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

合集下载

爱伦· 坡其人其文新论

爱伦· 坡其人其文新论

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谨以此文纪念爱伦•坡逝世一百五十周年(1849 年 10 月 7 日—1999 年 10 月 7 日)曹明伦爱伦•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伯、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给坡带上了天才的桂冠。

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

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deathwish),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喜欢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psycho-thriller)为何物。

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split-personality)这个字眼。

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

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化人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

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

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象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象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作奇点”难道不象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点评平克尼(E.C.Pinkney,1802-1828)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头号抒情诗人。

”若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

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

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与诗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美学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思想和诗论两个方面来探讨埃德加爱伦坡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评判上。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性、创新性和神秘感。

独特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独特性。

他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

他主张作家应该追求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应该被传统和惯例所束缚。

创新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上。

他主张作家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实验性质和创新精神。

神秘感埃德加爱伦坡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神秘感。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他主张作家应该通过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营造出神秘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魅力。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主要围绕诗歌的创作和审美特点展开。

他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情感性和象征性。

音乐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性。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可以体现在押韵、节奏和声调上。

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

情感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性。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

象征性埃德加爱伦坡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

他认为,诗歌的象征性可以体现在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方面。

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和诗论是他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爱伦 坡小说美学刍议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户 …
与此相对第二份文献的真实性恰恰在于其文体上的粗糙潦草的笔记如此重要的秘密自然不会针对公众所做而仅仅是着眼于作者本人并且这也符合亨弗瑞戴维的科学品行他不仅极度憎恶江湖骗术而且对伪实证作风亦持有一种病态的惶恐不到万事俱备他决不会随便展示自己的发现
2 0 1 5年1月 2 0 1 5年 第1期
外国文学 F o r e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g
J a n. 2 0 1 5 N o . 1, 2 0 1 5
爱伦 · 坡小说美学刍议
于 雷
而围绕小说创作美学所生发的 内容提要 :爱伦 · 坡曾较为系统地阐发过其诗歌创作美学 , 这在很大程度上 导 致 国 内 外 爱 伦 · 坡 创 作 美 学 研 究 表 现 出 “ 重 理论观念则大抵流于支离破碎 , 诗歌轻小说 ” 之偏颇现状 。 鉴于此 , 本文拟对坡的 散 见 于 各 类 报 刊 著 述 中 的 小 说 美 学 点 滴 加 以 — —“ 、 “ 、 发掘 、 补遗 、 整合 , 在此基础上提出爱伦 · 坡小说美学的四个核心层面 — 真实观 ” 寓意观” “ , 、 “ 、 “ 、 “ 读者观 ” 及“ 情节观 ” 它们分别在 “ 逼 真” 与“ 怪 诞” 明流” 与“ 暗 流” 编 码” 与“ 解 码” 偏 离” 与“ 回归 ” 之间寻求诗学上的辩证平衡 。 关键词 :爱伦 · 坡 小说 美学 ( ) 中图分类号 : I 7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5 5 2 9 2 0 1 5 0 1 0 0 5 1 1 1 - - -
·5 2·
于 雷 爱伦 · 坡小说美学刍议
发现 》 中的叙述者围绕两份“ 文 件” 的真伪 所做 出 的 文 体 判 断 : 其一是源于《 信使与问 ( 客》 上的虚假报道 , C o u r i e r a n d E n u i r e r) q ( 认为 来 自 缅 因 州 的 “ 吉 萨 姆 先 生” M r . 是警方所追 查 的 现 代 炼 金 师 ; 其二 K i s s a m) ( “ 是《 亨 弗 瑞 · 戴 维 日 记》 D i a r o f S i r y ) 当中所记载的炼金秘 H u m h r e D a v p y y” 。 , 诀 在叙 述 者 看 来 第 一 份 文 献 的 虚 假 性 在于 它 首 先 违 背 了 这 样 一 个 常 识 , 即“ 人们 在讲 述 事 实 之 际 很 少 会 像 吉 萨 姆 先 生 那 样 对几月几号以及精确的地点给予如此细致 。与 此 相 对, 的描述 ” 第二份文献的真实性 “ 潦草的笔 恰恰 在 于 其 文 体 上 的 粗 糙 ( ) — — — 如此重要 的 秘 密 自 然 不 会 针 对 公 记” , 众所 做 , 而仅仅是“ 着 眼 于 作 者 本 人” 并且 — —他 这也符合亨 弗 瑞 · 戴 维 的 科 学 品 行 — “ 不仅极度憎恶江湖骗术, 而且对伪实证作 , 不到万事俱 风亦 持 有 一 种 病 态 的 惶 恐 ” 备, 他决不会随便展示自己的发现 。( C o m- 于 l e t e A d a r A l l a n P o e T a l e s: 5 7 6—7 7) p g , : 是 梅伊得出 了 结 论 虚 构 之 作 愈 试 图 通 过 “ 精确 ” 的 细 节 向 读 者 表 现 内 容 的 真 实 性, 那么读者就愈 “ 应 该” 意识到“ 其逼真性” 不 过是 一 种 “ 虚 构” 而 已。 ( 值得一提的 4 4) , 是, 梅伊的表述读来似乎颇为“ 拗 口” 而原 。 首 先, 因正在 于 那 个 极 不 起 眼 的 “ 应 该” 文学 作 品 作 为 一 种 虚 构 , 其要旨( 对坡而 , 言) 必然在于 追 求 “ 逼 真” 恰如坡本人曾强 “ 就 虚 构 艺 术 来 说, 最实质的损 调的那 样 , ” 害莫 过 于 伤 及 作 品 的 真 切 感 或 逼 真 性 。 : ) ( 其次 , 虚构作品中的 “ 精确 ” 细节 X I I I 1 4 8 在客观上 确 实 有 助 于 “ 逼 真 性” 的营造( 梅 伊本人的措辞 “ 其逼 真性” 本身已经在不觉 , 之中对此给 予 了 充 分 认 可 ) 否则坡的小说 — —坡 中便不可能 出 现 大 量 的 “ 精确” 细 节— [ 在《 创作的哲 学 》 一文中曾明确指出“ 小说 。( 的] 真实 要 求 精 确” 再 1 9 6 5, X I V: 1 9 8) 梅伊 的 上 述 观 点 及 其 表 述 存 在 逻 辑 上 次,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爱伦坡i小说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爱伦·坡一生写了70 篇小说,目前,学界对他的小说的分类大致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依照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爱伦·坡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哥特手法来创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多被置于城堡、古宅,以及变化莫测的无垠海洋,作家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着重表达了人类的内心,而他小说中始终潜伏的阴郁,就像一面扭曲变形的镜子,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残酷、乖决的心理。

