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林璎:奶奶没有文化有情商,和林徽因相处融洽,受益良多
林微茵传读后感

林微茵传读后感林徽因啊,那可是个传奇女子。
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就知道她是个大美女,而且跟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有着复杂又浪漫的故事。
但读完传记才发现,她可远远不止是个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
先说她的才华吧,简直像开了挂一样。
建筑方面,那是相当厉害。
在那个年代,女性搞建筑就不容易,她却能和梁思成一起到处考察古建筑。
想象一下,在那些破旧的庙宇、古老的亭台楼阁间,林徽因就像一个探险家,仔细地测量、记录,找寻着中国古建筑的秘密。
她对建筑的热爱,就像我对美食的热爱一样,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痴迷。
她不仅仅是看建筑的外表美不美,还深入研究那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读到这些的时候就在想,她怎么这么牛呢?要是我去考察那些古建筑,可能就只想着拍个照发朋友圈了。
再说说她的文学才华。
她的诗写得那叫一个美,就像涓涓细流,能淌进人的心坎里。
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诗就像春天的一阵微风,轻轻一吹,就把那种美好、温暖和希望送到你面前。
读她的诗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变得文艺起来了,就想找个小花园,坐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读诗,假装自己也是个文艺青年。
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把那种细腻的情感,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表达得恰到好处。
当然啦,她的爱情故事也是这本书很吸引人的一部分。
徐志摩对她那是热烈的爱,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
可林徽因呢,她很理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她没有被徐志摩的浪漫冲昏头脑,而是选择了梁思成。
梁思成就像一座稳重的大山,能给她依靠,和她一起在建筑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而金岳霖呢,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也很特别,就像一个默默守护的骑士,这种默默的深情也很让人感动。
不过林徽因处理这些感情关系的方式也很值得佩服,她没有让爱情变成一场狗血剧,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坚守自己的内心。
读完这本书,我还特别佩服林徽因的社交能力。
她身边围绕着那么多有才华的人,像胡适啊,沈从文啊等等。
她就像一个磁场中心,把这些人都吸引过来。
她的沙龙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小世界,大家在那里谈天说地,分享知识,探讨文化。
林璎

林璎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环境》 2015年第2期Lin Ying林璎,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是林徽因的侄女。
中学毕业后,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
1980年,时年21岁的时林璎因设计越战纪念碑出名。
1989年林璎受南方贫穷法律救援中心的邀请,设计了的公民权利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都有数千人前往访问这个纪念碑。
林璎在她的建筑世界里一如既往的贯穿自然纯朴又独行特立的艺术人文理念,建筑设计在她的诠释下原本只是自然界天衣无缝的一部分。
她到底是建筑界的艺术家,还是艺术界的建筑师?艺术禀赋既是与生俱来亦是家庭熏陶,林家便是这样一个艺术世家。
深受家庭的影响和鼓励,使本来就具备冷静理性头脑、着迷自然科学的林璎找到了建筑学这个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反刍自然是她的创作观点,对她而言,地景作品应该是反刍自然的艺术创作,最成功的处理手法是将人为的痕迹隐遁于背景中,置观者于自然与人为的交界上。
过去五年来,林璎一声不响地埋首于她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宏大的户外地景作品《汇流》——这是她反刍自然观点下的力作。
在“系统化地景”展中,林璎特别出示了提摩斯酋长公园、清鱼场、沙卡加威州立公园等多组用夹板、压克力颜料、玻璃珠、贝壳、石膏、黏土不同媒材制作的模型和蓝图计划,让大家管窥这个巨作。
《汇流》创作的动机除了彰显前人披荆斩棘的功业事迹外,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他们的视野和文字的摘录,一路追踪周边景观的演变趋势,以帮助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
2010年2月25日,林璎获2009年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奥巴马亲自为其授勋。
