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二讲石油天然气生成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2

• 碳循环
–烃类是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碳在自然 界是不稳定的,除非是石墨或无机的碳酸盐岩。 –地壳中总含碳量:91019kg 火成岩中:1.3 1019kg –水圈、生物圈:5 1019kg –沉积物、沉积岩中: 2.7 1019kg,其中80%是碳酸 盐岩中的C –总的有机C:1.2 1019kg,其中 –沉积岩中: 1.1 1019kg –煤+泥岩:15 1015kg –储集层中的石油:1 1015kg
气体水合物的结构
水-水:氢键 (hydrogen bond) 水分子“笼子 (cavity)”
外观为类冰晶体 非化学计量的 包合物 (clathrate)
气体分子:CH4, C2H4, C2H6, C3H8, Ne, Ar, Kr, Xe, N2, H2S, CO2,
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赋存状态
干酪根的类型
• 有机质的分类: 腐泥质:脂肪族有机质在乏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作 用的产物,来自海洋或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 类生物,可以形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腐泥质干 酪根是生油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
腐殖质: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 下的陆生植物,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质煤。腐殖质干酪根 是生气的主要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I型。如:煤成气
二、生物化学气
生物化学气大量形成的条件可归纳如下: 1.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这是产生大量甲烷的物质基础。 2.严格的缺游离氧、缺硫酸盐环境,这是厌氧的甲烷菌群繁 殖的必要条件。 3.地温低于75℃,甲烷菌才能大量繁殖,且随温度升高甲烷 产率增多;但当温度超过75℃时,甲烷菌大量死亡,不利 于甲烷气的生成。 4. 最适合甲烷菌繁殖的PH值为6.5-7.5,中性为宜;否则甲烷 菌难以繁殖乃至中毒,停止发酵。 生物化学气的化学成分是以甲烷为主,如:沼气。
第二章 油气生成

油气成因理论小结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沉积 有机质
干酪根
概念
保存
来源
成份
分类
分类
概念
成份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 (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分离法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有机质的演化与生烃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生油岩研究与油源对比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沉积 有机质
干酪根
概念
保存
来源
成份
分类
分类
概念
成份
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概念
(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 (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
干酪根的概念
干酪根分离法
第二章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及生油层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理论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有机质的演化与生烃模式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生油岩研究与油源对比
石油地质学-2. 油气组成和性质

常用ηt表示,1Pa·s=10P(10泊)=100厘泊;
2)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与密度之比称运动粘度 单位为㎡/s,二次方米/每秒,其常用Vt表示
Clq 2019/10/18
3)相对粘度:
又称思氏粘度,是在思氏粘度计中200ml原 油与20℃时同体积的蒸馏水流出时间的比,用Et 表示。
实验室测定的Et,通过置换算表,获得运动 粘度,运动粘度与密度之积即得动力粘度。
含硫量
V/Ni
δ13C
海相石油
陆相石油
25-70%
60-90%
25-60%
10-20%
陆相石油大于海相石油含蜡量。普遍大于5%。
一般海相石油大于陆相石油的含硫量,
>1
<1
>-27‰
<-29‰
Clq 2019/10/18
第二节 天然气的组成与性质
一、天然气的概念和产出类型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中所研究 的主要是狭义的天然气
>0.90 称为重质石油 <0.90 称为轻质石油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1吨按7.3桶计算。
Clq 2019/10/18
3.石油的粘度
粘度值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 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粘度又分为:动力粘度 运动粘度 相对粘度
Clq 2019/10/18
1)动力粘度(绝对粘度):
单位为帕斯卡·秒(Pa·s)。它表示1牛顿力作用下, 两个液层面积各为1平方米,相距1米,彼此间相对移动 速度为1米/S 时,液体流动所产生的阻力。
吸附
轻馏分
烃用
物
类硅
原 蒸馏
油
用 乙
可+
溶胶 的质
胶、 有 机 溶
2)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与密度之比称运动粘度 单位为㎡/s,二次方米/每秒,其常用Vt表示
Clq 2019/10/18
3)相对粘度:
又称思氏粘度,是在思氏粘度计中200ml原 油与20℃时同体积的蒸馏水流出时间的比,用Et 表示。
实验室测定的Et,通过置换算表,获得运动 粘度,运动粘度与密度之积即得动力粘度。
含硫量
V/Ni
δ13C
海相石油
陆相石油
