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论文历史素养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课中的历史因素探讨论文

语文课中的历史因素探讨论文

语文课中的历史因素探讨论文语文是各科基础,与各种学科均有联系是各学科的汇集点,其中它与历史的关系最为密切。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特产,是“时代的晴雨表”,所有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不或深或浅、或明显或婉曲地反映着彼时彼地的社会风尚。

于是,文与史常常贯融在一起。

学习语文必定会涉及历史。

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历史方面的内容,在这里就称之为历史因素。

那么,语文课有哪些属于历史因素的呢?一、课文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本中的大多数篇目都涉及所谓“历史背景”。

而以“历史背景”之昏昏,就无法达于课文内容之昭昭。

就拿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大都反映难懂。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为时而作,有感而发,内中蕴涵着他极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

鲁迅当时处在白色恐怖下,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不能够直接表达。

加上学生的年龄、经历、思想水平、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有关史实不甚了了,加大了学习鲁迅先生文章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史实,弄清楚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

二、课文当中涉及成语、典故、历史人物中学课文里,有许多涉及历史典故。

教学中,要言不烦地讲讲这些成语典故所包含的历史故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风趣开心,让学生在风趣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积累写作素材。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仅一百多字的词就用了五个典故。

五个典故五个历史人物五个历史事件,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是词人的托古喻今,抒情言志,都写得凝练形象,情酣意深,能发人深省。

岳珂在《程史:稼轩词》中说此词“微觉用事多”,整首词由五个典故构成似乎是太多了,但词人要反映复杂的事和思想感情,而且是带有启发性、警告性的,又不能讲得太肯定,只有用典是最好的方法。

假如不向学生介绍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北宋的形势,不解释典故的由来,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师读正史强素质促发展征文

教师读正史强素质促发展征文

教师读正史强素质促发展征文教师读正史强素质促发展,这话说得可真好!老师们就像那磨刀石,天天琢磨,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让学生们像那磨刀出的利刃,锋利无比。

你想想,历史书上的那些人物,有哪个不是经历过风风雨雨?比如岳飞,满腔热血为国捐躯;再比如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面对的困难可不少呢!这些正史里的故事,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老师而言,学习这些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课堂上的教学,更是为了让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想想那些个历史事件,古今中外,真是个精彩的舞台。

拿唐朝来说,那可是个开明的朝代,文化繁荣,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李白杜甫那些个大咖,真是让人想读就读。

作为教师,我们也得吸取他们的养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阅读正史,像是在给自己加油,给学生们点燃那盏明灯。

想象一下,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述李白的洒脱,学生们的眼睛都亮起来了,满脸期待,恨不得立刻冲去写诗。

哈哈,这就是老师的成就感呀!更别提,历史里还有那么多教训,让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路上多一分警惕。

说到警惕,看看那些古代的帝王将相,有些人就因为骄傲自满,最后掉了大跟头。

我们老师常常要提醒自己,绝不能以为自己懂得多,就觉得可以高高在上。

哎呀,那可不行!得谦虚,得不断学习,才能把那些宝贵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要知道,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咱们可得好好培养,不能让他们变成只会低头玩手机的“低头族”。

再说了,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缺点。

我也会想,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太严肃了?是不是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想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就得先把自己放开,放下那一身的包袱。

正史教会我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要学会适应,学会创新,才能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越走越顺。

说到底,读正史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学生。

我们要用这些故事启发他们,教他们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想想吧,有多少学生因为一个老师的鼓励,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语文教师的历史素养

语文教师的历史素养

语文教师的历史素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师的素养。

同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应该是语文知识的建构者。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了,也需要语文老师了解一下其他学科的知识。

文史不分家,我们的语文课程有很多的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这就不得不让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

标签: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历史观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素养人是生活在社会中,而社會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学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存在超历史的文学,语文课主要是对文学的解读或者是知识的学习。

所以,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史学知识,这其中包括文学史知识和史实知识。

1.文学史知识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会涉及到文学史的知识,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古文,鉴赏古诗。

例如当在讲解《师说》这篇古文时,我们必须得对韩愈及其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如果语文老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史知识,在讲解韩愈时把他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发展和对后来苏轼等人影响讲解清楚,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对韩愈作详细的了解,更好地理解韩愈的文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苏轼等作家的作品和“古文运动”联系起来,理解他们的文风。

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也少不了文学史的知识,因为学习每一篇课文都需要去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到“新月派”的诗歌的创作一直追求的“三美”原则,这样才能在朗读和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去体会“三美”。

所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史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有意思,同样也让语文老师更具有魅力。

