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中医思维原创“纯阳之体”小儿病的特点深入透解

中医思维原创“纯阳之体”小儿病的特点深入透解小儿为“纯阳之体”,这是我们中医独有的理论,这也是我们中医和西医的核心区别,西医是断然不会有纯阳之说的,只有中医,从“纯阳”入手去论幼儿之体……既然是我们独有的“纯阳”理论,我们作为中医学子,可不要对“纯阳之体”一知半解,至少要明白,何谓“纯阳之体”?而小儿病又有什么样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纯阳”……理解“纯阳之体”,就取决一个“纯”字,所谓“纯”,不是说完全是阳气的身体,而是指“纯粹”是指阳气的纯粹无杂质,也就是说小儿的体质还没有受到“七情六欲”的浸渍,没有成人复杂的情志,即是没有成人复杂的阳气变化。
“纯”就是因此而命名,小儿的阳气是纯粹的,也因为这种纯粹,才能让小儿的发育非常迅速,生机蓬勃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何叫“纯阳之体”而不叫“纯阴之体”??为何以“阳”命名?阳,当然指的是阳气,那我们刚才说了,纯阳,是指纯粹,而不是说完全是阳气之体,而这个“纯阳之体”,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以阳为主导,所谓“阳主阴从”是也。
幼儿之出生,如太阳初升,万物得以苏醒,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人体也是一样的,出生之机,靠的就是阳气的运动,带动阴气,而有了“生机”,生机二字,全在于阳气之动,动则活,而有了生机蓬勃。
那么,还有一种叫法,叫“稚阳”,也就是稚嫩之阳气,也是因为这个“稚”字,而充分说明了小儿病的病理特点之一,稚者,易伤也。
稚者,易伤,或伤于阳,或伤于阴。
伤于阴者,如小儿肺脏之温热证多见,温邪犯肺,肺热则整个上焦都伤阴津,而有了咳嗽、咽喉,口腔等小儿常见的阴津被伤之证。
伤于阴者,相对来说不难治,热邪只要辨证得当,适当用补阴润燥之药是很容易痊愈的……难就难在伤于阳者,若是表面症状见一派寒证表现,如舌润,不欲食,呕吐,小便清长等,这些易见的寒证表现,则也不难治,难就难在当三阴之阳被伤,如现在很多的家长一见小儿得病,立即去输液,吃抗生素,而造成寒邪直入三阴,三阴之阳气被伤,外层之阳不得一气周流而郁堵于上,不得归,也就是常说的相火不归……这种相火不归,最麻烦的是,也会同样表现出伤阴的症状,如上火、发烧,咽喉等,表面上看同样是一片热象,然后当医者,用阴药治之,也同样可以把症状消除,看起来像治好了一样,殊不知,是因为“割地赔款”而有了“和平”。
纯阳之体名词解释

《纯阳之体》
“纯阳之体”是中医中的一个名词,用于形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
根据《颅囟经》的记载,三岁以内的婴儿被称为“纯阳”。
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有“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论述。
《医学源流论》则指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从阴阳相对的角度来看,阳代表的是温暖、活跃、光明等阳性特质,而阴则代表的是寒凉、静止、黑暗等阴性特质。
因此,纯阳之体指的是小儿体内阳气较为旺盛,相对于阴气而言,处于相对优势的状态。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阳气当发,生机蓬勃,因此在发病过程中,易患热病,阴津易伤。
在治疗上,因此不宜使用温阳药物。
此外,在小儿的日常保健中,也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避免过度温补。
阴阳相对的概念在修行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
阳性的修行目标在于把体内物质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使得身体可以聚气成形,散气为气。
不过,这种理想状态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
总之,“纯阳之体”这一中医名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角度。
同时,阴阳相对的概念也在修行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小儿纯阳千古之谜

小儿纯阳千古之谜小儿纯阳千古之谜自从开设了《小儿艾灸》的课程,经常被问及小孩的命门能不能艾灸,小孩的足三里能不能艾灸等等。
时间久了我也有些口干舌燥,心生无奈。
今日闲来无事,索性整理数言,将心中的无奈一吐为快,将诸位的疑惑一并开解。
其实无论是中医江湖还是民间坊传,我们经常都能听到关于“小孩为纯阳之体”的传说,所以在日常小儿调理中便有了种种关于疗法的禁忌,以至于很多的父母,甚至儿科的医生在实际临床运用中都被各种禁忌法则束缚牵绊,无所适从。
关于小儿的体质属于纯阳之体的论述由来已久,几千年来,我们人云亦云,口口相传,代代相承,早已真假难辨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追本溯源众说纷纭“纯阳之体”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颅囟经》:“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此后历代医家对纯阳之论多有发挥,各有侧重。
在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在明代虞抟编著《医学正传卷六·小儿科》说:“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
”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
”同在清代的叶天士《幼科要略》从小儿疾病的临床出发,认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由此可见,小儿纯阳之论虽有出处,但并未具体阐述其深义,而后世医家虽传其文,却未承其意,有从生理功能论述者,有从病理特点论述者,也有从年龄发育论述者等等不一而举。
诚所谓真理是永恒的,而小儿纯阳之理却为何会百朝嬗变,千人千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拨云见日昭然若揭既然是关于小儿是否是纯阳之争,那么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概念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概而言之,阴阳是中医学说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源。
简单说来,从起源上讲,中华文明就是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并逐步建立和发展的,经过长期对阴阳的不断深入认识,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小儿是“纯阳”之体吗?