一哥特式文学的继承哥特一词最初来源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直到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该词逐渐带有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并且于18 世纪成为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

20 一21 世纪,文学批评家逐步从哥特小说的文本分析中挖掘其中具有解构作用的幽灵因素,特别是和心理分析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相结合,探索了在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下的灵魂内境。

而爱伦·坡的作品便是哥特文学的代表爱伦·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而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上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1死亡主题的选择可以说,爱伦·坡选择死亡主题,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爱伦·坡对“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与他的审美取向有关的。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从小得不到温暖和安全感,再加屡遭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

因而,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在幻想的土地上态意驰骋。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是不堪忍受的。

他的这种情感宣泄就常常表现在违背常理的描写上,即把死亡作为题材来创造美,以一种美的破坏来获得另一种美的实现。

他感到,在那个丑陋、残酷的世界上。

在痛苦、孤寂的生活中,唯有沉醉在虚无飘缈的“美”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幸福,,和解脱。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

论爱伦坡的文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姚同安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文学主流是以爱默生“超验主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

爱伦·坡与其不同,他有自己的创作哲学。

在文学创作上他始终坚持他的“整体效果论”。

在其一生的文学创作中,他都如实地践行他所秉持的这种文学理念。

本文就其文学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说明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创作动因,并以《鄂榭府崩溃记》为例分析了坡的哥特式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爱伦·坡整体效果论哥特式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015-021 引言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

埃德加·爱伦·坡1809年1月19日出生在美国波士顿,1849年10月7日在巴尔的摩市去世,那时他只有40岁。

坡生于一对流浪艺人的家庭,后被商人约翰·爱伦夫妇收养。

1815年,埃德加·爱伦·坡随从爱伦夫妇访问了生活在英国的亲友,游历了伦敦的各处名胜古迹,并先后在两所寄宿学校就读。

坡于1827年入伍,此后在养父的资助下进入西点军校。

爱伦夫人去世,爱伦再婚后,爱伦不愿再在经济上资助坡。

随后坡便投靠了在巴尔的摩的姨母和表妹弗吉尼亚。

1836年爱伦·坡与他年仅十四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秘密成婚。

结婚12年后弗吉尼亚因肺结核去世,弗吉尼亚的离去使爱伦·坡遭受了很大打击。

坡自此以后便萎靡不振,事业和个人情感生活都遭遇坎坷,很不顺心。

1849年,四十岁的坡在巴尔的摩去世。

他在弥留之际还在呼喊着“上帝保佑我!”这呼喊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悲愤。

萧伯纳(Bernard Shaw)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_名人故事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_名人故事

