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伦.坡小说中“黑色”主题

合集下载

爱伦_坡小说_黑猫_作品特色赏析_陆维玲

爱伦_坡小说_黑猫_作品特色赏析_陆维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33卷第2期0.前言在西方文学史上,爱伦·坡是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文学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留下大量经典著作。

在19世纪,当批判现实主义的风头日显炽烈,浪漫主义的余威尚未消减,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爱伦·坡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创作舞台,他别出心裁地将人的主观世界作为创作对象,标志着文学创作将进入以刻画人类心灵世界为主的时代中。

毋庸置疑,人类心灵世界最具复杂性,将其作为创作对象,可以为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1.《黑猫》简介《黑猫》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是在细细品读之后又能得到另一番感受,整篇小说的的字里行间都是以刻画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主。

在主人公年轻时,他崇尚善念,他热爱小动物,关心它们,呵护它们,他通过自己的善行对内心的邪念进行压制,所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可亲、和蔼的人物形象。

但是后来,主人公开始酗酒,他的理智力量逐渐被邪念所瓦解,他对自己的妻子拳打脚踢,对自己的宠物不管不问甚至尽情虐待,他善良的本性开开始被酒精所麻痹,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后来,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并将她封在了地下室的水泥墙中,但仍旧被警察发现。

最后,主人公在一种深切的懊悔与自责中走向了绞刑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结局在意料之中,却也引人深思。

从宏观角度而言,爱伦·坡在《黑猫》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从好变坏的蜕变过程。

一开始,男主人公以善为主,具备强大的理智力量,但由于酒精作祟,仍旧被隐藏于内心的邪念所击败。

作者在这本小说中为我们呈现了人类心灵世界中的多重内容,使人印象深刻,欲罢不能。

2.《黑猫》的创作特色《黑猫》的创作手法别出心裁。

在以前,大部分作家都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对象,力求形象地刻画社会图景,但是爱伦·坡不一样,他独树一帜将人类精神世界作为创作对象,探索人类心理的种种变化,使读者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具体而言,《黑猫》的创作特色体现在以下几点:2.1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在《黑猫》这本小说中,爱伦·坡没有用第三人称叙述手法,通过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爱伦坡黑猫

爱伦坡黑猫

爱伦坡黑猫简介《爱伦坡黑猫》是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于1843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奇异的氛围、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酗酒之后逐渐陷入疯狂,倾向于暴力,并且受到一只黑猫的追逐。

这部作品探索了人类的心理黑暗面和疯狂的本质,是爱伦·坡文学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故事梗概故事以名为普路托的叙述者开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他自己的不幸和疯狂。