小儿是“纯阳”之体吗?【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妙和博克)一到流感来劲儿的时节,不管是鸟流感还是猪流感,说到小孩子中招发烧,就必定有专家、权威站出来说小孩子感冒发烧与成年人不一样,因为“小儿是纯阳之体”。
记得2005年11月的某一天我在家看电视,见京城名医施小墨先生正就“补”的问题侃侃而谈,大意是说中国南方人很喜欢通过煲汤来“进补”,他到香港后某妇人向施先生诉说因儿子体质很弱,该妇人天天用人参水鱼之类的“滋补之品”煲汤给儿子喝,可是儿子却体弱依旧,总是生病,问施先生是何原因。
施先生答曰是因“选料不对”,他说因为儿童是“纯阳之体”,一补就把“内火”给补起来了,“内火”一起,免疫力就下降,于是这孩子反而容易生病。
本来有关儿童是“纯阳之体”之说被很多人说了千百年,鄙人也早已经麻木,充耳不闻,懒得论理,可施小墨先生的父亲施金墨先生乃当年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小墨先生现如今在中医圈儿里亦非泛泛之辈,颇有影响,故在下不得不斗胆在名医面前说三道四,抛砖引玉:一、医者易也。
“易”者,一日一月,喻阴阳之道、变化之道也。
《黄帝内经》云:“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这是初入医门必读的经典,也是包括施先生在内的业医者都应知晓的常识:就生命的现象而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纯阳”的生命根本不存在!请问,“纯阳之体”是什么样子?天下万物,只要是活物,又有哪个是“纯阳之体”?施先生不该把阴阳这个“生之本”丢了而津津乐道“纯阳之体”,没有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和生杀之本始,中医从何谈起呀?二、中医对危重病人临终之前的那一刻称为“脱”,即“阴阳离决”。
阴阳一分开,生命就终止了,尸体是没有阴阳意义的,既不“纯阴”,也不“纯阳”。
换句话说,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你就是想得一个“纯阳之体”,那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是活着,就阴阳不离,须臾不可离也!三、小儿发育尚不成熟,生机幼稚,脏腑发育不成熟,元气不充盈,被形容为“稚阳之体”,故而感邪时容易表现出正气虚、邪气实。
孩子的“纯阳之体”是不是很厉害?中医是这样解释的

孩子的“纯阳之体”是不是很厉害?中医是这样解释的大家好,我是雷师兄前几天呢给大家分享了,说这个孩子身体啊,是稚阴稚阳之体。
咱们所说的那个稚呢是稚嫩的稚是比较柔弱的意思。
那么很多网友就在私下里问我,我听说很多YS说了孩子是纯阳之体,你是不是弄错了。
其实这个针对小儿生理特性的两个概念,它们是不冲突的纯阳之体啊。
书面的解释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犹如这个旭日出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一个生理现象啊。
这个有点长啊,那爱好ZY的人大部分都知道。
在ZY理论当中。
万事万物阴和阳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的,所谓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说的就是这样,这呢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啊,大家都知道那个磁铁吸铁石这个大的磁铁呢,它有正负两极两个面,你就是把那个磁铁砸的在碎。
它任何一块小的磁铁还是有正负两极,这也是阴阳。
所以说,咱们孩子很多YS所说的这个纯阳之体是纯阳而不是孤阳。
那孩子为纯阳之体,说的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啊?其实他说的是,孩子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体,但是呢。
在这个平衡体当中,阳偏胜了那么一丢丢。
为什么阳会偏盛一点呢因为孩子是要生长发育的如果阴阳绝对平衡了,那么孩子就不会发育了。
那如果阴偏盛了?那孩子就可能会出现什么呢?发育迟缓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迟五软啊。
五迟五软是什么呢就孩子在这个。
我们说三翻六爬,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比较晚啊。
好多该说话的时候,他不说话啊。
该走的时候他不走啊,这就出现五迟五软的问题,所以孩子的生理特性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偏于了阳。
这个阳气升的旺盛了那么一点那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样呢才会好。
这个呢才是咱们所说的古代学者所说的,这个孩子为纯阳之体,大家一定不要把这个概念给弄错了,不要认为孩子就是非常的阳刚之体啊。
那是阳刚之体啊,咱们说的是纯阳之体啊,不要认为孩子就是非常厉害的啊,非常阳气非常盛的并不是那样,只是偏盛了那么一点点。
希望这个视频呢,让大家真正的理解啊。
到底孩子什么是纯阳之体,今天呢就给大家分享到这。
为什么说3岁内的小孩是纯阳之体

为什么说3岁内的小孩是纯阳之体
为什么说3岁内的小孩是纯阳之体
怀孕期间,孕妇是不怕冷的,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产前一团火,产后一块冰”。
