 人们对证券机构 、 其中主要是证 券公司要不 要受
一
提供者和管理者。这意味着 , 当银行 陷入 困境的时候 , 整个
到监 管却存在着非常严 重的分歧 。这些分歧一方面来 自于人 金融体系将被卷入旋涡之中。如果仅仅是一家银行 出现 困难 们对证券机构传染性 的认识 ,即它们是否也像银行一样具有 而不波及其他银行 , 问题也许不会有如此严重。但是 , 由于存 连锁效应 ,从 而会对其它证 券机构和整个支付体系构成意外 款者与银行有严 重的信息不对称 ,存款者 有理 由认为一 家银 打击 ; 另一方面 , 则来自于对证券机构 的监管 方式的认识 , 即 行出现困难 , 其他银行也将出现困难。因此 , 2似 乎天然地 银仃 - 对证券机构( 主要是证券公司) 的监管是否应 比照对银行的监 具有感染性 , 一家银 行的困难将最终变成所有银行 的苦难。 当 管那样进行 。在这里 , 我们只讨论第一个 问题 , 即证券机构是 然 , 如果银行也象其 他行业一样 , 以迅速 以市场价格出售其 可 否具有传 染性的问题 ,为了对证券机构传染性有一个全面认 资产 ,出现流动性 困难的银行就可 以以较小的损失从容应付 识, 我们首 先讨论 为什么 “ 行是特殊的 ” 在此基础上 , 银 , 再讨 客户的挤兑 , 而 , 行资产难于变现 的特征的存在 , 然 银 又使银 论为什 么“ 券机构也是特殊的” 证 。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1. 引言1.1 金融风险的定义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损失可以来自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机构自身的风险敞口等各方面。
金融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形式。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损失可能,主要体现在证券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变化时导致资产负债价值下降。
信用风险则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义务导致的损失。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需要时无法及时变现或者以预期价格变现所引起的损失。
操作风险则是由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导致的机构损失。
在金融业务中,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管理金融风险却是金融机构和市场必须做好的工作。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和市场面临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2 国际传染的背景国际传染是指金融风险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和扩散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也在增加。
这种国际传染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全球金融市场的互动性增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信息、风险和投资往来频繁,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会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推动了跨国金融交易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速度和范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和连续,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在国际间传播。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
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变动性加大,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不断,各国经济增长不稳定。
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传播的概率和影响力。
了解国际传染的背景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播的途径1. 跨境资金流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一旦某国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可能会引起国际资金的流出,从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及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2020-09-04修回日期:2020-10-21作者简介:李延军,男,陕西延川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证券市场;林雪瑞,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证券市场。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间风险传染效应及影响因素李延军林雪瑞(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摘要:本文选取2005—2019年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和沪深300股票指数日收盘价数据,结合股票推出时间、股价波动性,设置样本组、对照组,运用GARCH 模型、DCC-GARCH 模型、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及影响因素,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以期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间存在双向的风险传染效应,且经DCC-GARCH 模型分析表明风险传染效应在动荡期尤为明显;影响这种风险传染效应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微观因素中的股票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不确定性与极端事件两个方面。
关键词:沪深300股指期货;沪深300股票指数;风险传染;DCC-GARCH 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01-0069-09DOI :10.19647/ki.37-1462/f.2021.01.010一、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加深、联动性加强,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风险传染效应即在危机发生时,不同金融市场间价格波动的相关性较稳定时期明显增加的现象,它通过贸易传染、资本流动等宏观层面和噪声交易、羊群效应等微观层面的传染渠道引起金融资产收益率和价格波动。
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金融市场间讯息的传递,为金融市场间风险的加速传染埋下隐患。
因此,如何防范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传染名词解释

金融危机的传染名词解释金融危机的传播现象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由于金融市场异常波动而引发的经济、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金融市场的疲弱状况下迅速传播,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遭受重创。
金融危机的传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市场的相互依赖性:现代金融市场高度相互依存,各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常常能够迅速传染给其他国家。