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者爱伦·坡自幼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早早饱受人间冷暖、世道艰辛。

曾受过贵族化教育,后来化名参加西点军校,因不堪忍受严格校规的约束,故意触犯校规。

方把他开除。

爱伦·坡生性乖戾,这大概是由于天性洒脱同养父的严厉管教相抵触的结果。

但他酷爱读书,富于想象,对诗歌有特殊的兴趣。

18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

爱伦·坡生活坎坷,特别是1847年爱妻病故,从此一蹶不振,嗜酒成性,精神失常。

爱伦·坡的一生穷愁潦倒,备尝辛劳忧患,无论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在国内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直到到20世纪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在他短短一生中写下的不少作品里,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小说都反映了美的幻灭,希望的渺茫,忧郁的怪异。

在他的小说中,刻意描写了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为世人所忽略的精神状态,致力于描绘现实和幻梦两者交界地带的状貌,从而扩展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

正是在小说这个领域中爆发出了“他的天才”的荒诞性。

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爱伦·坡在创作中总是精心雕琢巧妙构思,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效果,这使他成为美国哥特式小说的创始人。

例如《厄舍尔古屋的倒塌》,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作者开首就作了铺陈:阴郁破败的古宅,阴森的水池,漆黑的地板,破朽的家具,一切都无不透露着阴森诡异之气。

小说中的孪生兄妹一个肉体在腐烂,一个精神在解体,都患有不可名状的不治之症,有一种无法解释的病态心理。

哥哥把未死的妹妹提前埋葬,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妹妹破棺而出死在哥哥怀里,古屋突然倒塌,至此恐怖气氛达到高潮,故事戛然而止。

故事字句和段落环环相扣,在古屋和人的相互衬托中,使故事叙述者和读者一起意识到古屋和其主人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厄运。

在《泄密的心》《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作品中,尤其擅长的是描写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和对人心理的细腻描写,正是如此美国文学批评界才认为这是他创作天才的最高表现。

爱伦坡文学风格解读

爱伦坡文学风格解读
他说,一首诗或一篇小说不能过长,要让读者能“一口气 读完”。否则,尘世间的杂事就会干扰读者的阅读和欣赏, 破坏作品效果的统一性。
幽默小说
建构幽默小说故事情节时,爱伦·坡有时让叙述者 参与故事的发展,有时又让叙述者置身故事之外, 总是穿梭在故事的内外,既能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思 想.又能用现实主义的白措手法对故事进行客观叙 述。
《评霍桑的“故事重述”》: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 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精心策划,想出 某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些情 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最大 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 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 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爱伦·坡的幽默小说里滑稽幽默人物的塑造其实是 爱伦·坡对许多熟知人物的滑稽戏仿。在戏仿过程 中,爱伦·坡喜欢用反语和双关语,甚至会采用改 写或者颠倒的方式来对语言进行加工。
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的鼻祖
《莫尔格街谋杀案》、《玛丽·罗杰疑案》、《被 窃之信》和《金甲虫》
爱伦坡侦探小说模式:作案地点安排在锁得严严密 密的暗室;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 理等。
死亡主题
死亡主题通过谨严紧凑的结构和作品的简洁表现。
爱伦 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里,强调了作品的简 洁和统一效果。
小说中通常只有两个,最多三个人物,也没有离题的枝节 和无关的装饰品。
为更好地揭示死亡主题,他坚决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情节, 为了保证内容与形式效果的统一,要考虑作品的长度。
象征主义
提出象征主义“纯诗”的主张:“天下没有、 也不可能有比这样的一首诗——这一首诗本 身——更加是彻底尊贵的、极端高尚的作 品——,这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此外再没有 什么别的了——这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

