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2章3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颗粒溶解之外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
① 颗粒间接触由点 线,随深度加大而变紧密.
表 现
② 塑性变形.火山岩屑、泥质岩屑、云母等柔性组分
形 式
变形呈假杂基挤入颗粒空间.
③ 破裂.刚性颗粒发生破裂,出现小裂缝.
④ 颗粒定向排列,石英拉长具优选方位.
压溶作用
压溶是指在压应力作用下,由骨架颗粒在接触点的 溶解所引起的岩石总体积的减小过程.
a 石英自生加大
b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石英自生加大
颗粒呈凹凸、缝合接触
2〕成岩后生作用
②溶解作用:
使物性变好,可产生溶蚀孔隙. 特别是有机质热成熟产生的有机 酸和CO2可使储集层中的碳酸盐 胶结物及铝硅酸盐颗粒大量溶解, 从而有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
2、影响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1〕物源和沉积条件 ——微观因素的控制〔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①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相同成岩作用下,石英砂岩 储集性比长石砂岩好.原因: a长石的润湿性比石英强; b长石比石英的抗风化能力弱.
②碎屑颗粒的粒度及分选性:
粒度越大,φ、K大;分选 程度好, φ、K大. a. 粒度一定时,分选越好, 物性越好. b.分选一定时,K与粒度 呈正比.
第二节 储集层的岩石类型
目前发现的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可归为三类:
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 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 其他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
据世界546个大中型油气田的统计,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储集 层所储油气占总量99.8%,其中碎屑岩中的储量占57.1%,碳酸盐 岩中占42.7%.其中,碎屑岩储集层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储集层类 型.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集层及盖层之一

1000
渗透率(10-3 μm2 )
孔隙度(%)
100 10 1 0.1
陕北斜坡某油田长6油层组孔—渗关系
0.01 0.001 0 5 10 15 20 25 30
孔隙度(%)
陕北斜坡某油田延9油层组孔—渗关系
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一般地,孔隙度相同时,孔、喉小的比孔喉大的渗透率 低,孔喉形态简单的比复杂的渗透率高。 从孔隙和喉道的不 同配置关系,可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主要有: ①孔隙较大,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 ②孔隙较大,喉道较细,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中等,渗透率低; ③孔隙较小,喉道较粗,一般表现为孔隙度低~中等,渗透 率中等一偏低;
主要与岩石本身有关。
2、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K
从理论上讲,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只反映岩石本身的 特性,而与测定所用流体性质及测定条件无关。一般来 说,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孔隙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 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这是 因为孔隙直径越小,形状越复杂,单位面积孔隙空间的 表面积越大,则对流体的吸附力、毛细管阻力和流动摩 擦力也越大。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刚才我们讲到油储存在储层中,由于油气的密度较小, 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有向上流动的趋势,这时候如果没有 岩层阻止其向上流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情况? 会一直逸散到地表,所以,要想让油能储集在储集层中, 必要要有能够阻止其向上逸散的岩层,这就是接下来要介 绍的盖层所行使的职能。 所谓的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 上逸散的细粒、致密岩层叫做盖岩,也习惯地叫做(封) 盖层。通常会见到那些岩石能作为盖层呢?一般一些致密 的粉砂质泥岩、泥岩、盐岩、膏岩等常常作为盖层。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 矿物与岩石

白色, 白色,含铁呈褐色
玻璃光泽
3.5-4
白色, 土状、细粒片状、 白色,含杂质其他 土状、细粒片状、鳞 贝壳状或粗糙状断 土状或蜡状光泽 片状或块状集合体 色调 口
2
第三节 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
一、岩浆岩 1.物质成分 物质成分