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各国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等。
2. 资本流动的快速传递:全球化使得资本流动更加便捷,投资资金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转移。
当一国金融市场陷入危机时,国内外投资者会迅速撤离该国市场,导致该国货币贬值、股市下跌等。
3. 国际金融机构的联系:各国之间的金融机构以及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国金融机构的危机可能会通过其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联系传播,扩大危机规模。
例如,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4. 非金融部门的连锁效应:金融市场的疲弱状况会波及到实体经济部门,进而对就业、消费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失业率的增加和消费的下降会进一步加剧危机的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在金融危机的传播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以减少危机对经济的冲击。
这些措施包括:提供流动性支持,降低利率,实施财政刺激计划,加强监管力度等。
然而,金融危机的传播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的传播是全球金融市场相互依存、资本流动快速传递、金融机构联系紧密以及非金融部门连锁效应的结果。
了解金融危机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的传递路径,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通过加强监管措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减少金融危机传播的风险,保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国外学者对现在的证券现状的看法

国外学者对现在的证券现状的看法近年来,证券市场的波动频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外学者对于现在的证券现状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从宏观经济、市场机制、监管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国外学者对现在的证券现状的看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界对于证券市场的态度和见解。
1. 宏观经济角度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正面临着来自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
他们指出,国际贸易摩擦、政治动荡、金融风险等因素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这也对各国的证券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外学者建议国际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以稳定证券市场的运行。
2. 市场机制角度另一些国外学者则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现在的证券市场现状。
他们指出,全球范围内的证券市场结构日益复杂,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这使得市场交易变得更加复杂、困难。
一些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的参与者也使得市场的波动性增加,市场风险进一步放大。
他们呼吁加强对市场机制的监管,防范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不正当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
3. 监管政策角度在监管政策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现行的监管政策虽然对证券市场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应对市场变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些学者认为,监管政策应与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完善监管的制度和法规,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市场交易中的违规行为。
还有学者建议在监管政策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监管标准的统一和协调,避免监管套利和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传染问题。
4. 结语综合以上所述,国外学者对现在的证券现状有着复杂的看法,他们从宏观经济、市场机制、监管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对于国内而言,应认真倾听国外学者的观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的制度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
风险传播 - 风险扩散

风险传播 - 风险扩散在金融领域,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是两个关键概念。
它们描述了金融市场中风险在不同资产之间传递和扩散的过程。
风险传播是指一个特定风险事件对其他相关资产或市场的影响。
而风险扩散则描述了风险如何在市场中蔓延,引发连锁反应。
在金融市场中,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即整个金融系统遭受的风险。
这种风险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效应、市场情绪的传染以及信息不对称等。
当一个市场中的风险扩散到其他市场时,全球金融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的过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传播,例如衍生产品。
这些产品的价值依赖于其他资产,当这些相关资产面临风险时,衍生产品的价值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会影响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
当投资者的情绪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采取羊群效应,使得风险在市场中迅速扩散。
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某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时,他们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传播风险,从而影响市场。
为了应对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和透明度。
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包括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以及市场风险的及时监测。
总之,风险传播和风险扩散是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了解和管理这些风险是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应密切合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证券市场的风险传染性
