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学案
必修二第一第一二节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主备:杨芳审核:张瑞校对:刘玉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必修二第一单元1-2节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重点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3)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4)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人教)。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前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此后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
(2)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因为耦犁(两牛三人图回转不变便,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有利于山地开垦。
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完善: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控制深浅。
2. 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
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贫者无立锥之地:(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名义上国家公有实际上国王所有和奴隶集体劳动。
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导学案

【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根据括号里的汉语填出单词的适当形式
1.In 1368, Zhu Yuanzhang officially proclaimed himself emperor in Nanjing and and founded the Ming _____ (朝代)
2.Her parents died in the accident, but she ________. (幸免)
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第二课时)
编制:周茂波审核:分管领导: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快速阅读、整体理解的能力,学会根据时间和历史发展顺序理解课文的方法。
3.激情投入,高效学习,深刻理解琥珀屋的历史以及它的辉煌和历史价值唤醒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1.be design ed for sth / be designed as sth / be designed to do为某目的或用途而设计制造
2.sth (to sth)添加,增加
Shall I add your name to the list?我把你的名字加到名单上,好吗?
~ A to B / ~ A and B together加
【规律总结】
探究三、Sadly , although the Amber Room was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 it is now missing .翻译句子讨论consider的搭配和用法
【拓展提升】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boxs were then put on a train for Konigsberg, which was at that time a German city on the Baltic Sea .拓展doubt在否定句中的用法。
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导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自主预习】1. 人口迁移①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判断标准:a.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跨越一定的界线,改变;b.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年及以上;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和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其中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
⑤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___________ ”。
【课后练习】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B.中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C.国庆期间人们出门旅游观光D.中国人去新西兰疗养半年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C.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D.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3.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A.由农村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4.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而且频率。
()A.增加,减慢B.增加,加快C.减慢,减慢D.减慢,加快5.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B.婚姻家庭因素C.经济因素D.政治因素6.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突破113万,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原因B.交通发展C.国家政策D.文化传统4 7.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 ( )A .政府放松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控制B .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C .压缩城市人口规模的需要D .地区间的经济差异8、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开始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A 、水源条件的改变B 、西气东输的建设C 、交通和通信的进步D 、经济布局的改变9.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的是( )A .北美B .拉丁美洲C .欧洲D .西亚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①沿海迁往内地 ②农村迁往城市 ③平原迁往山区④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⑤出现“民工流动”现象A .②④⑤B .①②③C .①④⑤D .②③④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Word版含答案

比例 9 ∶ 3 ∶ 3 ∶ 1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对应学生用书P1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黄色圆形×绿色皱形F 1黄色圆形⎩⎪⎨⎪⎧粒色: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粒形:圆形对皱形为显性⊗F 2黄色绿色黄色绿色圆形圆形皱形皱形错误!1.母亲是卷发双眼皮,父亲是直发单眼皮,他们的孩子有可能是直发双眼皮吗? 提示:有可能。
因为不同性状之间会发生重新组合。
1.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无论正交、反交,F 1都是黄色圆形,F 2中出现黄色圆形、绿色圆形、黄色皱形和绿色皱形,这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于9∶3∶3∶1。
2.孟德尔在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中认为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 1的基因型为YyRr 。
F 1可以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受精时,它们是随机结合的。
3.测交实验,即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产生4种类型的后代: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其比例接近于1∶1∶1∶1。
4.测交结果表明F 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5.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F 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随机地进行自由组合。
2.什么是性状的重新组合?提示:子二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组合。
如黄色皱形种子和绿色圆形种子。
3.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的黄色圆形豌豆所占比例是多少?F2的绿色圆形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多少?提示:1/16; 2/3。
4.如果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亲本为黄色皱形纯合子和绿色圆形纯合子,则所得F2中的重组类型是什么?所占比例为多少?提示:重组类型为黄色圆形和绿色皱形,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16。
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分析(1)孟德尔选取的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亲本为黄色圆形和绿色皱形时(其中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形和皱形是另一对相对性状),F1表现型为黄色圆形,证明两对相对性状中黄色对绿色是显性性状,圆形对皱形是显性性状。
必修2第1章第1-2节复习学案

必修2第1章人口与环境复习学案第1节人口增长模式【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2、掌握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自主探究】一、人口增长1.历程:在人口增长图中,人口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形,在历史上,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__________,有的时期人口增长得________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减的得数。
第2节人口合理容量【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学习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自主复习】一、“人口爆炸”1.描述对象:20世纪出现的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______的现象。
2.人口的指数增长:即世界人口的“__”形曲线增长,特点是开始时数量比较____,但很快就会________________。
二、环境的限制性1.原因⎩⎪⎨⎪⎧ ⑤ 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⑥ 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资源的⑦ 增加21.人口容量(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____________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________人口数量。
(2)特点:__________、相对性、__________。
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 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2.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______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______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节导学案