25-70%
60-90%
25-60%
10-20%
陆相石油大于海相石油含蜡量。普遍大于5%。
一般海相石油大于陆相石油的含硫量,
>1
<1
>-27‰
<-29‰
Clq 2019/10/18
第二节 天然气的组成与性质
一、天然气的概念和产出类型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中所研究 的主要是狭义的天然气
>0.90 称为重质石油 <0.90 称为轻质石油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1吨按7.3桶计算。
Clq 2019/10/18
3.石油的粘度
粘度值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 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粘度又分为:动力粘度 运动粘度 相对粘度
Clq 2019/10/18
1)动力粘度(绝对粘度):
单位为帕斯卡·秒(Pa·s)。它表示1牛顿力作用下, 两个液层面积各为1平方米,相距1米,彼此间相对移动 速度为1米/S 时,液体流动所产生的阻力。
吸附
轻馏分
烃用
物
类硅
原 蒸馏
油
用 乙
可+
溶胶 的质
胶、 有 机 溶
石油地质学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成因

Ⅲ型干酪根:源于富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高等陆源植 物碎屑形成的,H/C低,O/C高,多环芳香烃结构为主, 生油潜力小,天然气的主要母质。典型腐殖质类型 (humic)。最大转化率 30%。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 48.5%,Ⅲ型干酪根占28.6%。
B.大陆环境
湖泊(lacustrine)中,深水湖相--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盆地中油气生成最
有利的地区。特别是近海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 1 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增加湖泊营养和有机质数量;
2 有一定深度的稳定水体,提供水生生物繁殖发育条件(浮游生物和藻类 繁盛)。 如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陕甘宁盆地(晚三叠 世)、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柴达木盆地 (早第三纪) 四、古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0
滞水盆地 (湖泊)
密度分层
乏氧的底水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1
浅障壁盆地 (水深>~200m)
表层水流入或流出
乏氧的水 密度分层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2
沉积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3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三)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 生物产率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掠食生物、 水化学性质等。
第二章
问题: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学派?
2.何谓沉积有机质?其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何谓干酪根?如何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生烃潜力如何?
Ⅱ型干酪根
Ⅲ型干酪根
我国陆相盆地统计 (王铁冠): Ⅰ型干酪根占22.9%, Ⅱ型干酪根占 48.5%,Ⅲ型干酪根占28.6%。
B.大陆环境
湖泊(lacustrine)中,深水湖相--半深水湖相是陆相盆地中油气生成最
有利的地区。特别是近海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 1 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有机质,增加湖泊营养和有机质数量;
2 有一定深度的稳定水体,提供水生生物繁殖发育条件(浮游生物和藻类 繁盛)。 如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准噶尔盆地(晚二叠世)、陕甘宁盆地(晚三叠 世)、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柴达木盆地 (早第三纪) 四、古气候条件 温暖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生物繁殖和发育,是油气生成的有利外界条件之一。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0
滞水盆地 (湖泊)
密度分层
乏氧的底水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1
浅障壁盆地 (水深>~200m)
表层水流入或流出
乏氧的水 密度分层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2
沉积速度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13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三)影响沉积物有机质丰度的主要因素
• 生物产率 控制因素包括: 营养供给、光照强度、温度、掠食生物、 水化学性质等。
第二章
问题: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1.油气成因学派?
2.何谓沉积有机质?其数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何谓干酪根?如何对干酪根进行分类?生烃潜力如何?
第二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共52张PPT)

3、干酪根u裂解Ⅰ成气型阶段(干过熟酪阶段根) :H/C原子比大于1.5,O/C原子比低
(3)在近代海相和湖泊沉积中发现了有机残体转化成油气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 生成石油及天然气的环境:既有陆相生油,又有海相生油。
于0.1;主要是由脂肪链组成,是生油潜能最高的 5,O/C原子比低于0.