一、引言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衡量中国银行业板块与国际证券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性研究,目前研究的很少,大多是研究中国股市与外国股市之间的市场联动性以及风险传染性。
Jaffe和Westerfield(1985a,1985b),考察了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和美国股票市场之间的日收盘价格相关性。
Eun和Shim(1989)研究了9个国家股票市场的日收益情况[1]。
Barclay、Litzenberger和Warner(1990)研究了同时在纽约和东京证券市场上市的普通股每日价格波动和交易量。
上述研究都发现了支持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日收盘—收盘收益的正相关性的证据[2]。
Karolyi和Stulz(1996)利用1988—1992年ISSM数据库,以在美国纽约和东京两地同时上市的日本股票为样本,考察了美国和日本两地股票市场联动性问题,结论是两国市场的相关性很高,而且当市场的波动幅度很大时,这种协变性增强了。
国内学者也对股市之间的传染进行了积极的研究,陈漓高、吴鹏飞、刘宁(2006)对12国证券市场的联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美国股市对中国影响微弱[3]。
李勇、李传乐(2008)以A股、H股双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向量GARCH模型,对双重上市公司A股与H股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双重上市公司A股与H股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具有了新的特征,方向是A股对H股具有风险传染效应,而H股对A
股却没有风险传染效应[4]。
张福、赵华、赵媛媛(2004)对中美股市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美股市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之后中国股市对美国股市产生了单向的引导关系[5]。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总结,发现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银行业与国际市场之间联系的非常少。
本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1)运用结构变点检测方法将研究数据划分为三个阶段,克服了主观划分数据的武断性;(2)对六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时,充分考虑到协整结果对选择的模型比较敏感,因此,协整检验时对比三种模型结果进行分析;(3)利用方差分解,通过各个市场对内地银行指数的方差贡献度来衡量传染性,分析国外市场风险传染的途径;(4)使用脉冲分析来分析内地银行对各个市场冲击的敏感度,以此衡量国外市场冲击对中国银行业的传染性大小,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递归检验、滚动检验以及循序检验三种ADF检验考察中国内地银行指数的内生结构变点,依据检测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段划分。
然后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并建立VAR模型,利用方差分解,找出我国银行业板块受国际证券市场风险传染的路径。
在进行脉冲分析、检验我国银行业对国际证券市场冲击的敏感度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
限于篇幅,下面仅介绍内生结构变点检测的方法。
本文将运用单位根(ADF)检验检
测内地银行指数的内生结构变点,ADF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先给定一个子样本,对这个子样本做ADF检验,获得一个ADF值,然后逐渐扩大子样本的研究范围,依次进行ADF检验,最终获得一个ADF值序列,将获得的ADF序列与ADF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如果绝对值大于临界值,那么对应该值的年份就是一个结构变点。
本文采用的递归检验和滚动检验的检验式为:?y=ρyt-1+μ+αt+β?yt-1(1)上式只含有?yt-1一个滞后项,对每个子样本进行含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的ADF检验,如果某个ADF值小于临界值,说明有突变点,否则没有。
本文使用循序检验两种检验方法:均值突变模型和趋势突变模型。
选取突变检验范围k=[0.15T,0.85T](取整数),即在2005年11月—2010年7月间循序用虚拟变量改变假想结构突变发生的时间,检验此期间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本文使用的检验式是:?y=ρyt-1+μ+αt+β?yt-1+γDt+utut~ΠD(0,σ2)(2)从检验得到的ADF值序列中选择最小值,同相应的临界值比较,检验单位根零假设。
其中,均值突变模型下Dt定义为:基于以上的检验思想,本文分别使用递归检验、滚动检验和循序检验来寻找结构变点,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基于经验武断的划分数据进行研究的盲目性,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数据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考察我国银行业受国际证券市场风险传染的程度,以上证指数中的内地银行指数代表我国银行业。
选用该指数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内地银行指数是基于大陆16家上市银行的指数编制而成的,包括了所有内地上市银行;其次,我国上市的16家银行是国内银行中规模较大的,代表了我国典型的银行的表现。
另外国际证券市场,选取的是全球5个重要指数,它们是: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东京日经225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以及台湾加权指数。
上述六组指数使用的是每日收盘价,考察的时间段为2005年1月4日至2011年8月25日,剔除了研究对象之间日期不重合的交易数据后,共1425组数据。
(二)内生结构变点检测结果
基于前文的介绍,将采用递归检验、滚动检验和循序检验三种检验来寻找结构突变点。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进行结构变点检测时,将采用2005年1月到2011年8月的月度数据为考察对象,共80组数据。
进行检验前,在不考虑结构变化的情况下,首先检查原始数据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先退化趋势并检验退化趋势后的数据是否为单位根过程,经过多次试验,选择滞后阶数为1。
检验结果见图1-图4。
(2)临界值摘自Banerjee,LumsdaineandStock(1992)。
由表1的检验结果看,递归和循序法未检验出突变点,而使用滚动检验结果显示发生结构突变,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7年7月和2009年5月。
结合
现实情况进行分析,2007年7月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其影响遍及全球,我国各大银行也深受其影响,各银行指数从2007年7月初开始暴跌,因此,2007年7月内地银行出现结构变点是与现实相符的。
另外,2009年3月3日美国股市的暴跌又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大跌,这种影响于2009年5月份开始呈现也是合理的。
因此,本文采用滚动检验的结果,选用2007年7月3日和2009年5月4日作为本文时段划分的变点。
因此,研究时段被划分成3个阶段:2005年1月4日—2007年6月29日,2007年7月4日—2009年4月30日,2009年5月4日—2011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