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动力地质学原理》

合集下载

《地质学原理》的演变与《地学浅释》

《地质学原理》的演变与《地学浅释》

传 人 的真正 的地 质学著 作. 书在 晚清传 播较 广 , 响较大 , 到多方 面学者 的重 视与关 注 , 相关 问题 如底 该 影 受 对
本L、 1 出版时 间[ 、 ] 2 内容[ 、 会 影响[5等方 面进 行 了研 究 . ] 3社 ] 3] - 由于《 地学 浅释 》 在晚 清地质 学 、 化 论思 想 的 传 进
第4 1卷 第 3 期 21 0 2年 5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 汉 文版 )
J u n l fI n r Mo g l r lUn v r iy ( t r lS in e Ed t n o r a n e n o i No ma ie st Na u a ce c ii ) o a o
近 代地 质学 是在一 系列激 烈论 争过 程 中 向前 发展 的 , 如维 尔纳水 成论 派与 赫顿 的火成 论派 , 居维 叶 的灾
变论派 , 巴克 兰 的洪积论 派与 赖尔 的均 变论 派 , 世说 与进 化论 之 间的激烈 争论 等. 这些 争论 中 , 尔 的观 创 在 赖
点逐渐 成 占据 了主流地 位 , 观点 集 中反映 在他 的《 其 原理 》 纲 要 》 与《 中. 在《 原理 》 书 中, 尔 大量应 用前人 的地质 观测 资料 , 过 均变 论统 一 地说 明了地 质 现 象 , 明 了地 球 一 赖 通 说 地 壳 的变化 不是 什么超 自然力 量 或者 巨大 的灾变 造成 的 , 而是 由于最 平 常 的 自然力 在 漫 长 的时 间 里逐 渐 形 成 的. 应用 归 纳 的方 法证 明 了地球 表 面 的 变化 以及 造成 这 种 变化 的地 质 动力 学 ;举 例 说 明 各种 大气 、 他 生
播 以科 技著 作翻译 史等 方面 占有 重要地 位 , 因赖尔 地质学 著作 在整 个近 现代地 质学史 上 的特殊 重要 性 , 亦 它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

惊涛拍岸——《地质学原理》读书笔记(二)吴胜明化石新知经典回放莱伊尔之中文译名•阅读原文《地质学原理》(以下都简称为《原理》)的作者,为英国著名地质学家,其名为Charles Lyell ,本书译为“莱伊尔”。

周邦立、周国信译的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著的《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以下都简称为《环球旅行记》)中则把莱伊尔译为“赖尔”。

徐邦梁先生主编的《普通地质学》在“绪论”中写道:“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1-1875)提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你看,他又译为“莱尔”。

你看,一个莱伊尔,我手边的三本书,译成为三个中文名字。

一般对英文不熟悉,又很少接触地质学的读者,往往以为是三个人呢!解决的方法就是译者在第一次翻译人名时,一定要附上原来的英文,让读者明白。

至于这三个译名用哪个,是见仁见智之别。

我个人还是认为用“莱伊尔”为好。

一是莱比赖的笔画少;二是莱更像外国人,赖在中国作为姓氏,不明白的读者还认为是中国人,如电影中就有人认为马克思姓马为中国人;三是多“伊”,在书写时不会忘记写e 。

本书毕竟出版很早,是在解放前出版,书中不少的地名和人名,不是现在“约定俗成”的标准译名,在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利用书后的“人名地名中英文对照表”。

在此,我仅举5例,加以说明。

1.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掩埋了两个城市,其中一座叫Pompeii ,现在通译为“庞贝”;而本书译为“潘沛依”;2.维苏威火山所在的城市叫Naples ,现在通译为“那不勒斯”;而本书译为“那波利”;3.大西洋上一个十分有名的火山群岛名为Canaries ,现在通译为“加那利”,而本书译为“卡内里”,三个字都不同,阅读时要十分注意;4.世界潮汐最为壮观的地方之一是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北纬45°,西经65°)处;本书译为新斯科夏,虽然仅一字之差,你在“世界地图册”上是找不到新斯科夏的;5.本书附了一部分地图,地图上的地名的中译名和书的内文的中译名不一致。

880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

880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

地球科学是一门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地球科学基础是地球科学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对于考研备考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地质学1. 《地质学概论》作者:程裕旺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适合初学者阅读。

2. 《地球物理学基础》作者:周有光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涵盖了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有很好的帮助。

3. 《地球化学基础》作者:陈永昌内容简介:该书全面介绍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于理解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二、地球物理学1. 《地球物理学导论》作者:王旭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对于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2. 《地球电磁学》作者:杨庆玲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适合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考生阅读。

3. 《地震学基础》作者:王大年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准备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地球化学1. 《地球化学原理》作者:陈家炎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适合地球化学专业的考生阅读。

