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成因及成藏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地质因素

论天然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论文提要天然气(Natural Gas)是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经过亿万年的高温和高压等作用而形成的可燃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热值高、燃烧稳定、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
其利用领域非常广泛,除了能用于炊事外,还可广泛作为发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玻璃陶瓷、汽车、集中空调的燃料或原料。
因而初步总结出我国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主要地质因素,对今后天然气勘探及开发工作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是从以下七个主要地质因素来展开论述的。
其间,天然气藏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包括:一定规模的气源岩、一定厚度的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和早期圈闭的作用;充分条件包括:断层与不整合面的改善作用、二次生气、脱溶(脱附)作用。
正文一、一定规模的气源岩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无疑是天然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气藏的富集程度除与气源岩规模和生产潜力密切相关外,还与气源岩和储层相互接触关系有关。
(一)气源岩的规模和生产潜力最关键的是,气源层系要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高的生气潜力。
一定的生气强度是较大气田形成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当生气量大于水溶气量(当与油伴生时,还要考虑油的溶解气量)、岩石吸附气量和散失气三者之和时,才有可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大气田总是分布在生气强度相当大的范围内。
如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大气田分布于生气强度大于30ⅹ108m3/km2范围内,而特大气田绝大部分集中在生气强度大于40ⅹ108m3/km2区域。
再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濮凹陷,储量较大的文留气藏和白庙气田都分布在生气强度大于60ⅹ108m3/km2范围内①(图1,见下页)。
(二)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气源岩与储层的接触关系直接涉及到气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否有效地运移到储层的问题,一般气源岩与储层直接接触比不相接触的富气作用大。
从我国已发现的油气田中可划分出内接式、紧接式和跨越式三种类型。
1.内接式储层呈“透镜体”被包在气源岩中,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能充分向储气层运聚。
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天然气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你想了解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吗?一起和店铺来看看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吧!天然气的形成天然气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各种类型的有机质都可形成天然气,腐泥型有机质则既生油又生气,腐植形有机质主要生成气态烃。
生物成因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称为生物成因气。
其中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气体。
生物成因气出现在埋藏浅、时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层中,以含甲烷气为主。
生物成因气形成的前提条件是更加丰富的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
最有利于生气的有机母质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这些有机质多分布于陆源物质供应丰富的三角洲和沼泽湖滨带,通常含陆源有机质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
硫酸岩层中难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气的原因,是因为硫酸对产甲烷菌有明显的抵制作用,H2优先还原SO42-→S2-形成金属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还原为CH4。
甲烷菌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地化环境,首先是足够强的还原条件,一般Eh<-300mV为宜(即地层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还原以后,才会大量繁殖);其次对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长温度O~75℃,最佳值37~42℃。
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气。
有机成因油型气沉积有机质特别是腐泥型有机质在热降解成油过程中,与石油一起形成的天然气,或者是在后成作用阶段由有机质和早期形成的液态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天然气称为油型气,包括湿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裂解气。
与石油经有机质热解逐步形成一样,天然气的形成也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在剖面最上部(成岩阶段)是生物成因气,在深成阶段后期是低分子量气态烃(C2~C4)即湿气,以及由于高温高压使轻质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
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3、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与分布