此最新荣誉是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
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要怎么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世界发展出一份力?林璎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艺术,不光只是用以欣赏,还应该有更多的使命。
聊聊奶奶林徽因

聊聊奶奶林徽因作者:杨菲肖竞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1期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现在是24号。
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国后,曾在这里租住了七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这是一个两进小四合院,梁思成、林徽因住在第一进,他们的好朋友金岳霖住在北面的第二进。
两个院子之间有廊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院中有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香的丁香树。
1932年,林徽因在这里生下了儿子梁从诫,并写下了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写给儿子的诗一直被误认为是悼念徐志摩的。
北总布胡同3号的名气或许还不敌“太太的客厅”。
这是林徽因精心打造出来的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龙。
女儿梁再冰已经80多岁,不再接受任何采访,但却留下了文字回忆,“每到周末,许多伯伯和阿姨来我家聚会。
这些伯伯大都是清华和北大的教授,曾留学欧美,回国后,分别成为自己学科的带头人,例如:张奚若和钱端升伯伯在政治学方面,金岳霖伯伯在逻辑学方面,陈岱孙伯伯在经济学方面,周培源伯伯在物理学方面……他们的朋友中也有文艺界人士,如作家沈从文伯伯等。
我当时不懂大人们谈话的内容,但可以感受到他们聚会时的友谊和愉快。
”梁再冰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常拉着我的手在北面的院子中踱步。
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像所有北方四合院一样),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使妈妈喜爱的窗前的梅花、泥塑的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妈妈喜欢在客厅西北角的窗前书桌上静静地写作。
那时她总是用毛笔和毛边纸。
她的字体有点像外公的字体——王羲之体的秀丽小楷……”遗憾的是,2012年,此处被拆除。
虽然这并不是梁林名下的住宅,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是故居。
但毕竟,这里曾经有京城最有名的“太太的客厅”,而且,这是林徽因大部分文学作品的诞生地。
2013年4月11日,记者带着梁林的合影来到了曾经的北总布胡同3号。
81年过后,物不是人已非,依旧人间四月天。
家人没有把她当作才女周志兵——林徽因之孙。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

林璎:东西方边界上的建筑大师作者:谢天海来源:《世界文化》2020年第07期1982年秋,美国财政部会议大厅当中挤满了媒体记者,长枪短炮对准室内的一张长桌。
桌子上摆着一个黑色的建筑模型,模型旁边放着很多小国旗和几个迷你士兵雕像。
桌子周围坐着一圈衣冠楚楚的美国白人,对着这些东西指指点点。
他们轮流走到麦克风前,对着记者发表着言辞激烈的讲话,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争论的关键就是要不要把这些国旗和雕像安放到建筑模型的旁边。
众人讲话之后,一个小个子亚洲女孩儿站到了话筒前面。
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穿着一身浅蓝色套装,斜戴着一顶时尚的宽边帽,脸几乎完全被帽子挡住,长长的黑发扎在头后,圆圆的脸上显出几分稚气。
她手里拿着一份稿件,说话声音微微颤抖,说出的话语却坚定不可动摇:“这座纪念碑给了每个人以自由的空间去想象那些参加越战的人们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它不是献给政治、战争抑或辩论的,而是献给所有曾经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过的人们。
它将人们带入一个静默与沉思的空间,使他们成为纪念碑的一部分,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附加的设计对于原作来说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丝毫不顾作品的空间美感。
而5英尺高的塑像也已经超过了纪念碑本身的高度。
这些塑像凌驾于那些名字之上,已经破坏了原作的涵义。
”这个女孩就是林璎,美国著名华裔建筑师,争论的焦点就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的建造计划,从这一刻起,她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华盛顿越战退伍士兵纪念碑时间退回到1979年,美国越南战争正式结束四年之后。
马里兰州退伍军人简·斯库鲁格斯受到电影《猎鹿人》的启发,觉得美国政府应当为战死在越南的美军士兵建立纪念碑以供士兵家属缅怀逝者,同时也让全国人民永远铭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