1.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一)【使用准备与要求】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0-13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问题导学并记熟基础知识,课堂上完成目标三和目标四,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二、 把目标流程中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错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目标一】问题导学(用10分钟精读一遍教材P10—P13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再利用15分钟针对“目标一”二次阅读教材,请完成本环节流程;标注自己的疑惑,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提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并未列出,这是由于其原子半径的测定与相邻非金属元素的依据不同,数字不具有可比性,故不列出。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三、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a.当电子层数及核电荷数均不同时, 数越多的,半径越大。
如Na 与K 。
b.当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不同时, 数越大的,半径越小。
如Na 与Mg 。
c.当核电荷数相同,电子层数也相同时,核外 数越多的,半径越大。
如Cl 与Cl -。
【目标二】迁移应用(利用6分钟独立完成“目标二”,通过学点归纳,独立完成变式题,增强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点归纳【变式题1】:试比较下列微粒半径大小①Na + Na ②Cl - Cl ③Na 、Mg 、Al 、S 、Cl 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④Li Na ⑤F - Cl - ⑥Na +、Mg 2+、O 2-、F -的半径大小顺序【变式题2】:微粒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1、同种元素的微粒(原子与离子)半径大小比较,核外电子数越 ,微粒半径越 。
2、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原子序数越 ,原子半径越 。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的微粒,电子层数越 ,微粒半径越 。
1.2人口迁移 学案-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 必修二

湘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掌握国际和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点关注】①人口迁移的属性和类型。
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③国际人口迁移。
④中国当代人口迁移。
【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流动行为。
(2)重要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或长期性变化。
注意:因人口的日常通勤活动、短期旅行等而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界线为依据。
注意: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划分依据:人口迁移范围的不同。
②类型:国际迁移: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 ,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迁移: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 (或排斥力)与 (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的影响。
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1)迁移方向:由“”流向“”、由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2)移民原因: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3)移民类型:①15 世纪到 19 世纪:来自欧洲的“新大陆”的殖民者;来自的奴隶。
②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欧洲涌向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迁移急剧增加。
(2)国际人口迁移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基础知识】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3.排布规律⑴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第1层最多只能排____个电子②第2层最多排____个电子③除K层外,不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个(K层最多有__个)⑵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划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半径。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低价离子半径。
【自主探究】):①②③⑴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⑵具有最低负化合价的是___________ ⑶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 ⑷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 【自我测试】 1.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和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 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 )A .电子数B .最外层电子数C .电子层数D .次外层电子数 2.下列数字为几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 A .8 B .14 C .16 D .173.A 、B 两原子,A 原子L 层比B 原子M 层少3个电子,B 原子L 层电子数恰为A 原子L 层电子数的2倍,则A 、B 分别是 ( )A .硅和钠B .硼和氮C .碳和氯D .碳和铝4.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A .3B .7C .8D .105.有A 、B 两种元素,已知元素A 的核电荷数为a ,且A 3-与B n+的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元素B 的核电荷数为 ( ) A .a —n 一3 B .a +n+3 C .a+n 一3 D .a —n+36.由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A 2B 3 ,A 3+比B 2-少一个电子层,且A 3+具有与Ne 原子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2B 3是三氧化二铝 B .A 3+与B 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C .A 是第2周期第ⅢA 族的元素D .B 是第3周期第ⅥA 族的元素 7.(08年全国高考1卷)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 ( )A.3和17B.1和8C.1和6D.7和1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基础知识】[实验一] Mg 、Al 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 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与水反应越来越,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总结]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三、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四、元素周期律(1)定义:。
(2)实质:。
【自我测试】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1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2.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A.4 B.5 C .6 D.7 (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34.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5.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6.(2007·广东)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B.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C.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8.短周期元素X、Y和Z,已知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A.X2YZ4 B.XYZ3 C.X3YZ4 D.X4Y2Z79.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
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A<C<D<E B.A<E<B<C<D C.E<B<A<C<D D.B<A<E<D<C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位构性【练习】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二、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思考: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AlCl3H2SiO3H3PO4H2SO4 HClO4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思考: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 H2SO4与H2S HCl与HClO4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得出结论:。
【练习】某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4,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若其水溶液呈现酸性,且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C.位于第七周期D.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2、寻找所需物质在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在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在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自主探究】(08年海南高考卷)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___________(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___________;(5)、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大于_____(填化学式)。
【自我测试】1.元素周期表里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能用于 ( )A.制新农药 B.制半导体材料 C.制新医用药物 D.制高温合金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3.某元素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 n XO2n-2:,则在某气态氢化物中,x元素的化合价为A.一(12—5n) B.一(12—3n) C.一(6—3n) D.一(10一n)4.X、Y、Z三种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酸性,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两性,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加的顺序是 ( )A.X、Y、Z B.X、Z、Y C.Z、Y、X D.Y、Z、X5.下列叙述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 (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多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比l mol B多D.常温下,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6.(08年全国山东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iH4比CH4稳定B.O2―半径比F―的小C.Na和Cs属于第ⅠA族元素,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D.P和As属于第Ⅴ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