(1)形成条件 1) 在烃类物系中,气体的数量必须胜过
液体的数量,才能为液相反溶提供条件。 2)油气藏埋藏深,地层温度介于烃类物
系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凝结温度之间,当地层 压力超过该温度的露点压力。 (2)分布
第四节 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一、天然气藏形成机理
• 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 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 深盆气藏形成机理 • 天然气水合物 • 煤层气
一、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1、天然气在地层水中的溶解及水溶气析出成藏 水溶气析出的地质条件
(1)地层抬升 (2)含气地层水上升 (3)地层水矿化度增高
开产方式:水平井+压裂
一、天然气成藏过程的特殊性
2、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 扩散系数
3、天然气藏形成与保存的动态过程 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形成需要4个条件:
(1)充沛的气源 (2)生气高峰出现的地质年代新 (3)良好的盖层条件 (4)生气高峰期比较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二、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1、凝析气藏的概念 液态的油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反而蒸发 为气体,而当压力降低以后又凝结为液态 石油。气藏的形成与原油中气油比高,富 含轻烃组分
2、凝析气藏的相态特征
(1)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
烃类纯物质的相态:温度一 定,随压力增加,体积缩小, 达露点A后,压力不变而体积继 续缩小,直到泡点B后,压力增 大体积变化甚微,露点A为开始 液化的点,泡点B为完全液化的 点,A-B为气液两相共存区段, 其对应的压力为饱和蒸汽压, 大小取决与温度,温度升高, A-B线段逐渐缩小,T P C
天然气持续充注 天然气不断散失 饱气带
天然气原理

天然气原理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CH4)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在地球的地下深处形成。
它是由古代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来源于埋藏在沉积岩中的动植物残骸。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被广泛用于取暖、烹饪、发电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天然气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当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通常会被埋在水中的沉积物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被覆盖在更多的层次下面,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有机物质逐渐转变为煤炭或油。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埋葬的有机物质没有被进一步转化,而是逐渐分解为甲烷气体。
这是因为在一些地质条件下,沉积岩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甲烷。
当甲烷气体形成后,它会朝着高压区域移动,最终在地下岩石中形成气藏。
气藏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例如砂岩、页岩和煤层等。
这些岩石可以充当储藏天然气的容器,保持着气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利用天然气,人们必须从地下将其开采出来。
开采过程通常包括钻井和抽采。
首先,通过钻井设备在地下将井筒钻入气藏中,然后通过管道将气体抽入地面。
一旦天然气被开采出来,它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不同的地方,供各种用途使用。
在利用天然气的过程中,甲烷被燃烧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热能。
这种燃烧过程是相对清洁的,与煤炭和石油相比,天然气的燃烧排放较少的污染物,能够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总之,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形成是由古代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气体所致。
通过钻井和抽采等过程,人们可以将天然气开采出来并用于各种用途。
天然气的利用对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作用。
天然气成因

腐泥型与腐殖型有机质
• 所有沉积有机质大致可以区分为腐泥型和腐殖 型两大类。 • 腐泥型系指脂肪族有机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 聚合作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 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它们可以形成石油、 油页岩、藻煤。 • 腐殖型系指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 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主要可以形成天然气和 腐殖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液态石油。
成煤物质及其结构特点
• 煤主要由各门类的植物遗 体形成,以陆生高等植物为 主. • 有机组分以碳水化合物和 木质素为主. • 结构中含有较多的芳环和 杂原子.
煤的显微组分
• 镜质组
– 木质素纤维组织凝胶化作用的产物
• 惰质组
– 木质素纤维组织碳化作用的产物
• 壳质组
– 高等植物中富含氢的组织器官(如孢粉质、 角质、木栓质)及植物组织的分泌物
甲烷、二 氧化碳的 死亡温度
常见的无机气类型及其分布
• 来自幔源的岩浆以及变质作用和由此引 起的无机矿物热分解作用所形成, • 由地表水渗入地壳深处而形成的大气成 因气。 • 无机成因气的分布与深大断裂活动有关, 构造活动单元,特别是古老地层更有可 能分布无机成因气。
我国有机与无机成因天然气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