普路托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却因为酗酒问题而患上了疾病。

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和易怒,逐渐变成了一个暴力倾向的人。

在他家中,普路托和他的妻子养了一只名叫普拉顿的黑猫。

尽管普拉顿曾经是普路托最喜欢的伴侣,但随着普路托疯狂的程度加深,他开始对普拉顿表现出敌意。

最终,他深深地恨上了这只猫,最终动手杀死了它。

在普拉顿的死后,另一只黑猫出现在普路托面前。

这只猫长得和普拉顿一模一样,除了一点——它的毛发上有一个白色的斑点。

普路托试图忽略这只猫,但它却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家中,甚至出现在他的梦中。

在短暂的宁静之后,普路托的家开始受到神秘的火灾侵扰,并且他的妻子也因为意外而死亡。

普路托开始深陷疯狂,不断追逐那只黑猫。

无论他逃到哪里,这只猫永远都会找到他。

最终,普路托变得彻底疯狂,他把这只黑猫当成了自己唯一的敌人,试图将其杀死。

然而,在他的冲动中,他不小心用斧头杀死了他的妻子。

结局故事的结局揭示了普路托的真实状态。

他的家被警察包围,而他自己因为谋杀被捕。

然而,在他被处决之前,他发现那只黑猫的画像画在了墙上。

画像中,猫站在一个绞刑架上,上面有一根奇怪的细绳,和普拉顿的尸体一模一样。

看到这幅画像,普路托意识到,他曾经杀死的那只猫是普拉顿的复仇之魂,而他的谋杀行为只是复仇的结果。

主题与分析《爱伦坡黑猫》以其深刻的心理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

它探索了人类的心理黑暗面和疯狂的本质。

故事中,普路托的酗酒问题导致了他的心理和道德堕落,最终使他堕入疯狂的深渊。

从各个角度分析的爱伦坡的黑猫

从各个角度分析的爱伦坡的黑猫

黑猫写的是一个人由于酗酒从善良变得暴躁,将他原本珍爱的黑猫普路托剜去了眼睛,黑猫从此对他敬而远之,在这里爱伦·坡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我毕竟天良未泯,因此最初看见过去如此热爱我的畜生竟这样嫌恶我,不免感到伤心。

但是这股伤心之感一下子就变为恼怒了。

到后来,那股邪念又上升了,终于害得我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

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

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

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然后,此人将黑猫吊死在树枝上,当晚,这人家里起火,烧得家财散尽,只有一面白墙壁不倒,上面有一层浅浮雕,赫然是一只猫,脖子上还挂着绳索。

他虽然用科学向自己解释了一通,但还是心存害怕,后来又从酒吧带回了一只与普路托相似的猫,这猫被带回家的第二天就不知被谁剜掉了一只眼睛,这使得他对这猫又深恶痛绝又害怕。

一天他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隐藏尸体的方法——把尸体砌进墙壁。

之后他发现黑猫竟同时不见了,心里充满了恐惧,在警察搜查他的家时,墙壁里发出了猫叫,原来他在慌乱中将猫与尸体一起砌进了墙壁。

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讲述情节是因为这篇小说写出了一连贯的潜意识,由于酗酒而暴躁,由暴躁而愧疚,由愧疚而恼怒,由恼怒而恶向胆边生,而后又由于愧疚而恐惧,由于恐惧而又暴躁,总之心理描写层层推进,丝丝入扣。

犯罪冲动型小说黑猫The Black Cat:男人虐猫后的心路历程。

埃德加·爱伦·坡189-1849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六七十部优秀的短篇小说被文学界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爱伦·坡短篇小说批判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并在承袭的基础上成功地将哥特式小说中由外部气氛引起的感官恐怖向内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恐怖———心灵的恐怖提升了恐怖的审美价值。

浅论爱伦·坡推理小说的“恐怖”主题

浅论爱伦·坡推理小说的“恐怖”主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论爱伦•坡推理小说的“恐怖”主题王红玲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爱德加•爱伦•坡的推理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并有着独特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追求。

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爱伦•坡推理小说“恐怖”的主题,以加深对其作品内涵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爱伦•坡;推理小说;小说主题作者简介:王红玲(1972-),女,甘肃天水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39-01一、前言爱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小说家, 也是西方推理小说的鼻祖。

他创作了四篇推理小说:《莫格街血案》(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玛丽•罗热谜案》(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金甲虫》(The God-Bug)和《失窃的信》(The Purloin Letter),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二、爱伦•坡小说的“恐怖”主题推理小说的特点是严谨的逻辑推断,文章结构的前后呼应,心理描写的客观细致。

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有清晰认识,知道如何使整部作品神秘莫测,使故事严丝合缝。

他要统筹安排文章的情节,梳理故事的紧张节奏,整合故事的逻辑思维。

爱伦•坡是创作推理小说的天才,他的作品就是这类小说类型最精彩的呈现,每部作品都充满神秘恐怖的气氛,让人沉浸其中。

爱伦•坡有过悲惨的童年,造就他善于幻想的思维方式,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影响至深。

他在生活中关注恐怖怪异的事件,在作品中描述罪恶事件的发生,他特别善于推理阴暗的思维走向,营造恐怖绝望的氛围,他的作品令后人拍案叫绝,部部都是侦探经典。

对罪恶思维的缜密推理,对恐怖氛围的精巧营造,让爱伦•坡创作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读完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爱德加•爱伦•坡的小说无论什么题材,都有着荒诞恐怖的基调。

他的故事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极为深入地反映主人公灰暗的内心世界,但几乎每个故事都阴沉积郁,有种浓厚的“恐怖”主题。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