等生完宝宝就不一样了,怕风怕冷怕凉水。
可见,最大的原因是宝宝,一个纯阳之体暖气十足的宝宝。
“纯阳”这个词最早见于《易经》,古代医家用来形容小儿生机勃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颅囟经》中述说:凡小儿3岁以下,呼为纯阳,乃元气未散。
这里的纯阳代表小儿先天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是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还有,小儿所患,基本都是热病,所以像“三字经”这么大的流派,惯用清法的主要原因。
叶天士就曾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宣明论方》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
小儿患病,邪从热化。
小儿的生理特点综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勃勃,发
育迅速。
即使染病,由于纯阳的生理特点,也是“脏气轻灵,
易觑康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小儿推拿保健师”培训,感兴趣可咨询微信:x156********。
"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福安
350 ) 5 0 0
要: 历代 医家认 为“ 小儿 有 阳无 阴或 阳盛 阴微 ” 小儿热 病 多归咎 纯 阳体质 ” 分析 这 两种有 关 “ ,
“ 阳” 纯 的错误 认识 的原 因 , 解释 了“ 阳” 纯 的真正 涵义和 对小儿 疾病 的指 导意 义。
关键 词 : 纯 阳” “ 之体 ; 小儿 ; 疾病 ; 临床 意义
“ 纯阳” 不可理解 为盛 阳。《 枢 ・ 灵 逆顺 肥 瘦篇》 : 言
《 育婴 秘诀 ・ 养 以慎 其疾 》日 : / J 纯 阳之 气 , “ 鞠 “] L , 婴儿者其 肉脆血 少气 弱。 (JJ 药证 直诀 》 / J ”/ L (, 言 ]L x
嫌 于无 阴 , 下体要露 , 近 地气 以养 其 阴 。 “ ” “ 故 使 ” 嫌 五脏六腑 , 而未全……全 而未 壮”都 说 明t. 的 成 , JI ,L 字作பைடு நூலகம்“ 似 ” 。这种 说 法显 然 是违 背 了中 医关 于 近 解 “ 阴不 生 , 阳不 长 ” 观 点 。/ J 出 生后 不 能 孤 独 的 ]L  ̄ 离开 后 天水谷 精微 的滋 养 , 能 没有 阴 的存在 , 不 且 先天 元 阴元 阳促进后 天水 谷精 气 的吸收 , 天水谷 后 精气 能 长养先 天元 阴元 阳。正如 《 经》 : 阳 不 类 云 “ 成人 如此 ,,L / J亦然 。清 代冯 兆 张 《 囊秘 录 》 : I 锦 日
未散 。 对纯 阳一 词 的概 念 未 予 阐 明 , 而 引发 后 ” 从 世 医家众 说纷 纭 。此 理论 对认 识J J 生理 、 理特 lL x 病 点及 疾病 防治 很重要 , 试作 初步 探讨 。 1 历 代 医家对“ 阳” 纯 的认识 及存在 的 问题
何为“纯阳之体”

何为“纯阳之体”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的最初阶段是没有疾病的(特殊先天疾病除外),也就是所谓的婴儿状态,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为什么叫做纯阳呢?就是健康小孩子的身体一派阳气充足的表现:1、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这说明元气足;而我们大人讲话一小时就感到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了。
2、心生欢喜小孩子一天平均笑170次,发自内心的喜悦,而成年人一天平均笑7次,有的时候还是皮笑肉不笑,甚至有的人一年也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过几次。
喜悦是一种体内阳气充足的外在表现,内心的喜悦可以制造出很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化学物质,如内啡肽、免疫因子等,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可以感染别人,给人感觉很阳光,手脚温暖而乐于助人,这都是阳气充足的外在表现,相反,一个整天阴沉着脸,作苦大仇深状的人则个人感觉阴霾之气甚重,与之握手往往感到冰凉粘湿,这便是古人所说的阴气重的人。
内心温暖,乐于助人就能产生阳气,相反,内心冰冷,没有怜悯心甚至总是阻碍别人的人,往往手脚就比较凉,阳气就比较少。
3、手脚温暖小孩子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怕冷,全身就像一个小火炉一样,无论冬天多么大的雪,出去玩起雪来根本不在乎冰雪的温度,我每次过年回家看到小外甥在寒冷的天气在外面玩了一上午也不会感到怕冷,两个小孩红红的温暖有热力,这都是纯阳的表现了。
老家有一傻女子,经常在寒冷的冬天把孩子带到冰冷的水里面洗澡,一般人都觉得这个孩子非感冒不可,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小孩子一直到成人都没有感冒几次。
