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勤勉而执着的三农学者

合集下载

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

情系“三农”作者:陈之秀来源:《食品界》2019年第03期张虎林是“三农”问题专家,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他是连续五届中央“一号文件”的参与者和起草者,从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文件”,到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2001年,张虎林提出农村税费必须实行重大改革的建议;2003年,他上交给中央《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调整好政策》的报告,提出“三农”问题是整个国民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政权建立和稳固的基础。

由此,“三农”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早在1998年,他还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直到2012年才退出。

退出后,原本退休的他,仍在为农村改革奔波呼吁,到各地进行调研。

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情系“三农”?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走进了张虎林位于中央党校大有北里小区的家里。

由于之前有过见面交流,因此,张虎林开门见山地说:“你有啥问题,直接问吧。

”志向会随着环境而变化1938年,张虎林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羊角乡盘垴村,他的父母都是老八路。

张虎林说,八路军在左权时间最长,八路军的团部跟县委在一起。

他住在县委驻地,在那里上小学。

“我小的时候,他们经常要传递个信件,因为我是小孩,比较方便,就给他们送信件,和他们打交道多。

那是40年代中后期,他们叫我小鬼、小八路。

”“我最初几年在农村上学,到了日本投降后才回到县里上学。

”张虎林说。

那时,他的父母都比较忙,就把他放到了农村的大伯大娘家。

童年的时候,张虎林是县里、农村两头跑。

起初,在农村上学时,放假就回县城,与父母呆在一起;到县城读书时,放假又回大伯大娘家,然后跟着大伯大娘下地,干农活。

1947年,张虎林的父亲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辗转来到河南信阳。

满怀深厚三农情 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

满怀深厚三农情 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

满怀深厚三农情实现乡土中国梦——“时代楷模”赵亚夫侧记沈建华;宗贺文;吴琼【期刊名称】《江苏农村经济》【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2页(P4-5)【作者】沈建华;宗贺文;吴琼【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赵亚夫是毕生兴农惠农的“大地活雷锋”,为深入宣传学习其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爱党爱国、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宣部决定,授予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亚夫“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日前,江苏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向赵亚夫学习的活动。

图为赵亚夫(中)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一位城里的老人,手机里竟存有1000多个农民的号码,热情服务农民比“110”还快;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干部,一年有200多天往农民家里跑,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一位资深的技术专家,义务推广种植应时果品累计达到250多万亩,直接给农民带来收益200多亿元……他,就是凭着对“三农”事业的满腔热忱,怀着对农民的真挚感情,五十三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赵亚夫。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有一句话,江苏省句容市的很多农民说了许多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戴庄村地处句容丘陵山区,以前曾是镇江市最贫困的一个小山村,农民靠种田讨生活,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2001年,赵亚夫到来后,这里发生了嬗变:2008年,戴庄村实现了小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6600元,是10年前的5倍多;涌现出一批致富能人,高的年收入每年超过40万元。

杜富海,是在赵亚夫的帮助下,走上富裕路的一个代表。

初到戴庄,没有人相信有机农业能挣钱。

面对乡亲们的怀疑,赵亚夫决定先做示范,承包了村里120亩岗坡地,种起了有机水蜜桃。

徐补生:汲取榜样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徐补生:汲取榜样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徐补生:汲取榜样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我们需要汲取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他们展示了成功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

第一个榜样是徐补生先生。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徐补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将家乡的土地变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徐补生和他的乡亲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将传统的农田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

他们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种植了高产高效的作物,实现了农田的高产稳产。

他们还打造了品牌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徐补生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改变家乡的成功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为其他农民树立了榜样。

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徐补生的成功,也开始在自己的地方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他们学习徐补生的经验,引进技术、改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方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他们也运用互联网、电商等现代化手段,打开了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除了徐补生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农民充当着乡村振兴的榜样。

他们从小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创办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带领着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他们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增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这些优秀的农民们,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成功带回了家乡,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发展。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他们为家乡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农民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汲取榜样的力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优秀的农民,学习他们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为这些榜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提高产品品质、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农民从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受益。

三农问题学者

三农问题学者

三农问题学者三农问题学者简介李昌平,湖北监利周河人。

1963年生,经济学硕士。

有17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现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兼任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朝鲜项目高级专员,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2006年“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

曾先后就读于湖北机电学校、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系,获硕士学位。

1983年1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北监利县周河公社团委副书记,监利县周河乡书记,毛市镇副镇长、周沟乡、拓木乡、棋盘乡党委书记、监利县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务。

2000年3月,他慨然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突出问题,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9月辞职南下广东打工,并呼吁“给农民平等国民待遇”,被评为《南方周末》2000年年度人物。

2001年年9月-2003年,就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任记者、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2003年10月就职于香港乐施会,任西南项目官员,2007年任香港乐施会中国部顾问、朝鲜项目高级专员。

2006年7月,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并被《南方都市报》等机构评为2006“中国最具行动能力三农人物”。

