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学案例

1.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通过朗读、组词、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描绘月亮的美丽,以及月亮在人类探月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3.科学知识拓展: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月亮的相关科学知识,如月相变化、探月工程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月亮上的足迹》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成语、典故等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到日常读写中。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手法,表达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探索精神。
3.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主题可以包括: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月亮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月工程的成就与挑战等。
2.小组展示: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如生字词、修辞手法、月亮的科学知识等。
4.学生在探索月亮的过程中,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月亮上的足迹》的学习,教师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通过展示与月亮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引用有关月亮的古诗词,营造出神秘而美好的月夜氛围,引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接着,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月亮传说和现代探月工程的故事,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册导学案月亮上的足迹19

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编写时间审核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一、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了解资料1: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
前苏联宇航员、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苏联“东方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历时近两个小时,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
资料2: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月球。
执行该次任务的是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和柯林斯。
飞船抵达月球轨道后,柯林斯驾船绕月飞行,另两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静海。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三、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一、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二、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三、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你是怎样理解的?四、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五、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一、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那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三、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预览:19 、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①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月亮上的足迹班级:姓名:导学目标:1、知记、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法。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体会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内容链接】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这是一篇记实报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
第一课时【自学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观测()故障()椭圆()海域()畅谈()飞跃()昂首挺立()小心翼翼()()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课堂目标: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法。
一、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2、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合作探究】1、在文中划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由此可知登月全过程是按顺序来写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2、按照提示,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人类第一次登月概述(一)3①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②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月震仪。
③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④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⑤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了电话。
⑥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插在月亮上。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当堂训练】1、请工整地把下列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按序写在田字格中。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学生用)(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预习】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注音:可望不可即.小心yìyì一yè孤舟解词:昂首挺立——里程碑——2.查资料,了解航天方面的知识。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⑴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⑵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⑶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⑷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展示预习1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总结。
明确: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①宇宙航行是当今人类最远大、最美好的理想。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十九课《月亮上的踪迹》导教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认识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研究科学的兴趣,培育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认识相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认识相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2、仔细达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标志出来,并填写到后边“课后反省“处。
3、利用 15 分钟高效达成。
教材助读这是一篇纪实报导。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切地记录了人类初次登月的全过程。
经过阅读,读者定能领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愉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慧才华的赞叹。
文章所记述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楚流利,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腾” ,留给读者以无量的回味,能够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粗心义。
预习自测一、字词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椭圆()铁锹()溅落()...海疆()飞腾()畅聊()...2、请同学们写出文中还有那些你以为重要的或生分的字词,请把它们写在下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粗心1、迅速默读课文( 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 ,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短的语言归纳。
3、登月全过程能够分为几个阶段?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讲堂解决。
课内研究学始于疑①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1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中小学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怀疑研究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2、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露?3、看第 93 页的插图,发挥想像①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②科学家为何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适合吗?当堂检测①若是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觉 ?你会做些什么 ?睁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9《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9《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19《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法,掌握数字的准确运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背景解读人类自从1957年进入太空时代后,对太阳系的研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类不再满足于用望远镜观察,更希望能够亲自去看看。
