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一、构架制(图二)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图二木制构架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
二、古建筑的“三分”(图三)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图三建筑之三分三、屋顶的制式(图四——图二十)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图四屋顶图五一个庑殿重檐顶,四个四角攒尖重檐顶图六歇山重檐呈曲尺形平面,卷棚歇山抱厦图七五个四角攒尖顶图八正脊为三段歇山,屋顶五重,三层歇山图九八角攒尖重檐顶图十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一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图十二三个歇山顶从前至后抬高,前后两个重檐图十三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庑殿形檐顶图十四四个歇山顶屋脊相交、重檐图十五重檐歇山顶图十六重檐盝顶图十七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图十八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九三个歇山卷棚顶相连,形成“勾连搭”形式图二十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呈现万字形四、屋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八)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
中国建筑史图表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一)重视台基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
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可亭、可仓、可室、可厅(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二、院落式布局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
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
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
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
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
崇尚俭朴。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一、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2. 北魏洛阳城 3.明清北京城 4.元大都 5.隋、唐洛阳 6.明南京城 7.汉长安城•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二、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图文」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图文」檩、桁:也称“桁条”、“檩条”、“檩子” ,在宋式建筑中称“榑”。
檩、椽檩是与梁架正交,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一般均为圆形截面,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
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
宋《营造法式》称为“榑”。
清《工程做法则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檩”。
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
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
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
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1)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宋称“下平榑”;(2)在金柱之上的统称“金檩,宋称为“上平榑、中平榑”,金檩有上中下之分;(3)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也称脊椼,宋称脊榑;(4)挑檐桁,宋称“牛脊樽”,等等…………(5)此外还有檩垫板,它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
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
架构椽子、椽条架构椽:也叫椽子、椽条。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
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
它按屋面坡度铺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
椽条位置不同,称谓不同,主要有:(1)檐椽(图六十九):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间的这段椽子,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
(2)飞檐椽(图六十九):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末端,并附着于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从而加长了屋檐挑出的深度,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飞椽”。
椽条6、叉手:叉手:支撑在蜀柱两侧的木构件。
北魏石室中用;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叉手。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图文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1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片介绍(唐长安里坊制,封闭性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曹魏邺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加上安阳/杭州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唐长安为里坊制,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市,沿巷建住房2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隋唐的三朝五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
大明宫含元殿建于龙首原上,前有长达75m的龙尾道,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3倍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御街千步廊,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轴心舍,用于官署)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
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影响,用多种色彩上午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毛皮帷幕,建盝顶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
全面了解明清紫禁城宫殿3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的建筑物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圜(yuan)丘:祭天的坛孔庙: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坛设计成功之处:天圆地方,圆顶、蓝色来反映天,反复使用“九“,围绕“天心石”外铺的扇形石板以9的倍数向外延展,第一重为9块,第二重为18块,直到第九重为81块。
象征九重天。
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圜丘北面的皇穹宇是存贮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神版的场所。
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回音壁,回音令人称奇,人称“三音石”凡夫俗子通过丹陛桥进入“天庭”,分为三条道,中间神道:祭祀时神舆走的,东侧御道:皇帝走的,西侧王道:王工大臣走的4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形的封土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战国时期)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

