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库利人物思想介绍PPT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拉尔夫•达伦多夫(R • Dahrendorf) 认为社会是一个权力和权威的重复不断斗争的竞技场。有时是政治的,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社团的或是官僚机构的斗争。 一切社会组织都是权力转换的等级制度,其中上层人物要求下面的人必须合乎他们的利益和期望。 维护社会秩序的是高压统治,而不是发自本能的合作。 冲突和变迁存在与任何社会体系的内部。
功能统一性观点: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
功能普遍性观点:社会的任何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
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把某些制度看成是不可替代的。
默 顿
中观理论
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全社会的功能,而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
某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而对社会的其他部分则可能不具有任何功能,甚至可能有负功能。
宏观社会学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冲突论
01
微观社会学 符号互动论
02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奥古斯特·孔德 (1789-1857)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 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 埃米尔·涂尔干 (1858-1917) 功能主义 冲突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
什么是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功能主义是对共同利益的一种理论探讨:社会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或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 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象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家庭学校政府等)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论
把校园看成是各种有机的部分过程的统一体。所有的部分都相互联系,并且为校园的正常运作做出贡献。任何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但由于社会是建立在认同和合作的基础上的,暂时的失衡会迅速转化为有利于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
库利的传播思想及影响

五、对库利传播思想的评价
库利是一个乐观的技术主义者,他认为现代传媒对社会的发 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播的发展和技术的改革推动了社会 的发展,是“电子乌托邦”观念的最早倡导者。
(一)库利传播思想对传播学发展的贡献
库利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强调传播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强调传播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 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际传播在人性的培育中的重要意义, 这些都对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库利的研究重点不是传播事业,而是关注传播对于整个社会 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他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传播现象,把 传播现象放置于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研 究,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7 / 12
(四)公众的舆论
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库利曾对公众舆论进行了详尽的 探讨。在《社会过程》一书中,他也列专章对公众舆论进 行了分析。库利所用的题目是“作为过程的公众舆论”。 “如果我们想看清其本来面目的话,公众舆论应被视为一个 有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对一些问题普遍同意的状 态。”库利认为公众舆论是一个有机的、非孤立的过程,在 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他们的 意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少数派的意见,应该同样给予关 注。“有机的观点是看待少数派重要性的唯一正确的视角。
8 / 12
(五)传播: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公路
库利从信息交流的视角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可教育性和可 塑造性方面。库利认为:“我们的生命是有历史的,事情不会没有联 系的发生。我们做的任何事情或者我们已形成的任何状态都是从 遥远的过去发展至今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我们的每一句话、每 一个动作、每一想法,都是我们的祖先所说、所做、所想、所感 受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以什么方式产生。” 与动物不同,人类的信息传播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在过程上具有 继承性,在速度上具有加速性。库利打比喻说,人类生命历史的进 程犹如同一走向的一条河流和沿着这条河流的一条公路。河流里 传递的是生物种质,是遗传或动物传递;公路上传递的是语言、交 流和教育,是信息传播或社会传递。自然生命渊源于种质传递,通 过交配与抚育的过程完成;社会生命起源于信息传播,通过体态和 语言的交流实现。河流最先出现,是公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公路 出现较晚,是河流的丰富和发展。这表明,人类的自然生命在种质 传递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人类的社会生命在信息传播中则具 有较大的可塑性或可教育性。
社会学:社会群体性质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笔下的鲁宾逊·克鲁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人物。
现在你来想象自己就身处一个充满危险和陷阱、完全孤独、荒无人烟的岛上,长时期地与人类断绝了所有的交往接触,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可能一段时间你觉得很自由,没有他人打扰和要求你去做什么,想玩就玩,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无需担心别人是否喜欢;但也许你一刻都不能坚持,因为你恐惧。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会坚持很久,即使是最反社会的个体,不久也便会开始想要人来陪伴。
大家想一想,长期与人隔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标识事实上,长期被迫忍受与世隔绝的人,经常体验到深刻的迷惘,甚至可能因没人陪伴而发疯。
大家都知道关禁闭,可能传统监狱中大多数最严厉惩罚可能就是关禁闭。
还有在许多宗教社区群体中,可以实行的最强烈的惩罚性制裁就是“隔离”或者说强迫离开群体。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漂流者》(《CAST AWAY》,又名《荒岛余生》)中演绎了现代版的克鲁索。
这些例子都说明与他人接触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需要食物、空气和住所一样。
社会化就是与他人互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
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
由于社会群体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我们意义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
本章将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性质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
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
社会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第六讲社会化

利他主义行为
• 举例来说,利他主义行为,是一种反映顾及他人利益的行为。其经常被认为是完全的文化 行为,它与“丛林规律”(the law of jungle)直接对立。许多人相信,它源自于宗教, 或者来自于其他更高水平的价值系统。但社会生物学家们指出,大量的利他主义行为主 要有益于家庭成员及其近亲,因而这是一种强烈的生物行为。