古人说:“若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孩子冻不出毛病,相反特别容易热出问题来,今年过年看的一个小孩子顽固性鼻炎就是他奶奶“捂出来的病”,本身阳气就重,再加上生怕感冒衣服捂得严严实实,经常出汗,皮毛不固伤了肺气,加之肺热内耗,伤了肺阴,进进出出难免被风寒所袭,肺经寒邪内留,这种小孩子就特别容易感冒、发烧、咳嗽、鼻塞,出现这种表现后再去医院输液,苦寒的抗生素一上,体温立刻下降,血象也不高了,把本来正气抗邪的气机一下子打下去,寒气闭在深层次的肺脏里面,这就埋下了将来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的病根……好像有点跑题了,先不多说了4、不知疲倦阳气足的人,做事情不知疲倦,小儿是纯阳之体,精力体力充足,可以连续玩上一整天都不会感到疲劳,而陪同玩耍的大人往往就顶不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纯阳”之体及其儿科临床意义
【摘要】历代医家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小儿热病多归咎纯阳体质”,分析这两种有关“纯阳”的错误认识的原因,解释了“纯阳”的真正涵义和对小儿疾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纯阳”之体;小儿;疾病;临床意义
“纯阳”一词首见于《周易》,用来说明宇宙现象。
我国最早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用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
其曰:“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对纯阳一词的概念未予阐明,从而引发后世医家众说纷纭。
此理论对认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防治很重要,试作初步探讨。
1历代医家对“纯阳”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小儿有阳无阴或阳盛阴微。
明代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曰:“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
”“嫌”字作“近似”解。
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了中医关于“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
小儿出生后不能离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不能没有阴的存在,且先天元阴元阳促进后天水谷精气的吸收,后天水谷精气能长养先天元阴元阳。
正如《类经》云:“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长,必得阳而后行。
”成人如此,小儿亦然。
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曰:“天癸着阴气出,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谓阳气有余之论。
”这里“着”本“著”,可作“附着”解,意为天癸依附于肾阴气(肾精),肾阴气(肾精)不足,天癸未至,这是纯阳。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繁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认为肾精不足,天癸未至为纯阳,这种解释不合小儿生理特点,是不易被接受的。
认为小儿热病居多归咎纯阳体质。
如《河间六书·小儿论》曰:“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
”叶天士说:“小儿热病最多者,以其体质属阳,六气着人,气血皆化为热。
”宋代《圣济总录·小儿风热》曰:“小儿体性纯阳,热气自盛,或因触犯风邪,与热气相搏,外客皮毛,内壅心肺,其状恶风壮热……”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小儿纯阳,无烦益火。
”(烦应作“须”解)以上医家从病理上立论,把小儿纯阳之体当成阳旺热盛解,以清热之法清热之药广泛应用,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把小儿热病居多的特点归咎于阳盛之体,这是不全面和不恰当的。
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指出:“幼科论证悉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乖误相承,流祸千古。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岂盛阳者哉?”明确指出“纯阳”不可理解为盛阳。
《灵枢·逆顺肥瘦篇》言:“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都说明小儿的气血阴阳皆不足。
清代罗整齐在《浮溪医论选》中指出:“小儿年幼,阳气未充,故曰纯阳,原非阳气足有余也……”从阳气充实完善的角度分析,小儿的阳气是稚弱的,未充的。
小儿之阳相对于成人为不足之阳,小儿生机虽旺,但不完善和成熟,具体
表现在肾气未盛,脾运力弱,肺宣发未健等方面。
《晋书·郭璞传》云:“时在岁首,纯阳之月。
”此处“纯阳之月”指一年之首春季,万物生机旺盛,欣欣向荣。
小儿初生,禀受母体胎元之气,尚未耗伤,在纯阳之气作用下,后天饮食之精尽化为先天之精气,充养机体,不断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恰似一年岁首春季,如旭日东升,生机盎然。