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

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

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

《黑猫》中主人公的畸形心理探究

《黑猫》中主人公的畸形心理探究

1引言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小说家,开创了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先河。

爱伦·坡十分擅长创作怪诞、幽默的小说。

《黑猫》是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诠释了爱伦·坡的诡异、神秘的创作风格,展现了一种怪诞而复杂、黑暗并扭曲的心理特征,将读者置身于强烈的恐惧中。

爱伦·坡试图用恐惧的氛围强化读者对孤独心灵的体悟。

本文从爱伦·坡的创作宗旨入手,分析爱伦·坡在其作品《黑猫》中对效果论的巧妙运用,继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剖析男主人公曲折的“心理活动轨迹和巨大的心理变化”(王旭霞,2019:7)的根本原因,深入探析爱伦·坡的心理描写艺术。

2爱伦·坡的创作宗旨2.1爱伦·坡的效果论爱伦·坡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

父母早亡后他被收养,但是养父并没有给予爱伦·坡应有的关爱和体贴,他的童年时光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这段破碎的童年记忆给爱伦·坡带来了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爱伦·坡试图从人物的心灵世界出发,强调对孤独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从人类自身的精神深处”(陈丽屏,2018:178)找寻孤独的原因。

“‘效果论’是爱伦·坡反复强调的创作理念,其核心在于文学创作应在读者的情感上产生尽可能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爱伦·坡的创作宗旨。

”(徐婷,2018:35)爱伦·坡始终以触发读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为目的来展开小说创作。

他曾经说过,“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里,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当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中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爱伦·坡,2006:6)他非常注重读者的反应,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浸润式的阅读体验(奚昕,2019:49)。

他匠心独具,善于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且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的感受和印象最大化。

《“红死”的假面舞会》的哥特式恐怖赏析-最新文档

《“红死”的假面舞会》的哥特式恐怖赏析-最新文档

《“红死”的假面舞会》的哥特式恐怖赏析-最新文档《“红死”的假面舞会》的哥特式恐怖赏析一、引言哥特体小说在文坛上时间很短,杰出的作品也并不繁多。

哥特体小说的突出特点便在于它的四大要素,即悬念、神秘、魔幻和恐怖。

哥特体小说常见的主题多为乱伦、死亡、隔绝等。

爱伦坡擅长写“哥特式”风格的作品,人物怪异、颓废、病态、惊悚,故事情节令读者感到颤抖、崩溃。

《“红死”的假面舞会》就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作品,在作品中爱伦坡继承和发展了“哥特式”的手法。

本文将从哥特式人物、神秘恐怖氛围的营造、哥特式题材来赏析这部作品的恐怖美。

二、故事简介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描述了一场假面舞会。

有一种叫做“红死”的瘟疫非常猖獗,为了躲避“红死”病,普洛斯彼罗亲王召集了一千名身体健康的骑士,住到一座城堡里去,并在进去之后,把所有门闩都焊上了。

任何人都无法进来或出去。

一次假面舞会上,在午夜钟声敲响之际,“红死”突然神秘出现,在场所有的人无一幸存,统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故事虽然短小,但是渲染出浓浓的恐怖情绪。

三、哥特式恐怖分析(一)哥特式人物既然哥特小说又是鬼怪小说,那么哥特小说中所要主力表现的重要内容自然少不了鬼怪形象。

不过,哥特小说一般不以鬼怪形象作为作品的主要形象,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哥特小说中的人物活动营造出神秘的气氛、怪异的环境,引发恐怖的感觉。

另外,小说中还会通过幻想让小说中的人物使用魔术与魔鬼幽灵产生联系,并借它们的帮助来达到贪婪、野心和肉欲的目的。

[1]P516假面舞会实际上是在西方万圣节时人们经常举办的活动,参加舞会的人们装扮成各种妖魔,赶走游荡在四周的妖魔鬼怪,所以,整个假面舞会的狂欢者都是稀奇古怪的造型。

在作品《“红死”的假面舞会》中,舞会对装扮形象是没有限制的,可是有个陌生人却在假面舞会上装扮成“红死”。

“他的服装在血中浸泡过,他宽宽的前额以及整个五官都撒满了红色恐怖。

”[2]P143此人的装扮显然是“红死”病的征兆。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王波(1976—),女,黑龙江安达人。