伴生凝析油和 轻质油某些组 成特征
来自藻类类和细菌
•
C7轻烃系列三角 图(正庚烷、甲 级环己烷、二甲 基环戊烷)
来自水生生物 (类脂物)
来自高等植物
煤 成 气 与 油 型 气 的 鉴 别
• 生物标记物所 反映的有机质 来源
生 物 标 记 物 结 构
不同类型干酪根不同成熟度条件下形 成天然气的δ 13C1
煤型气组成特点
• 煤型气含有一定量的非烃气,如N2、CO2等,但 其含量很少达到20% • 煤型热解气的重烃含量比煤型裂解气高,但煤 型气的重烃含量也很少超过20%,主要为甲烷。 • 煤型气的甲烷同位素一般在-25~-42‰。 • 凝析油中,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以及甲基环 己烷和二甲基环戊烷。 • 煤型气常含汞蒸气,一般含量超过 700 毫微克/ 米3,多数大于1000毫微克/米3
天然气重要基础知识点

天然气重要基础知识点1. 天然气的定义天然气是一种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包含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等烃类气体,以及少量的氮气(N2)、二氧化碳(CO2)和其他烃类气体。
它主要形成于地下沉积岩层中,常与石油一同存在。
2. 天然气的形成天然气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有机物质生物降解、成岩作用和热解等过程。
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有机物质经过压力和温度的作用,逐渐转化为化石燃料。
这些化石燃料随着地质作用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形成沉积岩层,同时地下水中的压力和温度使有机物质进一步转化为天然气。
3. 天然气的开采与储存天然气一般通过钻井技术进行开采。
在确定天然气储层后,通过垂直或水平钻井进入储层,然后通过泵或压力使天然气到达地面。
为了方便储存和输送,天然气一般需要经过脱水、净化和压缩等处理。
4. 天然气的用途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家庭、工业和能源领域。
在家庭中,天然气常用于供暖、烹饪和热水等用途。
在工业领域,天然气可作为原材料或燃料使用,例如制造化肥、玻璃、塑料等。
另外,天然气也可用于发电、城市燃气供应和交通运输等方面。
5. 天然气的环保性与可持续性相较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且燃烧效率高。
因此,天然气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环保的能源选择,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天然气储量相对较为充足,可视为一种可持续的能源形式。
总的来说,了解天然气的基础知识对于能源行业相关从业者、环境保护工作者以及普通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天然气的形成、开采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天然气原理

天然气原理
天然气是由各种烃类气体混合物在一定压力下,经加热、加压或混合而成的气态燃料。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也含有少量乙烷、丙烷、丁烷等。
天然气中含甲烷约90%以上,其它还有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
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的可燃气体。
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下限为5%。
在常温常压下,天然气是最常见的一种燃料。
在常温常压下天然气是以气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它占空气中总质量的90%以上,是目前最经济方便的燃料之一。
天然气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气、锅炉用气及工业用气。
天然气广泛使用于汽车、轮船、取暖炉等领域,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天然气中含有多种成分,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占75%以上,并产生大量热量,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除少数地区外,已实现了村村通天然气。
从2001年起国家对天然气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最高不超过0.85元/立方米(按销售价格计算)。
—— 1 —1 —。
天然气的形成过程.doc

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天然气和石油一样,都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
它们一个是气体,一个是液体,人们将之统称为“油气”。
天然气和石油常常埋藏在一起,气轻在上面,油重在下面,人们将这种天然气叫做“油田伴生气”;当然,天然气也可以单独生存,这被称之为“天然气田”。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一样,都是埋藏在地下的宝贵能源。
古时候,地面上的树木繁盛,还有成群的各种动物,由于环境、地壳的变化,这些生物和泥砂一起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本形成了水底淤泥,而且越积越厚,终于使淤泥与空气隔绝,避免了与氧气作用而腐烂。
地层内的温度很高,而且又有很大的压力,加上细菌的分解作用,最后使这些生物遗体变成了石油或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的区别,主要是形成时参与分解活动的细菌不一样,形成石油的细菌叫做“硫磺菌”和“石油菌”;形成天然气的细菌叫做“厌氧菌”。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野外水沟里有淤泥的地方,会冒气泡,那些气泡就是甲烷。
甲烷开始形成时,是在淤泥下分散存在的,在地下水流的带动下,或地层压力的压迫下,分散的甲烷慢慢地向有空隙和裂缝的岩石层中流动、积聚,如果这些岩石层周围是密闭的,甲烷就会汇集在一起,成为天然气田。
我国的天然气贮藏非常丰富,而天然气也正逐步成为我国城乡最重要的燃料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Q表示气藏中气体通过X方向上的损失量(下同)。
气藏烃通过盖层上界面(X=L面)单位面积内扩 散进入盖层之上储层中的量为
(2) 天然气藏通过盖层的扩散
气藏烃通过盖层下界面(X=0处)单位面积内的扩散量为
气藏烃通过盖层上界面(X=L处)单位面积内的扩散量为
(2) 天然气藏通过盖层的扩散
气藏烃通过盖层下界面(X=0处)单位面积内的扩散量为
烃源岩厚度为2L,初始浓度为C0,,产率为B.
