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氓
《赤壁赋》原文与翻译

《赤壁赋》原文与翻译《赤壁赋》原文与翻译《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介绍《赤壁赋》原文与翻译,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fú)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céng)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赤壁赋》原文及注释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由XX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注释1.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在此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赤壁赋氓离骚默写

《赤壁赋》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驾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高超的手法描写音乐效果的,如:“ ,。
,。
”8.文中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___ __,_______ 9.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临诗句是:________,_______10. 写出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___,___。
12. 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____,____。
13. 写客人箫声之悲凉、幽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详细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详细知识点整理
《赤壁赋》,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于唐前113年在赤壁大战中发表的一部著名战争诗歌,作品叙述了著名的赤壁大战,描写出曹操和孙权军争,以及孙权试图摆脱曹操围困的悲壮
场景,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总共分为4章,篇幅约六十二句。
第一章以“大江东去,浪淘尽,滩头谣
又解”开头,尤其用中篇小调来描绘故事的气势,并深入描绘曹操的战斗意志。
第二章介
绍了孙权以及其他溃败的大败状况,强调他是曹操的勇士,而孙权是受禁抗血液之怨而抗
击曹操,坚定不移,敢于死战,掩护百万人民。
第三章则继续描述桥头战斗的具体情形,
并且强调曹操与孙权两大敌人内心的战争欲望,并比喻月下船只无处可去,军队也如此。
此外,第四章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尾,赞扬了曹操的行为,也肯定
了他对这次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曹孙战争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
宋代学者苏轼推崇《赤壁赋》具有“大气态度”,“威严雄辩”的壮丽诗性,文笔凝重,临近前言,通过举例比喻及联想,突出大气态度和政治思想,描绘出赤壁大战中双方
军事实力,波澜壮阔,深入人心,充满了豪迈、英勇、不畏强势、不言可抗和奋起反抗的
精神气质。
《赤壁赋》为具有开山之诗的李白写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是我国写作
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国际文坛的一致认可。
几千年来,它不仅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被评价为“气势豪迈、意境深刻”,也有一些批评家对其风格有所争议。
目前,《赤壁赋》仍被广泛用于中国历史教育和文学研究,并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作品。
《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创作的一篇赋,作于他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这篇文章记叙了苏轼与朋友们在赤壁下泛舟游玩的情景,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文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氓全文赏析及解释 氓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解析

氓全文赏析及解释氓高中课文原文及翻译解析1.《劝学》荀子2.《逍遥游》庄子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5.《赤壁赋》苏轼6.《氓》诗经7.《离骚》屈原8.《蜀道难》李白9.《登高》杜甫10.《琵琶行》白居易11.《锦瑟》李商隐12.《虞美人》李煜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第6篇《氓》一、原文及翻译氓《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译文:那个人老实忠厚,拿着布来换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文章通过对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表现了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篇文章不仅文学价值极高,也是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篇目,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下面我们来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围绕)二、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三、一词多义1、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向远处看)2、如(1)纵一苇之所如(往)(2)如怨如慕(像)3、歌(1)歌窈窕之章(唱)(2)歌曰(歌词)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表疑问)(3)相与枕藉乎舟中(在)5、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不译)(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四、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3、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4、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何为”应为“为何”)而今安在哉?(“安在”应为“在安”)2、状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作状语后置)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东山之上”作状语后置)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作定语后置,应为“凌茫然之万顷”)4、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三、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2、歌:
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六、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氓》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脱(tuō)也。
“说”通“脱”,脱身。
(或不作通假字:说,shuō,言说。
)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界。
二、古今异义词: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指儿子。
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2、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3、秋以为期以为——古义:两个词,把……当作今义:一个词,认为。
4、总角之宴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
三、一词多义
1、以
A、秋以为期(以:介词,把。
以为:把...当做。
“以秋为期”,原句中宾语“秋”前置了。
)
B、乘彼垝垣,以(连词,表示目的,来)望复关
C、以(介词,用)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迁
2、言
A、助词言既遂矣言:句首助词。
静言思之言:句中助词。
B、名词,言辞,说法。
体无咎言
C、动词,说。
言笑宴宴载笑载言
3、之
A、之:主谓间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氓之蚩蚩\\②桑之未落\\③士之耽兮④女之耽兮⑤桑之落矣
B、助词,的。
⑥总角之宴
C、代词,代那件事,指自己不幸的遭遇。
(或释为:助词,无义。
)⑦静言思之
4、其
A、其:它的。
其叶沃若
B、助词,无义。
咥其笑矣
C、代词,你。
不思其反
四、理解性默写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运用比兴手法,用动物比喻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5.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6.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年轻貌美或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意深厚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12.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女子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3.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4.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