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理论与实践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
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
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
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
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
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
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
是无机成油还是有机生成—关于石油成因的争论

是无机成油还是有机生成—关于石油成因的争论近日,记者怀着好奇的心情采访了这位只读过初中的农民。
采访中得知,他从小爱看科普书籍,喜欢听收音机上的科普讲座,尤其好动脑子。
1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年前被熬坏的一块胶,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煤粉。
于是,他利用农闲时间开始琢磨起来。
在探索中,石军柱发现,煤可能不单是由古生物尸体形成,还可能由无机物形成。
于是他又开始研究石油的生成过程。
他用简陋的设备模仿地球刚形成时的条件,发现地球在由热变冷的过程中,通过“地热合作用”,在古元古代约七亿年中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有机酸盐、有机物。
地球演变到中元古代后,在封闭半封闭环境中,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了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
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在地质作用下,一旦受到高温,有机酸盐受热分解,在高温、压力、催化剂等的作用下,有机酸根生成“油气”、二氧化碳。
早期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盆地“地热分解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如果能在盆地保存至今,就成为早期的油气藏。
他将这称为“蒸发、沉积有机酸盐”生油气机理。
石军柱说:“从这个过程来看,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是无机成因。
‘蒸发、沉积有机酸盐’机理能说明无机成因的油气是生在沉积盆地中,能说明世界油田分布的高度集中现象,能说明为什么全世界50%以上的石油产自碳酸盐岩。
”其实,国际上有关石油成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总的可分为无机起源说和有机起源说两大派。
石油无机成因说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地深成因说,认为烃类起源于地球深处;二是宇宙成因说,认为烃类在宇宙形成阶段即已生成。
基于上述说法,一些学者提出了石油无机成因的各种成油模式。
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石油无机成因的“碳化物说”。
他认为,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碳和铁在地球形成时有可能形成金属碳化物————碳化铁。
当它与沿着裂缝渗入到地壳深处的炽热的水相遇时,就可以生成碳氢化合物。
因此,“碳化物说”认为生成石油的主要原始物质是金属碳化物。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库德里扬采夫倡导石油无机成因,提出“岩浆起源说”。
石油成因之我见

石油成因之我见摘要:石油是宝贵的矿产资源,对于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观点:一是沉积说(又叫有机成因说),二是岩心说(又叫无机成因说)。
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
我在这里不但支持岩心说,还大胆的提出新的理论——油煤同源说,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石油岩心说埋藏深度油煤同源石油是一种深藏于地下的宝贵的矿产资源,其加工产物更是极其重要的能源。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尤其重要。
那么,石油究竟是怎么样生成的呢?现行高校教科书和一些专业书中,对于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观点:一是沉积说(又叫有机成因说),二是岩心说(又叫无机成因说)。
长期以来,两种观点一直争论不休,都不断用一些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沉积说理论的要点是,石油是由地面是的动植物遗体,被大水冲到很深的湖泊中去,沉积到湖底。
当这种沉积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无氧的高温高压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动植物就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后成为石油的初级产物——干酪根,再经过千百年的熟化过程,干酪根就会转化为石油。
这一说法起码在目前来讲是最权威的、占主流的说法。
在学术界始终没有停止的一个争议,就是石油的产生之第二个原因——岩心说。
尽管这种说法在教科书上只是淡淡的一提,最多不超过100字,但其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在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
岩心说的要点是:石油是存在于地心深处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会向地面转移,终点是地面和大气。
这一观点之所以没有被教科书认可,是因为它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而前面说的沉积说,我们可以从几乎所有的油田都发现于盆地来解释它。
