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2013春季出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C.陆地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陆地环境沉积
D.地壳抬升成陆→海洋环境沉积→陆地环境沉积→风化侵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要达到观赏到“月眸”美景的目标,需要一轮十 五前后的月亮正好通过眼睛形状的拱洞,要选择的地点使得月亮的大小 正好与岩洞相配,以及天气晴朗,故要观赏到“月眸”美景,需要合适 的时间、位置和天气。圆月每个月都有,与季节无关,月相观察与光线 无关。第(2)题,三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后形成拱门,说明该地先 经历了地壳抬升形成陆地;该地的砂岩属于陆相沉积岩,说明抬升后经 历了陆地环境沉积,在后期的抬升中经历了众多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拱 门;砂岩属于陆相沉积岩,海洋变成陆地应先抬升,抬升成陆后不可能 再有海洋沉积。
1.以景观图、地质剖面图为背景, 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 地貌。 2.以景观图、坐标图、区域图、 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外力 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地貌。 3.以景观图、框线图、地质剖面 图等为命题背景,考查地壳物质 循环、岩石的类型与特点等。 4.以区域图、示意图为背景,考 查板块的分布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1)新西兰南、北二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边缘
B.美洲板块边缘
C.南极洲板块边缘
D.大西洋板块边缘
(2)西兰蒂亚被定义为大陆的条件可能是
A.与洋壳区域相比相对较高
B.存在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
C.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丰富
D.退潮时大陆会露出海平面
返回导航
板块 运动
边界 类型
张裂
碰撞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认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对常见地貌景观进行成因的判断与分析。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习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学习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学习过程;小资料: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1975年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思考: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代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说明这在很早以前曾是一片陆地,由于海平面的升降或地壳的下沉,使这里成为了现在的海洋!二、课堂探讨(课堂答疑)(一).内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及案例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提示:案例1两种表现形式的比较)⏹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二)外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1、什么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3、什么是侵蚀地貌?什么是堆积地貌?4、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地理,1-4-2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 区——裂谷或 (2)板块构造学说板块 运动碰撞区—— 山系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超过岩石的 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 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 派生出若干地貌。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 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 下图所示: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 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 堆积地貌,由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 组成,如下表所示:
人 教 实 验 版
必修一
第4章 第二讲
高考地理总复习
(5)如果该地方有丰富的石油, 那么石油一般储存于 A、 B 两处中的________处,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
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
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4.风化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
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
岩石在一定温
变质 作用
度、压力下发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 形态
生变质
表 现 形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 圈上部或喷出 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 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 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式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 断裂、错动引 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 错动 堰塞湖等
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 ①使岩石发生 崩解和破碎 ;
_生__物__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水、冰川、 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 在原地形成 地貌
全析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 态的塑造
举例
相互关系
表地 现壳 形运 式动
组成地壳的岩
水
层沿平行于地 球表面的方向
平 运动
运
动
组成地壳的岩 垂 层沿垂直于地 直 球表面的方向 运 运动 动
岩层发生了
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形成了断裂 带和褶皱山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状元之路】高考地理总复习 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名师课件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思维导悟 (一)了解命题意图 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背景,考查特定地貌的分布,不同地貌的 成因及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 1】 (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 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C.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D.地壳运动
思维导悟 (一)了解命题意图 该题以实地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地质构造类型及其成 因的判别、分析能力。
(二)获取解题信息
(三)尝试自主解答 D 【对点练习 1】→请完成 P088 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外力作用(风化、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
②
侵蚀、搬运、沉积、 沉积岩
生成的沉积岩
固结成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 变质作用(温度、
③
变质岩
生成的变质岩
压力)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二、掌握 1 个好方法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的判读方法
变式一 变式二
3.判读关键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 化关系,要想正确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必须理清三大 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 (喷出岩、侵入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4.迁移应用 (1)分析促使各种岩石形成的作用。 (2)分析各种岩石的相互转化。 (3)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及地质作用。