2.一定的史实知识文学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所以语文老师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史实的知识,这样才能对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文学作出解释,如在学习宋词的时候,语文老师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宋词,为什么由唐诗向宋词转变。

语文教育史论文

语文教育史论文

语文教育史论文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我们的先辈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语文教育史论文篇一《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粗谈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摘要: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我们的先辈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目的的设定,也不能离开语文的这两个基本属性。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最终要将语文教学的终点推向何方?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你不曾深思过这一问题,那么你的教学过程也只能是一叶浮萍,无根也就无归属感。

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这艘航船最终有停靠的港湾,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史,或许我们能从前辈的摸索探究中得到启发。

中国历来是一个崇文重教的国家,语文教育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大致可以把中国语文的教育史分成两大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它可以宏观地分为七个时间段:远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宋元以及明清。

远古至西周是语文教育的酝酿与萌芽期。

这一时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所谓的“仓颉造字说”。

文字的产生必然会促进教育的诞生,但最初的教育也只不过是家庭式的。

随着学校的出现,于是教育也就变得规范化了。

语文教学也就此有了专门的教授场所。

那一时期的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论文】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教学论文】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

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要求应有自己的侧重,笔者试图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才、学、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

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

史识,既包括见解和观点,又包括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等等。

传统史家的这些素养很重要,固然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加以具备的。

但是,作为新时代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第一,史才,包括动口才能和动笔才能,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

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

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教师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教师职称评定】

淡谈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素质教育要求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贯通,人们也常说文史一家。

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把历史课当副课,不学或不认真学,他们轻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连许多常识性的知识都不清楚,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就采取有效措施来补救,将历史知识正确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通过简介历史前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白居易曾说:“文章全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征。

分析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准确讲清楚作品的历史前景,运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历史发展观,以揭示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

避免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穿凿附会的偏向。

如,我在分析《故乡》的主题前,先给学生简介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前景: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日益加深,军阀混战频繁,农村破产,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

闰土的悲惨遭遇就是在这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后,就象拿到了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很快就明白了造成故乡经济日益凋敝、闰土生活日益贫穷的社会根源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

怪不得鲁迅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还要启发人们去探索希望之路,原来是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鉴赏诗歌时,在知人论世。

古人有“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说法。

要知“知其人”(作者的基本情况),“论其世”(作者所处的历史前景),然后才可“见其心”(作者的写作动机、想要表达的情感)。

如我在讲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是这样给学生讲的:陆游出生后两年国家就遭受“靖康之耻”,陆游曾随父亲一道四处逃难,很小就立下杀敌报国的宏愿。

在他的诗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象一根主线贯穿绐终,对金用兵的撕心裂肺的呼号,对卖国贼义正辞严的声讨,对朝庭屈膝求和的愤怒指责,对南北分裂的痛苦焦灼,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是陆游诗中“最不可磨灭处”。

2024年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2024年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2024年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

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将这些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当教师能够以清晰的历史逻辑、详实的史料支撑、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讲解历史事件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真相,更加珍视历史的价值。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除了专业素养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历史教师应当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更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提升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充满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

历史教师作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引路人,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这些品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价值观。

教师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需求。

这不仅包括对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也包括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升级。

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能够通过参加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师资素质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同时,历史教师还能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人格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论综上所述,师资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论文】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论文】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初中教师“人们走入了手段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坐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

”曾经看到的这段话深深的给了我刺激。

在这个物质化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十分丰富了,可是精神上的好东西却在日益的减少,很多人发出了如上的感叹。

而综观整个历史长河,无论古今中外,一个文化科技巨人辈出的地方总是社会稳定,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

现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

人们需要良好的审美体验,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道德、信仰、社会责任感等等。

我们的中学教育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习发展的重要的基地也已经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把“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正确史观。

加深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了解,学会对事物的辩证观察,养成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作为历史教育的最根本任务。

一、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无可替代性历史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为己任,是具有以德育人,以史育人为特殊教育功能的。

埃及卢克索法老像前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今天”。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源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载体。

历史课的教育除了获取基本技能,了解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之外,更加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由这些知识内化后所凸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人文精神的提高才能迎接生存危机、道德危机的挑战。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历史姓人,历史是人创造的。

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先贤的借鉴和启迪: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生存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健康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屈原的自投汨罗,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到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可以从苏轼的人生沉浮,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到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达观平实的心态;我们为邓世昌的勇撞敌舰,杨靖宇的树皮棉絮深深震撼,什么叫捍卫国土,宁死不屈;我们为华盛顿、林肯、罗斯福、孙中山等伟人身上的顽强、坚韧、谦逊、正直所感动;也从瓦特、牛顿、达尔文、爱迪生等人身上学到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善于观察、坚持不懈的精神;更加从一些普通人,比如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等成语故事中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之,数千年的中外历史中有着取之不尽的人文精神的源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论文历史素养论文
摘要:语文老师的历史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才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让他们正确地认识文学,评价文学。