• 大多数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基因只是为社会行为确定一般极限,并承认社会与文化强有 力地影响着人类互动。然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觉得,社会生物学家太过于用生物学原 因来解释社会行为了。例如,社会生物学的批评者们注意到,在许多社会中,对亲属认定 既是社会性的,又是生物性的,两者同样重要。一个扩大的父亲家庭可能包括那些在基因 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如果人们为这样的家庭作出利他主义行为,显然也是出于社会的原 因,而不是生物性原因(沙尔林斯,1978)。
• 当婴儿在吮吸母乳或者被父母拥在怀里用奶瓶喂奶时,他们接受了三种人类生活 的必需品:温暖、食物以及与人类的接触。尽管与人类的接触的重要性不如温暖 与食物那样实在、重要,但对婴幼儿发展甚至生存至关重要。
• 哈里·F·哈洛对罗猴的实验表明:接触是猴子的一种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这种 接触的需要在猴子早年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机理或情感问题 。
2、情感发展
• 大约三个月左右,婴儿就能辨认出人的面貌。为了使其成长为情感健康 的成人,在这个阶段,婴儿必须开始发出和接受强烈的情感信息。开始 时这些信息是非语言的,例如身体的或面部表情的变化。研究者发现: 婴幼儿能够区分出母亲对他所做的微笑和恐吓面孔,并能恰当地作出反 应;然而,他们却不能对陌生人做的不同的面部表情作出反应(扎巴坦 尼拉姆,1985)。
• 伊沙贝尔也是一个私生子,被她的聋哑母亲藏了起来。尽管伊沙贝尔没有学会说话,但她与母 亲可以通过手势进行交流。她6岁半的时候被发现。被发现时,她对别人的行为就像“野兽那 样”。然而,与安娜不同,照料伊沙贝尔的人使她接受了强化训练。只有几年的时间,伊莎贝 尔获得了与同龄儿童相似的正常发展水平。
查尔斯·库利人物思想介绍PPT

制
作
查尔斯·霍顿·库利
张 梦
人 :
心
Charles Horton Cooley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物简介 第二部分 核心观点 第三部分 代表作品 第四部分 人物评价
第一 部分
人物简介
职位概述 个人履历
查尔斯·霍顿·库利
4
职位概述:
库利,(1864~1929):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 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 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 象;
即: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 象;
即:在做出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 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评价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 价”的情感。
即:我们根据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 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库利认为: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
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 人对自己的 认识是其他人关
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 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 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 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 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 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 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 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 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 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10
初级群体
1、团体成员间有感情存在,
不是藉以达到其他目标的手 段;
初级团体的 特征有四点
2、成员交往是长期与全面的; 3、成员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
4、成员间彼此深入了解。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认同理论的起源 发展与评述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其人格发展理 论中提出了“心理认同”(psychological identity)的概念,认为个体在青 春期需要解决自我认同问题,即明确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观点 为认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20世纪末,认同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地位逐渐得到 认可,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认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过程。其中具有代 表性的理论观点包括: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自我 认同理论(Self-Identity Theory,SIT)和角色认同理论(Role Identity Theory,SIT)。
吉登斯同时强调自我认同的社会性。他认为,个体的自我认同是与社会结构 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和价 值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3、自我认同的不确定性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具有不确 定性。个体在不断地反思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时,面临着多种可能性和选择, 这种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认同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认 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文化、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这些因素可 能使认同理论的普适性受到限制。此外,认同理论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具体的情境 和对象,不能简单地套用模型。
总之,认同理论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发挥 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和评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 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认同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限 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认同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和帮助。
7 人际沟通的理论汇总

2.表演框架(游戏规则) 人们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 是一系列的惯例和共同理解,是人们在社会 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 诸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伦理道德、人际 礼仪等等
约哈里之窗: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 区、未知区四个区域。 开放区(公开):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区域; 盲目区(盲点):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区域; 隐秘区(隐私):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区域; 未知区(潜意识):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区域。
(二)边界管理的主要内容 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向谁透露必要 的信息,以及如何回应对方的要求以保持恰当 的边界。 (三)影响边界管理的常见因素 文化背景 性别差异 个人动机 情境需求 风险评估