爱伦_坡的哥特小说_从写作手法剖析

爱伦_坡的哥特小说_从写作手法剖析

怪人、安尼·赖斯的吸血鬼系列小说等 中的重复手法和文本意义。
灵的完全变形和扭曲因“重复”而表现
等。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
《厄榭府的倒塌》被公认为是文坛 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性分裂、爱的自我
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 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此文中也多处用 毁灭过程,也唤醒读者内心的恐惧感。
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 到重复,也就是在细小处,句子、词汇 小说的哥特式效果也层层深入,恐怖
这一时期许多哥特式小说家不断 “初初一瞥,一种无法排解的阴郁就在 也有着重复。两只黑猫不但有着相同
涌现,哥特文学不仅是对人类自身阴 我心底蔓延开来!”
的毛发、相同的独眼,并且第二只黑猫
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
那年秋季的某一天,整天乏味、幽 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形状像套索
维模式的一种挑战。到了 20 世纪的 70 暗、寂静、云层抑抑,低浮在天空,我骑 的斑纹。“我”对待两只猫的态度都是
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 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过 程视为一种另类的美。这是一种常人
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 特小说中,却又如此生动。
一 哥特的来源和意义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意 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 18 世纪到 19 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 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 的阴暗情调从历史的墓穴中挖掘出 来。“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 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 一个历史术语,还是用于建筑和艺术 方面的专门用语。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 风景线。 文 学 上 的 哥 特 ,指 向 恐 怖 、黑 暗 、 怪诞、野蛮,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 包含在内。从 18 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 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卷 第七、八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1999・7爱伦・坡其人其文新论谨以此文纪念爱伦・坡逝世一百五十周年(1849年10月7日—1999年10月7日)曹明伦 爱伦・坡时代的美国文坛文豪辈出(如欧文、库伯、梭罗、霍桑和爱默生等等),但时间最终只给坡带上了天才的桂冠。

然而真正的天才都是不幸者,因为他们很难得到同代人的理解和赏识。

坡曾试图阐释死亡欲望(death w ish),可在弗洛伊德为其下定义之前,谁会理解这种欲望呢?坡喜欢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可在海明威那些短篇小说问世之前,谁会认为暴力小说也是纯艺术呢?坡特别擅长制造恐怖悬念,可那个时代的读者尚不知“心理恐怖小说”(p sycho-th riller)为何物。

坡不止一次地以双重自我作为小说的主题,可当时评论家的词库中还没有分裂人格(sp lit-personality)这个字眼。

坡仰天浩叹青山绿水被高炉浓烟蹂躏,可十九世纪的芸芸众生还没有环保意识。

坡俯首嗟吁科学的发展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可那时的文化人并不热衷于谈论终极关怀。

更有甚者当笔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想必读过坡《我发现了》之后再读《时间简史》的人多少都会有此同感。

霍金的“大爆炸”难道不象坡的“神性自我扩散”?霍金的“黑洞”难道不象坡的“绝对空白”?霍金的“大爆作奇点”难道不象坡的“辐射中心”?而且两书都得出同一结论:宇宙之存在乃从“无生有”到“有化无”的一个过程,只不过前者的支撑是一个艺术家“头脑里幻影般的概念”,而后者的依据则是现代理论物理学。

坡在《诗歌原理》中点评平克尼(E.C.P inkney, 1802-1828)的一首诗歌时说:“不幸的是平克尼先生出生在遥远的南方,不然他早就……成了美国头号抒情诗人。

”若平克尼真是生错了地方的话,那爱伦・坡则是生错了时代。

这位不幸的天才本该生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纪。

似乎坡当时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在《我发现了》中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爱伦・坡谢世已整整一百五十周年,但愿他等来的读者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爱伦・坡的身世1827年5月,位于波士顿市华盛顿街70号的一家小印刷所出版了一本名为《帖木尔及其它诗》的薄薄的诗集。

那家印刷所的老板兼工人是个十九岁的小伙子,名叫卡尔.F.S.托马斯,他把自己的名字印在该书的扉页上。

那本诗集的作者是个十八岁的青年,名叫埃德加・爱伦・坡,但他在诗集上留下的作者署名则是“一个波士顿人”。

时光荏苒,那位姓托马斯的印刷商自那之后便销声匿迹无从查找,而那位匿名作者后来却蜚声文坛并名垂青史。

那本收诗10首、只印了大约50册、售价为12美分半的诗集原版如今只有4册留存于世,早已成了美国文库中的无价之宝。

爱伦・坡在这个世界上只羁留了40年(1809-1849)。

世人都知道他命途多舛,半世坎坷,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却并不像某些学者说的那样充满了痛苦和屈辱。

