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无答案)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江苏专版-必修4)复习课件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江苏专版-必修4)复习课件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命题角度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2010· 新课标全国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 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 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 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 证 力 ( )
①人类的好奇、Biblioteka 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
关注考点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求索真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的历程 具体性、条件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关 注 考 点 解读:本课近三年高考高频考点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真理的属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等。试题有 选择题,也有主观题,结合人类实践、认识发展的实例, 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等。
上,舍去;④错在“确保”上,舍去;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
持下,美国进行了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说明现代科技 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木星的认识的深化,故②符合题意;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美国进行了对木星的 科学探测活动,这说明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动人
们对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故③符合题意,选B。
实践的概念、特点、真理与谬误等知识点考查频度较低。
瞻 望 考 向 在复习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我国的最新科技 研究如嫦娥二号的研制过程、我国核反应堆乏燃料的再应用
研究等,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
上升性的特点,命题方式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非选
择题,因此备考过程中,一方面要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
解析: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③④表述错误,实践是主观
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认识

高中政治 2.6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学案

高中政治 2.6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学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构建知识网络】第一课时实践的概念和特点【考点突破】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典型例题】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典例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四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一、人的认识论从何而来(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实践”概念的感性认识,不必苛求准确,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譬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教学、演员表演、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前告诉同学们,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本质区别。

②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利己主义”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认为实践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3.实践的基本形式。

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高考考点。

1、理解实践的根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底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二、知识梳理。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根本含义〔2〕实践的特点①②③2、实践是认识的根底〔1〕〔2〕〔3〕〔4〕3、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1〕真理的含义〔2〕真理的特点①②③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特点①②③〔2〕认识特点的方法论要求:[总结][认识论]根本原理及方法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世界观原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根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开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那么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认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及方法论:世界观原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不顾过程的推移,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谬误往往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谬误、克服谬误而发现真理和开展真理。

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方法论:世界观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才能完成。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导学案

必修4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复习内容展示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改造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实践的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的发展着的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性的标准(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1)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考点三真理与认识过程1.真理真理是标志同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1)真理的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

真理面前。

(2)真理的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的。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二者有着严格的,不容混淆。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并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实践和认识关系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实践的自觉性二、学习重点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的需要。

(2)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完备的(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于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头脑中的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

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点一实践及其特点1957年,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首次淮河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了7年来的成绩和问题,着重讨论了淮河流域规划,提出了今后治淮的方针任务。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及答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要求】内容目标学习建议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2.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分别怎样?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自主探究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活动基本形式实践具有特点实践具有实践具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是认识的下列名言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道理?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5.吃一堑,长一智。

6.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9.真金不怕火炼10.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1.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1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自主探究三: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一.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实践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一种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
一、围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梳理第六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答在学案背面)
二、阅读“两山理论”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对“两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开始是片面追求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但随之而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等现象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最终形成“两山理论”。

1、上述材料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有何特点?请一例说明。

2、结合材料,说明实践在“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怎样
的作用?(6分)
3、上述材料中认识有哪些?对于同一确定对象,为什么会有多个认识?也会有多个真理吗?
4、【课后完成】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设计一个问题、并组织答案,分值5—6分。

三、对于第六课的内容,你在自主复习中有什么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
【学习目标】
1.实践含义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含义及其特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学习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0分钟)
(一)阅读书本第42页到43页,根据填空在书本中圈画,并要求背诵。

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活动,可以把的存在变为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它们都是。

(2)实践具有。

实践是的活动。

(3)实践具有。

①实践不是的活动,而是处在的活动。

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各不相同。

(二)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小明在想:今天午饭吃饭还是吃面条。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6.小行星撞击地球。

(三)判断题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

3.世界上存在单个人的孤立的实践活动。

(四)选择题
1. 2016年3月在北京召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GDP增长为7%。

这体现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决定作用
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的讲座后,一些听众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差别。

”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B.客观规律性
C.主观能动性D.普遍有效性
4.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5.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将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的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5分钟)
(一)阅读书本第44页到46页,根据填空圈画关键词,并要求背诵。

1.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的途径有个,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它们都是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①实践不断产生、提出,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发展为人们提供,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只有把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与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

4.实践是认识的。

(二)判断题。

1.实践决定于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5.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6.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7.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三)选择题。

1.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下列说法与毛泽东的观点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打柴问樵夫,渡船问艄公
B.学以致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经过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2.文明,不去实践就不可能抵达;法治,不去奉行就无以彰显其公正;诚信,不去坚守就难以成其为风尚。

这说明实践是
A.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C.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具体的有条件的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5分钟)
(一)阅读书本第47页到49页,根据填空圈画关键词,并要求背诵。

1.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有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真理面前。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3.真理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

②认识具有。

③认识具有。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的过程。

(二)判断题。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4.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追求真理。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三)选择题。

1.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无限性 D.反复性
2.钱学森先生曾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的封面上先写上“Final”(最后定稿),后又在其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

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知识构建】(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