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XXX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气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国家价值寻求、社会理念、宗教崇奉、品德规范,还包括风俗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财产的开展水平密切相干。

文化软气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中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气力完成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气力的力量施展阐发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高一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一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导语】进⼊到⾼⼀阶段,⼤家的学习压⼒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频道为⼤家整理了《⾼⼀下册期中考试语⽂试卷》希望⼤家能谨记呦!!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都不相同的⼀组是(3分) A.百舸/坎坷古刹/刹那谄媚/落⼊陷阱 B.驽马/箭弩船棹/泥淖犄⾓/掎⾓之势 C.诳语/诓骗愀然/揪揪不啻/侘傺⽆聊 D.书籍/慰藉贻送/适宜桑梓/莘莘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3分) A.“神七”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泛赞誉,这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民的共同奋⽃取得的。

B.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国内⽣产总值增长率⾼出2个百分点,国家必须实⾏切实的⿎励政策。

C.这个⼯程通过清除太湖污染严重的底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降低“湖泛”发⽣⼏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D.很显然,汉武帝对重要国策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西汉王朝国运的盛衰。

3.阅读下⾯⼀段⽂字,拟定⼀个新闻标题。

(不超过15个字)(4分) 新华社⽯家庄11⽉12⽇电(记者赵承李斌)12⽇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作。

12⽇下午2时许,*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起乘坐⽕车前往最近⼏天连降暴雪的⽯家庄,在⽕车上临时召开现场办公会。

抵达⽯家庄后,*前往⽕车站候车室看望旅客,并到⽯太⾼速公路河北⼭西两省交界处看望滞留⼈员,察看雪情。

针对近期北⽅地区严重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1⽉12⽇10时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地⽅开展救灾⼯作。

▲▲ 4.仿造下⾯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法,另写⼀个句⼦,使之构成排⽐。

(5分) 挣扎使⼈悲苦,抗争则使⼈⾼贵。

史铁⽣挣扎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出了死亡的*;马丁•路德•⾦挣扎在⿊暗的深海,但他⽤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由平等的天空;▲ ▲ ⼆、⽂⾔⽂阅读(19分) 阅读下⾯的⽂⾔⽂,完成5~8题。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含解析)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解析版)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横观现实有助于研究历史”错误,无中生有。

文章只在第二段引用李大钊的话“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时提到“横观现实”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但其中并没有提到“横观现实”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想象力丰富与否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可知,想象力是否丰富不是诗歌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想象力质量的高下影响诗歌的价值。

故选C。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登太白峰》臆造人物、虚构境地,借助离奇的想象写作,属于艺术想象力。

故选C。

①用假想比附事实;②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文中“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可知,“索隐派”用假想比附事实,生造出所谓“隐”的人和事来。

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

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就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通过丰富的想象,雕铸成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023年河北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河北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

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

“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26届)语文试题说明:1.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

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

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

《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

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

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

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

“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

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

《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

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

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

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0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2页。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的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能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便嬖(bì)喟然(wèi)氾南(fàn)素昧平生(mèi)B. 中音(zhōng)憎恶(zèng)褊小(biǎn)目眦尽裂(zì)C. 孝悌(tì)忖度(duó)刀俎(zǔ)前合后偃(yǎn)D. 罪愆(qiān)肯綮(qǐng)屋脊(jǐ)不落言筌(quán)2. 下列各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榫卯寒砧招募福祗毋庸置疑B. 罪蘖怪诞狡狯诅咒无耻斓言C. 暇想湮没膏腴谛听湛湛青天D. 誉写烦躁赍盗马厩豁然开朗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吾与点也与:和,跟②举地千里举:攻占③不识有诸诸:之于④秦时与臣游游:交往⑤臣之所好者道也道:规律⑥沛公则置车骑置:搁置⑦你道是暑气暄暄:热闹⑧然后从而刑之刑:处罚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先前⑩如土委地委:散落A. ②⑤⑧⑩B. ①③⑦⑨C. ①④⑨⑩D. ②⑥⑦⑨4.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以俟君子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尝为晋军赐矣B. 是罔民也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C. 批大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 遂散六国之从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5. 下列各句加点字中,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童子六七人B. ①依乎天理②若舍朕以为东道主C. ①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②朝秦楚,莅中国D.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将军战河北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范增数目项王②而刀刃者无厚③若不阙秦④吾得兄事之⑤东据成皋之险⑥端章甫⑦蚕食诸侯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且贰于楚也A. ①⑦/②③⑤/⑧⑨/④⑥B. ①⑦/②⑤/③⑨/④⑥⑧C. ①⑥/②⑤/③⑧/④⑦/⑨D.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7.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不吾知也②技经肯綮之未尝③贪于财货④民以殷盛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⑥为国以礼⑦莫之能御也⑧视为止,行为迟⑨失其所与,不知A. ①⑦/②③④/⑤⑥⑨/⑧B. ①⑤/②⑦/③④⑨/⑥⑧C.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D. ①②⑦/③⑥/④⑧/⑤/⑨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比赛意外地赢了!全班同学有的相拥而泣,有的呼天抢地,有的奔走相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聒.(guō)噪杜撰.(zhuàn)畏葸.(xǐ)间.(jiān)不容发B. 汲.(jí)取炮.(páo)烙模.(mó)子生死未卜.(bǔ)C. 默契.(qì)晕眩.(xuàn)嫡.(dí)亲锲.(qì)而不舍D. 踝.(guǒ)骨怯.(qiè)弱纤.(xiān)细度长絜.(xié)大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暄残羹冷炙走头无路天有不测风云B. 烟霭针砭时弊唉声叹气失之毫厘,谬以千里C. 崔嵬礼上往来百无聊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D. 歆享迫不急待破釜沉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把历史当作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涂脂抹粉,翻云..覆雨..,弄得面目全非。

B.5月16日中国男子羽毛球队经过奋力拼搏,不孚众望....,终于夺回了阔别12年的汤姆斯杯。

C.朝鲜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

D.丁是丁...,卯是卯...,本次模拟考试的题型、题量、难度、分值、试卷结构等都已确定,我们就不必再讨论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愿与美国发生新冷战和全面对抗,两国外交达成某种妥协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B.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

C.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

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D. 市广电局宣布:未来三个月将在市区居民小区全面落实和推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会议精神,居民小区电视信号由模拟制转换为数字制。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

B.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

与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C.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通常每首八句。

《锦瑟》是一首七律。

D. 《马嵬》(其二)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取材于同一故事,是一首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昏庸的唐玄宗。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汤嘉琛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

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

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

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

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

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

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

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

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

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

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

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

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

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

更何况,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

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

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03-27)6.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B.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份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C.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D.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

7.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D.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B.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C.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D.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

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

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④悢悢:悲伤。

⑤橐:盛物的袋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当俟.异日耳俟:等待B.而性不耐久客.客:客居C.不烦.是也烦:担心D.素不习治.生治:治理10.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3分)①窘极,则以书易米②夙构者莫之为胜③饮酒歌呼穷日夜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敬梓禀性聪颖,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不愿求取功名。

B.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C.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D.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日夜自娱自乐,使得家境更加贫穷。

1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分)(《寡人之于国也》)(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