三、有机残体的演化和油气生成的阶段性
通过对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只有当生油岩 埋藏到一定深度并具备一定湿度时,原始有机质 才能转化成石油烃。
沉积岩 中的
有机质
沥青:溶于有机溶剂
干酪根:不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是 高分子聚合物,呈暗棕色细软粉末,
分散在沉积岩中,占80~99%,是
由有机残体演化而成的。
(2)干酪根的类型
最早的一种方法是把干酪根分为腐泥型和腐殖 型。
干酪根
腐泥型:H/C为1.3~1.7,呈富集状 态时形成油页岩,而呈分散状态时 形成生油岩。
腐殖型:H/C小于1.0;呈富集状态 时形成煤,而呈分散状态时分布于 沉积岩中,最终形成天然气。
Tissot和Durand根据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 将干酪根分成Ⅰ型、Ⅱ型、Ⅲ型、Ⅳ型。
二、宇宙说
这是由俄国学者索科洛夫于1889年提出的, 其理论基础就是在一些天体中发现了碳氢 化合物,认为碳氢化合物是宇宙中所固有 的。
三、岩浆说
这是前苏联学者库德梁采夫在1949年提出来 的,他认为碳和氢不仅存在于太阳和星球中, 而且也存在于地球的岩浆中,在高温高压下 它们形成各种烃类。
无机成因的致命弱点:脱离了地质条件来讨 论石油的形成,而且将宇宙中发现的简单烃 类与复杂的石油烃类等同起来。
碳水化合物 分解 与石油组成最相近的类脂在成油过程中的作用最大,而木质素和纤维素在成气和成煤过程中最重要。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2-2生成油气原始物质

孢 粉 体 ( Sporo-pollinite): 草 本 、 木 本 、 水生和陆生的孢子花粉体。常呈圆形、椭 圆形、三角形、多角形等单体,有时呈结 合体,表面具有各种纹饰或突起,颜色从 黄绿色至棕褐色。
角质体(Gutinite):来源于植物表皮组织, 通常由一层细胞构成,包裹着叶、草木茎、 芽和幼根。镜下多呈细长带状,外缘平滑, 内缘呈锯齿状、波纹状。
3.干酪根结构和化学组成 (1)干酪根的化学成分
复杂高分子聚合物,无固定化学成分。 [C12H12ON0.16S0.43]X
主要由C、H、O和少量S、N元素组成,平均重量百 分数分别为76.4%、6.3%、11.1%、3.65%、2.02%,即 C、H含量比石油低,O、S、N含量比石油高得多。
干酪根的元素 含量分布
其它不溶类脂聚合物 质
去含氧官能团、去肽键 缩合
干酪根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的形成可分为两步: 有机质转化为地质聚合物: 地质聚合物转化成干酪根:
干酪根的形成可分为两步:
有机质转化为地质聚合物:在生 物体衰老期间,有机组织发生化学及 生物降解和转化,结构规则的大分子 生物聚合物部分或完全被拆散,形成 一些单体分子,它们或遭破坏或通过 腐殖化作用构成一些新的结构不规则 的大分子,即地质聚合物。
而地球上煤和石油的储量分别为:
煤:5×1012吨 占干酪根总量的 1/600
油:0.2×1012吨 占干酪根总量的 1/1500
•干酪根的分布
干酪根数量与化工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
在古代生油岩有机质中,干酪根含量一般在90% ~70% 。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 80~90% 。
干酪根在地层中的数量是很充足的,足以生成大量石油和 天然气。但不同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含量有较大的差别,而不 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生油潜力也不同。
角质体(Gutinite):来源于植物表皮组织, 通常由一层细胞构成,包裹着叶、草木茎、 芽和幼根。镜下多呈细长带状,外缘平滑, 内缘呈锯齿状、波纹状。
3.干酪根结构和化学组成 (1)干酪根的化学成分
复杂高分子聚合物,无固定化学成分。 [C12H12ON0.16S0.43]X
主要由C、H、O和少量S、N元素组成,平均重量百 分数分别为76.4%、6.3%、11.1%、3.65%、2.02%,即 C、H含量比石油低,O、S、N含量比石油高得多。
干酪根的元素 含量分布
其它不溶类脂聚合物 质
去含氧官能团、去肽键 缩合
干酪根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的形成可分为两步: 有机质转化为地质聚合物: 地质聚合物转化成干酪根:
干酪根的形成可分为两步:
有机质转化为地质聚合物:在生 物体衰老期间,有机组织发生化学及 生物降解和转化,结构规则的大分子 生物聚合物部分或完全被拆散,形成 一些单体分子,它们或遭破坏或通过 腐殖化作用构成一些新的结构不规则 的大分子,即地质聚合物。
而地球上煤和石油的储量分别为:
煤:5×1012吨 占干酪根总量的 1/600
油:0.2×1012吨 占干酪根总量的 1/1500
•干酪根的分布
干酪根数量与化工燃料最大资源的比较
在古代生油岩有机质中,干酪根含量一般在90% ~70% 。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 80~90% 。
干酪根在地层中的数量是很充足的,足以生成大量石油和 天然气。但不同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含量有较大的差别,而不 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生油潜力也不同。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1油气成因理 论
有机成因论
3、动植物混成说
20世纪以来,石油中找到卟啉以及石油旋光性的发现, 成为油气生物起源的直接证据。波东尼1906年认为,动 植物都是油气生成的原始材料,它们同矿物质点一起形成 腐泥岩,后者经过天然蒸馏即可产生石油。混成说占据主 导后,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有利生油气的有机组分。古勃金 在1932年认为,各种生物化学组成部分均可参与生油, 它们来自海洋动植物残体,也可来自陆地携入的生物分解 产物,含有这些分散有机质的腐泥就是生油气母岩。
(1)化学成分、元素 组成
主要由C、H、O组成, 并 含 有 少 量 N、S、P 和 其它金属元素。
其中:C,70-90%; H,3-10%;O,319%; H/C(原子比),一般0.41.67;O/C 0.03-0.30; N,0.4~4%;S, 0.2%~5%;
早期成油说可概括为下列几点:
1.石油天然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形成的; 2.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生油母质。有机质从
沉积作用完结,从埋藏不深、温度不高的成岩作用早期 开始向石油转化。 3.有机质向石油转化中,菌解是必要媒介; 4.形成环境应是还原环境(否则发生氧化);
5.石油形成是一个由微石油向成熟石油逐渐聚集的过程。 由于这些要求概括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低温,成岩作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有机说的核心是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通过 沉积作用保留下来,再转化成油气。