中国古建筑之魅力——常用古建名词术语图文解析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并配图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五举拿头清式建筑大木作举架俗称,即五举,“头”,即檐头。
北京地区的清代建筑,因受官式做法的影响,加之工匠集中,做法也比较一致,因此,逐渐形成了举架做法的程序化和规律性,常见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而五举又是清代建筑的檐步或廊步普遍运用的举架,故称“五举拿头”。
两滴水古建筑屋檐层数俗称,即两重檐。
因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其排出须经由两层屋檐滴下,从而形成两道水流,故俗称“两滴水”。
三重檐称“三滴水”,四重檐称为“四滴水”等。
三滴水古建筑中高层结构的俗称,是由多层出檐组成,三层出檐有三层滴水瓦,故其名曰“三滴水”。
古代匠人运用重檐构成艺术,创造出许多竖向组合作品,“三滴水”是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如遍及全国的钟鼓楼、城楼等。
“三滴水”源于汉代的阁楼式建筑。
冲三翘四古建筑大木作施工做法,适用于翼角部分,即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口诀。
冲三翘四法则多用于明清官式建筑,北方地区有些建筑也尊其法。
是指翼角部分的角梁,按照要求,制作出“冲出”与“起翘”的态势。
“冲”和“翘”是对仔角梁而言的两个过程,水平的距离为“冲”,垂直的距离为“翘”。
“冲三”即从平面投影看,其仔角梁梁头的位置,要比正身椽平出长度长三椽径,《清式营造则例》则称之为“斜出”;“翘四”,即从正面看,仔角梁梁头的上棱线与正身飞椽椽头上皮的距离为四椽径,使其高度翘起,但在施工中这一口诀往往被突破。
如清代园林中的亭子起翘就非常高。
发戗“发戗”普遍用于南方建筑,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特点。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大全: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大全: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2016-05-27吴签华梦拓景观设计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大全: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中国古代建筑以单间的建筑为例,从上到下可分为四部分,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
一、屋顶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脊.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尾、龙吻).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一系列脊饰,最外面是若干个小动物称为蹲兽,最后面龙头状的,称为垂兽。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录顶等形式。
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
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
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
1、庑殿顶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
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
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图为重檐庑殿顶宫殿建筑2、歇山顶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
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
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顶(单檐)。
▲图为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3、悬山顶悬山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
▲图为悬山顶(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4、硬山顶硬山顶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
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
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
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承托。
因其桁(檩)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
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
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
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
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
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
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
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扇面顶,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
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卷棚形式。
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万字顶,“万”即为“卍”,代表万事如意、万寿如疆。
因其吉祥意义,常被应用于建筑平面或屋顶。
盔顶,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盔一样屋顶形式。
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
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
岳阳楼使用的就是盔顶。
勾连搭顶,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在一起的。
这样的屋顶形式,可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更为生动多姿。
另外,也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
穹窿顶,又称圆顶,一般从外观来看屋顶为球形或多边形。
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
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
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民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建筑一类。
圆劵顶,又称“拱顶”是一种用砖或土坯砌筑的半圆形的拱顶房屋,或是两间,或是三间,或是数间相连,在我国山西一带出现。
外形圆润优美而又给人完整与统一之感。
平顶建筑的顶部是平的。
这种“平”包括顶部中间略有突出,或是屋顶拥有较小坡度的一面坡,这是与单坡顶最大的区别(单坡顶屋顶坡度较大)。
多出现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
单坡顶,就是只有一面坡的屋顶。
单片屋顶一般都用在不太重要的建筑或是附属性的建筑上。
多出现在陕西等地的农村,是现今较富有特色的一种民居形式。
灰背顶,屋顶表面不用瓦覆盖,仅凭灰背密实的面层防雨防漏。
大多用于平顶或囤顶建筑,但也可以用在起脊建筑上。
不过,在起脊建筑上使用灰顶,大多只是局部使用。
灰背顶属于一种民间建筑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不同的屋顶相互组合、穿插,又会形成不同的屋顶形式。
十字脊背顶,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卷棚悬山顶,卷棚式屋顶可处理成硬山、悬山、歇山等形式,从而产生出卷棚硬山式、卷棚悬山式、卷棚歇山式等多种新的屋顶形式。
棋盘心屋顶,是将屋面的中间部分做成灰背或石板瓦形式,这一部分所占屋面面积相对比铺瓦面积大,并且位置略为偏下。
因为这样的屋面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的棋盘,所以得名“棋盘心”。
勾连搭灰背顶,勾连搭顶中使用灰背,大多是局部形式,并且大多是用在两个相互搭连的屋顶间的部分,也就是天沟处。
当然也有同时在外侧两屋面上做棋盘心的形状。
盝顶灰背顶,在中心平顶部分使用灰背做法,与四面铺瓦的屋面形成一种对比,让建筑的形式更富有变化,更有趣味。
鸱(chi)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