他发现美国政府并没有这方面的意向,于是发起成立了越战纪念碑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募集基金并游说美国政府完成这一计划。
在他的努力下,1980年7月1日,卡特总统签署了专项法案,紀念碑项目正式上马。
漫谈林徽因家族三代人

漫谈林徽因家族三代人1林徽因的侄女,“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之一------在纽约曼哈顿的华人博物馆里,有一面由许多铜片拼接而成的“移民墙”。
每一块铜片上,用中英文镌刻着姓氏、祖籍和移民美国的居住地。
简单的几行字,蕴藏着一个个家族的奋斗史。
这面墙的设计者,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裔——林璎。
林璎在美国的名气,靠的是自己的才华。
21岁那年,她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获得大奖。
镌刻着57000多名阵亡美军姓名的黑色黄岗岩,成为了美国人的“哭墙”。
如今,她已是美国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获得了国家艺术奖章,被评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有人说,她的天赋来源于家族,林家,就出过著名的林徽因,这位在中国无人不知的大才女,正是林璎的姑妈。
林徽因的侄女为什么成了华裔?在移民墙的铜片上:福建——北平——上海——旧金山——纽约,这些地名背后,是一个大家族的移民故事。
2母亲自杀,她带着10美金逃往美国------林璎的父亲林桓,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1948年留学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从此留美任教。
林璎的母亲张朝晖,也是一位大才女,来自于上海的名医世家。
1949年解放军占领上海,林璎的外婆服毒自杀,母亲想要把毒药夺下来,却没有来得及。
母亲当时已经取得了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录取通知,立即决定离开上海。
她把护照,录取通知书和仅有的10元美金贴身藏好,先逃往香港,再转入美国。
她那时也只有21岁,逃往伴随了她的青春,她不会想到,自己的女儿在21岁的时候,已经名扬美国。
在美国,她遇见了林桓,两人一见钟情,婚后同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林桓是该校美术系主任,她则讲授亚洲文学。
1959年,林璎出生,从小聪慧过人,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她成为家族里继林徽因之后,又一位大才女。
或许是有着太过伤感的记忆,父母极少在林璎面前提起中国的事情,以至于她长大之后,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个姑丈叫梁思成,有个姑妈叫林徽因。
直到后来别人告诉她,她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建筑和艺术上的天赋,有更深厚的传承。
林家的女儿:有才情的过去是林徽因,现在是她侄女林璎

林家的女儿:有才情的过去是林徽因,现在是她侄女林璎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出身于耀眼的中国家族,然而在很多年里,她对此并不知晓,甚至10年前她才从外人口中得知姑姑林徽因的名声和成就。
相对于家族,她更乐意谈论自己的作品。
文林乔木编辑卜昌炯2017年10月,《时代》杂志发布年度最具影响力女性榜单,入选者都是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成就的女性(Firsts)。
58岁的林璎(Maya Lin)与差一点成为美国首位女总统的希拉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等比肩——她是榜单中唯一的华裔。
1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
3米高、黑色的花岗岩墙体,像打开的书向两边延伸,又像两张深邃的镜子,雨水流在上面时,和泪珠一样闪烁。
墙面镌刻着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南阵亡的美国军人的名字。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林璎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那时,这名耶鲁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才23岁,全美共海选了1400多份设计方案,其中不乏名家、前辈,终究还是没能遮住后生的光芒。
林璎一战成名。
越战纪念碑给了她一个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起点。
“全美各地大大小小数百座纪念碑中,再没有比越战纪念碑更能体现美国的政治性和政治力量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这样说。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22日,美国华盛顿,总统自由勋章奖(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颁发现场纪念碑落成后的几年,荣誉潮涌而至。