如果不是沉积的,为什么在高山地区找不到石油?这似乎告诉人们:石油就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转化而来的!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深井(10000米)和超深井的出现,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了,就算当年的湖泊很深,但内陆的或沿海的湖泊还能比太平洋海沟深吗?我们知道,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中最深的了,其深度为11034米。
我们还知道,石油的储藏地要比生成地浅,就是说石油要向地表运移。
油气无机成因论概述

油气无机成因论概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谭丽娟2.1 油气无机成因论概述19世纪70年代以来两大成因学派:无机起源、有机起源根本分歧:对成烃母质的认识。
油气无机成因说:石油及天然气是由无机物转化而来的。
泛宇宙说和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2.2.1 泛宇宙说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在形成时就包含有机物。
证据:陨石和行星中发现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气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
宇宙说、岩浆说、地幔脱气说1)宇宙说1889年,俄国В.Д.索柯洛夫•碳氢化合物是宇宙间固有的。
证据对太阳系中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行星的气圈以及彗星的尾部等天体光谱分析发现有甲烷;发现烃类化合物可由 Fischer-Tropsch 反应合成。
2)岩浆说 • 石油的形成与基性岩浆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证据:岩浆岩、变质岩中相继发现油气藏;基性岩浆中发现天然气。
石油地质学家 库德梁采夫 (前苏联,1949) 碳 氢 氧 氮 硫 高温高压 CH 、CH 2、CH 3 聚合反应加氢作用 各种碳氢化合物3)地幔脱气说——深源气T.Gold(1993)•地球深部存在大量在地球形成时就已有的甲烷及其它非烃气体。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这些气体从地球深部被加热而通过深大断裂等通道或伴随火山活动释放出来并向上运移,部分保存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形成天然气藏;部分逸散到大气圈中。
证据:火山岩气藏;超深井钻探发现非生物成因气。
2.2.2 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说油气是在地球深处,由于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H2O、CO2、H2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碳化物说、费-托地质合成说、高温生成说、橄榄石蛇纹石化生油说1)碳化物说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Д.И.Менелеевд)•地下深处有重金属碳化物(碳化铁等)与水作用可产生烃类。
3Fe m C n+4mH2O→mFe3O4+C3n H8m 证据:当时大多数地表油气显示和油田都分布在山脊附近。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围绕着石油成因,有机说与无机说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关于石油的形成问题,至今难以定论。
石油有机说理论认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动植物遗体变来的。
石油一般生成在古代的沉积盆地或浅海和湖泊中,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堆积了几百米至几千米厚的沉积物,其中埋有许多动植物的遗体;这些生物有机物质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无数细小的油珠;油珠再汇成油流,油流则集中迁移到地壳中具有封闭构造的地层中储藏起来,最终形成规模较大的油田。
尽管有机成因说日臻完善,但随着石油地质工作研究的深入,一些不利于有机成因说的证据渐渐显现出来。
人们注意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
如果说石油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成的,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虽然不均衡,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但绝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
人们还注意到,有些油田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很深,而且越往深处成油条件越好,油气的产量高、压力大,似乎在它的深部有源源不断的油气供给。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高尔德,站在无机说的角度批驳有机说时说,世界上油矿的规模比其他任何沉积矿体大得多,已查明的油气储量也比原先根据生物生成说估计的高出数百倍之多。
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石油是由海洋微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人们为什么对石油的产生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呢?这主要是因为对地球的演化史没搞清楚。
我根据地球膨裂说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认为,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39亿年前,由于地球的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
