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末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共40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பைடு நூலகம்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选择性必修部分 模块2 第1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含答案)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纲研读备考定位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3.活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活动: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演替,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念。
2.理性思维——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群落演替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总结的思维习惯。
3.科学探究——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基础梳理1.群落及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3.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①植物分层:阳光。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4)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明显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7)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简单(×)(8)植物病毒与植物间是互利共生关系(×)(9)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间关系(×)延伸探究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提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 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 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 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竞争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数量上呈现出“你 死我活”的“同步
牛与 性变化”。两种生
羊, 物生存能力不同,
农作 如图a;生存能力
物与 相同,则如图b。
杂草 AB起点相同,为 同一营养级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捕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物为食,数量上呈现 出“先增加者先减 狼与 少,后增加者后减 兔, 少”的不同步性变 青蛙 化。AB起点不相同, 与昆 两种生物数量(能量) 虫 存在差异,分别位于 不同的营养级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相互依赖,彼此有
利。如果彼此分开,
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 独立生存。数量上两 种生物同时增加,同 时减少,呈现出“同
地衣, 大豆与 根瘤菌
生共死”的同步性变
化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寄生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 蛔虫与 利。如果分 人,噬 开,则寄生生 菌体与 物难以单独生 被侵染 存,而寄主会 的细菌 生活得更好
胚种
裸岩阶段→地衣阶
段→苔藓阶段→草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 过程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必修3

课件ppt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改编)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 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
提示: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较为复杂。
课件ppt
5.(2013·福建高考)在退化林地上形成的自然恢复林属于 初生演替。(×)
课件ppt
【解析】 根据坐标图中横、纵坐标轴的含义可知,图
示不能说明甲、乙、丙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A 项错。据
图可知,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甲与乙、
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
可能会在生存空间或其他生活资源方面存在竞争,B 项错。
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
课件ppt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 于捕食关系,A 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 植物病毒 V 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 错误。
【答案】 A
课件ppt
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 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课件ppt
A.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乙以甲为食、丙以乙为食 B.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之间不 存在竞争关系 C.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 数量的基本稳定 D.图示捕食状况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再发生 变化
少,后增加者后 蛙与
减少”的不同步 昆虫
性变化
2.几种曲线的辨析 (1)三种易混的种间关系曲线辨析: ① 互利共生 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② 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不会导致某种 生物灭绝)。 ③ 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 降甚至降为 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 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 围。
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答案

①“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如图甲②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一方因竞争力弱灭绝,而寄生关系中,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③2.正确认识群落空间结构(1)高山地区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该现象是温度影响所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海洋中随水深不同分布着不同的藻类,该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对生态位的理解(1)生态位不只是具体的栖息地,它除了说明栖息地以外,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处于什么地位和起什么作用。
(2)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生态位。
①生态位越近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越强。
②举例:如图为3个共存物种对资源利用曲线。
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
图A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狭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种间竞争激烈。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比较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4.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稳定性越来越强。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10.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课件-2021届高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突破(23张ppt)

【解析】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约为:(第二 次捕获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若 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标记 个体数偏小,造成种群密度偏大,A 错误;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 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因此,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大蓟均存在, 但在不同阶段资源和空间不同,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B 正确;灌 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C 正确; 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其固 定的太阳能总量也逐渐增加,D 正确。
考点梳理
考点例析
课堂自测
第2课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结束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 行。例如: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人类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 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 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2)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 ①洪涝灾害原因:为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洪涝灾害频 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②目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
(1)演替≠“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 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 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其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并能大范围的改 变物理环境。
新高考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新人教版

(6)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明显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 √) (7)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简单( × ) (8)植物病毒与植物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 ) (9)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间关系( × )
1.群落中物种多少与群落的稳定性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不同物种的有机结合,一般而言,物种越多,群落的 种间关系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2.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3.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是什么? [提示]是光照强度等。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 双小核草
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履虫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羊和草;
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 狼与兔;
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 青蛙与昆
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虫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①植物的垂直结构 a.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b.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 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3.区分“高山植被分布”与“群落垂直结构” (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 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从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 (2)高山植被分布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 然群落,而每一个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如图所示。
4.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 素?
[提示]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栖息场所的位置。 5.(教材必修3P77“练习·2”改编)在一个水族箱中生活着两种原生动物且A捕食 B,二者间用一屏障隔开,经一段时间养殖使二者均达到最大值,倘若在此时撤掉 屏障,请推测两种群的变化趋势。 [提示]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 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 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 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
全国版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单元生物与环境第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 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 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D [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 正确;随 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 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 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 增加而减少,C 正确;由图示信息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 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 错误。]
2.(2018·菏泽市高三模拟)种群数量的波动具有周期性。如图是雪兔及与雪兔有 关的几种生物在 10 年中周期波动的模型,其中猞猁喜食雪兔,但也以榛鸡 为食。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第 2 年,雪兔数量增加到最大时,植物嫩枝会因雪兔的啃食而减少,次年 的生产量也会受影响。进入下一年冬季时,雪兔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 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雪兔的数量变化除与植物嫩 枝数量的变化有关外,还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第 3 年,榛鸡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对雪兔的数量乃至整个群落的稳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_同__步__性__ 变化。 (2)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 增加者先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 不__同__步__性__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 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种生物数量增 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下降,甚至降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思维导图〕
2.〔简答题常考长句分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作丰富度。 3.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 结构。 4.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 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在水平方向上,群落 的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 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__阔__叶__树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 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 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S_3____。
3.(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 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 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植物种类及动物种类较少,而灌木阶段的 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增加,所以灌木阶段的丰富度大、群落空间结构复杂,自我调 节能力较强,A、B、C错误;由于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 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 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D正 确。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出现变异在种群内是普遍存在 的,A项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保留了原有的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在此类地方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 替,B项错误。习性相似但不相同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少,对资源的利用越充 分,C项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等行为,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 涉及种间关系,D项错误。
[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 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 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 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 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 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 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 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 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4.(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右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次__生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 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垂__直______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下__降__后__保__持__相__对__稳__定___,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光__逐__渐__减__少_______。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D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 A错: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在 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错: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 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D对:阶段Ⅲ沙丘 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 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探究高考·明确考向〕 1.(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