林璎接连获得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总统设计奖,一度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2010年和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先后两次为她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林璎的名字近年开始频繁在媒体出现。
她在建筑界的业绩有目共睹,不过她在中国被人关注,更多时候是因为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林徽因两个侄女林冰、林樱不同的的人生轨迹

林徽因两个侄女林冰、林樱不同的的人生轨迹林徽因一林徽因是文学,建筑,美术三栖的才女,她的爱情故事同样脍炙人口。
林徽因的侄女林樱也是蜚声中外的才女,刚刚从奥巴马手中接过美国国家艺术奖的她,擅长以建筑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精神感情。
林桓说:“林家的女子都聪明绝顶,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
”作为林徽因的弟弟,林樱的父亲,林桓说这话自然有其根据而底气十足。
但林桓的这句话放到林冰的身上,却只对了一半。
林冰是我知道的最有“林家味”的女孩。
比照年轻时的照片,林冰与堂妹林樱有几分相似,但却又漂亮许多。
她是那种淡淡的像仙女一样的美,几分经典,几分清香,端庄中透露出高贵,清纯里混杂着骄傲,让人见后久久难忘。
小时候的她冰雪聪明、秀丽可人,是林家众人宠爱的对象。
记得小时候她到我家来,常常会搞得我手足无措。
不是因为大人们都喜欢她,而是因为我真心想讨好她。
但是效果往往总是适得其反。
文革后期再见到她时,她已经变了一个人。
漂亮如初,但大大的眼睛里却饱含忧虑,微微抿起的嘴角则露出了坚毅。
大人们仍爱她而视如己出,但她身上已经没有半点娇气,她想的都是如何照顾他人。
相形之下,我倒更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不知生活的重担,虽然彼时我早已是搬运工人,甚至已经与死神有几次擦肩而过的经历了。
二文ge后考大学,出国;继而读博士,做教授,与儿时的生活渐行渐远。
林冰做为独生女,却要照顾在文ge中受到惊吓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亲。
她因而一次次错过了上学的机会。
母亲去世后,受到沉重打击的父亲又很快卧床不起,直到2003年去世。
今年与林冰再次相见,她说当年为了照顾父亲,很早就从单位退休了。
父亲去世后,她到一个学校工作了几年。
学校搬迁后就没有再工作。
唯一的儿子在新疆工作,今后的打算就是要搬到新疆与儿子同住。
她的话让我听得一阵阵心酸。
晚年而搬到新疆去住,这算是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吗?林冰是林樱的堂姐,其父是林徽因称之为小弟的林垣。
从血缘上讲,她与林樱同为林徽因的侄女,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她应当是有份的。
从建筑到艺术

从建筑到艺术作者:张莹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7期摘要:1982年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林璎因她的处女作《越战老兵纪念碑》而一举成名。
作为年轻优秀的华人女艺术家,她曾经倍受争议,但坚持与执着最终使她获得了成功。
本文主要叙述了林璎的成长历程,并着重研究林璎的三件纪念碑作品,希望通过该文章挖掘出一位优秀建筑师是如何逐渐融入艺术领域的。
关键词:林璎纪念碑越战民权运动妇女之桌林璎(Maya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华裔建筑师,她还有另一个为少数人所知的身份——林徽因的侄女。
而她本人曾毫不知情。
她曾经被美国的《LIFE》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美国各地都有她的作品。
她最新获得的荣誉是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越成就。
2010年2月25日,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华裔女艺术家。
林璎的父母1940年移民到了美国,父亲曾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院院长,是一位制陶艺术家;母亲是位文学教授;哥哥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她似乎继承了自己姑姑林徽因的那种倔犟、聪明、机智、果断的个性以及她姑姑在建筑方面的才华。
学生时期的林璎是一个给人感觉非常害羞、谦逊、甚至有些孤僻的女孩。
但她的父亲对她如此评价,她是一个对自己深信和真爱着的东西永远保持积极主动,并执拗地遵循自己的选择的人。
她给人的印象就好比一弯清泉,纯粹的灵性与感念环绕着她并能使她时刻保持优雅。
虽然年纪轻轻的她曾因为越战纪念碑的设计,而饱受美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争议,但她始终能保持淡然、清醒的状态,死死坚守着自己的防线永恒不变。
瞩目于世“只有当你接受痛苦的现实之后,才有机会去治愈那些伤口并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
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林璎:奶奶没有文化有情商,和林徽因相处
融洽,受益良多
展开全文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出生于1959年10月5日,是我国著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亲侄女。
