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介绍文体“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四、写作背景: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五、预习展示:篁竹卷石底为坻为嵁参差披拂佁然俶尔往来翕忽悄怆幽邃六、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学生小组讨论。

逐段逐句翻译课文内容。

第一段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了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使我心中快乐。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品味文中词句,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喜欢《朗读者》里关于遇见的一段话,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在语文的世界里,也有许许多多的遇见让我们难忘:郦道元遇见了三峡的四季,苏轼遇见了承天寺的月光,张岱遇见了雪夜的西湖。

今天,我们一起见证又一次的相遇柳宗元与柳州山水的相遇----“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板书题目及作者)二、走进作者及背景链接走近作者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

字子厚,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背景链接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他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

其间,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成为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投影:字音积累篁竹清冽卷石为坻为嵁参差佁然俶尔翕忽斗折寂寥悄怆幽邃龚古2、齐读课文,读出停顿3、配乐朗读,读出韵味四、疏通文意1、两人一组,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交流疑难。

3、我来考一考:翻译重点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两年多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浏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1、走进小石潭,我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注意生辟字的音。

齐读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注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掌握情况。

(三)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按照浏览顺序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环境→记录同游人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刚才,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奇、清、静、绿、美、假如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四)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

1、在幽静的小石潭边,我们都会感受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边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句画出与作者心境有关的词语及与心境相关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

初中语文_第26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第26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积累重点词句。

2.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译、悟的方法来教学本篇文章,教师做好范读、朗读指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林语堂说过,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

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

千里之外,千年之前,柳宗元遇到了小石潭。

在他的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小石潭,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石潭记》。

生:欣赏小石潭美景图片二、学习目标师:展示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感情。

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交流预习生:汇报课前搜集柳宗元的相关知识。

师:补充作家作品。

师:落实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

生:读加点字的字音。

师:同学们对作家作品及字词的梳理与识记,有助于我们美文美读。

四、美文美读,整体感知1.生自由阅读课文(2分钟)。

师:巡视,并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指导。

2.个别学生读课文,学生对其在字音、停顿、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对老师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4.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是按发现小潭作者感受这一游览顺序来写。

五、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师:明确翻译课文的要求。

生:自由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工具书,进行翻译,勾画疑难字词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

师: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并对学生翻译情况择其3个词语,2个句子进行抽查。

1.解释词语(1)斗折蛇行(2)悄怆幽邃(3)卷石底以出2.翻译语句(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小组推荐学生翻译相关段落。

六、品读课文,含英咀华师:疏通文意之后,我们来品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的小石潭?出示课件。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

2、品味语言,概括景物特点。

3、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概括景物特点。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写景状物中所寄托的凄苦忧伤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引出柳宗元的《江雪》,体会钓翁的孤独。

师: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今天,让我们跟随柳宗元的脚步去游览“小石潭”,进一步去体会他的孤独!(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

2、品味语言,概括景物特点。

3、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4、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预习反馈<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代文学家,“”之一。

由于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

本文选自《》,是“”中的第四篇。

<二>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作为)为坻,为屿 (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明灭可见 (可以)全石以为底 (把,用)以其境过清 (因为)水尤清冽 (清澈)其境过清 (凄清)<三>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感到快乐)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四、听“小潭”,划分节奏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标注读音2、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齐读课文五、读“小潭”,整体感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小潭的?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给它命名为“小石潭”?3、文章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同游者六、品“小潭”,概括特点1、作者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以“潭中(上)的很,你看”的句式来表达。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从贬官到文学家的蜕变——《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导入苏东坡被贬黄州时曾说“为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

”古人称人称字,柳宗元,字子厚,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认识被苏东坡目为二友之一的柳宗元。

(板书课题)二、初读(一)生齐读,读准字音生读,师听读,在黑板上板书课文中的部分字词。

纠正误读:卷石底以出《说文》“卷,膝曲也”,当弯曲解读quan(二)自由朗读,读准句读屏幕上所呈现的《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正确句读并自由朗读,同时找出在字词理解中有疑问的地方。