X
C1 C2
2L C0,B
渗透层
(1)烃源岩的轻烃扩散 数学模型
(1)烃源岩的轻烃扩散 数学模型
单位面积烃源岩的扩散量为
2. 气藏中天然气的扩散
不同的地质模型具有不同的扩散数学模型
(2)天然气藏通过盖层的扩散数学模型
气藏烃通过盖层下界面(X=0面)单位面积内扩散量为
热解气:系指在成熟和高成熟演化阶段 (RO值为0. 6 %~2. 0 %) ,有机质经热催 化作用降解而形成的天然气。 裂解气:系指在过成熟阶段(RO 值大于2. 0%),残余干酪根、已生成的液态烃和部分 重烃气经过高温裂解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气。
有机成因各类天然气的特性 / 天然气的鉴别
成因类型判识标志: 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
天然气资源概述
• 美国的燃 料能源消 费 • 世界的与 美国的接 近
天然气主要成分 —烃气,以甲烷为主
天然气应用广泛
美国常规天然气产量下降,但非常规气产量增长
---设置“非常规油气资源”专题原因
世 界
2000 2008
俄 国
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比 例最大
中东
36%
美 国
各种能源消费比例与世界 平均值大致相同
煤型气
有机气与无机气的鉴别
注意:1. 这里油型气仅强调了由腐泥型母质生成,即包括了油型生物气、油型过渡带气) 2. 横坐标值域不同与前述过渡带气
3.2 有机成因 各类天然气的特性
D
,‰
E
F
C
δDCH
4
A
B
δ13C1
,‰
天然气同位素判断天然气成熟度
我国 油 型气
δ 13 C1(‰ )=21
.72l ogR
• 有机成因气--生物气
甲烷含量>95%,C1/C1-5为0.95-1.0,C2/C3>2,甲 烷富集12C。 δ13C1<-55‰或-60‰
• 有机成因气—过渡带气
徐永昌等根据Ro为0.3%-0.6%计算,过渡带气的 δ13C1分布在-60‰--45‰之间。
油型气
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地区或因素,提出了不 同的煤成气13C1 与Ro关系式。 在“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煤成气的 开发研究”, 戴金星(1985)综合研究了我国煤 成甲烷(13C1 )与其源岩成熟度(Ro) 之间的 关系, 发现煤成甲烷13C1值随源岩成熟度增加 而变重, 并得出如下回归方程: 13C1 = 14. 12lg Ro – 34.39 (1)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Bio-thermocatalytic trantional zone gas) :简称过渡带气,系指在生物气与热解气 形成的过渡阶段(RO 值为0. 4 %~0. 6 %) ,在 50~85 ℃的温度和一定的矿物参与并起催化作用 的情况下,有机质通过脱羧、脱基团和缩聚作用而 形成的天然气。
油型成气论 煤型成气论
之后,通过国家“七五”、“八五”攻关科研,天然气成因理 论进一步发展成多元论,包括无机成因气。
戴金星:无机、有机(再分) 、混合
徐永昌:有机(再分)、无机
王涛(综合):无机、有机(再分) 、混合
不同类型有机质的主要生气阶段和生气高峰对应图
不同类型有机质形成的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相态示意图
天然气运移、成藏
天然气运移特征---1.扩散作用,比石油重要
费克第二定律:
式中C 为烃浓度,X为扩散距离,t为扩散时间,D为扩散系数。
1. 气源岩中天然气的扩散
地 质 模 型 X 地质参数
0 0
渗透层
烃源岩
2L C0,B
渗透层 渗透层
烃源岩
① ②
烃源岩两侧渗透层烃浓度为0, 烃源岩厚度为2L, 初始浓度为C0,,产率为B. 烃源岩两侧渗透层烃浓度不为0, 上、下渗透层烃浓度分别为C1、C2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进展
徐思煌等
进展概述
7个专题
1、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与“低级”的关系
综合性、从源岩到圈闭 生-运-聚条件、机 制及过程
天然气地质(相对于石 油)的特殊性
2、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理论
3、天然气成因及成藏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进 展
4、烃源岩及生排烃作用
烃源岩、生烃与 排烃、地球化学
储层地质学、沉积 学、地层学
Eo
w o Ew w g o o
w g w Ew g g g
Eg
An
ad ar k oB
as in
天然气成藏 基于天然气扩散作用的普遍性、重要性,提出了 ① 天然气运移-聚集-散失动态平衡理论:
在天然气扩散和渗流作用下,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 进入储集层运移聚集,也不断由已形成的气藏中散 失,此过程中同时存在气体散失和烃源岩生气补充, 当地下天然气的散失和补充达到某种程度的相对平衡 时,即出现天然气运-聚-散动平衡。 天然气运-聚-散动平衡模型将天然气由烃源岩中生 成并排出、在运载层中二次运移和聚集、成藏后散失 的过程描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当天然气补充量大于 散失量时,天然气在气藏中不断富集;反之,圈闭中 的天然气不断减少,乃至全部散失。气源充注强度和 时间以及封盖保存条件是气藏能否形成的重要因素。