林璎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
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
而追溯林璎的家庭教育轨迹,还和她的奶奶程桂林女士分不开。
当年,程桂林女士容貌美丽,性格大方,和政界名流林长民相识之后,不久就嫁给了他。
林长民当时已经有过两次婚姻,原配夫人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没有为林家生下一男半女。
后来他又娶了二夫人何雪媛,但何雪媛性格很骄纵,和林家人关系极度不好。
在进门八年后,她才为林家生下了长女林徽因。
后来又生育了一儿一女,都因生病夭折了。
林长民讨厌何雪媛,却极度宠爱长女林徽因。
何雪媛和亲生女儿也相处不好,这让童年时期的林徽因很是痛苦和无奈。
程桂林进了林家,成了三夫人,当时8岁的林徽因叫她“二娘”。
后来,程桂林接连为林家生了四儿一女,分别是林燕玉、林桓、林恒、林暄和林煊。
但她没有侍宠生骄,也没有对依然得宠的林家大小姐林徽因心生间隙。
这是因为她懂得感恩。
林徽因从小就善良,非常心疼弟弟妹妹们,所以在程桂林看来,林徽因这个“长姐”,是十分称职的。
因此,她对林徽因的学识和胸怀都是十二万分的信任。
她没有以“后母”的身份和她相处,而是把林徽因也当成了女儿来看待。
这样一来,让原本就缺乏母爱的林徽因更加感动。
甚至,程桂林还经常称呼林徽因为”宝宝”。
不知情的人们还一度以为她们才是母女。
林家有几年的时间里,林长民经常在北平处理公务,天津的
家就全由小小年纪的林徽因打理着。
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家中虽有两个不睦的“夫人”,当家人却是只有十来岁的林徽因。
林徽因素有“天才”之称,她管起家务来,丝毫没有作难。
得益于这个林家大小姐的操持,程桂林也不用操心,优哉游哉地和孩子们生活着。
在一家子迁到北平后没多少年,林徽因就和父亲一起出了一趟国,回来后就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了亲。
在这对年轻人出国留学期间,林长民不幸在军阀的斗争中遇难了。
那时,程桂林和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都被林家弟弟接回了福建老家。
她一介女流,除了呼天抢地之外,也没有任何办法。
不过她心里始终笃定,只要有林徽因在,她的孩子们就有望头。
果然,在林徽因、梁思成从国外留学归来并完婚后,林徽因回福建老家省亲的时候,对程桂林说了一番体积话。
她安慰着程桂林,弟弟妹妹们的教育问题,她会一直负责的。
孩子大了,自然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程桂林的几个孩子后来都很成才,第三个原因是,她懂的放手。
当程桂林的长女燕玉和三子林恒在不同的时间提出要去北平投奔长姐林徽因的时候,程桂林相信林徽因,也十分支持自己的儿女按照个人的意愿去选择人生之路。
燕玉和林恒都分别去过北平,得到了大姐和大姐夫的悉心照顾。
后来在抗战时期,林恒在参加学生游行后受了重伤,患
病体弱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终于在第二天找到了他。
一段时间后,林恒决定弃学从戎,去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做了一名能报效祖国的飞行员。
在抗日战争中,林恒驾驶的飞机遭到日军的炮火攻击,不幸殉难。
林徽因强忍悲痛,为林恒写下了肝肠寸断的悼亡诗《哭三弟恒》,以纪念她那只有二十三岁,便为保卫家国人民献出生命的弟弟……程桂林虽然满腔悲愤,但她也理解是林恒自己的志愿。
程桂林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也在无形中影响到了长子林桓。
后来,在林桓移民美国后,也用母亲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一双儿女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通过程桂林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她的人生起点并不高。
在进入林家之前,她没有什么文化。
但是从她和林徽因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她对孩子们的教育态度来看,能总结出她的智慧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程桂林这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情商高,懂得和家人相处。
2,程桂林对多才多艺的林家大小姐非常信任,和林徽因的关系融洽,这也直接为少儿期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启蒙环境。
3,程桂林懂得感恩。
当她发现林徽因这个“长姐”对她的子女非常照顾的时候,她对林徽因是敬重而疼爱的。
4,程桂林对自己的子女懂得放手,她明白“天高任鸟飞”的道理,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舍,而去阻止他们的选择。
不难看出,程桂林的日子,比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过得要愉快很多。
她的子女长大后都成了才,也得益于林徽因这个长姐对他们的启蒙和关爱。
没文化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情商。
程桂林和何雪媛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