2. 《地球化学实验指导》作者:王忠秋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于准备进行地球化学实验研究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3. 《地球化学方法》作者:贺振宇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对于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工作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本文推荐的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希望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考试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合肥工业大学考试科目代码表

合肥工业大学考试科目代码表

合肥工业大学考试科目代码表统考政治101 基础英语713 第四纪地质学410 “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息处理”432 素描人物写生502单考政治111 中外美术史及理论714 生物化学(二)411 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物理433 色彩人生写生503MBA联考综合能力199 艺术设计史及理论715 理论力学412 “电动力学”和“信号与系统”434 城市规划设计与表现504 数学分析716 材料力学413 自动控制原理435 建筑设计与表现(一)505 统考英语201 单考数学717 机械原理414 电子技术(包括模电、数电)436 建筑设计与表现(二)506 统考俄语202 有机化学(一)718 汽车理论415 “数据结构”和“微机原理”437 建筑构造设计507统考日语203 地球科学基础719 生产计划与控制416 建筑构造438单考英语211 细胞生物学720 过程装备设计基础417 结构力学439二外德语212 遗传学721 造型设计基础418 水力学440二外法语213 建筑历史与理论722 工程光学419 工程热力学(二)441二外日语214 城市规划原理723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20 测绘科学基础442二外俄语215 建筑物理724 传感器421 物理化学443MBA联考英语299 光学(包含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422 生物化学(一)444自然辩证法原理401 固体物理学423 工程地质学445数学一301 经济学原理402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424 交通工程学446数学二302 科学社会主义403 金属学原理425 环境科学概论447数学三303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方法论404材料成型原理426 有机化学(二)448数学四304 英语专业综合考试(一)405 工程热力学(一)427 微生物学449英语专业综合考试(二)406 真空技术428 运筹与管理45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 高等代数407 电路429 企业管理451哲学711 高分子化学408 电力系统分析430心理学712 岩浆岩石学409 电力电子技术431 艺术设计与表现501。

动力地质学原理

动力地质学原理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宇宙宇宙:古人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宙是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物质世界。

“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

但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于多种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宇宙空间;另一部分物质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聚集实体。

如地球、月球、行星、恒星和星云等。

把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实体在内的所有宇宙星体统称为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恒星(star),星际物质——星际云——星云(一)、恒星(star):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自身能够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其主要特征是:1、宇宙最重要的天体,集中了宇宙中相当大的能量;2、构成恒星的主要气体为氢、次为氦,其他元素少;3、拥有巨大质量是恒星能发光的基本原因;4、体积悬殊,小则直径千km,大者为太阳的2000倍;5、平均密度相差悬殊;6、距地球非常遥远,最近的半人马座a星4.3 l·y;7、恒星不恒,一直在运动。

(二)星际物质、星际云和星云:1、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广阔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

弥漫于星际空间内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2、星际云:星际物质的密集形式。

3、星云:星际物质更加庞大和更加密集的形式,呈云雾状。

(三)天体系统(sphere systems)和星系:宇宙中物质是运动的,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引和旋转,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如月地系统,太阳系、银河系等。

二、宇宙的起源: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Slipher)发现星系以每秒数十万米高速退行;1929年,哈勃(E.P.Hubble)观测到河外星系退行资料,离我们愈远退得愈快;1916年,爱因斯坦(A.Einstien)提出广义相对论,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天文学家继续观测证明,宇宙在膨胀;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距离今约150亿年。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学发展简史(精简版)

地质发展简史1.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的萌芽时期(远古~1450)岩石和矿物知识的积累对地质作用的认识对地球的启蒙认识中世纪的地质学2.地质学的奠基时期(1450~1750)地质哲学思想的初步发展对化石和地层的认识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的发展3.地质学的形成时期(1750~1840)地质考察旅行的兴起水成论和火成论地质学体系的形成灾变论和均变论4.地质学的发展时期(1840~1910)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矿床学动力地质学地槽地台学说和全球地质构造的理论综合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 )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的新阶段及板块构造学说地质学发展史是人类在生产和探索地球神奇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及其生物界演变的规律,特殊是地壳和岩石圈运动规律,并为人类合理开辟、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服务的历史。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源远流长。

在蜿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朴素的地质知识逐渐形成为了地质科学的知识体系。

根据地质知识发展的程度,并参照其社会文化背景,可将地质学发展史划分为5个时期。

①地质知识积累和地质学萌芽时期(远古~1450),以认识的直观和解释的猜测性为主要特征。

②地质学奠基时期(1450~1750),其特征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诞生,地质知识趋向系统化。

对地质现象试作理性解释,并逐步建立了观察和推理方法。

③地质学形成时期(1750~1840),一方面地质知识得到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人们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加以思量,赋予解释。