这时的海洋覆盖着整个地球,平均1.2万米深。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出现。
6亿年前,由于气温和海洋的温度逐渐升高,产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5.2亿年前,由于地球的膨裂,部分陆地逐渐露出了海面,4.8亿年前一些陆生生物开始出现了。
石油的无机起源假说

石油的无机起源假说及其研究方向1 石油有机起源假说的主要缺陷1、生油岩和工业性油气藏的聚集没有联系,如我国酒泉盆地的东部、民乐盆地、苏联的拉脱维亚志留系以上地层等等,那里存在着公认的生油层,但是却没有石油;相反在没有或缺乏生油岩的地方,常常聚集有大量的石油,如拉脱维亚志留系以下地层、加拿大阿尔伯特地区的马克—马里地沥青矿、我国的克拉玛依油田等等。
2、有机假说对石油的局部聚集现象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正确解释,如土尔克明尼亚、酒泉、准噶尔等地都有这样的实例。
3、在古老的侵蚀不整合面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石油的次生产物,这一点有机假说同样也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正确解释,如美国大陆中部、我国的酒泉等地都有这样的实例。
有机起源假说所以与客观事实有这些矛盾,主要原因是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设想的,只是根据沉积物中碳氢化合物与石油碳氢化合物某些粗略的相似性,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建立在客观事实证据之上,其实质是否认了客观事物的多样性。
2 油气分布的规律性1、石油与基底断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
许多大地构造研究者们证实:含油构造是基底断裂的反映。
根据石油分布的特征有理由认为:含油气构造是和四级深大断裂(块断间断裂)有关(按切割巨大单元的能力划分——哈因)。
同时 A.B.裴伟也指出:地壳的开正断裂带是含油气最有利的地带。
2、石油的纵向分布,在每一个局部含油的地带石油常常贯穿了大部层位,一直到基底,例如高加索、第二巴库、委内瑞拉及四川等地均符合这种规律。
此外在局部含油地带已经有资料证明:石油存在着由下向上运移的现象。
其主要证据是:(1)上下各油藏的重氢(D)含量一致。
(2)上部油藏含有下部地层的孢子花粉。
由此可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世界上的石油都是沿着断裂自基底上升到储油层中去的。
波尔菲利也夫并根据地层不整面上缺乏石油的次生产物,并研究了世界上石油的埋藏条件,而得出:有世界上所有的油气藏都是在白垩纪末到第四纪初这个阶段中形成的结论。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
石油的无机成因主要有两种理论:
1. 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化学作用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中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遗体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与地下水和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油和气的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石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包括充足的有机质来源、适宜的沉积环境、适度的地层压力和温度等。
2. 外生石油理论:石油是地球深部岩石物质的热解产物。
根据这一理论,石油是由深部岩石中含有的无机物质,如煤、沥青岩和石墨等,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热解反应而形成的。
这个过程称为岩石裂解作用。
此理论认为,无机石油的形成与地球的热力活动和岩石的成分有关。
以上两种理论中,石油的形成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和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机质的存在和热解是两个关键因素。
无论是有机质还是热解作用,都涉及到地球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过程。
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和时间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 油 成 因问题 的争论 由来 已久 . 目前 , 石油 有机 成 因论 在 油气地 质 学 占主 导 地 位 , 但 是对 石 油无 机
成 因的研究也似乎一直在进行着.
石 油成 因问题 的论 在 石油科 学 研究 中是 一个 重 要论 题 … , 对 资源评价 、 勘 探 靶 区 的 选 择 等 更 有
重 要 的实践 意 义 .
大气 中的甲烷等气体作为“ 化石” 保 留在上地 幔和
地壳 深部 .
本 文概 要论 述 目前 国 内外影 响较 大 的石油 无机 成 因学 说 的一些 学 派 , 石 油 无 机 成 因的地 球 化 学 论
据 及其 在 石油勘 探 中的意义 .
中国天体化 学 家 、 “ 嫦娥工程” 首 席科 学 家 欧 阳 自远 院士认 为地 球 历 史 上是 存 在 无 机 烃 的. 应 中 国
摘要 : 对石油的无机成 因理论进行 了评述 , 其 中包括地幔脱气论、 中地 壳与费 一 托合成说、 板块构造 与费 一 托合成说. 沥青、 原油、 干酪根的 P b— s r — N d同位素 , 原 油及 沥青 中高含量的微量元素以及 原油中的有机化合物均揭示了原油无机生成的科 学依据 , 这是 中国科 学家对石 油地质学的重大贡
大 型含油气 盆地 的沉 积层 均直 接与 蛇纹石 化超 基性 岩或 玄武 岩接触 而 缺 失 花 岗岩 , 他 把 这 种 盆地 称 为
“ 缺 花 岗岩 型盆 地 ” , 并 认 为凡 底 部 缺失 花 岗岩 的盆
为硫族. 后又概括称为烃碱流体 , 油气也是热液作用 的产 物 , 石 油 中也 有 大量 的 亲地 幔 的 元 素 , 如: c r 、
源, 这 些 甲烷在 地球 形成 时就 已存 在 , 大量 还原 状态
地幔脱气说对天然气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但不 能对 液态 烃 的成 因作合理 解 释.