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王沫(1978—),女,黑龙江安达人。

黑龙江安达市田家炳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恐怖死亡之美———论爱伦·坡小说的图像艺术效果王波1,王沫2(1.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2.安达市田家炳中学,黑龙江安达151400)摘要: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死亡为主题,其预期的艺术效果是恐怖。

坡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多层面、多角度、多种文学艺术手段构建了令人震撼的图像艺术效果,本文对于这些多样化的艺术手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深刻体会坡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心灵式的恐怖和愉悦”。

关键词:恐怖小说;艺术效果;文学艺术手段;图像艺术效果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31—02爱伦·坡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恐怖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爱伦·坡创建了美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自成体系短篇小说理论,“效果说”则是他理论的核心,它强调小说的故事情节服务于预先设计好的效果,以达到对读者心灵的震撼。

从爱伦·坡作品的内容来看,作为创作理论的“效果说”所传递的却是离奇的、凄凉的、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之美。

他认为小说应当着力于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格中被忽略的病态或阴暗方面,叙事要简洁明了,使故事以较快的节奏发展到高潮,以便产生预期效果。

这些理论在他的恐怖小说中都得以精确体现。

一、图像艺术之主题效果爱伦·坡强调小说对读者所能唤起的情绪和产生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爱伦.坡小说中的“黑色”主题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才华以及对文字精湛的驾驭能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与战栗相伴而生的世界。

本文拟从对爱伦·坡小说中呈现的“黑色主题”的解释入手,分别从超自然的悒郁、死亡场景的描摹、神秘感的营造等三个方面,探讨坡小说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黑色神秘死亡悒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超自然意义的“悒郁”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爱伦·坡一生都在经受着内心的矛盾挣扎,在同命运搏斗的逆境中度过。

这造就了爱伦·坡独特的美学风格。

他说:“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悒郁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

”的确,那些萦绕着坡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梦魇,同样也在我们心灵深处游荡。

他们的恐惧和迷恋也是我们的——至少潜在地在我们灵魂之中引起了反响,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心灵深处那未经探测过的深渊。

常耀信先生指出:“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

”爱伦·坡首先把心理学引进文学创作,并直截了当地称其“文学命题”为“心理学命题”。

他把笔触深入人的潜意识的昏暗里层进行探查,“找到了挖掘人类灵魂黑暗深处的办法”。

坡的《黑猫》、《泄密的心》、《威廉·威尔逊》等小说,揭示出了人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东西。

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具有强烈的梦魇意识,他们怀着巨大的罪衍感和自责感,浑浑噩噩地活在现实与理性的世界之外。

由于天生的“乖僻”,他们不由自主地违背自己的愿望去作恶、渴望犯罪。

在一种“反常心态”——“只为作恶而作恶的欲望”的驱使下,小说《黑猫》的主人公走上了杀猫乃至杀妻之路;《泄密的心》的主人公则仅仅因为看不惯那“兀鹰般的眼睛”而杀死他爱的那个老人;《反常之魔》的主人公也因此而完成了自己的谋杀计划……在展示人类悒郁的同时,爱伦·坡也描绘了这种恶与善的斗争、本能与理性的交战,尽管往往是恶战胜了善、本能压制了理性,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即是严重扭曲变态的双重人格。

坡笔下的主人公,多是神经过敏的病态人,他们的人格严重扭曲分裂:一方面,他们在“反常心态”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去犯罪作恶;另一方面,他们又充满罪愆感和自责感,在良心的痛苦折磨中自暴罪行,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接受报应。

由于爱伦·坡成功刻画了一系列悒郁、精神变态的双重人格者,克鲁齐称他为“神经病体裁的真正开创者”。

应该说,作为第一个深入开掘人类潜意识的作家,坡的这这种悒郁显然来自于对超自然存在的谜一般的追思。

在《我发现了》中,爱伦·坡对宇宙和谐秩序的赞叹和敬畏及超功利性的观照、对造物主杰作的惊异与激动,是其神圣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的具体表现。

