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温州市十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2024.11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繁花》热播,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把活化利用放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格局中,摸清底数、厘清层次、创新手段,有利于释放文物价值,让文化魅力直抵人心。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2023-2024学年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年级语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9道大题,34道小题;答题纸共3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邢永利审题人:汪文龙Ⅰ卷模块检测(50分)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红烛》)(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峨日朵雪峰之侧》)(3)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致云雀》)(4)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百合花》)A.zhǐqìbìng jiànB.zhīxiēbìng jiānC.zhīxiēbìn jiànD.zhǐqìbìn jiān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义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B.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以至难以分辩。

(《致云雀》)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篷松松的刘海。

(《百合花》)D.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哦,香雪》)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遏:阻止。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霜天:霜雪降临的冬日。

C.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黑龙江省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龙西北名校联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强加因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来的磅礴的力量除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

B.“质量在提高”曲解文意。

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

D.“同样重要”错误。

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是“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不仅……更……”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C。

2.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已成为……为百姓喜闻乐见”错误。

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

“已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无中生有。

故选D。

3.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B.体现了“爱国”。

C.体现了“协同”。

D.体现了“求实”。

故选A。

4. ①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

②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

③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抓住“鼓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等词语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

“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这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百舸.(kē)青荇.(xìng)漪.(yī)沦罗绮.(qǐ)B.佝.(gōu)偻霉菌.(jùn)坍圮.(pǐ)踟.(chí)蹰C.跫.(qióng)音粗糙.(cāo)猝.(cù)然宁谧.(mì)D.恪.(kè)守慰藉.(jí)隽.(juàn)永翌.(yì)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寥廓斑澜雾霭暄响B.袅娜敛裾嘻游安祥C.飘缈朦胧熨贴狼藉D.邂逅阴凉步履意蕴3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对..的一项是: ( )A 、贰.于楚(从属二主)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动词)B 、亡郑以陪.邻(陪伴,动词)晋军.函陵(驻军,动词)C 、若不阙.秦(缺少,同“缺”,动词)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动词)D 、行李..之往来(出门带的衣物等东西,名词)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动词)4、下面括号内依次填入的一组字应是..()①科长立刻把问题反()到局里,引起了局领导的重视。

②()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③这部书虽然有缺页,可()竟是珍本。

④他说话喜欢直()了当,是一个极爽快的人。

A.应即毕接B.映既必截C.映即毕截D.应既必接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普希金是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高尔基誉之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被誉为“抒情之王”的则是匈牙利伟大的诗人裴多菲。

B . 郑愁予,台湾诗坛最富有传统精神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既豪放爽达,又委婉曲折;而闻一多诗歌的重要特征却是“丰富的痛苦”,如《赞美》所表现的,正是诗人耳闻目睹的抗战以来战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痛苦回忆。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这两部书相传均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两书的明显区别是:《国语》以国别为序,以记言取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以记事见长。

D . 《战国策》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3分,共6分)。

村庄离我很远,城市离我很远,金钱离我很远,地位离我很远,荣誉离我很远,我并不孤独,我的心很富有,我拥有一个海,一个始终生动、深刻、丰富的爱之海。

我孤独吗?6、诗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选出说明最准确...的一项。

()A.一个回国探亲的远离祖国的侨胞B.一个生活在海边、长期出海的渔民C.一个保卫祖国海防的解放军战士D.一个初到海边的孤独旅行者7、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忠诚B.表达了对信仰的无比坚定C.表达了对事业的无比热爱D.表达了对工作的无比热忱三、文言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12分)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8、下列句中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窃.爱怜之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近者祸及.身C不若长安君之甚.君美甚.D必以长安君为质.约车百乘,质.于齐9.比较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②至于赵之为赵③媪之送燕后④亦哀之矣A ①④相同,②③相同B ①④相同,②③不同C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D ①④不同,②③不同10.与“没死以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赵氏求救于齐B封之以膏腴之地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11.下列句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触龙的小儿子舒祺不成材,为了他将来的生活,触龙请求赵太后把他安排到王宫当侍卫官。

B.赵太后对长安君的喜爱超过对后来做了燕王后的女儿的喜爱。

C.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超过爱小儿子,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赵太后在祭祀时一定祈祷“一定不要让她(女儿)回来”。

D.触龙希望赵太后也能够像爱燕后那样爱长安君,为他的将来作打算。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13、默写(8分)(任选4题)(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竞自由。

(2),。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东风不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

(王维《终南别业》)四、(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6题。

流浪的二胡(1)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2)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

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3)六朝金粉、王谢候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

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

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4)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

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

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5)《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滔滔,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

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

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6)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

《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

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

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7)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

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4.作者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答案不得超过20字)15..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6分)(1)(2)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

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有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五、语言运用题:(共10分)17、将下列语段改写为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删减词语,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子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5分)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18、下面是冰心诗集《繁星》中的一首小诗,请仿造其形式,另选描写对象,编写句子。

(5分)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六、(45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了初中,走进了九中,你进入了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你一定经历了不少的故事,有不少的认识或感慨。

请以“在九中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文体自选,立意自定,可从自身实际出发,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写感情等等;(2)写作时注意点面结合。

(3)字数在600字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