SiO2 是 最 重 要 的 成 分。 是 岩 石 酸 性 程 度 ( 基 性 程 度) 的 标 志。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SiO2<45% 橄榄岩 SiO2=45~53% 辉长岩 ~ SiO2=53~66% 闪长岩 ~ SiO2>66% 花岗岩
光泽 解理与断口 硬度 土状或 贝壳状或 蜡状光 粗糙状断 泽 口 鉴定特征
土状、 土状、细 白色, 粒片状、 白色,含 粒片状、 杂质其他 鳞片状或 色调 块状集合 体
2
光泽和可 塑性
多种含水硅酸盐矿物的混合物。主要化学组成是 多种含水硅酸盐矿物的混合物。主要化学组成是Al2O3和SiO2两种氧化物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金刚光泽
玻璃光泽
三、矿物的物理性质
2.力学性质 力学性质
(1)硬度 ) 矿物抵抗机械作用(刻画、压入、研磨)的能力。 矿物抵抗机械作用 刻画、压入、研磨)的能力。 刻画
摩氏硬度表
硬度等级 1 2 3 4 5 代表矿物 滑石 石膏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硬度等级 6 7 8 9 10 代表矿物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金刚石
第二章 矿物与岩石
第一节 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
第二节 常见矿物及其鉴定特征 第三节 岩浆岩、变质岩与沉积岩
第一节 矿物的形态与物理性质
一、矿物的概念
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结晶构 造、外部形态和物理性质的元素或化合物,是 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了在分章阐述各种油气聚集构造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之前,对它们的区域构造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作者在本章将周中介绍T.P.Harding.和J.D.Lowell的构造样式的概念和构造样式的分类.由于这一分类把近代板块理论研究引入到实际的油气勘探领域,把盆地构造和盆地内油气圈闭的构造研究与板块构造的部位、性质和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油气聚集的构造分析,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一步。
因此,介绍这一分类,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又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节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过去,地质学家们曾提出过几种不同的构造样式分类方案。
但是这些分类没有明确考虑沉积盆地内的深层地下构造以及其伴生的油气圈闭。
有些曾经一度流行的方案,如苏联的别洛乌索夫(1959)提出的以垂直涌动为基础的分类方案,只是一种以有限形变机制为依据的形态分类,因而是不够完善的,在石油勘探的应用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深入,成功地把地壳的形变过程和岩石圈板块运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概念。
石油地质学-2. 油气组成和性质

2)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与密度之比称运动粘度 单位为㎡/s,二次方米/每秒,其常用Vt表示
Clq 2019/10/18
3)相对粘度:
又称思氏粘度,是在思氏粘度计中200ml原 油与20℃时同体积的蒸馏水流出时间的比,用Et 表示。
实验室测定的Et,通过置换算表,获得运动 粘度,运动粘度与密度之积即得动力粘度。
含硫量
V/Ni
δ13C
海相石油
陆相石油
25-70%
60-90%
25-60%
10-20%
陆相石油大于海相石油含蜡量。普遍大于5%。
一般海相石油大于陆相石油的含硫量,
>1
<1
>-27‰
<-29‰
Clq 2019/10/18
第二节 天然气的组成与性质
一、天然气的概念和产出类型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中所研究 的主要是狭义的天然气
>0.90 称为重质石油 <0.90 称为轻质石油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1吨按7.3桶计算。
Clq 2019/10/18
3.石油的粘度
粘度值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 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粘度又分为:动力粘度 运动粘度 相对粘度
Clq 2019/10/18
1)动力粘度(绝对粘度):
单位为帕斯卡·秒(Pa·s)。它表示1牛顿力作用下, 两个液层面积各为1平方米,相距1米,彼此间相对移动 速度为1米/S 时,液体流动所产生的阻力。
吸附
轻馏分
烃用
物
类硅
原 蒸馏
油
用 乙
可+
溶胶 的质
胶、 有 机 溶
石油地质原理

(一)聚集型天然气
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以烃类为主,除大量的甲烷外,还有重 烃气体和轻组分的液态烃,少量氮气和二氧化碳凝析气