美国总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63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罗计划”的开始。
在解决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之后,1966年美国开始正式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并于1969年7月20日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创举,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给加点的字注意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轨道()铁锹()椭圆形()狭zhǎi()áng()首挺立小心yìyì()()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写出带有月字的词语四个,关于月的诗句两句。
词语:诗句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4.《月亮上的足迹》从说明对象上来看,属于说明文,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本文属于顺序。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
1969年7月16日:飞船发射;发射后13小时30分:;月球在望:;中心呼叫:;:7月20日7时32。
七年级语文上册 19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19月亮上的足迹1、依照课文填出以下空缺处的字词:( )算 海( ) ( )谈 里程( )昂首( )立 一( )孤舟 遥( )在望2、说明以下词语:①畅谈: ②昂首挺立:③遥遥在望:④可望而不可即:⑤里程碑:3、写出含“月”的古诗句两句并注明其出处。
同窗们,你们明白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千米,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发无穷的联想,空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
现在,空想已经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 北京时刻十二日九时整,万众注视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自豪的日子,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
随着我国神州七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本文按时刻顺序行文,整个登月进程能够分为四个时期:①升空预备;②飞向月球;③登月成功;④返回地球。
1.课文内容梳理:本文按 顺序行文,整个登月进程能够分为四个时期:① ;② ;③ ;④ 。
课前预习一 二 三二、你明白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月球的?3、哪个国家的哪一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一、默读课文,你能归纳每一自然段的要紧内容吗?二、归纳整个登月进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导这一进程的,找出有关表示时刻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4、作者什么缘故详细的交代时刻,这些表示时刻的数字有何作用?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科学家什么缘故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1)如何明白得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2)找出文中1—2处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
导读: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飞跃()梦寐()轨道()人迹罕至()铁
qiāotuǒ圆è运chàng谈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可望而不可既指令一叶孤舟
B.观测畅谈梦寐小心冀冀
C.合算月壤休斯敦昂首挺立
D.溅落故障平衡相提并论3.先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然后解释在句中的意义。
⑴里程碑:⑵相提并论:⑶昂首挺立:⑷可望而不可即:“即”意思是全词意思是。
⑸遥遥在望:⑹一叶孤舟:【综合运用】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总能搅动世人的情感,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⑴【科技探月】2010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中说:“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是我国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成就,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壮丽篇章。
”中国还将建设空间站,向宇宙世界深处探索,造福于人类。
请你结合《月亮的足迹》一文,谈一下你读到这则材料的感想。
⑵【人文赏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牵动天各一方的亲人朋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杰作。
请你写出连续的借月抒怀的诗文。
⑶【趣谈识月】请你把知道的月亮别称及相关的神话传说写在下面。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月亮的足迹(节选)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它却在离地球和人类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永远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4个小时。
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
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
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
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球上。
这一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5.列举出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事情有哪些?6.文中划线的部分使用了数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文中划粗线的句子为什么说阿姆斯特朗一行三人“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一座里程碑”?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8.读了上文,你有什么感触,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下来,和大家
分享。
【类文美读】月到天心林青玄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
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
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
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9.本文的体裁是,行文线索是。
10.请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11.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12.你怎样理解文末划线句子的作用?【每课一趣】13.下图是阿姆斯特朗首次造访月球的生动图景,请你以月亮的口吻向其致辞。
尊敬的阿姆斯特朗先生:边文——名师讲坛 1.写作背景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
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2.学法导引学习本课,可尝试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获取课文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
3.文体文旨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指出这次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为宇航事业树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跃。
4.谋篇立意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
总共分四个阶段: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第一部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所要
发生的事件。
第二部分:这部分详写。
因为它涉及非常尖端的技术性问题,各种数据要分毫不差,十分精确。
第三部分: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亮表面的活动。
第四部分:写登月归来。
其中包括宇航员回到登月舱,返回“阿波罗11号”飞船,回到地球及在国会大厦畅谈登月感受,几方面的内容。
5.难点突破(1)文章中详细记叙的登月过程,试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基本过程:进入指令舱→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与飞船脱离开始降落→登月舱登月→阿姆斯特朗登月→树立登月纪念碑并完成试验→飞船与登月舱对接→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2)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小小的一步”是针对一个人来说的,具体就是指阿姆斯特朗迈上月球的那一步;“巨大的飞跃”是针对人类的太空探索来说的,这将是人类探索太空的一个新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不仅揭示了登月活动的重点意义,也说出了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美好理想。
6.写作技巧恰当的描述。
在写到火箭发射前的景象时,作者写道:“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这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作者写道:“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
它飞过了……又飞过了……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这样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用数字说话。
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它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因为这些数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
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就可
以令学生遐想不已。
还体现了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叙述中有议论。
在记叙文中恰当穿插一些议论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写道:“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再比如第11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这种记叙中加议论的写法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要点。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