和谐之美与超越之美构成了爱伦·坡的主要观照对象。

爱伦·坡认为,美在于对称与和谐。

宇宙的和谐有序,无疑具有美学上的价值。

在爱伦·坡看来,宇宙是上帝所构筑的完美杰作,诗与宇宙互为表达,合而为一。

这种悒郁的思想主题背后,也深受爱默生文艺思想的影响。

爱默生提出文艺应该讴歌独立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至高无上的绝对的美的主张,鼓励热情奔放、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精神。

认为诗人是美的表述者、命名者、是美的代表。

……“语言是象征,而一切象征都是流动不居的。

一切语言都是过渡性的媒介。

它就像起传送作用的渡船和驮马,而不同于附属于家园的农庄和房舍。

”超验主义的思想实际上是爱伦·悒郁背后一以贯之的东西。

二死亡场景的集中描摹笔者以为外国文学研究,应该扭转只重作品内容,忽略作家思想和艺术分析的弊端。

一部作品的成功,是由于作家站在了一定的思想高度,运用了出色的艺术手法才达到的。

作为一名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大师,爱伦·坡在小说领域中创新和开拓地把美与死紧密结合,惯写“美女之死”与死尸复活,并超前表现现代文学中的异化、孤独、死亡等主题。

《丽吉娅》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我”对已故爱妻的一种追忆。

文章从对亡妻外貌的追述开始,“我”一直絮絮地描述着亡妻高挑纤细的身材、光滑洁白的手臂、高傲圣洁的前额、乌黑亮泽的长发……直到最末,“然后我深深凝望着丽吉娅那双大眼睛。

”接着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提及这双“比羚羊眼睛还要圆、黑亮、还带点怪异的眼睛”,可以说这双眼睛是“我”追思爱人之魂的通道。

在“我”和读者心里,这双眼睛不单单是美的代称,更是爱的标志。

在文章最后的段落中,死者三次复活,而在每一次复活中,作者都反复描写了死者眼睛的状态,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正是我失去的爱人——那位丽吉娅小姐的”。

作品留给读者和“我”最多的还是对爱妻永不消逝、永不死去的美和对她的爱。

爱伦·坡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现代意识,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他远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光垂千古的坡”。

坡小说中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奇怪的地方——幽闭的城堡、古宅、地牢、地下室、修道院、藏尸所等。

这些场景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终日不见阳光、黑暗压抑。

这些地点本身就传达着一种微妙、朦胧甚至恐怖骇人的气氛。

而诸如梦幻、坟墓、幻觉、怪诞、凄凉、阴冷、阴郁、病态、疯狂等词汇,更是弥漫于作品的各个角落,把“死亡”的气息通过词语直接传达给读者。

最典型的场景当属《厄舍府的倒塌》中的古屋的意象:“死气沉沉的厄舍府邸”有着“无遮蔽的墙垣”、“空洞洞的眼睛般的窗户”、“几根腐朽了的白色树干”,笼罩在一种从宁静湖面散发出的讨厌、神秘的雾气中,朦胧、呆滞,其整个表面“布满了微小的真菌,从屋檐下缠附下来,有如编织得很好的蛛网”,在房子正面还有一条不易看出的裂缝,从屋顶呈z字形一直裂到墙角,最后消失在阴郁的湖水中。

永无休止,如宿命般让人感受到死亡便是爱的重生。

坡笔下的死亡笼罩着恐怖奇异的美,也拥有悲怆决绝之美,而更为重要的是,坡正是通过刻画死亡的超凡之美将死亡真正的美学价值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坡追求的超凡之美是无拘无束的穿越生死间的美,是人与鬼间超乎正常的凄美爱情,是罪恶与救赎间相互消融冰释的美。

坡认为:“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

”一切生命都将处于毁灭,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死亡是另一种形式上脱胎换骨的重生。

正如美学家杜夫海纳所言:“这种死亡可能成就一种脱胎换骨,成就一种超现实的降临,也成就一种新意义的产生”,即更高级、更纯洁、更美的东西——灵魂的产生。

因此,坡的作品内容总是围绕着生生死死这一亘古不变的循环。

死亡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逃离世间的纷乱繁杂,回归到自然纯净的状态,因此坡说,人人都“向往死亡”。