天然气资源分布
中国已发现探明地质储量大于300 ×108m3的大型气田21 个,这些大型气田 的天然气总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8 %。这21 个大型气田主要集中于四川盆 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莺琼盆地和东海盆地等五 大盆地。 2006年资料: 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方的气田有9 个,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苏 里格、靖边、大牛地、子洲、榆林、乌审旗) 、四川(普光) 、塔里木 (克拉2) 、松辽(徐深) 等盆地。100亿方~1000亿方的气田主要分布 于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2006年
天然气资源概述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有机成因各类天然气的特性 天然气的鉴别 运移特征-扩散 成藏理论
天然气成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早期天然气勘探以单一的“油型气”理论为指导。 20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戴金星院士为首的中国学者首先 提出煤系、亚煤系是良好的气源岩,使我国天然气成因理论 从一元论(油型气) 走向二元论。
煤成烃演化与石油演化对比示意图
• 有机成因气:系指由沉积岩中的集中或分散有机质通过细菌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 作用形成的气体。 – 有机成因气又可根据其母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进行次一级的成因类型划分。
• 据母质类型:腐泥型气又称油型气、腐殖型气又称煤成(型)气。 • 据热演化程度:生物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裂解气。
分散的有机物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的干酪根; 集中的有机物质:有机可燃矿产(石油、煤、油页岩)。
•
有机成因气又可根据其母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进行次一级的成 因类型划分。 据母质类型:腐泥型气又称油型气、腐殖型气又称煤成(型)气。 据热演化程度:生物气、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热解气、裂解气。
未成熟阶段 油型生物气 未熟-低熟阶段 油型过渡带气 成熟阶段 过熟阶段
• 1949-1980,持续增长,32 年内增长了2 613. 63 亿方,增长速率81. 68亿方/ 年。 • 1981-1989,上了第一个台阶:9 年时间内增长2 979. 35亿方,增长速率331. 04亿方/ 年, 年增长速率是前期的4 倍多。 • 1990-1999 ,长上了第二个台阶:10 年时间内增长15 038. 89亿方,增长速率1 503. 89亿方 / 年,年增长速率是前9 年的4. 5 倍。 • 2000 年起,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上了第三个台阶:2000 年开始的2 年时间内天然气探 明储量增长速率4 694. 08亿方/ 年,是前10 年的3倍 。
5、储集层研究 6、非常规油气资源
7、替代能源(新能源)
非重力分异、非浮力驱 动的,运-聚特征不同
非化石能源
专题3: 天然气成因及成藏
--- 天然气相对于石油的特殊性气的成因类型 有机成因各类天然气的特性 天然气的鉴别 运移特征-扩散 成藏理论
天然气成藏
戴金星等(1992)提出:
无煤系存在的地区,δ13C1>-30‰ 定为无机成 因甲烷的标准; 在有煤系存在时,无机成因甲烷的判识界限应划 在δ13C1>-10‰ ,因为不少高演化煤层的甲烷δ13C1 >-20‰ 。
如前苏联无烟煤煤层气的δ13C1值为-10‰;德国普罗伊萨克煤 矿的煤成气δ13C1值最重为-12.9 ‰;我国四川的煤层气δ13C1值可靠 的最大值为-13.3 ‰。
• •
成熟度 类型 腐泥型 腐殖型
生物气
煤型生物气
过渡带气
煤型过渡带气
油型热解气 油型气 油型裂解气
煤型气 煤型裂解气 煤型热解气
生物成因气:又称微生物成因气、细菌成因 气,是指不同类型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或有机质 演化早期阶段(未成熟阶段,即RO<0.4%-0.5 %),微生物群体的发酵和合成作用而形成的 以甲烷气体为主的天然气。
0
-43.
31
天然气同位素判断天然气成熟度
我国 煤 型气
δ13C1 (‰) =0.864logR0-32.8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