著有《我向总理说实话》和《我向百姓说实话》等书。

在国内发表文章百篇以上。

有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专著在日本、越南出版。

在美国、日本、越南学术杂志上有多篇论文发表。

作为中国民间著名的“三农”问题研究者,曾在中央党校、多家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中国数十所高校就“三农”问题发表演讲。

农村三农人优秀事迹

农村三农人优秀事迹

农村三农人在农村地区做出了许多优秀的事迹,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科技创新先锋:有些农村三农人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培育新品种、改良农业生产方式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他们的优秀事迹包括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推广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 扶贫致富带头人:一些农村三农人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和创新创业,带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他们的优秀事迹包括开办农村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经营、发展农村旅游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农村教育推动者:一些农村三农人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他们的优秀事迹包括筹建农村学校、组织义务教育支教活动、推动农村教育改革等,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农产品加工创业者:一些农村三农人通过农产品加工创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他们的优秀事迹包括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发展农村电商、推广农产品品牌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优秀的农村三农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农村事业,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
作出积极贡献。

(完)。

巾帼三农之星沈琴:从三尺讲台回归万亩土地

巾帼三农之星沈琴:从三尺讲台回归万亩土地

巾帼三农之星沈琴:从三尺讲台回归万亩土地作者:曹宏萍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0年第10期9月3日,盐城市大丰区众鑫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琴更新了一则朋友圈:“初秋的阳光仍有火一般的感觉,玉米地里更加闷热,跟踪观测记录试种筛选品种的活杆成熟情况,发现表现好的品种,再热也开心。

”配图中的她立于繁密的玉米地中,小麦肤色,瘦削干练,神情专注。

沈琴原是大丰棉花原种场棉圃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三尺讲台,她一站就21年。

2011年,主管学校的国营农场改制,学校解散,沈琴下岗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跳出“农门”的沈琴毅然选择回到农村:“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去。

” 从乡村教师到新农民的跨界转行,让沈琴吃尽了苦头。

由于不懂技术,收获时又逢连续阴雨,800亩小麦泡在地里,当季就亏损40多万元,私下里沈琴流了不少眼泪。

深刻的教训使她认识到,发展农业同样要依靠科技。

于是,她经人引领,找到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建议她要抓住上海光明奶牛场落户大丰的有利条件,开展青贮饲料种植。

青贮饲料是奶牛主食的“粗粮”,是将未成熟的大麦、玉米连同秸秆一起粉碎,密封、发酵后压制包裹成的“奶牛面包”,气味酸香、柔软多汁、营养丰富又利于长期保存。

种植青贮饲料的第一年,沈琴就补上了之前的亏损。

在奶牛产业有一句俗语:“好草料养好牛,好牛产好奶。

”青贮玉米作为奶牛主粮之一,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牛奶的产量和品质。

事关千家万户“奶瓶子”的质量和安全,沈琴从未停止过对优质品种的追求和探索。

为了筛选出产量高、营养优的玉米品种,从种子播进泥土那天起,她就一头扎进地里,观察、测量、记录,在密不透风的“青纱帐”里一待就是半天。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沈琴总结出了一本《青贮饲料种植管理手册》,承包的玉米种植地成为了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江苏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唯一的饲草基地,以及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青贮饲料种植加工教学实践基地。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一道考题,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

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蒙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

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作者: ————————————————————————————————日期: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