三、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一)基本观点 探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 符号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 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 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 台,所有红尘男女均 只是演员罢了。上场 下场各有其时。每个 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 角色,从出生到死亡 有七种阶段 。” (莎 士比亚:《皆大欢 喜》) 在恋爱关系开始的头 三个月,你并不是你 自己,而是你的形象 大使。
(二)三个假设 人根据意义来行动; 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三)主要论点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I)和客我(Me)互 动的结果
(一)基本观点 《思想、自我与社会》 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 际关系是通过符号互动实现 的。符号互动的实质是意义 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尔斯·霍顿·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物简介 第二部分 核心观点 第三部分 代表作品 第四部分 人物评价
第一 部分
人物简介
职位概述 个人履历
职位概述:
库利,(1864~1929):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 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 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 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本书经典理论即“镜中我”理论。
《社会组织》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提出了初级群体的概念,又 被称为“首属群体”。书中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 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的约束。个人可能雄心勃勃,但他的志向的主 要目标是和其他人的思想相一致的。”初级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 重要基础。他强调:在初级群体中,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
第十四章 纪 第十五章 关
第十六章
第四 部分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查尔斯·霍顿·库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库利对人际传播和对传播社会意义的研究对现代传播学的研究具有启发 性和开创性;
传播学史上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作出成功尝试 的第一人;
库利的社会传播观是有机的整体观,其中不仅渗透了他对舆论、人际传 播等传播领域的思考,更包括了他把传播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综合看待的 思想。
本书经典理论为“初级群体”。
《社会过程》
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一本晚期著 作。在本书中,他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和“适 应集体生存”的原理,发展了其“大心智”学说, 认为这些原理为人类社会之尝试性的发展,提 供了好的方法。
第一编 关于人类 第一章 第二 第三 第四章
第五章 孤立论与有机 人化方面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关 第十
1、团体成员间有感情存在,
不是藉以达到其他目标的手 段;
初级团体的 特征有四点
2、成员交往是长期与全面的; 3、成员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
4、成员间彼此深入了解。
库利在190 (primary gr 称为“首属群体 的交往与合作的 自然的关系世界 形成与发展的土
群体中,人性逐 生来就有的,人 得到人性,而人 失去。”他认为 之间的交往,其 其中的某种资源 的人际交往中才 个体成功、社会 和谐社会所必不 忠诚、真理、服 和谐社会的优良 群体中才能形成
个人履历:
儿童时期:
库利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在家中的六个子女中排行第四,属 原居纽约州西部。就在他出生的这一年,他父亲就任密西根最高法院法官, 璨的法律生涯。他父亲心怀壮志、感情丰富、充满干劲,从一个贫困的乡村 到这一行的顶尖职位。他与其父性情完全不同,天生羞怯,不爱交际,他很 与父亲的飞黄腾达不相为谋。他八岁至二十岁之间,健康状况极差。由于长 害羞,他饱受折磨,从而郁郁寡欢地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初级群体
库利除了从社会学角度将小团体划分为初级团体以外,还划分出 次级团体。
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的差别在于前者规模较小,最主要的特征是 有“亲密合作与面对面的沟通关系”;而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 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有明显的阶层。例如家庭、朋友 私党等属于初级团体,而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则为次级团 体。
由于库利很少做定量操作,随着定量运动的普及,库利的观点进入了被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他的自我观点、强调原始团体的重要性、对社会过 论,他的著作又开始为人们所引述。
1929年很遗憾的因患癌症逝世。
第二 部分
核心观点
镜中我理论 初级群体
镜中我理论
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 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 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三 部分
代表作品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
《社会组织》 《社会过程》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 具分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 (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
《人类方思想学术的独创性与思维深邃性的同时,尤其注重思 想的全面性及其内涵的启迪价值。本书从一本全新的观点来探讨"人类 本性与社会秩序"方面的学术精典著作。
“一个 明确的 想法—— 个人所 是由别 自己的 类型的 的自我
镜中我理论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 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 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 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 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 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 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 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 象;
即: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 行为方式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 象;
即:在做出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 解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评价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 价”的情感。
即:我们根据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 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库利认
一个 其他人 个人对 关于自 总是在 之中形
个人履历:
成年之后:
由于健康不佳,库利花费了七年才完成密西根大学学士学位,到 1890 年 学位时,他已经同时做过好几份工作,先后任职于“州际商业委员会”和政府的 统计员。1894 年他以论文《交通理论》完成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 学术生涯。1892 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政治经济学讲师,1899 年他成为社会学 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 19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