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教案 第二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启发“沉降”—当你听到“沉降”一词时,会想到什么?在一张纸上快速绘制出一幅图画,描述当你听到“沉降”一词时心中想到的内容。
探索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张8.5 英寸x 14 英寸的纸。
指导学生将纸分为三等份。
在每一份上写好标记:1.场景 1、场景 2 和场景 3。
让学生们清除课桌上的所有物品,只留几支绘图铅笔和一支铅笔。
告诉学生们,他们的作品将在学校2.大厅展示。
他们将倾听一段故事,然后将他们的理解画出来。
向学生们朗读以下故事。
告诉学生们认真听。
他们既可以在你朗读时绘画,也可以在每一场景结束时3.绘画。
让学生们决定最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
这三幅图画的示例可在本课程的讲义部分找到4.场景一5.7 亿年前,在称为“古生代”(Paleozoic,读作 pey-lee-uh-zoh-ik)的时期,现在的美国南部地区那时还被一大片海洋覆盖着。
在这片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动植物,称为浮游生物。
这种微生浮游生物在水面或接近水面的地方漂流,并且数量众多,实际上用肉眼即可看到。
在整个“古生代”,海洋中还遍布着三叶虫、珊瑚虫、海百合、腕足动物以及很多其他动植物,它们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
三叶虫是一种怪模怪样的小型动物。
细小的沟槽将它的躯体和硬节肢壳分为三个垂直部分。
其头部覆盖有半圆形甲壳。
珊瑚虫今天仍然存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纷繁多样。
珊瑚虫是非常简单的动物,它们能够从盐水中提取出钙质,将其转化为形似岩石的住所,并且居住在里面。
海百合借助根状结构将自身固着于海底的岩石上。
在这种结构支撑的茎或柄上,覆盖着一个杯状腔体,构成了花朵的保护罩。
腕足动物是与蛤类相似的动物。
它们具有分成两片的背壳和腹壳,将其软体部分封闭在里面,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浮游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能力,因此它们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数量极为庞大。
这些含碳有机体在经历极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后就会死亡,其遗骸随即沉入深海海底,然后被淤泥、砂子以及来自侵蚀山脉和周围地区的沉积物覆盖。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b.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c.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b.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b. 阐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能源开发中的作用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掌握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b. 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了解烃源岩的特征和分类c. 讨论烃源岩的分布与评价方法5. 思考题:a. 简述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b. 阐述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影响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与聚集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掌握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分析法。
3. 教学内容:a.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油气聚集的类型和成因c. 探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5. 思考题:a. 简述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过程b. 阐述油气聚集的类型及其成因教案章节四:油气藏描述与评价1. 学习目标:掌握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3. 教学内容:a. 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实际案例4. 教学活动:a. 教师讲解油气藏的类型及特征b. 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技术c. 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油气藏描述与评价的掌握程度5. 思考题:a. 简述油气藏的类型及其特征b. 阐述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教案章节五: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技术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其主要应用领域。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 48.5%,Ⅲ型干酪根占28.6%。
B.大陆环境
湖泊(lacustrine)中,深水湖相--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盆地中油气生成最
有利的地区。特别是近海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 1 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增加湖泊营养和有机质数量;
2 有一定深度的稳定水体,提供水生生物繁殖发育条件(浮游生物和藻类 繁盛)。 如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陕甘宁盆地(晚三叠 世)、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柴达木盆地 (早第三纪) 四、古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0
滞水盆地 (湖泊)
密度分层
乏氧的底水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1
浅障壁盆地 (水深>~200m)
表层水流入或流出
乏氧的水 密度分层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2
沉积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3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三)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 生物产率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掠食生物、 水化学性质等。
第二章
问题: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学派?
2.何谓沉积有机质?其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何谓干酪根?如何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生烃潜力如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条件和地质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储存条件的掌握。
教案章节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演化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生物残体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演化规律:生烃期、排烃期、聚集期等。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生物油源岩、热解油源岩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图片和图表:展示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图片和图表。
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理解。
思考题:评估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机制的掌握。
教案章节三: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地质学1. 学习目标:理解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掌握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
2. 教学内容: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等。
储层特征:孔隙结构、渗透性、可动性等。
储集机制:水动力条件、油气运移路径、油气藏形成等。
储层评价和预测方法:地震勘探、测井技术、地质建模等。
讲授法:讲解储层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以及储层特征和储集机制。
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不同类型原始物质干酪根成分、结构和 特征也不相同,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是 相当复杂的。
16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8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四. 干酪根类型
3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成因
无机
有机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
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
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
中形成油气藏。
4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 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 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 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2.晚期成油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岩
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烃
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明显
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
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的。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教案章节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述1. 学习目标: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掌握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2. 教学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
石油与天然气的分布规律: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油气藏实例,理解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课件:展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示意图。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油气田图片,引发学生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好奇心。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分析油气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不同盆地类型和油气藏特征。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回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问题和实例分析。
教案章节二:沉积盆地与烃源岩1. 学习目标: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
掌握烃源岩的特征和评价方法。
2. 教学内容: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
烃源岩的特征: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烃源岩的评价方法: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原理。
实验法: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特征。
4. 教学资源:教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科书。
样品:展示烃源岩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
5.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兴趣。
讲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类:讲解板块构造和地质演化的关系。
分析烃源岩的特征:观察烃源岩样品,了解其岩石类型和有机质含量。
介绍烃源岩的评价方法:讲解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评价方法。
6. 作业与评估: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沉积盆地和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油气与运移1. 学习目标:了解油气的过程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