2、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干气气藏: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气体含量少,采到地表也是气体。 湿气气藏:含较多的甲烷,还有乙、丙、丁烷液态烃等,重烃含量大于5%,采到地表除含较多气体外, 还凝结出许多液态气体。 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 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 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 孔隙 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 的流动能力。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三、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储集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一 般情况 下渗透率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四、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 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 系。 孔隙:是孔隙系统中的膨大部分。决 定了孔隙度大小。 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的细小部分。决 定了储集层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 五、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油、气、水在储集岩孔 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在油藏的不 同高度上的油、气、水的饱和度是变化 的。
根据成因和大小分为:粒内、粒间、晶间、岩溶溶孔。
4、裂缝 依成因可分为: ①构造裂缝: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 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穿层。 ②非构造裂缝:包括:成岩裂缝、 风化裂缝、 压溶裂缝、
勘探开发研究院
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第四节 其它类型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层:包括火山喷发岩和火山碎屑岩。主 要储集空间为构造裂缝或受溶解的构造裂缝,因此, 在构造裂缝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边缘与隆起过度带, 有火山岩储层。它往往发育于生油层之中或邻近的火 山岩,对含油有利。 结晶岩储集层:包括各种变质岩,储集空间主要 为风化孔、缝及构造缝。多发育在不整合带、盆地边 缘斜坡及盆地古突起,以此为储集层的油气藏属称基 岩油气藏。 泥质岩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或泥岩 中含有易溶成分石膏、盐岩等,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 孔、溶洞等。
(整理)石油构造分析

第一章石油勘探中的构造样式石油地质学家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地球上众多的含油气盆地以及盆地内不同级次、不同规模的构造、油气聚集带和油气圈闭,虽然形态、结构和聚油特点上千差万别,但是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往往有成因联系,空间分布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构造样式的概念和分类构造地质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个别的地质构造,而是一组有着一系列共同特点和规律的构造组合。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特定的地质构造,如一条断层、一个背斜,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几何形态、发育历史都有某些差异。
但是,从大区域范围来看,这些局部构造往往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应力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形成特定的构造组合,即所谓构造样式(Structural styles)。
变形条件相似的地区,其构造组合也类似。
因此,构造样式就是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
不同的构造样式伴生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比较大的构造学的方法,就可以在石油勘探新区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去认识和预测含油气区中可能出现的构造样式及有关的油气圈闭类型。
这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Harding 的分类方案首先强调基底是否卷入,即沉积盖层的变形是否受基底构造的控制,把它作为分类的一级标志。
据此,将构造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形变的力学性质和应力传递方式进一步细分为八种基本构造样式。
基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使之不整合在某时期沉积盆地以下的地层。
例如中、新生界盆地的基底,应为前中生界地层,包括古生界的沉积岩、岩浆岩以至更古老的变质岩,它的机械强度和岩层结构差异很大,对于石油勘探来说,基底卷入程度是很关键的。
因为它不仅表明构造演化的机制,而且,还大致说明了盆地中油气圈闭所影响、所包括的沉积厚度。
基底卷入性构造样式包括:扭性断层组合、压性断块和基底逆冲、张性断块和翘曲;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有:滑脱逆冲-褶皱组合、滑脱正断层(包括“生长断层”)、盐底辟构造和泥底辟构造等。