1 . 2 杜 乐天 的地 幔烃碱 流体 说
的碳是 在地 壳深 部 被 加 热 而 释 放 出来 的. 经 过地 质 历史 时 期 的种种 变化 , 这 些 甲烷 向上移 动 , 并 大 量 聚
J a n .2 0 1 3
V o 1 . 2 8 No . 1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0 6 4 X( 2 0 1 3 ) 0 1 - 0 0 0 1 — 1 1
“ 石 油 无 机成 因说 " 的 理 论 与 实践
张景 廉 , 李相博 , 刘化 清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西北分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科学院兰州地质所王先彬研究员邀请 , G o l d教授于
1 9 9 5年 6月对 兰州 地质 所进 行 了访 问交 流 , 期 间笔 者张 景廉 与 G o l d教授 进行 了有 益 的讨 论 , G o l d的真 知灼 见 对 笔 者 进 行 无 机 油 气 研 究 是 大 力 的 推 动 ,
2 0 1 3年 1月
第2 8卷第 1 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G o l d教授 于 2 0 0 4年 6月 逝世 .
1 地 幔脱气 论
1 . 1 戈尔德 的 理论
戈尔德 ( G o l d ) , 美 国康 奈尔大学 的天文 学家 、 教授. G o l d等 _ 2 。 依据 太 阳系、 地 球 形 成 演 化 的 模
型, 认 为地球 深 部存 在 着 大 量 的 甲烷及 其 他 非 烃 资
其中 H代表氢 , 卤族元素 F 、 c l 、 B r 、 I 和热 ; A代表碱
金属的 N a 、 K、 L i 、 R b 、 C s ; C为碳 ; 0为 氧 ; N为 氮 ; S
盆地 的关 系 , 特别 是研 究 了世界 9个大 型 、 超 大 型含
油气盆地的结构 、 地球物理参数 , 发现这些大型 、 超
因理 论等 , 在 国际上首次发现 原油无机成因的铅 、 锶、 钕 同位 素和微量元 素证据 , 在 国内首次 出版关于石 油无
机成 因说 的专 著《 论石油 的无机成 因》 , 在《 中国科学》 、 《 科学通报》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 0 0多篇.
一
2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献. 石 油 的无机 成 因理 论是 可 以指 导油 气勘探 的 , 并 以辽 宁义县 一北 票地 区、 苏 南地 区、 鄂 尔多斯盆 地 伊 盟 隆起 、 四川松 潘 一甘孜 褶 皱 带、 柴 达木 盆地 为例讨 论 了寻找 大油 气田的 可能性 . 关 键词 : 石 油 无机 成 因 ; 地幔脱气; 费 一托 合 成 ; 中地 壳低速 一高导层 ; P b—S r —N d同位 素体 系 ; 石
油勘探
中 图分 类 号 : T E l 3 2
文 献标 识码 : A 集在 地壳 深度 1 5 k m左右地带 , 形 成无 机 成 因的油 气藏 . 根 据地球 演 化 理论 , 大 约 在距 今 3 5 0 0 Ma , 由 地幔 物质 脱气 作用 形 成 的 大 气 圈是 还 原 性 的 , 当 时 没有游 离 氧 , 但 有 甲烷等 . 当地 球 开 始凝 聚 时 , 原始
中国著名 的铀 矿地球 化 学家杜 乐 天教授 致力 于 地幔 流体 研 究 , 他认 为地幔流体是 H A C O N S流 体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0
作者 简介 : 张景 廉( 1 9 4 1 . ) , 男,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西北分 院高级工 程师 , 研究方 向为地球 化学 、 矿藏地 质 、 油 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