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

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

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

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

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

“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

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

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传义 已 出版研 究专著 四部 。
丰 富经历 ,这成 为他研 究生涯 的超 万里离 开安徽 后 ,新省 委第一 书记 2009年 ,崔传义 出版 《中国农村经
常底 蕴 。作为 “文 革 ”前最后 两届 尖锐 指责 家庭 承包 ,众 多地县 纷纷 营变 革调查 》上下两 卷 ,90万字 。
中 国发 展 观 察
一 个勤勉 而执着 的三农学者
◇ 赵树凯
从 当年的九 号院 里 ,走 出来一 学教 育 、肯学肯 干的年 轻人 。这个 书记 处农村 政策研 究室副 主任 ,崔
批 学者 ,崔传义先 生是 其 中之 一 。 研 究室 ,是地 委书记王 郁昭推 进改 传义 随同进京 。三 年后 ,由于机构
涯的重要转折 。很多人知道 ,万里于 了地 委一些重 要政 策文件起 草 。上 是 , “农业大 包干 、农户 经营——
1 977年7月出任 安徽 省委第一书记 , 世纪九 十年代 中期 ,我们 一起编辑 市场 、企 业 、城 镇—— 中间组 织 、
在安徽启动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是主 《万里文选 》时 ,因为早期资料收集 合作 、服 务—— 发展 与政府 ” 。或
县地区报社工作,后于1 977年秋天 可多得 的助手 。在滁 县地 委工作 的 的记录 。这些报 告是 农村改革 发轫
进入滁县地委调查研 究室。
五年 间 ,崔传 义亲 历了农村 改革 的 时期 的宝贵资 料 。从农 村改革 三十
进 ^滁县地委 ,是崔传义职业生 全过程 ,做 了大量 调查研 究 ,参 与 年进程而 言 ,贯穿该 书的基本 脉络
大 学生 ,他 于 1 970年从 复旦 大学国 退却 ,滁县 成为改 革孤 岛 。在 王郁 收入 该 书 的 ,是 1978.2008年 间 的
际政治 系毕 业 ,分 配到 安徽一个 农 昭处境 困难 、力撑 危局 的时候 ,地 70余 篇文 章 ,一部分 篇章 完成于安
场劳 动锻炼 。在 务农一 年后 ,到滁 委政研 室 的骨干包 括崔传 义等是 不 徽 滁县 ,是参 加农业 大包干全 过程
委周 日礼对全 省农 业农村情 况 的汇 调查研究。此间 ,根据安徽农村改革 化 的制度创新 》 《中国农民工返乡创
报 ,亲 自下 农村和 推动全 省进行 三 的情势演进 ,他的调查研究工作 ,先 业创新调研 》等专著 。这些著作体现
个 月的农村 调查 、上下 商讨 ,在 此 后聚焦于完善家庭承包 、发展乡镇企 了崔传 义农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基础上 主持 制定 了省委六 条 。当时 业 、农村专业市场 、小城镇建设等问
的滁县 地委 政策研 究室 ,既有注 பைடு நூலகம் 题 。他 不仅参 与众 多文 件和 讲话起
实 际 、联 系群众 、农村 工作经验 丰 草 ,而且多有独立研究成果形成。
富 的老 同志 ,又有 崔传义 等经过 大
1987年秋天 ,王郁 昭调任 中央
持制 定了放 宽农村 政策 的 “省 委六 困难 ,万里—些重要讲话片段 ,是根 者说 ,该 书记述 从农 民创造大 包干
条”。但是 ,很多人不知道 ,安徽省 据崔传义当年的记录整理而成。
的家庭承 包制 到农村 经济转 向市场
委六条的基本背景是 ,万里看到滁县
1982年 秋 天 ,王 郁 昭 调 任 省 体 制 、中间组 织发育 、政府 支持与
地委经过两个多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 委 ,崔 传义也 随 同离 开滁县 。在省 保护 的历程 。
调查后所写的工作报告 ,受到启发 , 里工作 的五年 间 ,他 作为王 郁 昭秘
崔传 义还 陆续 出版 了 《中国农
认为这是个 好 的开端 ,并 听取省 农 书 ,既要处 理 日常 行政 ,但更侧 重 民流动观察 》 《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
色 。透过他四十年的研 究活动 ,可 以 这并非偶然 。1983年 1月 ,万里代表 工作积 淀 ,着 眼全 国性问题 ,视野
看到—种令人崇敬的精神和态度。
中央 与安徽 省新班 子谈 话 ,谈 到中 更加开阔 ,研究专题也更加集 中。这
央决定 王郁 昭担任 省长 ,称赞 “王 三十年 ,集 中精力于农村问题两大领
言来表 达 ,是 “农村 劳动 力转移 ” 出现劳 动力剩 余 ,到 初期 的农 民流 问题 。这些研究 报告 ,内容 丰富 ,
问题 。 这 个 时 候 说 的 “劳动 力 转 动 ,再到农 民在流动 中遭遇政策和体 信 息量 大 ,现实 感强 ,政策 意见 务
移” ,主要 是在农村 内部 向非农 领 制羁绊 ,再到 农 民流动后 的返乡 创 实 。 有 的 报 告 受 到 国 务 院 领 导 重
农 民就 业 之 成 为 政 策 议 题 ,
‰ 一扣 。
_
0 ll

中 国 发 展 观 察
是 伴随 家庭承包 之后 。这个 问题最 劳于键盘 。在农 民就 业领域 ,他 的 实 上 的二 等 公 民 。农 民 的 “市 民
初受到 高层关 注 ,用当时 的政策 语 调查研 究相 当广泛 ,从家庭 承包 后 化 ” ,是一个 关系城 乡发展 的核心
郁 昭同志在 农村改 革 中带了头 ” 。 域 ,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 民就业
这种 带头作 用 ,不 仅表现 在万 里主 问题 。特别是在农民流动就业领域 ,
在 中 国 农 村 改 革 的 历 史进 程 政 安徽时 ,滁县地 区率先 放宽 农村 积三十年之功 ,成果丰厚坚实。
中,崔传义先生具有独特而难得的 政策 ,扩大 农 民 自主权 ,更表现 在
在 当今 农村研 究界 ,崔传义 非常值 革所倚重 的核心智囊 。
变动 ,进入 国务 院发展研 究 中心农
得 重视 。之所 以值 得重 视 ,是因为
滁县 地区成 为安徽 农村改 革策 村部 。在北京 三十 年间 ,一直在作
他研 究积累 深厚 ,研究 成果别 具特 源地 ,成为 小 岗村 大包 干诞生地 , 农村 问题 研究 。他 依托深厚 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