解决疑问老师提问:从小丘西行心乐之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三、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老师朗读,学生标画写小石潭的语句,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组成一个包含“清”字的词语,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小石潭清在哪里。

这是___清(___)的小石潭。

(一)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柳继承了吴均“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

还更进一步,以鱼影衬水的澄澈,后来他的粉丝苏轼,在文章中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二)清幽隔篁竹伐竹取道四面竹树环合(三)凄清(PPT)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潭西小丘》寂寥无人斗折蛇行犬牙呲互【总结】永州的景色太美了,就是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山水,在永州,千百年来没有人关注过,也没有人知道,更没有人去欣赏。

柳宗元在游记中写道,永州的山水接纳了被贬的柳宗元。

在永州,柳宗元向外发现了自然。

四、向内发现了自己同样是这个小石潭,在作者眼里,疏忽之间,就判若两潭了。

诗文以情为主,景为宾。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围炉诗话》在这样的环境里,柳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心情变化了吗?)(一)我们不妨跟着柳宗元的情感轨迹再走一遍小石潭,先看因何而乐?乐:(1)听水声乐,如见故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佩环”佩环是玉质的,玉环碰击的声音是美好的。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小石谭记》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投影诗歌《江雪》插图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是不是就想到了一首诗,它是什么呢?是的,它就是柳宗元的《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唯有一个钓翁独自垂钓,他钓的仅仅是鱼吗?不,他钓的是心情,钓的是孤傲。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宗元的一篇散文《小石潭记》,来体悟一下美景之中他那不一样的心境吧!投影课题。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记”这种文体。

)二、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过渡语: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想先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柳河东,【】代著名文学家,“【】”之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篁竹为坻为嵁参差披拂佁然俶尔往来翕忽悄怆幽邃(过渡语: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会帮助你更快地进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库,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学会在读中品,在品中读。

)四、教学过程:《潭》音妙听1、听课文朗读,注意朗读中句子的停顿、语速、感情等。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朗读情况。

(过渡语:“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你读懂它的意思了吗?)《潭》文浅释请你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疏通段落中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初中语文_第26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第26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积累重点词句。

2.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读、译、悟的方法来教学本篇文章,教师做好范读、朗读指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言文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林语堂说过,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

千古文人山水梦,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

千里之外,千年之前,柳宗元遇到了小石潭。

在他的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小石潭,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石潭记》。

生:欣赏小石潭美景图片二、学习目标师:展示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感情。

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交流预习生:汇报课前搜集柳宗元的相关知识。

师:补充作家作品。

师:落实学生对字词掌握情况。

生:读加点字的字音。

师:同学们对作家作品及字词的梳理与识记,有助于我们美文美读。

四、美文美读,整体感知1.生自由阅读课文(2分钟)。

师:巡视,并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指导。

2.个别学生读课文,学生对其在字音、停顿、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对老师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4.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是按发现小潭作者感受这一游览顺序来写。

五、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师:明确翻译课文的要求。

生:自由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工具书,进行翻译,勾画疑难字词句,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

师: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并对学生翻译情况择其3个词语,2个句子进行抽查。

1.解释词语(1)斗折蛇行(2)悄怆幽邃(3)卷石底以出2.翻译语句(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小组推荐学生翻译相关段落。

六、品读课文,含英咀华师:疏通文意之后,我们来品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个的小石潭?出示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师寄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揣摩抓住景物特点,表现景物的妙处。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1.对小石潭景物描绘的优美语句的赏析。

2.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体味其孤寂的内心。

教学难点:柳宗元孤独的内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是天涯赏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见证一场美丽的相遇,在千里之外,千年之前。

主人公是一个文人和一个小潭。

二、学习过程:正音轻诵细品析,佳句细描摹美景1、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有感情朗读课文。

