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与D2聚体的检测分析

系统医学 2023 年 7 月第 8 卷第 13期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与D2聚体的检测分析尹明月,许觉彬,季沈杰启东市人民医院/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检验科,江苏启东226200[摘要]目的检测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与D2聚体(d-dimer, D-D)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 2022年1—10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另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凝血4项与D-D检查,比较两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及D-D水平。
结果研究组TT、PT、APTT、FIB及D-D水平分别为(22.16±3.02)s、(15.49±2.52)s、(41.83±4.12)s、(2.10±0.54)g/L、(3.35±0.96)mg/L,与对照组的(17.30±2.24)s、(10.68±2.14)s、(28.03±3.65)s、(2.71±0.67)g/L、(0.17±0.05)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40、10.288、17.728、5.012、21.258,P<0.001)。
研究组Child-Pugh A级TT、PT、APTT、D-D短于B级、C级,FIB水平高于B级、C级;Child-Pugh B级TT、PT、APTT、D-D水平均优于C级,FIB水平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4项与D-D水平发生异常改变,且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凝血4项与D-D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诊断肝硬化及评估肝功能损伤提供指导。
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 . 5 统计学处 理 统计学意义 。
栓形成等 , 所 以对 于 肝 硬 化 必 须 预 防 出 血 及 预 防 再 出血 。本 文 通过 对 4 O例 肝 硬 化 患 者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P T) 、 活 化 部 分 凝 血 活 酶时间( AP TT) 、 纤维蛋 白原( F I B ) 、 凝 血酶 时间 ( T T) 、 抗 凝 血
肝 脏 既是 合 成 凝 血 酶 原 、 凝 血 因子 和 抗 凝 血 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器 官 , 也 是 合 成 和 灭 活 纤 维 蛋 白 溶 解 物 与 抗 纤 溶 物 质 的主 要 场 所 , 与 凝 血一 抗凝血 、 纤 溶一 抗纤溶 的关 系极 为 密切 , 肝 脏 发 生 病 变 必 将 对 机 体 正 常 时 所 维 持 的 凝 血 和 纤 溶 两 系统 间 的平 衡 造 成 不 利 的影 响 , 所 以 肝 病 患 者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凝 血 及 纤 溶 异 常 ] 。肝 硬 化 主要 由 乙 、 丙、 丁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 , 为 各 种 慢 性 肝 病 的 晚期 阶 段 。 肝 硬 化 患 者 在 疾 病 发 展 过 程 中 , 肝细胞 的破 坏 ,
为肝 硬 化 患 者 4 o例 , 其 中男 性 3 4例 , 女 性 6例 , 年龄 1 8 ~8 4 岁 。对 照 组 : 选取 4 O例 来 本 院体 检 的健 康 人 群 , 无 高血 压病 、
冠心病 、 高脂血症 、 糖尿病 、 血栓栓 塞疾病 史 、 脑 梗 塞 等 影 响凝 血 四项 、 I ) _ 二聚体和 A T 一 Ⅲ疾 病 的 体 检 人 群 , 其 中男性 2 2例 , 女性 1 8例 , 年龄 2 2 ~6 5岁 。 1 . 2. 仪 器 与 试 剂 选 用 S y s me x C A- 7 0 0 0全 自动 血 凝 仪 , 原 装 配 套 试 剂 及 中 低 值 2个 水 平 质 控 品 。 1 . 3 方 法 采 集 实 验 对 象 的静 脉 血 置 于柠 檬 酸 钠 抗 凝 剂 真 空 管中并} 昆匀 , 抗 凝 剂 与 血 液 的 比 例 为 1: 9 , 经 离心 后 ( 离 心 力
血浆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

血浆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9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4项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T、APTT、TT及D-D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延长;FIB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PT、APTT、TT及D-D随着A、B、C分级状况而顺势延长,FIB则随之降低;AB、BC两级级间PT、FIB、TT比较差异明显(P<0.05),APTT、D-D差异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凝血四项;血浆;D-二聚体;肝硬化本文主要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90例肝硬化患者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凝血4项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诊治的9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男女比例51:39,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8.3±5.2)岁,其中Child A级35例,Child B级43例,Child C级12例;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7:43,年龄29~70岁,平均年龄(49.1±4.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患者;研究组患者均经CT及B超检查证实;对照组均为肝功能正常者[1]。
排除标准:对研究项目不支持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整者。
1.3仪器与方法1.3.1仪器与试剂所有患者均使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检测,使用的质控物、校准物和试剂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且将标本和质控物同时检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2聚体的检测

