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单项选择题
民族音乐学基础考试试题

民族音乐学基础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哪个乐器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常见的?A.小提琴B.钢琴C.二胡D.长笛2.中国古代民族音乐经常使用的音律体系是:A.十二平均律B.五声音阶C.七声音阶D.八度音阶3.以下哪个乐器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常见的?A.古筝B.哈萨克琴C.琵琶D.马头琴4.下列哪个音乐风格被广泛应用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A.布鲁斯B.爵士乐C.印度拉格D.丝绸之路音乐5.中国最早的乐谱记谱法是:A.五线谱B.戴维赫伦谱C.记号谱D.无谱传统6.以下哪个节日与汉族传统音乐密切相关?A.端午节B.春节C.清明节D.中秋节7.世界闻名的黄河大合唱是以哪首歌曲为基础?A.《茉莉花》B.《文化大革命进行曲》C.《黄河颂》D.《我的祖国》8.下列哪位音乐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研究和贡献?A.贝多芬B.李斯特C.扬·苏·蒙高D.莫扎特第二部分:填空题1.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通常采用_________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
2._________是著名的中国古琴演奏家。
3.中国维吾尔族音乐以_________为主要特色。
4.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打击乐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5.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常用的节奏乐器。
第三部分: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请列举几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并介绍其特色。
3.请简述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节日之间的关系。
4.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如何?第四部分:论述题请结合实例,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元素。
注意:本试题为民族音乐学基础考试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和理解。
希望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合理运用相关知识和实例进行论述。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 一汇总

民族民间音乐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_______《小白菜》、《青阳传》等。
( )A.河南民歌B.河北民歌C.山西民歌D.山东民歌2.浙江海宁的《车水号子》是( )A.农事号子B.工程号子C.船渔号子D.作坊号子3.川剧《思凡》是_______的传统曲目。
( )A.昆腔B.梆子腔C.高腔D.皮黄腔4.周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中,磬、编磬等打击乐器分在_______类。
( )A.金B.石C.土D.匏5.浙江乐清山歌《对鸟》是一首_______山歌。
( )A.二句头B.三句头C.五句头D.四句头6.京韵大鼓《林冲发配》是_______的代表作品。
( )A.刘宝全B.小彩舞C.白云鹏D.良小楼7.“南山截竹为觱栗,此乐本自龟兹出”中的“觱栗”是_______古称。
( )A.管B.笛C.笙D.箫8.二胡曲《光明行》的曲式结构是( )A.变奏B.复三部C.回旋D.单三部A.袁雪芬B.常香玉C.徐丽仙D.马如飞10.下列不属于小调体裁的是( )A.鲜花调B.采茶调C.爬山调D.跑旱船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弹词2.曲牌体3.诗赞系4.广东音乐5.皮黄腔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_______、宗教音乐等。
2.青海省每年在农历四、五、六月间常有举行_______的习俗。
3.苏州弹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_______和琵琶。
4.京韵大鼓刘派创始人是_______。
5.《中花六板》是_______八大传统曲目之一。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民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考试的试题及答案示例,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_________的稳定的共同体。
A. 语言B. 文化C. 地域D. 宗教信仰答案:B2. 民族平等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权利平等B. 机会平等C. 经济平等D. 尊严平等答案:C3.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哪个因素?A. 经济发展B. 文化交流C. 政治制度D. 法律保障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B. 民族的分类与识别C.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D.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A, B, C5. 民族认同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A. 语言B. 宗教C. 历史D. 风俗习惯答案:A, C, D三、判断题6.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完全消失,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答案:错误7. 民族自决权是指一个民族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8. 简述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通常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繁荣发展。
民族平等是指所有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民族团结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民族繁荣发展则是指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9. 论述民族歧视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答:民族歧视是指基于民族身份的不公平对待,它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
民族歧视的危害包括破坏社会和谐、引发民族矛盾、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应对民族歧视的措施包括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所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平等的认识;鼓励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歧视行为。
民族常识选择题1

民族常识选择题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A、本质要求B、根本任务C、根本目的D、主要矛盾2、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和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A、使用发扬B、使用发展C、运用发展D、运用发扬3、为挖掘和保护回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回族群众研发展示了200件具有时尚元素、精彩纷呈的回族服饰。
这表明民族风俗习惯A、可以由本民族保护或改革B、具有主观性,可以随意评价C、可以由政府强制改变D、具有稳定性,可以一成不变4、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总原则是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B、民族自由和民族平等C、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D、民族团结和民族解放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根本途径。
A、平等B、团结C、共同发展繁荣D、自治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GDP比50年前增加了80多倍,公路通车里程达14万公里,各级各类徐晓已有近8000多所,稳步解决了27万人的温饱问题……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我国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新疆与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贸易条件优越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7、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A、政治社会B、经济社会C、文化社会D、生态社会8、下列不属于保护民族风俗习惯的是A、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B、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C、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D、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在所难免9、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内容是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給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考试题目通常包括对民族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民族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民族问题的实际应用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A. 社会B. 集体C. 集团D. 阶层答案:B2. 民族平等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 基本原则B. 次要原则C. 辅助原则D. 临时原则答案:A3. 在我国,民族自治区域分为()。
A. 自治县、自治乡、自治村B.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C.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D. 自治区、自治市、自治镇答案:B4.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答案:C5.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 保障少数民族权益B. 促进民族融合C.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D. 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包括:(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地区实行自治。
(3)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4)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2. 阐述民族认同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答案:民族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它对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体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从而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2)促进社会稳定: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