按照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生成油气的核心是 生物物质,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经沉积作用埋 藏于水下沉积物中,经过一定的生物化学、 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和天然气。通过沉积 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 机质叫沉积有机质。组成沉积有机质的生物 化学组成包括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 合物以及木质素4类。
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石油成因理论PPT课件

H占6.3%、O占11.1%和及少量的S、N。
不同类型原始物质干酪根成分、结构和 特征也不相同,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是 相当复杂的。
16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8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四. 干酪根类型
3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成因
无机
有机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
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
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
中形成油气藏。
4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 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 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 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2.晚期成油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岩
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烃
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明显
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
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的。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不同类型原始物质干酪根成分、结构和 特征也不相同,因此,对干酪根的研究是 相当复杂的。
16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7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三.生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镜下特征
18
第二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四. 干酪根类型
3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成因
无机
有机
一.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
石油的有机成因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较为有代表性的
学说有三个:
碳化说(门捷列夫的学说影响最大-19世纪中期)
石油是在地下深处的重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水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经化学反应生成的蒸汽在冲向地壳的过程中
冷凝在地层孔隙里,在有一上覆的非渗透层遮挡时,可集
中形成油气藏。
4
第一节 油气成因理论
宇宙成因说(索柯洛夫-19世纪晚期)
某些天体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它们是宇宙中所固有的,在地 球处于熔融状态时,气圈中就存有碳氢化合物,后来随着地球的 冷却,而被吸附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在沿着裂缝溢向地表的过 程中,便可以形成油气藏。
岩浆说(库德梁采夫-20世纪50~70年代)
2.晚期成油学说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现代沉积中的烃和古代岩
石中的烃在分布和化学结构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岩石、原油中烃
的含量比生物沉积中烃的含量高很多,岩石、原油中高碳数烃具明显
奇数碳优势消失的特征;而生物沉积中高碳数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
奇数碳优势。因此,认为石油是有机质在成岩作用的晚期生成的。
1.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及动力条件 3. 有机质演化阶段及成烃模式 4.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 5. 生油层地质—地球化学研究与油气源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成因论
1、碳化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他认为把石油起源同煤相联系的 提法与实际观察到的剖面有矛盾,根据实验室可以通过无机合 成途径得到碳氢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提出石油是地下深处的重 金属碳化物与下渗的地下水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方程可以表 示为:
重金属碳化物+水→金属氧化物+石油蒸汽
研究确信,油气能够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形成并聚集在早期形成的圈闭中。 古勃金也认为生油是从有机软泥或生物软泥中开始的,以后就一直不停地 在有机岩夹层和围岩层的成岩变化过程中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温度并不特别高 ,在厌氧细菌的参与下,液态石油或半液态石油是在软泥或没有完全变硬的岩 层里开始形成的;当岩层在上覆重荷下逐渐压实时,随着压力的增加,石油和 水被挤入疏松岩层--砂岩、石灰岩层内(И.М.Губкин,1937)。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期成油说认为沉积物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