1)正音:篁竹清冽为坻为嵁佁然参差披拂俶尔远逝悄怆幽邃2)自由朗读课文。

3)听老师范读课文。

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课文。

4、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依次写了哪些内容?5.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之美(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再现,它可以融入我们自己独特的情感,表现我们的文学积累与素养。

)例句: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鸣,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方法指导: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鱼……小石潭的石……徜徉于这么幽静的小石潭边,听着如鸣佩环的水声,看鱼儿嬉戏穿梭。

6、多种形式讨论,揣摩文中千锤百炼的语言。

7、解释意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想象作者此刻的心情?柳宗元心境转变的原因探究。

(面对同样的美景,心境为什么会在转瞬间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1)游览顺序,闻水声——见小潭——观游鱼——望水源——坐潭边——顾竹树(2)柳宗元的心境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柳宗元望到了什么?(潭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望让柳宗元从沉静中回到了现实,客观冷静地审视小石潭的处境,望——触发作者的情感,望让柳宗元想起了自我。

(3).背景介绍:永州的柳宗元历史背景(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出为柳州刺史,四年后病逝于柳州。

❖柳宗元才华横溢,踌躇满志,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考中进士,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

后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当时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白发老母便离开了人世。

朋友被杀,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犹豫。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山水凄清人萧条,千万孤独谁人懂柳宗元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连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

(4)柳宗元来永州的第二年,湖南普降大雪,柳宗元正好从外面回来,走到永州的朝阳岩下,再也走不动了,他写下了绝句《江雪》背诵《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万孤独,千万孤独,千万孤独,一千年了有谁读懂了柳宗元孤独的灵魂。

(5).无人的境界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介绍吴武陵、宗玄、崔氏二小生。

和柳宗元同游的都是他的至亲的朋友、亲人,他们读懂了柳宗元的内心吗?(6)、凄神寒骨,俏怆幽邃。

(点睛之笔)❖描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8、诗句概括文章内容不朽的被贬游鱼碧水石潭景,俏怆幽邃游人情9、背诵特写镜头10、教师寄语让经典驻扎于青葱岁月,把生活抒写成美妙诗篇!学情分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融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等多维于一体.然而文言文文本“文”和“言”的统一性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走进文本,咀嚼精华,亲近经典,需要教师全面优化文言文文本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文言文,每一篇都堪称经典。

学习这些经典无论是对学生应试还是终身发展,其重要性都毋庸置疑,但学生学习食之无味弃之不敢的现状,对于教师的教学却是极大的挑战。

善用教材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仅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能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涵泳文化。

八年级学生仍保留着天真质朴的玩性,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在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将重点放在字词方面,必然会显得枯燥,大大削弱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的语文的教学中,经典的文言文和诗文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其凝练的语句,多姿的手法,深邃的意境如不竭的源泉,滋养着语文教育这方园土,是提高语文整体素养的磐石。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经典诗文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多角度赏析文章,从而让文言文这一经典奇葩绽放最美的微笑。

效果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透过文本抓住人物的灵魂,以文解人同时又以人解文,教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挖掘让文章有了厚度,让课堂有了厚度,让文章活起来。

然而面对这样的经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从七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品读到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呢?我在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桥梁、如何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以及丝丝入扣的文本细读中领悟到作者孤寂的内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范例。

前三段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再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师的例句的出现和方法的指导很见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响,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愉悦轻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务的同时也用心地品赏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文本细读,品味入境,体验感悟,比较探究。

其中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贯穿始终:一首《江雪》凄清优美,与文本融为一体,将孤独寂寥的氛围推到极致。

而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喜欢上他的文章、走近柳宗元,读懂了柳宗元。

品读这份教案,我们还欣赏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艺术化追求:序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习心理必然是优美而愉悦的,他们思维的过程必然是张弛有度,高效优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

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

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

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

“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

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

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

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

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

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

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

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