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储集岩的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储 集岩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同孔隙性一样, 渗透性也是储层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不但控制 着储能,而且控制着产能。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 渗透率表示,渗透率可分为绝对渗透率、有效渗
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1. 绝对渗透率
当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发生任何 物理、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直线渗滤定 律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 的绝对渗透率。
2 各种饱和度的名词解释
1)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
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分别记为Soi、 Sgi、Swi。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是指在油
藏投入开发之前,油藏内流体处于一种相对 的平衡状态,由于重力分异,气位于油上, 水位于油之下,在油藏第一口井所取得的油 层岩心,测试所得的油、气、水饱和度就称 为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
储集岩物性及其 分类评价
§3 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
本节以沉积成因的油气储集岩为例,介 绍储层的主要岩石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 渗透率、饱和度、岩石的比面等。 一 、储集岩的孔隙度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定义为岩石的孔隙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或单位体积岩石中孔 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数。
1 绝对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是指岩石总孔隙(包括连通
c
Vc Vr
(2—3)
式中 Φc—裂隙率; Vc—裂缝总体积,cm3; Vr—岩石总体积,cm3。
4. 平均孔隙度 (1)单井平均孔隙度
一般用厚度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单井平均
孔隙度,其计算公式为:
n
i hi
i1 n hi i 1
(2—4)
式中 —单井平均孔隙度; i —每块岩样分析的孔隙度;
用符号SWC表示。
4) 可动油、气、水饱和度 可动油、气、水饱和度是指在油田开发
所具有的压差下,孔隙中可以流动的油、气、 水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百分数。可流动的流体 必须在孔隙空间中呈连续分布,对于那些孤 立的油、气、水,或者被小孔隙所包围的大 孔隙中的油、气、水不能呈连续状态,因此 它们处于不流动状态。孔隙中油、气、水的 可动性与流体性质、流体与岩石的相互关系 以及与生产压差有关,它也是一个变量,例 如,随着压差增大,一些孤立的油滴可以被 水流带出。
图2-2 1- 压汞曲线 2- 退汞曲线
毛细管压力曲线呈 单一台阶式、多台阶式 或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 主要取决于孔隙分布的 歪度(或偏斜度)以及孔 隙的分选性两个因素。 歪度是指孔喉分布中以 粗孔喉为主还是以细孔 喉为主。偏于粗孔喉的 称粗歪度,反之为细歪 度。在储集岩中歪度粗, 表明储集性好。孔喉的 分选性是表明孔喉大小 分布的均一程度。毛细 管压力曲线呈水平平台 表明分选好,分选差则 呈斜线(图2-3)。
图2-2 1- 压汞曲线 2- 退汞曲线
中间平缓段(bc)是主要 的进液段,大部分非润湿相 在该压力区间进入岩石的主 要孔隙。中间平缓段的长短 及位置的高低对分析岩心的 孔隙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间平缓段越长,说明岩石 喉道的分布越集中,分选越 好。平缓段位置越靠下,说 明岩石主要喉道半径越大。
So
i 1 n
hi
i 1
(2—14)
式中 hi—样品所代表的厚度,m; Soi—样品的含油饱和度值。
(2)油藏平均值采用体积加权的方法,如下
n
Ai hi i Soi
S oi
i 1 n
Ai hi i
i 1
(2—15)
式饱中 和度Soi平—均单值层;(或油层组或区块或油藏)的含油
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分别记为:
K ro
Ko K
K rg
Kg K
(2—8) (2—9)
K rw
Kw K
(2—10)
孔隙度和渗透率是储集岩的两个基本属 性,因此,可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对 储层进行评价。我国常见的碎屑岩储层物性 分类评价标准见表2-1。
表2-1 碎屑岩储层物性分类评价标准
a
b
c
d
e
f
图2-3 不同分选及歪度的典型毛细管压力曲线 (据Chlingar,G.V.,1972)
a.未分选;b. 分选好;c. 分选好,偏粗;d. 分 选好,偏细;e. 分选不好,略偏细;f. 分选不 好,略偏粗
(2 )毛管力曲线的基本 特征