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移到邻近的储集层中去。 理由主要有:
➢在近代海洋湖泊沉积物中发现了有机物质的烃类转化的过程;
➢在实验室用细菌作用于有机质得到了比甲烷重的烃类;
➢研究发现,微生物的活动随埋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以至停止。 因此,提出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变为类石油的媒介 。
石油中普遍存在生物成因信息,如姥鲛烷、 植烷、甾烷等,石油也不能在高温下保存 等。
有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早在无机成因说提出的同时,有机成因说也相继提出一些观
点和证据。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岩层中均发现了石油 (3)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 完全不同的石油;
第二章 石油天然气生成
一、两种成因论之争
§1油气成因理 论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成 因和演化条件,对于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无机成因说和有 机成因说两大学派对垒由来已久,其争议的核心是围绕油 气起源物质和油气的生成过程,无机成因说认为石油和天 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转变而来的, 而有机成因说则主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 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的,这种争论自其产生以 持续至今。
生 物 化 学 组 成
有机成因论
1、蒸馏说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 在18世纪中叶提出, 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 是由泥炭(turf)在地 下经受高温蒸馏的产 物。
§1油气成因理 论
2、动物说、植物说
18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者 根据自己观察和实验分析, 提出以等动物为主的动物说, 以藻类为主的植物说。如植 物说认为可能成为生油气母 质的藻类有蓝藻、甲藻、绿 藻和硅藻。
3FemCn+4mH2O → mFe3O4+C3nH8m 反应生成的石油蒸汽在地壳中上升过程中冷凝在地层孔隙中, 并在孔隙性岩层中聚集成藏。但这种观点的一大弱点是地下究 竟有无重金属碳化物,同时地面的水能否穿过软流圈渗到地下 深处,尚未有明确证据。
无机成因论
2、宇宙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俄国索可洛夫在19世纪晚期提出,其理论依据是在一些天体 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如土星、水星、天王星、海王星等气圈 中,以及慧星的头部均有发现。故认为碳氢化合物是宇宙固有 的,早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碳氢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大气圈 中,随着地球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岩浆吸收,当这些碳氢 化合物沿裂隙向地表运移的过程中聚集起来便可形成油气藏。 但这种观点也有其不能解释的地方,即使地球早期存在碳氢化 合物,也应是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然而石油的分子量大且分 子结构非常复杂。
➢认为石油形成后是呈徽点滴状的,其运移是以溶解在水中的方 式进行运移的(这要求岩层孔隙大、喉道粗,且生油岩大量的水 尚未排出)。
有机成因论
4、早期成油说
§1油气成因理 论
E.Orton(1888) 、McCoy&Keyte(1934)、VanTuyl&Parker(1941)、 Levorsen(1954)、Weeks(1961)和Hedberg(1964)等通过对世界各种地质资料的
主要依据:
➢ 实验室中,从无机物中合成得到了烃类; ➢ 天体光谱分析有碳、氢和烃类; ➢ 火山喷出气体、岩浆岩的包裹体中含烃; ➢ 陨石中鉴定出烃类; ➢ 石油的旋光性,可由非旋光物质合成,卟啉也
可无机合成(近期有人认为)。
存在问题:
远离油气地质实际(99.9%的油气与沉积岩有 关)。
难以说明实验室和深部无机合成的简单烃 与石油组成复杂性之间关系。
无机成因论
§1油气成因理 论
3、岩浆说
4、高温生成说 5、蛇纹石化生油说
原苏联库得梁采夫提出,他 认为在许多天体上发现碳氢 化合物,火山喷发岩中也发 现有沥青,甚至于在岩浆岩 中也找到有为数极少的石油, 这些石油的形成同基性岩浆 冷却时碳氢化合物的合成有 关,正是因为这是在高温高 压下形成,才会使许多不饱 和碳氢化合物被聚合成饱和 的碳氢化合物。
(4)油气剖面中含油气层位与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有依存关系; (5)油气元素组成中包括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质和有机矿产相近 (6)石油中检测到的生物标记化合物中的碳骨架仅为生物所特 有
(7)模拟实验可以从多种有机质中得到油气中的烃类产物; (8)大量测试表明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 (9)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
俄国切卡留克 根据金刚石合 成实验,认为 石油的形成是 在上地幔古顿 堡层内,在高 温高压下,铁 的氧化物被还 原而成烃类。
俄国耶兰斯基根据某些 油田发现于蛇纹岩或蛇 纹化强烈的橄榄岩中, 认为油气可通过橄榄石 的蛇纹石化作用形成, 这种作用发生在地壳深 部坳陷,生成的烃类沿 断裂上升到沉积岩中成 藏
§1油气成因理 论
有机成因论
3、动植物混成说
20世纪以来,石油中找到卟啉以及石油旋光性的发现, 成为油气生物起源的直接证据。波东尼1906年认为,动 植物都是油气生成的原始材料,它们同矿物质点一起形成 腐泥岩,后者经过天然蒸馏即可产生石油。混成说占据主 导后,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有利生油气的有机组分。古勃金 在1932年认为,各种生物化学组成部分均可参与生油, 它们来自海洋动植物残体,也可来自陆地携入的生物分解 产物,含有这些分散有机质的腐泥就是生油气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