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杭州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作为欣赏把玩对象的书法绘画作品,最精致的摹本也赶不上最朴拙的真迹,后者所具有的自然灵气是精工巧匠和先进技术无法复制的,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灵气的存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它的知音每一次欣赏都能获得新的乐趣。
②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③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
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
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
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
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④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同时,又是强烈的具有很大能量的心理之流。
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⑤“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而思维的创造性的大小高低正与此相关联。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试卷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中国文学的辉煌。
它以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隽永的意境,造出了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
音乐、色彩和非凡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神韵。
寄情于田园,流连于山水,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在露水的晶莹中颤动的花枝,在深深庭院中无望的等待……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声音,是这个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骄傲。
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灾难,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一切产生怀疑。
当时的普遍想法是,苟能救亡图存而宁肯抛却一切。
中国诗界更是如此。
打破山林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轻蔑。
五四时代,人们要做的事,就是竭力把他们新发现的白话诗,做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圆润剔透的古典诗。
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要把诗做得不像诗”。
这里有一种“破坏”,也有一种从头做起的创造。
新诗的最初实践者,他们为寻求诗与人们的现时生活状态的契合而创作,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个人以外的社会群体。
新诗的纪元几乎就是从书写个人以外的社会生活开始的。
郭沫若《女神》集中,那些凤凰再生美妙歌唱,那些要把日月吞下去的天狗狂呼,诗人有时用“我们”,有时用“我”,代表的都是时代和时代的人们。
一个从封建时代中解放出来的“我”,在为一个解放的时代而召唤和欢呼。
闻一多说《女神》:“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
”新诗在它的草创期也留下了许多弊端。
人们面对新诗普遍忽视诗性的现象,一直有一种“眷念的失落”的情绪。
几乎在新诗草创同时,一些诗人便感到新诗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匮缺,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
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
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经典,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着精神力量。
何为经典文艺形象?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创作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经典文艺形象不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以不同的审美知觉形式使人们获得不断强化的美好审美经验。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经典文艺形象何以具有如此魅力?一方面,作品立得住,故事足够精彩,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时间考验,其中的文艺形象往往也会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古往今来,那些被广泛接受和传诵的文艺作品,从《红楼梦》《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到《茶馆》《骆驼祥子》等舞台经典,无不因为其反映生活本质,使人们为之动容、动情、动心。
这样的文艺作品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其中的文艺形象也会启迪人们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灵之美,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经典文艺形象身上浓缩着家国历史、时代印记和人性光辉,即便经历时代变迁,艺术魅力也不会因此削减。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经典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典作品的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三大要素。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2024-2025学年保定市六校高一语文(上)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保定市六校高一语文(上)期中联考试卷2024年11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
它在通讯体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
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
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
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的。
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
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③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级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24分)一.积累与运用(45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溯流而上夙兴夜寐虎踞龙蟠急遽癖好譬如伶俜聆听B.喟然长叹功亏一篑针砭时弊煸炒烘焙陪衬作坊鹄舫C.相濡以沫繁文缛节浑浑噩噩混沌侍候吞噬猗郁涟漪D.循规蹈矩踽踽独行休戚相关栖居拮据裙裾葳蕤逶迤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讴歌慷慨磐石委曲求全B.杂糅耽误嬉戏糜糜之音C.奔驰柔纫偕老溘然长逝D.阡陌拾掇殒落循规蹈矩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鱼龙混杂)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
(金科玉律)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
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弹冠相庆)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
(捉襟见肘)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中国发起并参与的朝核六方第二轮会谈在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之后于近日结束,会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关注。
B.某大学最近出台新规定,如果一学期课程有三科以上不及格,学生及其家长都将会收到学业警示通知单,连续两次收到,就会被勒令退学。
C.中央××部副部长李景田作了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专题报告,并指出,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
D.资料显示,因为职业的原因,有20%以上的教师正承受着多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另外还有近七成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人故嫌迟故作不良计B.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C.不应而自归同心而离居D.吾今且报府磐石方且厚6.下列加点的见字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既为府吏,相见常日稀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D.才美不外见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通过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来抒发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起首涉江采荚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以之赠亲朋,可传达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祝福等感情。
B.《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它反映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抒发了诗人对于命运、人生的看法。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汉末的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D.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期杰出的田园诗人,其作品的特点是简洁自然,质朴平实,清新含蓄,韵味隽永。
《归园田居》写的是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8.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
________ 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做出图解。
①水面不大,三面山坡,显得池水很深。
②潭水碧波荡漾,三面的山影倒映在细碎的波纹中。
③山坡上树林茂密,水边石草杂置。
④杂草和石头遍布于潭边,山坡上蓊蓊郁郁的。
⑤月光从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冷冷的光。
⑥透过树的缝隙,月光零落地撒在碧水上。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第Ⅱ卷(非选择题)(二)9.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1)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3)草拂之而色变,。
(欧阳修《秋声赋》)(4)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三)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15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三个适于评价约旦河、盐海的成语。
(3分)约旦河滚滚注入盐海。
盐海对约旦河说:你整天奔波,活得太累了吧?什么时候你也能像我一样舒服地徜徉在柔和之中,犹如富贵太太靠在沙发里一样?约旦河答道:想永远保持新鲜,就不能整日躺在那里做梦!若干年后,约旦河依然年轻秀美;而盐海呢,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绰号,名号死海。
答: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11.依照示例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意蕴丰厚,有文采。
(6分)诗歌是什么?是一首永恒的歌。
是草堂茅屋里的一声长叹,,是雨打黄昏的一片哀愁。
诗歌是什么?是一段深深的情。
,月上柳梢见证爱情,。
12.请简述巴金《家》中觉民抗婚的故事情节。
(不超过100个字)(6分)二.阅读与鉴赏(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
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①榜人:船夫。
②椒:山顶。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去:离开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治:治理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坼:裂开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辛丑秋,将之江阴B. 龙不胜,破其山而去盖夫秋之为状也吾其无意于人世矣!C.非为织作迟,尹家妇难为D. 草拂之而色变南而西为招真宫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登山游览。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的名胜,他想游尽这些名胜,但由于连续好多天都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16.翻译。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3分)(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3分)(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祭十二郎文》)(4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17.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的异同(3分)1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怎样刻画采莲女形象的。
(5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共18分)逃离郭静娟①食堂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树枝,其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
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
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②有一天,我终于因为它而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一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
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
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感如山高如水长。
③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④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
⑤只有逃离。
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
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活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⑥生活在我们逃离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⑦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⑧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
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⑨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