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改,为了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更为了自己的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而社会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学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存在超历史的文学,语文课主要是对文学的解读或者是知识的学习。

所以,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史学知识,这其中包括文学史知识和史实知识。

1.文学史知识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会涉及到文学史的知识,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或者是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古文,鉴赏古诗。

例如当在讲解《师说》这篇古文时,我们必须得对韩愈及其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如果语文老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史知识,在讲解韩愈时把他发起的“古文运动”的发展和对后来苏轼等人影响讲解清楚,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对韩愈作详细的了解,更好地理解韩愈的文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苏轼等作家的作品和“古文运动”联系起来,理解他们的文风。

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也少不了文学史的知识,因为学习每一篇课文都需要去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要让学生了解到“新月派”的诗歌的创作一直追求的“三美”原则,这样才能在朗读和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去体会“三美”。

所以,在语文课的
学习中语文老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史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课堂有意思,同样也让语文老师更具有魅力。

2.一定的史实知识
文学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所以语文老师应该了解一些有关史实的知识,这样才能对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文学作出解释,如在学习宋词的时候,语文老师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宋词,为什么由唐诗向宋词转变。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唐诗的兴盛,写尽了世间的词汇,所以到了宋代,文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二是,宋代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使得文学形式也有所变化,词更利于词人们抒情。

这样解释过后,让学生对宋词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好地了解,也对宋词和唐诗之间的不同有所了解。

还有就是在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对于文革的历史不太了解就无法体会到作者当时那种精神上的煎熬,更加无法理解作者最后所上升到的“人性”的高度。

二、要有一定的历史意识
1.对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认识
历史是具有文学价值的,可以说文学史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学需要深厚的的历史背景。

所以在了解一段历史的时候要想到他的文学价值。

同时在讲解一段文学文字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背后的历史。

如在学习《史记》的选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学价值,如在《荆轲刺秦王》的这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一段历史故事,更
要让学生学习司马迁那精湛的描写的技术,如易水送别,还有学习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过侧面和正面来突出荆轲的勇和智,以及太子丹的急躁性格。

除了认识到历史的文学价值,同样也应该认识到文学中的历史价值,如在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通讯新闻这种文体的写作,要让学生想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中国半殖民地的悲惨命运的彻底结束,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意味着我国的统一大业的更进一步。

2.要有文史互证的历史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不但是教书匠,更是研究者,要做研究型教师。

文史互证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如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

所以要做研究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文史互证的意识,在备课或者是查看某段历史的资料的时候,要意识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然后可以去验证它。

如:对杜甫的诗的研究,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写出了当时官吏的横行,连年的征战,沉重赋税、徭役,百姓的困苦和艰辛等。

我们也可以去查阅资料来证实杜甫的诗作中所提到的情况都是事实。

三、要有一定的历史观
1.根据事实材料去判断的历史观
文学是对历史的特定阶段的意识形态的反应,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会带有作家自己的主观色彩。

所以在评判历史中的人物以及一些观点时要根据史实材料,不能单纯依靠文学作品。

如对
曹操的评价,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诈的人。

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曹操,根本无法理解他的那种雄心壮志,只会把他和奸臣之类的联想到一起。

《三国演义》只是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再加工后的结果,在再加工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即“尊刘贬曹”的思想。

语文老师一定对陈寿的《三国志》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去评价曹操这个人物,也更能理解他在《观沧海》中的那种雄心壮志,以及他在《短歌行》中的那种渴求人才的愿望。

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践行反历史主义.如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于杜甫的评价就没有以历史的眼光去看,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可能在平常的教学中涉及不到像郭沫若那样对一个历史人物做盖棺论定,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肯定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客观的历史观,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去评价人物或者是某个事件,从而误导学生。

2.注意把握语文教学本身的历史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历史,一个语文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以及他本身的教学的经验以及成长的经历都是历史。

不同时期教同一篇课文,第一次教和十年之后教的感觉是不同,一定要认识到和重视这种不同。

同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时期对于语文的要求是不一样,就如随着课程标准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的侧重点也在改变,教学方式也在改变。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到自己以及教学本身的这种“历史”的改变。

总之,语文老师的历史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只有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才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让他们正确地认识文学,评价文学。

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改,为了给学生一个丰富的课堂,更为了自己的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