孩提时代的坡应该说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父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生母也在他不足两岁时就撒手人寰,但在坡的记忆中,他两岁以前的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他所依稀记得的只有生母那双乌黑的眼睛。

他的养父母爱伦夫妇待他很好。

他六岁时随养父母迁居英国。

在英国五年他上的是私立学校。

十一岁返回美国后他继续上学,直到1824年,少年坡仍然生活在幸福之中。

在里士满他养父母的家里,他几乎拥有他所需要的一切:家具齐备的房间、最新式样的服装、各种他爱读的书籍。

他甚至还有一架养父约翰・爱伦为他买的天文望远镜,并经常约朋友来家和他一起眺望星空(他对天文学的感性认识就是在那个时期获得的)。

少年时代的坡的确遭受过一次打击,那是因为一个女人夭亡。

这女人是坡的同学罗伯特・斯坦纳德的母亲,她端庄美丽,成了坡心中美的偶像。

1824年4月,31岁的斯坦纳德夫人病故,坡为此非常伤心,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神思恍惚,常做恶梦,而且多次在夜里到斯坦纳德夫人坟头哭泣。

这种“失美之痛”使他后来写出了《致海伦》一诗。

就在斯坦纳德夫人去世前后,约翰・爱伦的商行在长时间不景气之后终于倒闭(他只是在次年因继承了一笔遗产才又重振家业)。

这段时间爱伦动辄发怒,坡开始感到往日的父爱越来越少。

不过约翰・爱伦仍然把坡送进了弗吉尼亚大学,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弗吉尼亚大学一年的费用约为350美元,而爱伦只给了110美元。

这导致了坡后来中途退学并最终与养父决裂,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

坡当然是怀着他的文学梦开始漂泊的。

可惜他在波士顿出的那本《帖木儿》无人问津,迫于生计,他化名应征入伍,后来还进了西点军校。

(在进军校之前,坡在巴尔的摩找到了他的祖母伊丽莎白・凯恩斯・坡,当时她同守寡的女儿玛丽亚・克莱姆一家住在一起。

)可他对文学的渴望使他设法离开了军校。

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先后流寓于巴尔的摩、里士满、费城和纽约,在《南方文学信使》、《绅士杂志》、《格雷厄姆杂志》、《明镜晚报》和《百老汇杂志》等报刊当过编辑。

他是1835年8月从巴尔的摩赴里士满任《南方文学信使》助理编辑的,而他的祖母伊丽莎白・披已于当年7月去世,所以他在里士满安顿之后便把他的姑妈玛丽娅・克莱姆和她的女儿弗吉尼娅接到了身边。

他于1836年5月同他这位十四岁的小表妹结婚。

婚后他当然也有过欢乐和幸福,但更多的却是在为支撑这个三口之家而苦苦挣扎,同时也在为创办一分他自己能当家作主的文学期刊而劳累奔波。

弗吉尼娅于1847年1月因病夭亡。

1849年10月3日,有人在巴尔的摩街头发现了处于昏迷状态的坡,4天后他死于一家医院。

据目击者称,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上帝保佑我可怜的灵魂。

”世人多把坡后半生的不幸归咎于他的养父约翰・爱伦,更确切地说是归咎于爱伦没给坡留下遗产,但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因为约翰・爱伦与坡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何况没有遗产和穷途潦倒并无必然联系。

坡当然有理由抱怨爱伦抛弃了他,因为他打记事儿起就作为爱伦的养子生活在他的家中,他曾满怀希望有朝一日能继承爱伦的部分遗产,而爱伦的“绝情寡义”不仅是要掐断他的经济来源,而且是要毁掉他的文学抱负。

但爱伦的“绝情寡义”也自有其道理,毕竟他与坡并无血缘关系,他当时收养坡仅仅是出于同情,他已经让坡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曾希望坡有朝一日表现出能继承他经商事业的倾向和能力,可坡除了写诗似乎对其它事都不感兴趣,所以他也有理由抱怨坡背叛了他。

坡与爱伦的决裂,实际上是两个性格志向都截然不同的男人的分手。

约翰・爱伦固执、冷峻、讲求实际;而坡则敏感、冲动、充满幻想。

爱伦生活在他商品世界里,而坡则沉溺在他的梦幻世界中。

所以我们说他俩的决裂说不上谁是谁非,因为这对他俩都是一种不幸。

爱伦的不幸在于他收养了一个在性格志向上与自己没有丝毫共同点的孩子。

坡的不幸在于他一直混淆了他置身于其中的现实和他想象中的世界。

这种混淆不仅使坡难以与养父沟通,而且也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想必坡也有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男儿气概。