例如小儿的形体发育,从初生至周岁体质量增长3倍,身高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倍。
“纯阳”揭示了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
”这是指出小儿在阳气作用下,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格外迫切,相对显得阴液不足,小儿生长发育是一个阴充阳长的过程,阳长为主,阳占优势。
黄岩杰等[1]引用数学模型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不同时期的阴阳水平进行量化计算,结果显示小儿时期阳的水平最高,并且年龄越小,阳气相对越盛。
故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此处“有
余”“不足”是指在生理范畴内相对的有余或不足,并非阳亢阴亏或阳盛阴衰的病态。
“纯阳”是阴平阳秘前提下,阳气相对偏旺的生理状态。
2“纯阳”对小儿疾病的指导意义
小儿属纯阳之体,阴相对不足,虽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特点,若外邪侵袭,阴对阳的制约功能相对差,发病容易出现阳、热、实证。
如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故治疗上应选用清凉之剂,苦寒药伤阴损阳应慎用。
清代陈复正指出:“后人误以为婴儿为一团阳火,肆用寒凉,伤脾败胃。
”《温病条辨》提出:“夫苦寒药,为儿科之大禁也,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
”阳热证易伤津液,诊治中应时时顾护津液。
若邪热亢奋,“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
若热已伤阴,治则以“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
若邪已渐解,则“邪虽去而津伤也,苦寒之药当禁,宜甘寒之剂可也”。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吴鞠通认为小儿为阴虚之体,强调用药宜“酸甘化阴”“宜甘多酸少”。
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认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小儿的阳气是稚弱的、未充的,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突出。
六气着人,并非皆从阳化,化热化火。
六淫致病,寒最伤阳。
不仅卫阳被遏,中阳亦损,甚至元阳虚衰。
如流感高热、肢冷,轻则热退纳谷不馨,重则洞泄不止。
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冬春季节寒袭,新生儿可致低体温和新生儿硬肿症。
一旦元阳不支,正不胜邪,易传易变,这是造成疾病向垂危方向转化的内在因素。
如上述新生儿硬肿症及小儿危重症常有阳气虚衰的一面。
因此在小儿病症治疗中,临床上应处处维护阳气为要。
如上述流感虽可见咽部、扁桃体红肿,但解表不避辛温,清里不可过寒。
寒甚则散寒通阳与温补脾肾、通经活血并施。
清代余梦塘《保赤存真》云:“真阴有虚,真阳亦有虚……此不可徒执纯阳之论……阳可以统阴,阴不可统阳。
”当外邪侵袭或内郁之时,阳气首先表现抗邪能力,阴津抗邪作用需要化生阳气来实现,“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血虚者,补血还须补气,气能生血也。
高热脱水或久泻伤阴亦应扶阳或通阳,阳旺则阴复,养阴不碍阳。
小儿属纯阳之体,阳相对有余。
即古代医家所提出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
传统中医理论将小儿心肝有余归结为小儿感邪后易高热、惊风等症。
换言之,阳有余似乎仅是对小儿外感易动风这一病理变化概括,而不包括《内经》所谓“肝在志为怒”,这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
当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已不同古代,小儿娇恣任性,对忧、思、悲虽不大敏感,但对怒、惊、恐特别是对怒相当敏感,太过便易罹病。
如小儿厌食、胃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肠胃病独治脾胃乏效时,转而以疏肝、敛肝为主多有效验。
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入夜持续咳嗽、面赤烦热,治肺不应,从治肝入手,常可事半功倍。
抽动—秽语综合征系难治病,现代著名儿科医家刘弼臣教授认为当属“肝风证”范畴。
多数患儿以眨眼为首发症状,且以不自主抽动为其主要表现,本病其本在肝。
将小儿阳有余尤其是肝旺引入疑难杂症思辨中,将扩大临床视野,提高论治水平。
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脏气清灵,精力充沛,宿疾少,病情相对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只要诊断无误,辨证准确,治疗及时,处理得当,用药合理,护理适宜,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