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导语:民族知识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的重要方面。
掌握民族知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系列民族知识试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代表节日?A. 国庆节B. 春节C. 泼水节D. 五一劳动节答案:C. 泼水节2. 著名的印度舞蹈形式是?A. 民族舞B. 康熙舞C. 南亚舞D. 华尔兹舞答案:C. 南亚舞3. 土耳其最有名的乐器是?A. 小提琴B. 古筝C. 阿拉伯鼓D. 摇滚吉他答案:C. 阿拉伯鼓4. 哪个国家以“国鸟”命名?A. 瑞典B. 美国C. 印度D. 巴西答案:C. 印度5. 哪种舞蹈被认为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A. 探戈B. 芭蕾舞C. 华尔兹D. 嘻哈舞答案:A. 探戈二、填空题1. 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民族乐器是俄式_____________。
答案:手风琴2. _____________是菲律宾的国际航空公司。
答案:菲律宾航空3. 印度的国际象棋特色叫做___________。
答案:钢琴式开局4. 著名的巴西烧烤名字叫做_____________。
答案:查拉斯科5. 澳大利亚传统的民族乐器是_____________。
答案:迪吉里杜三、简答题1. 介绍一下墨西哥的传统舞蹈——马里亚奇舞。
答案:马里亚奇舞是墨西哥的传统舞蹈之一,起源于墨西哥西部的哈利斯科州。
这种舞蹈通常由一群男性演员扮演女性形象,戴上华丽的服饰和面具。
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身体线条流畅,充满了节奏感和动感。
马里亚奇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活力感吸引了全世界的观众。
2. 谈谈你对日本茶道的理解。
答案:茶道,即日本的茶艺,是一门追求心灵与自然的艺术形式。
它要求参与者以正念和专注的态度沏茶、品茶。
茶道强调整体的美感,包括茶具、茶席、花道和和服等方面。
茶道不只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民族政策单项选择题

单选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 A )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经济发展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3、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 )。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 D )。
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5、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6、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7、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8、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A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B.演变和发展C.变异性D.传承性和变异性9、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10、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自决D. 民族融合答案:B2.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B. 民族自决、民族独立C. 民族优先、民族自治D.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答案:A3. 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A. 55个B. 56个C. 57个D. 58个答案:B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对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什么?A. 民族同化B. 民族隔离C. 民族融合D. 民族平等答案:D5.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A.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B.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C.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D.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包括()。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民族同化答案:ABC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包括()。
A. 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B.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自治权C.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遵守国家法律D.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答案:BC8. 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作用?A.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B. 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C. 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D. 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答案:ABCD三、简答题9. 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以及自治机关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制定适合本地方实际情况的单行条例和变通规定等。
四、论述题10. 论述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答:我国民族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民族平等原则的确立,消除了历史上的民族歧视,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尊重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中国古5.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11.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 B.演进 C .进化 D.形成12..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 B.演变 C.退化 D.同化13.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17.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20.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B.民族与部落 C.民族与氏族 D.民族与部落联盟21.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
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 C .政治利益 D.经济利益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20多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 B.54% C.64% D.74%26.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 B.31个 C.36个 D.41个2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 B.18个 C.19个 D.20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28.(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经济发展 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29.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A.基本出发点 B.前提 C.根本原则 D.总政策30.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1/2 B.1/3 C.2/3 D.2/53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 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B.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C.自治权的行使D.自治机关的民主化3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
A.135 B.145 C.155 D.1653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A.中央集权制 B.民主集中制 C.地方自主制 D.政治协商制36.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37.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 )的中心环节。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D.长治久安38.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39.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0.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1.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42.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 D )。
A.西部开发 B.手拉手行动 C.阳光工程 D.对口支援43.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44.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 B.科技人员 C.教员 D.研发人员45.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
A.基本前提 B.必然要求 C.必然结果 D.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46.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B.民族语言的发展 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47.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A.12 B.13 C.14 D.15 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
A.满、回 B.回、壮 C.满、壮 D.满、蒙4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B.12 C.13 D.1450.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
A.一种突变 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C .民族的进化 D.民族的发展51.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A.传承性 B.演变和发展 C.变异性 D.传承性和变异性52.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A.原则性 B.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前瞻性53.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
A.6千多万人 B.7千多万人 C.8千多万人 D.1亿多人54.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A.佛教和道教 B.佛教和基督教C.佛教和伊斯兰教 D.佛教和原始宗教55.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
A.奴隶主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56.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
A.自主、自立、自生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57.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A.弘一法师 B.延参法师 C.赵朴初居士 D.青莲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