因为当时朗费罗的一首短诗便可得50美元稿费,库伯的一组短篇小说也获得过上千美金。

无奈坡生不逢时,当时的读者、评论家和书商都意识不到他的诗文是天才的杰作,连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丽姬娅》也只获得10美元稿酬,而《泄密的心》则一个美分也没得到。

结果他的笔不仅没能为他挣得创办一份文学期刊所需的“千金”,而且几乎难以维持他那个三口之家的温饱。

但坡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用他那支笔写出他的想象、梦境、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写出他对某些能获高额稿费作品的轻蔑,写出他对某些互相吹捧的二流文人的愤概。

他曾写过大量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结果在文学圈子内大量树敌,使他本来就不好过的日子更加难过。

他似乎故意导演了一出悲剧。

他似乎是亲手点燃了一团大火。

他最终在这团悲剧的烈焰中焚烧了自己。

他为不朽而付出了整个生命,不过这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 爱伦・坡的小说爱伦・坡一生写了70篇小说(含残稿《灯塔》),除《阿・戈・皮姆的故事》长达12万字之外,其余69篇都符合他在《创作哲学》中制订的长度标准,即“任何文学作品的长度都有个明确的限定,那就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

”后人对坡的小说有不同的分类,有的将其分为幻想小说、恐怖小说、死亡小说、复仇凶杀小说和推理小说。

有的将其分为死亡传奇、旧世界传奇、道德故事、拟科学故事和推理故事。

不过当代评论家对坡小说的分类已日趋统一,大致分为四类,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死亡恐怖小说是爱伦・坡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类,其中著名的篇什有《瓶中手稿》、《厄舍府的倒塌》、《红死病的假面具》、《陷坑与钟摆》、《泄密的心》、《丽姬娅》、《威廉・威尔逊》、《椭圆形画像》、《一桶蒙特亚白葡萄洒》和《黑猫》等等。

这些小说的背景多被置于莱茵河畔的都市、亚平宁半岛上的城堡、荒郊野地里的古宅以及坡心中那片变化莫测的“黑暗海洋”;情节多为生者与死者的纠缠、人面临死亡时的痛苦、人类的反常行为以及内心的矛盾冲突。

这类小说气氛阴郁、情节精巧、有一种梦魇般的魔力。

但这种魔力是不确定的,所以150年来,评论家们对这些小说的看法总是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些小说内容颓废,形象怪诞,基调消沉,表现的是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有人则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或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来解读这些小说,认为坡在这些小说中表现了一种比人类现实情感更深沉的幻觉体验。

具体举例来说,过去有人认为《瓶中手稿》不过是一则惊心动魄的海上遇险故事,而现在却有人认为这个故事象征人类灵魂从母体子宫到自我发现和最终消亡的一段旅程;过去有人认为《厄舍府的倒塌》是美国南方蓄奴制社会必然崩溃的预言。

而今天则有人认为《倒塌》实际上是宇宙终将从存在化为乌有的图示。

总而言之,当代西方学者认为坡的死亡恐怖小说之解读范围非常宽泛,他们甚至从中发现了坡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亲缘关系。

不过笔者在研读坡的作品时有一种深切的体会,这就是坡描写恐惧是想查寻恐惧的根源,坡描写死亡是想探究死亡的奥秘,而这种查寻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坦然地直面死亡。

正如他在《我发现了》一文的篇末所说:“……当我们进一步想到上述过程恰好就是每一个体智能和其它所有智能(也就是整个宇宙)被吸收回其自身的过程,我们因想到将失去自我本体而产生的痛苦便会马上停息。

”爱伦・坡是推理侦探小说的鼻祖,这早已是举世公认的定论。

不过在爱伦・坡时代英语中还没有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 ries)这个说法,坡自己将这类作品称为推理小说(tales of rati ocinati on)。

一般认为坡推理小说共有四篇,即《莫格街谋杀案》、《玛丽・罗热疑案》、《被窃之信》和《金甲虫》,但就故事情节而论,他那篇“油腔滑调”的《你就是那人》(T hou A rt the M an)似乎也应归入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