小说《静——寓言一则》正是体现了坡憎恶丑陋的世界、渴望解脱、让一切喧嚣停息、让灵魂得以平静自由的心情。

故事中的魔鬼缓缓地讲述着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故事,那个地方“没有安宁,没有寂静”,“河中的水有一种令人作呕的番红花颜色”,“波浪永不停息地汹涌骚动”,“毒花在不安的睡眠中扭动”,一切都奇异而吵闹,象征着喧嚣和浮华的世界。

一个身形高大的人出现在刻有“荒”字的石头上,“他身影的轮廓模模糊糊——但他的相貌却是一副神的相貌;”“他高高的额顶带着沉思,他大大的眼睛充满忧虑;从他脸上的几道皱纹,我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惋惜、厌倦和憎恶,看出了他对孤独的向往。

”这个人的沉思、焦虑,对人类的厌恶,孤独的向往都充分表达了坡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对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的厌恶与无可奈何,因此死亡无可避免地成为坡笔下最终的归宿。

于是,坡用“静”来诅咒世界,所有一切停止了运动,荒原一片沉寂,甚至“岩石上的字符也变成了‘静’字。

”所有的喧哗骚动到最后都以“静”结尾,死一般的寂静代表着坡对死亡的着迷与坚持。

只有死亡能让喧嚣停息,灵魂得以安宁。

这篇故事里梦魇般的场景、魔鬼梦呓般平静的语调都预示着死亡的到来,死亡让人的内心无比平静并带有一丝兴奋,这是逃离浮华世界的激动、是灵魂得以解脱的酣畅,死亡的寂静体现了坡的美学理念。

三神秘感的营造在爱伦·坡小说的黑色主题中,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神秘感的营造。

他的神秘故事在美国文学中是无与伦比的。

学者肖明翰曾在《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一文中指出: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评论家们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

所谓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这两点也正是哥特小说最重要的特点。

生活的磨难和敏感的心灵使爱伦·坡在常人无法理解的层次上理解了人生及其悲哀。

他利用写作来宣泄心中的愁闷,表达对现实世界的非理性的感受,发泄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

于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坡作品中一个个神态各异的空虚、孤独、烦恼、痛苦、恐惧和绝望的人物,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怪诞诡异的世界。

在《伊兹拉斐尔》中,坡写道:“是啊,天堂是你的,但这里乃是甜酸并存的凡星:我们的花只是——花而已,而你那十分快活的阴影竟是我们的光明倘然我能住入伊兹拉斐尔的住所,而他居我处他可能唱不得那样尽情、美妙,一支凡人的歌而一曲响亮得多的音调会从我的琴里发出,充溢天国。

”《黑猫》整篇小说其实都在追问一个问题,那就是理智能战胜神秘吗?人会处于理智与迷狂两种状态中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人会突然从理智滑入迷狂,而这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无法解释。

在《黑猫》中,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的理性状态:“我知道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要是把尸首搬出去,难免要给左邻右舍撞见,我心里想了不少计划,一会儿我想把尸首剁成小块烧掉……;一会儿我又决定在地窖里挖个墓穴埋了,一会儿我又打算把尸首投到院子中的井里去。

还打算把尸首当作货物装箱……末了,我忽然想出一条自忖的完全良策。

我打定主意把尸首砌进地窖的墙里。

”“我”在杀人之后尚且如此冷静并做出思维缜密的判断,这足以证明“我”是个极富理性的人。

接着“我”又饶有兴味地详细描述了地窖里墙壁的情况以及“我”如何心思缜密、周到、漂亮地完成了埋尸行动。

坡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刻画“我”的理智状态,但这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为了使那个神秘的瞬间变得更加的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却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他的理性其实早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四结语爱伦·坡的文学成就虽然在其身后才获得认可,但是他在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中投下的巨大身影却必须让人仰视。

他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哥特文学的传统,大量地运用了哥特元素,他以冷冷的光线描绘着这个世界,并以理性的推理文字构建了一个巨大阴郁的“黑色”的文学城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