【走向高考】(春季出)高考地理总复习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必修1

3.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 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答案:D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答案:B
5.构成黄山山体的花岗岩属于( )
A.喷出型岩浆岩 B.沉积岩
C.侵入型岩浆岩 D.变质岩
6.形成“猴子观海”景现的主要地质作用形式是( )
A.风化、侵蚀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岩浆活动
答案:5.C 6.A
答案:D
课堂巩固
测效果
1.路南石林的岩石按成因分应为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2.塑造路南石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A
走向高考 ·高考一轮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单项选择题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据此回答1~3题。
1.与诗句“山冢崒崩”描写的地质现象相符的是( )A.印尼火山喷发B.四川汶川地震C.喜马拉雅山隆起D.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答案:B解析:“山冢崒崩”描写的是在瞬间突然发生的地壳运动,与地震相似。
2.下列反映“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貌图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说明了地貌的变迁,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反映了这种地貌的变化。
3.(2011·广东)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由淤积转变为冲刷。
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冲刷”,不难联想到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来沙量减少。
下图中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4~5题。
4.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5.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4.B 5.A解析:左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2012·贵州五校第二次联考)7亿~8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
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
读下图,完成第6~7题。
6.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D.玄武岩7.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岩浆作用D.冰川作用答案:6.B 7.A解析:第6题,由题干可知,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属于变质岩。
第7题,开采子玉的地点是在河谷中,可知与“天琢”有关的地质作用是流水作用。
(2011·山东)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及淤泥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9.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Ⅰ、Ⅱ B.Ⅲ、ⅣC.Ⅰ、Ⅲ D.Ⅱ、Ⅳ答案:8.A 9.D解析:本题考查对土地的合理利用以及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8题,甲处地形为一缓坡,宜平整土地,以提高土地质量;乙处为河流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不需要建设护坡堤;丙处为陡坡,宜种草种树,防止水土流失,不宜修建梯田;丁为沟谷,宜修建拦土坝,以拦泥淤地。
第9题,图中Ⅱ处为一断层、Ⅳ为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它们都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Ⅰ、Ⅲ处为沉积地层,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012·河南信阳模拟)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11.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答案:10.C 11.C解析:第10题,根据岩层特点可知,该地最早形成了石灰岩,石灰岩受外力侵蚀后又出现了页岩的沉积,后又发生了砂岩的沉积,之后又发生了岩浆的侵入活动,形成了花岗岩。
最后发生了断层,使石灰岩、砂岩、页岩、岩浆岩都发生了断裂错位。
第11题,图中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2012·福建质检)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3.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2.C 13.D解析:第12题,溶蚀桥多是石灰石等可溶性岩石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13题,蘑菇石多为岩石在干旱环境中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
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5.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 B.③C.④ D.⑤答案:14.B 15.B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表示岩浆的喷出,可以形成火山。
第15题,图乙中地貌景观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冲积扇,图甲中③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二、综合题16.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它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________图最有可能是学生甲绘制的。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海拔最高的一个。
”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主要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4)学生丁这样形容他考察的地方,“该地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不断赐予这里新的土地。
”属于学生丁绘制的是________图,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C 冰川侵蚀(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D 流水的沉积作用解析:做题时考生首先要判断出图中的地貌名称,A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B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陡崖;C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冰斗和角峰;D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岛和河口三角洲;E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然后分析这些地貌所处的地理环境,A和E发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B发生在沿海地区;C发生在高纬地区或有大规模冰川运动的高山地区;D发生在河口处。
第(1)题,海南三亚位于沿海地区,应为海蚀地貌。
第(2)题,“海拔最高”是解题的关键,C图为冰川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第(3)题,只有A图和E图所示地貌可能出现在我国的同一地区,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第(4)题,根据“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来自中上游的泥沙”等关键词可判断学生丁绘制的为河口三角洲,是在流水的沉积(堆积)作用下形成的。
17.(2012·郑州)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理由。
(5)根据图示信息,说出地层A、B的形成次序。
答案:(1)沉积具有层理构造(2)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下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5)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转化。
第(1)题,读图可知,A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第(2)题,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第(3)题,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
第(4)题,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第(5)题,读图可知,B地层是连续分布的,而A地层的连续分布被B地层隔断,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