f 叶跃红 ,张丽萍. 1 1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和抗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
的临床意义刚.重庆医学 ,0 3 3 3 4 3 6 2 o , :4 — 4 .
OO )D .1 , 2聚体 含量 明显升高 ( P<0 )F g结果 明显 降低 ( . ,b 叭 P<
・
检 验 与临床 ・
20 年 4 09 月第 4 卷第 1期 7 2
肝硬化 凝血四 患者 项及D 聚体的 2 检测
卡米拉 王洪丽 (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人 民医院检验科 , 乌鲁木齐 8o O ) 3 o 1
[ 摘要】目的 探讨 肝硬化患者凝血 四项及 血浆 D 2聚体含量的变化 。方法 采用 日本 ss x vme 公司提供 的 c 70 A O 0全 自动血 凝分析仪 对 4 4例正 常对照组 ,4例肝硬 化组的 、T、 P r、 h 和 D 4 1 A T Fg r r 2聚体进行 检测 。结果 肝硬 化组与对 照组相 比,
大多数的凝血 、 抗凝和纤溶 因子是在肝脏 中合成 的 , 同时它 含有清除或灭活被激活因子的作用 。肝病会导致凝血 、 抗凝 和纤 溶 系统 的失衡 , 表现 为多种凝血指标 的异常l 1 l 。同时血液处于高 凝状态 , 形成大量的 D 2聚体。因此监测其凝血指标 的改变具有
一
降。 维生素 K吸收障碍 , 使得维生素 K依赖凝血因子的前体不能 转变成有活性 的凝血 因子 。肝素酶合成 降低 ,肝 素灭 活能力下 降, 血浆 中肝素 和类肝素抗凝物质增多等因素。引起 、 PT、 A I' I
肝硬化 患者 4 4例 , 2 男 4例 , 2 女 0例 ; 龄 (6±1 ) , 年 5 0 岁 均 为我 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正常对 照组 4 4例 , 2 男 5例 , l 女 9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 u n c t i o n a s n o r ma l g r o u p . Te s t e d a n d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t h i s t h r e e g r o u p s ’ c o a g u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p l a s ma
0 . 0 5 ) 。结 论
床 意义。
检 测 凝 血 四项 、 I ) _ 二 聚 体 水 平 和 AT 一 Ⅲ 指 标 水 平 对 肝 硬 化 患 者 的 凝 血 状 况 和 病 情 观 察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关键词 : 肝硬化 ; 凝血四项 、 二 聚体 、 抗凝血酶 Ⅲ; 表 达
g r o up a n d d e c o m pe ns at e d c i r r h os i s gr o up ac c or di n g t O t h e de gr e e of d i s e a s e . At t he s a me t i m e, 5 0 c a s e s o f no r ma l l i ve r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i r r h o s i s a n d i t s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Me t h o d s S e l e c t e d 1 0 0 c a s e s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i r r h o s i s f r o m d i g e s t i v e
d e p a r t me n t d u r i n g J a n u a r y 2 0 1 3 t O De c e mb e r 2 0 1 3 a s c i r r h o s i s g r o u p . An d d i v i d e t h e c i r r h o s i s g r o u p i n t o c o mp e n s a t o r y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
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凝血思想及D-二聚体检测,对比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长,纤维蛋白原含量较低,D-二聚体检测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机制异常症状,应用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对于患者的临床诊疗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凝血四项;D-二聚体检测;肝硬化诊断肝脏是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是多数凝血因子与蛋白质合成场所,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尤其是肝硬化时,机体内的凝血系统会出现功能异常,降低凝血与纤溶系统因子的活性,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症状。
我院对肝硬化患者开展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检测,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整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龄区间为30~72岁,平均年龄为(43.45±3.21)岁,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区间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46.05±4.0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方面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受检者均采取空腹静脉,并采用血枸橼酸钠抗凝,混匀后进行离心操作,离心时间为10min,离心速度为3000r/min,分离后血浆待检。
采用凝血四项检测仪对所有受检者的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执行;根据相关读数仪与原厂配套试剂进行D-二聚体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分析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分析作者:周林玉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凝血四项检验,对比检验结果。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关键词】肝硬化;凝血四项;检验肝硬化是临床常见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是由于多种疾病反复发作,形成慢性弥漫性肝损害[1]。
肝硬化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疾病发展,临床症状逐渐明显,以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为主,同时会对多系统造成影响,晚期可出现继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癌病等并发症。
因此早期发现对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凝血四项检验在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本研究对50例患者与50例健康人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5-62岁,平均(51.22±3.14)岁;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35-65岁,平均(51.22±3.87)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所有参与人员,均知情同意,同时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所有参与检查的人员,均于检查当日清晨空腹进行抽血,抽取肘部静脉全血3ml,将抽血标本与0.3 mL 0.1%枸橼酸钠在抗凝真空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将试管放置在8cm离心半径、3000转/min转速的林新集中,进行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采取分离血浆上层部分,进行凝血四项检查。
1.3观察标准根据Cluss 法,检测纤维蛋白(FIB),根据凝固法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均由同组检验技师完成各项检测,设备仪器、实际均为同一厂家、批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
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
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
2.78±4.46)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
3.16±
4.51)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嘱咐两组空腹,于清晨采集3 ml静脉血,并与0.1%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以3000 r/min及8 cm半径进行离心分离取得上层血浆并检测。
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四项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分析,采用Clauss法对FIB进行检测,采用凝固法对APTT、PT、T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
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无菌,且在2 h内完成检测。
1. 3 观察指标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
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为(37.06±3.41)s、PT为(19.46±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的重要场所,作为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肩负着清除、灭活被激活因子的作用,对纤溶-抗纤溶和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
晚期肝硬化患者多伴有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凝血四项是检验科一种临检检查项目,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反映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FIB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肝硬化患者的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
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反映FIB的含量,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TT反映FIB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合成障碍和维生素K吸收障碍,凝血因子和肝素酶减少,引发肝素灭活能力降低,血浆中肝素水平则显著提升,导致类肝素抗凝物质出现在血循环中,使FIB表现为降低,APTT、PT、TT表现为延长。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由纤溶酶抑制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等组成,是机体重要的抗凝系统,对维持血液流动及组织修复具有重要作用[3]。
D-二聚体的生成过程需要多种凝血物质的参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质,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若受体血浆存在D-二聚体,将发生抗体-抗原反应,乳胶颗粒聚集,晚期肝硬化患者伴有出血现象,机体血管内存在活化血栓和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则表现为升高,可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诊断肝硬化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因此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
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汉才,李关华.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8):1366-1368.
[2] 文金科.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体会.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31-33.
[3] 吴秀继,唐爱国,邓碧兰,等.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