地质思想、理论和学说十分活跃,由此初步形成为了地质学体系。

④地质学发展时期(1840~1910),其特征是地质知识和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了综合分析方法,初步提出了全球性地质发展史的认识。

⑤20世纪的地质学(1910~ ),这一时期特点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的地质学说、地质学理论不断涌现,地质学分支学科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沟通,形成为了全球性地质学体系。

报刊分类代码

报刊分类代码
290 G24 群众文化工作
291 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工作
292 G256 文献学、图书学
293 G26 博物馆学、博物馆工作
294 G27 档案学、档案工作
295 G3 科学学、科学研究工作
296 G30 科学研究理论
297 G31 科研工作
298 G32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工作与组织
135 E59 其他军兵种
136 E7 军事教育、军事训练
137 E8 战略、战役、战术
138 E89 军事史(战史)
139 E9 军事技术
140 E91 军事技术基础科学
141 E92 武器、军用器材
142 E95 军事工程
143 E96 军事通信
144 E99 军事地理
145 E[992] 军事测绘学
34 C91 社会学
35 C911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36 C912 民族学
37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38 C913.6 老年学
39 C92 人口学
40 C93 管理学
41 C931.4 文书工作
42 C96 人才学
43 D 政治、法律
44 D0 政治理论
45 D03 国家行政管理理论
321 G613 各科教育
322 G615 教师与学生
323 G62 初等教育
324 G621 一年级
325 G622 二年级
326 G623 三年级
327 G624 四年级
328 G625 五年级
329 G626 六年级
330 G63 中等教育
331 G630 初中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

地质学基础全套讲义《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作⽤,能够使学⽣树⽴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的任务(1)⽬的:使学⽣对地质学有⼀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法,为进⼀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圈的特点;地质作⽤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的因素;变质作⽤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圈;地质作⽤;矿物;岩⽯;晶质体;⾮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标准化⽯;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矿床;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4《动力地质学原理》考试内容范围
动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运动规律,既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学习其他地质分支学科的基础。

《动力地质学原理》从本质来说,与《普通地质学》或者《地质学基础》类似,是地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动力地质学原理》系统全面地介绍地球基本知识;研究地球运动的动力类型和来源、各种动力如何驱使地球不断运动以及运动的过程和产物;研究各种动力改造地表以及物质循环规律等等。

一、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最基本认识,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和基本原理,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生的基本原理,地球圈层的形成演化及岩石圈运动方式,等。

进而,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地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思路的最基本轮廓。

二、本课程考试包括的基本内容:
(一)、地球和地壳
1.包括地球的空间位置、物理性质及结构、表面形态;
2.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地壳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的基本特征和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基本类型,等);
3. 地质时代(相对地质时代,同位素地质时代);
4. 地质作用概述(两种分类及其基本概念)。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基本标志;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态组合特征;构
造运动的时间性、方向性差异:地震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岩浆作用: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岩浆作用的概念及基本类型;岩浆侵入作用及其主要特征;火山作用及主要特征;岩浆活动的基本规律。

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概念、基本类型、影响因素;风化壳。

2.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面暂时流水地质作用;河流的基本特征(水动力特征);河流侵蚀作用(下蚀的基本原理和造成的地质现象;侧蚀的基本原理及其地质现象;溯源侵蚀的原理及其地质现象);河流搬运作用(原理及搬运过程中的颗粒演变);河流沉积作用(主要场所及其沉积类型);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溶蚀及机械剥蚀)、其搬运和沉积作用;岩溶相关概念及其形成和发育条件、主要的岩溶地貌类型。

4.冰川地质作用:冰川基本特征;冰川的剥蚀作用及其地质现象;冰川搬运的原理及特征;冰川沉积原理、沉积场所及冰碛物特征。

5.海洋地质作用:海水的动力特点;浅海地质作用;半深海及深海地质作用。

6.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湖水动力特点;湖泊地质作用的类型;湖泊和沼泽的生物沉积作用。

7.风的地质作用:风的动力特点;其剥蚀的主要方式和产物;搬运的原理和搬运过程中颗粒的变化;风沉积作用的原理和主要类型。

8.负荷地质作用:其原理和基本类型;崩落(塌)作用的因素和崩积物;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泥石流)。

(四)、地球圈层的形成和岩石圈的运动:
1.地球圈层的形成和演化:地壳及其圈层的形成;大气圈及水圈的形成和演化;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

2.岩石圈的运动:板块概念、运动特征及运动机制;海地扩张的方式和证据;大陆板块的主要运动方式;全球大陆的演化。

三、推荐参考书目
1.李叔达主编,《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地质出版社,1994;
2.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6;
3.宋春青等编著,《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亚美等编,《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3。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本课程主要强调“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
2.本门课程考试是建立在学生地质专业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基础上(或同等学历)的,所以考试内容的深度不仅仅限于本课本及参考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