开始的陡段(ab)表现为 随压力的增加,非润湿相 饱和度缓慢增加。此时, 由于外加压力小,非润湿 相尚不能进入岩石的最大 孔隙,非润湿相饱和度的 增加是由于岩样表面凹凸 不平的表面孔或较大的缝 隙等引起的。现场上称此 时的非润湿相饱和度为麻 皮效应。
孔隙和不连通孔隙)体积或绝对孔隙体积 Vp与岩石总体积Vr或视体积的比值表示
t
Vp Vr
(2—1)
式中 Φt—绝对孔隙度; Vp—总孔隙体积,cm3; Vr—岩石总体积,cm3。
2. 有效孔隙度 有效孔隙度指那些参与渗流的、互相连
通的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 总体积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
pc
2σ cos
r
pc—毛细管压力;
—水对管壁的润湿角;
r —毛管半径; σ—水的表面张力。
(2—16)
2、 毛细管压力曲线
储集岩的孔隙系统极为复杂,由一套不 规则的毛细管网络组成,饱含油、气、水的 岩石具有显著的毛细管现象,因此可以通过 毛细管性质的研究,了解储集岩的孔隙结构。
(1) 基本原理
5)残余油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这一概念主要用于描
述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地下含油饱和度。 在国内外文献中对残余油有明确的定义, 即被工作剂驱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在岩 石孔隙中的油。该部分油占储层的孔隙 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4 储集岩的分类评价
一、基础知识
1、毛细管压力(Capillary pressure)
绝对渗透率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K QL 10 1
Ap
(2—6)
式中 K—岩石的绝对渗透率,m2; A—岩样截面积,cm2; L—岩样长度,cm; μ—流体粘度,mPa·s; p—岩样两端压力差,Mpa; Q—压差为p 下的流量,cm3/s。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发现,同一岩样、 同一种流体,
类别
孔隙度 ( %) 渗透率 (10-3μ m2)
高孔高 中孔中 中孔低 低孔低 特低孔特低
渗
渗
渗
渗
渗
≥25 15~25 15~25 10~15
﹤10
≥500 10~500 1~10 1~10
﹤1
三、储集岩的流体饱和度
储集岩的流体饱和度是描述岩石孔 隙中充盈流体的程度。该参数影响油气 藏储量的大小。因此,它与孔隙度、渗 透率一起,被称为岩石的孔、渗、饱参 数,用来评价储层的优劣。
Ai—含油面积,m2; hi—有效厚度,m; Φ i—有效孔隙度; Soi—原始含油饱和度。
n
Ai hi i Soi
S oi
i 1 n
Ai hi i
i 1
(2—15)
3) 束缚水饱和度
从油气运移角度考虑,当油气从生油层运移到 砂岩储层时,由于油、水、气对岩石的润湿性差异 和毛细管力的作用,运移的油气不可能把岩石孔隙 中的水完全驱替出去,会有一定量的水残存在岩石 孔隙中。这些水多数分布和残存在岩石颗粒接触处 角隅和微细孔隙中或吸附在岩石骨架颗粒表面。由 于特殊的分布和存在状态,这一部分水几乎是 不流动的,因而被称为不可动水。又由于这部分水 的存在与分布明显受固体性质影响,所以也称为束 缚水或残余水,相应的饱和度称为束缚水饱和度,
压汞法是目前国内外测定毛细管压力的
常用方法。水银是一种非润湿相流体,将水 银注入被抽空的岩样孔隙空间中去时,一定 要克服岩石孔隙系统对水银的毛细管压力。
显然,注入水银的过程就是测量毛细管压力 的过程。注入水银的每一点压力就是代表一 个相应的孔喉大小下的毛细管压力。
在这个压力下进入孔隙 系统的水银量就代表这 个相应的孔喉大小在系 统中所连通的孔隙体积。 将实验获得数据绘制成 毛细管压力曲线,它可 反映毛细管压力、孔隙 喉道半径与水银饱和度 的关系(图2-2)。该曲 线的坐标系统一般采用 半对数直角坐标,纵坐 标使用对数值,其特点 是将储集岩的粗孔部分 放宽,细孔部分缩窄, 便于确定毛细管压力的 各种参数。
hi—每快岩样控制的厚度,m; n—样品块数。
(2)区块或油田平均孔隙度
用岩石体积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区块或
油田平均孔隙度,其计算公式为:
n
Ai hi i
i1 n Ai hi i 1
式中 —区块或油田平均孔隙度; Ai—单井控制面积; Φ —单井平均孔隙度;
(2—5)
hi—单井油层厚度,m; n—井数。
所谓岩石有效渗透率是指当岩石孔隙为多
相流体通过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率。 分别用符号 、 K、OK表g 示Kw油、气、水的有效渗 透率。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小于该岩石的 绝对渗透率。
3 相对渗透率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应用方便将渗透率
无因次化,也为了便于对比出各相流动阻力 的比例大小,又引入了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某一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是指该相流体的有 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它是衡量某 一种流体通过岩石的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
最后陡翘段(cd)表示随 着压力的升高,非润湿相将 进入越来越细的孔隙喉道, 但进入速度越来越小,最后 曲线与纵坐标轴几乎平行, 即压力再增加,非湿相不再 进入岩样。
Q0 —大气压力下 p0 气体的体积流量,cm3/s;
p1 、p2 —气体通过岩样两端的压力,Mpa;
A—岩样截面积,cm2;
L—岩样长度,cm;
μ—流体粘度,mPa·s。
2 有效渗透率 在实际油层内,岩石孔隙并非只被单相流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